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满城尽带黄金甲[原创] [打印本页]

作者: 风来云往    时间: 2006-12-20 21:16
标题: 满城尽带黄金甲
  昨晚,和小雅去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小雅,周杰伦的忠实粉丝,是冲着他去的。我,因为这一学期一直忙,总觉得心神都没有松闲过,于是也想在周末的时候去轻松一下。何况,对于老谋子的电影,我一向还是很喜欢看,觉得他确实是拍电影的天才。

  电影场景很美,很华丽,很奢靡。黄色菊花,如海洋一样铺陈,代表的是祥和、荣耀与富贵,把阴郁的皇城映照得璀璨无比,那种令人景仰的颜色,无处不透露着一种皇家骄傲的气质。

  然而,这烂漫耀眼的菊花,总有一股不安的情绪在蠢蠢欲动,似乎在遮掩着某些不可言喻的迷团,空气凝固在一个空间里,令人惶恐而不安。欲念与仇恨,把整个危局缔造得“山雨欲来风满楼”。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古代版的《雷雨》。小雅不太懂,她要下个学期才会学到《雷雨》。后来回家上网一了解,果然,老谋子的故事改编于《雷雨》。《雷雨》里把一切故事的发展设置在一个阴热湿闷的雷雨来临前夕,以凸现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老谋子把一切放在灿如阳光的菊花中,温暖人心的重阳节日里,让这个黑色的故事更触动人心。

  满城的菊花,意态舒展。人的忧思,却绞缠于胸。到底是谁种下了这祸根?到底是谁祭出了生命?到底是谁在砌满了菊花的高台上嗤笑?到底是谁在转瞬间风平浪静后放声痛哭?

  郁郁不舒、纠葛不尽的命运,带来雷霆暴雨的气象。菊花甬道上,纷沓而来那些藏在秘密中又挤破了秘密的人。

  暗战、刀光,斩不断痴缠与无情,只有阴霾压境。

  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部还不错的电影。

  其间,周润发、巩俐之流的演技自不用说。就连周杰伦,我觉得也演得挺好,不压于一个专业出身的演员。在黄金甲重阳兵变一场戏中,周杰伦饰演的二王子执一柄大刀在乱军阵中带头突围,血染满城菊花,给人慷慨壮烈之感。他回首,与母亲对望一幕,真的是很打动人心,至少,我是落泪了。如果这是个黑色的故事,那么我以为杰王子该是其中亮色的一笔。

  最后的片尾曲《菊花台》充满了入戏的情感,感伤而动人。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必须承认他们是一组很好的音乐搭档人。这首歌应该是周杰伦吐字最为清楚的一首歌曲,猛一听,有点陈坤唱《月半弯》声音的感觉。让人意外的是周杰伦年轻的声音年轻的心却把这首歌的滋味演绎得淋漓尽致。真的是好听。

  此时,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也正听着呢。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的绝望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 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 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江湖一刀    时间: 2006-12-20 21:19
  满城的菊花,意态舒展。人的忧思,却绞缠于胸。到底是谁种下了这祸根?到底是谁祭出了生命?到底是谁在砌满了菊花的高台上嗤笑?到底是谁在转瞬间风平浪静后放声痛哭?


  命也,运也,欲也。电影到最后,笑的人没有了,连哭的人也没有了。惊心,寒心。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6-12-22 09:16
文章的编辑格式不对哦~~
作者: 1度    时间: 2006-12-22 11:59
秀美的文字,但评论的立足点过于单薄、浅显。加油
问好新朋友
作者: 风来云往    时间: 2006-12-22 23:25
第一次发帖子,谢谢江湖一刀的关注!
作者: 风来云往    时间: 2006-12-22 23:26
不好意思,一兵斑竹,我是第一次来,朋友推荐了这里,于是很贸然,很多都还不懂,汗颜!
作者: 风来云往    时间: 2006-12-22 23:28
谢谢1度斑竹的鼓励,不敢说是评论,只是自己个人的观后感言而已!来这里,主要是向大家学习!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