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6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不关注文化的企业,能走多久?(每周话题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4 2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关注文化的企业,能走多久?(每周话题讨论)

  文/刘新吾

  “武酒集团是国家大型二档老字号企业之一,生产的凉都、雷台系列白酒具有一定知名度。年产白酒能力1万吨,占地面积55亩。武酒集团出售总额7287万元。如果购厂者若承担该企业职工债务,出售价2550万元。”有五十年历史的武酒集团,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进入了它的辉煌期。它一度曾年完成税收2000多万元。然而,就是这样一家许多人都看好的“名星”企业,在辉煌了不多的几年后,呼喇喇似大厦倾,说倒闭,就倒闭了。

  武酒集团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它忽略了企业的文化创新。做为企业,利益固然是最重要的,然而,没有文化的支撑,这个企业,它的辉煌到底能走多久,不言而喻。武酒有它的高峰期,仅广告宣传费一项,就每年要1000多万元。它也曾打出过文化的旗帜,可是他们所说的文化,只不过就是请记者在报纸上做做宣传,在大街上贴贴标语,在一些人多的地方打打横幅之类。仔细琢磨,实质性的东西却没有,沉淀性的东西更少。一位在武酒做宣传的人士,曾在文化人聚会场合侃侃扬言,说他们为了宣传,不惜一切代价。他们要跟文化联合,要文化搭台,企业唱戏。真实情况是,他们请来的,都是各路记者,而艺术界的人士,却少得可怜。我不是说记者不是文化人,看过他们的一个小册子,那上面的所谓文章,都是新闻报道,没有一篇有文化意蕴的。

  做为一家有五十年历史的企业,又立足在凉州,应该说,它有一个绝好的平台。历史上的凉州,由于其所据地理位置的特殊,民族复杂,历史文化传统各异,在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中,也包含着传统深厚的酒文化。凉州先民,素有饮酒之风气,并且由此而带动了凉州的酿酒业。凉州的酒历史,可以上溯到战国末年的乌孙、月氏、匈奴驻牧时期。这些少数民族普遍饮酒,并掌握了小曲制酒的技术。《汉书·西域传》载,西汉武帝时期,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时引进葡萄品种、种植技术和酿酒技术至凉州,并经丝绸之路而入中原。富于智慧的凉州先民,在传自大宛的酿酒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工艺,推陈出新,终于酿造出了令人销魂的凉州美酒。

  汉灵帝时,扶风人孟佗,仅用一斛凉州酒贿赂权贵,就换到凉州刺史的官位。与此同时,凉州的先民还创造了名目繁多、式样各异的酒具,特别是用美玉制造出了夜光杯,使其经数千年之后依然被人们使用和宠爱。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凉州葡萄诏》中对凉州美酒予以盛赞。唐朝时期,凉州美酒声誉倍增,凉州的酿酒业达到了空前的兴旺和发展。宋朝以后,随着经济的衰退,政治的动乱,致使曾冠盖全国的凉州美酒日渐衰落,直到明清时期才得以复苏。

  凉州是酒乡,好酒善饮是凉州人的特长,而“无酒不成俗”、“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宴”使酒与民俗的关系十分密切。凉州人崇尚酒,喜欢以酒会友,以酒结友,认为酒是厚道之物,它会使人襟怀坦荡,欢快愉悦,故而有饮酒不分家之说,亦称酒厚;在凉州,凡不饮酒者,可能会被人视为虚伪刁钻、心胸狭窄之辈。在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时时有酒,处处有酒,只要有宴饮聚会之处,非酒莫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凉州词,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作者王翰。该诗用形象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当时在那刀光剑影、生死未卜的战争空隙,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将士们,欲在出征或将死之前,开怀痛饮凉州美酒的情景。

  其实,与凉州有关的,何止这些。盛唐时期,凉州这个闻名遐迩的葡萄酒之乡,在诗人的笔下,处处是酒楼馆舍,洋溢着美酒之香,一派繁荣的景象。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云:“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置酒高馆餐,边城月苍苍。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觞。”《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云:“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元稹《西凉伎》:“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可以想象,当时凉州街头,酒楼之上,一幅轻歌曼舞的升平气象,伴客的歌女们轻抖罗衫,酒客们饮酒作乐,盛况空前。凉州酒也成了犒赏三军,宴会文武,迎来送往的琼浆玉液。唐明皇与杨贵妃常在宫中一边品尝凉州葡萄酒,一边欣赏宫女歌舞,喝到高兴处,贵妃亲舞《霓裳羽衣舞》,唐明皇以琴伴之。

