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3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为文化创新打造平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12 0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文化创新打造平台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述评

朱虹子

     《人民日报》 ( 2006-11-12 第08版 )  

  丹麦艺术家皮特·卡莱森的许多剪纸作品有相同的主题:对传统童话以及更广的主题——他儿时记忆——的重新诠释。他的作品探讨了二维与三维的关系。他还认为,物质的脆弱性突出了他作品悲剧性和浪漫性主题。总体看来,观众会发现艺术家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对抗在作品中并不那么重要,而对诗意的追求才是作品重心所在。
  (韩国策展人 李圆一)


  晏钧是一位具有古风的新锐设计师。他的作品《对话》是用废弃的暖气管焊接出中国传统家具。将中式家具与暖气管重叠,就有了鲜明的矛盾:古与今、木与铁、软与硬、贵族与百姓、自然与工业、方直与圆滑、温润与冰冷、榫卯与管件,冲突与情节也就应运而生。通过《对话》,艺术家希望能够在象征工业效率的浮躁载体上表达出考究细节的沉静情绪,在嘈杂的社会中寻找传统精神的回归。
  (中国策展人 张 晴)


  11月5日,上海双年展落下帷幕。许多人士收到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发来的短信:“上海双年展今天顺利落幕,60天参观总人数是214413人……”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诞生,经过10年的历练,已发展成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事,被公认为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
  上海双年展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格局与文化定位,那就是不仅在学术层面上向世界展示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为城市文化创意提供新参照系,也在当代艺术与大众间构建起了一座交流的平台。

  从第一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二届“融合与拓展”、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四届“都市营造”、再到第五届的“影像生存”,上海双年展始终试图以上海城市为母体,依托上海独特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来思考当代都市文化建设中的诸种问题。这一届的上海双年展以“超设计”为主题,包括“设计与想象”、“日常生活实践”与“未来构建历史”三个部分。“设计与想象”展示当代艺术家如何以全新视野重构设计对象,对设计进行“再设计”;“日常生活实践”激发艺术与日常事物的交汇,在被忽视的寻常生活细节中构筑社会生存的美学思想;“未来构建历史”将当代艺术的实验观念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探讨历史与未来观念的建构与演变。“超设计”涵盖25个国家和地区的94位(组)艺术家的100多件作品。这里不仅有奈良美智、马修·巴尼等许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参展,本届双年展的“中国性”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上海美术馆这座有鲜明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一角,竖起了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五台山唐代佛光寺东大殿转角斗拱的复制品;在一楼大厅正中,陈列的是40年前苏州香山帮杰出匠人徐永甫、徐和生制作的苏式古典建筑木结构模型,其繁复精美和工巧匠心令人叹为观止;来自景德镇的艺术家李立宏以中国古典云朵纹样的青花瓷片贴成的作品《china road-云梯》,以“china”的双重含义,引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状况的浮想,而“青云直上”的蕴意,更让“爬楼梯”变得轻松愉悦;艺术家申凡的巨幅霓虹装置作品《山水——纪念黄宾虹》,古琴之声从地板下幽幽传来,伴随着拨弦声,模拟山脊水痕的无数霓虹灯管就会亮起一根,一明一暗,形成了光电的山川沟壑。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赵绵池说,“我们非常注重双年展的中国元素,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品就要主打中国牌,用优秀传统元素的现代创新来体现双年展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设计同样引人入胜。”可以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从主题到形式,真正把握了上海城市发展的脉搏,也契合了当代公众生活的美学诉求,正如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说:今天的上海正是一座设计之城,“设计”无处不在。“很多实验艺术作品,人们会看不明白。但当代艺术的好处是,总能给你带来思考和启发——我们是为这些具有启发性的东西搭建平台。”这是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在双年展开幕式上说的。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的成功,就在于充分调动了中国文化资源和技术媒体发展的最新成果,以鲜活的视觉艺术方式在全球境遇和本土资源之间、严肃人文关怀和大众时尚之间、都市视觉建构和城市内涵发掘之间,建立起一座交往互动和展示的桥梁。

  “超设计”的主题“散发着浓郁的日常气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本届双年展无疑是一次新奇而又轻松的视听体验。荷兰艺术家尼杰斯的互动装置作品《跑步机》,显然是隐喻急速运转得令人疯狂的现代生活的真实本质,其形式则更像是一段逼真好玩的电玩游戏。在中国艺术家丁乙的“时空邮局”里,观众可以在现场向未来寄发信件、表达心声,也可以作为“未来人”检索、查阅别人寄发的信件。美术馆外,美国和澳大利亚艺术家制作的“彩虹雨”,让人领略水珠和彩虹的美丽,也可以打着伞冲进去,让不同雨点洒落在雨伞或地面上,用发出的美妙乐声“谱成”你的乐曲。与上届以“影像生存”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相比,此次的“超设计”主题将更多轻松、有趣、贴近观众生活的作品聚集起来。观者可以感受到,当代艺术并不全然是艰涩难懂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强调作品互动的原因:消解距离,让观众亲身体验艺术的奇思妙想。据统计,双年展的两个月内,所有双休日的观众日流量均超过6000人次,最高的一天达到7200人次,许多市民是因为双年展的影响第一次走进上海美术馆。

  从9月5日到11月5日,因为上海双年展,许多国际艺术文化机构负责人自发来到上海,其中有英国文化大臣、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馆长、悉尼双年展主席、moma国际策展人团队,还有更多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对他们来说,上海双年展不容错过。对于国内艺术界人士、经纪人、收藏家和美术馆馆长们在这个秋季的上海不期而遇,也是因为上海双年展。十年上海双年展,从艺术圈的自娱自乐到擎起了一个城市的当代“艺术季”。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认为,通过举办上海双年展,就是要更好地体现我们上海美术馆的办馆理念和目标,第一是要在上海这个迈向国际化、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目标中承担应有的文化责任,在世界文化的西方主体格局中如何形成对话,对话是需要实力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凝聚形成对话的文化实力;第二是体现为社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的理念,美术馆以前更多的是为艺术家服务,现在我们把艺术家视为合作者,一起为社会服务;第三是完善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和能力,促进、帮助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平台。
7#
发表于 2006-11-14 11:4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刘新吾 发表
学习一把!呵呵。。。


问好刘老师!
6#
发表于 2006-11-13 21:5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把!呵呵。。。
5#
发表于 2006-11-13 17:5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上朋友的真,问好!
4#
发表于 2006-11-13 16:2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好图,赏心悦目!问好水河。
3#
发表于 2006-11-13 11:57 | 只看该作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07:49 |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uploadfile/2006/11/12/075303.jpg[/img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01:20 , Processed in 0.05935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