  可惜,做为一个酒类企业,它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完全忽略了这个。凉州,这座酒文化的宝库,白白就被放置了起来。“武酒出窖半城香”,这是武酒人的自豪,然而他们自豪的,也就仅仅是这句话了。关于岑参,武威本土作家补丁这样写到:“他在武威,走一路赋诗一路,且名篇很多。海子湖泛舟,他对月高吟,引得苇花飘飘,月光悠荡,回肠荡气之时,他把海子湖用梳子理梳了一遍,每一根梳刺穿过的诗,都浓缩了对武威的深情厚意;‘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这哪里是边塞苦寒之地的武威,这分明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武威。武威美酒滋润了岑参,他提起酒坛,一坛酒下肚,手指流云处,诗雨倾盆,多潇洒,多可爱。更为有趣的是,岑参上花门楼时,顺手揪下几串榆钱,与卖酒的老翁换酒喝,多富有人情的武威人啊,把诗人感动得东摇西晃,以致若干年后岑参客死成都旅舍时,梦里还手捏武威的泥土,闻到了北地雪花的香味。”

  关于文化,我又想到了另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人的一首诗,流传千古,杏花村自然也就流传千古了,杏花村的美酒,当然更是如此了。“在‘中国·山西首届杏花村汾酒文化节’举行之际,走进山西杏花村酒史博物馆,俨然进入一座古城。‘散落在时光的酒器,或青铜或陶瓷,折射着文化的神韵,闪烁着历史的光芒。’在中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而酒器、酒具成为酒文化的重要载体。酒器陈列室内,青铜爵、带纹壶、陶瓷盅……从商周到近代的一件件酒器、酒具折射着历史的光芒。水形火性流动的历史,浓缩于这些或古朴、或精巧、或粗拙、或华美的酒器之中。手法高妙,工艺精美,令人叹为观之。”可是,如果你走进武酒的陈列室,你看到的,不是产品,就是领导们关怀的照片,就是大堆大堆的奖牌。杏花村酿酒历史源远流长,一代代杏花村人酿出美酒的同时,也积蕴了灿烂的文化。杏花村酒史博物馆无疑是华夏深厚酒文化的缩影。在这里,华夏酒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底蕴完全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而在武酒这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除了苍白,还是苍白。

  自然,企业文化,并不光指这些,它涵盖的方面很多。我在这里,并不想说别的。我只是想说,做为一个酒类企业,不关注酒文化,它是很难成气候的。如果我们的经营管理者,在请记者宣传的同时,也能请来一些有名望的文学艺术家,让它们挥笔写一写,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今天,武酒集团在遭受暂时的挫折后,又抖落身上的风尘,重整旗鼓,踏上新征程。2005年5月底,甘肃三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为主控股方出资4300万元对陷入困境的原武酒集团实现了收购重组,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领导班子,新的机构设置,新的规划蓝图,新的品牌包装,新的经营理念,使历经沧桑的老企业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这是一个喜讯。经过一年多的奋斗,经过全新包装、渗透武威酒文化的新武酒带着一身豪迈走向市场,这些新的产品以“礼武、情武、义武、信武、仁武、尚武、尊武、圣武”为酒魂,以延续数千年的武威酒文化为内涵,以“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和过去的辉煌历史为基础,风风火火闯进了酒业市场,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新武酒的经营者们,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一年的时间里,他们邀请文化艺术界的人士,座谈了多次。新武酒到底能走多久,也许,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14#
发表于 2007-2-6 23:5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絮儿飘香 发表
好有见解,学习了!问好


欢迎朋友!
13#
发表于 2007-2-5 17:04 | 只看该作者
好有见解,学习了!问好
12#
发表于 2007-1-31 09:34 | 只看该作者
不关注文化的企业早晚要走进死胡同 !
11#
发表于 2007-1-17 20:10 | 只看该作者
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的财富积累,而达到这个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则是文化的创新。
作者写得很有针对性。支持。
10#
发表于 2007-1-17 19:3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于刚 发表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企业犹如一个体格健壮但毫无思想的汉子,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欣赏楼主的见地。


辛苦于刚老师支持!问好!
9#
发表于 2007-1-17 14:3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企业犹如一个体格健壮但毫无思想的汉子,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欣赏楼主的见地。
8#
发表于 2007-1-17 07:4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清风盈袖 发表
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只会跟随的企业是不可能演绎出独有的企业文化的,而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可能生产出超凡脱俗的产品,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关键是看领导者的战略远见和取舍,一个企业能走多久,是看企业所塑...


很赞同这样的点评,楼主写的不错呵
7#
发表于 2007-1-16 12:51 | 只看该作者
我总以为,中国的企业,多在赚钱上做文章,从来不考虑长远的发展。这也就是许多企业昙花一现的原因。
老师说的好,文化创新应该是为了更好更稳地赚钱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19:2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清风盈袖 发表
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只会跟随的企业是不可能演绎出独有的企业文化的,而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可能生产出超凡脱俗的产品,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关键是看领导者的战略远见和取舍,一个企业能走多久,是看企业所塑...


我总以为,中国的企业,多在赚钱上做文章,从来不考虑长远的发展。这也就是许多企业昙花一现的原因。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19:2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清风盈袖 发表
刘老师是诗歌散文的好写手,写方面的也出手不凡呐,喝彩!


多谢清风斑竹关注!偶是臭老九职业,对管理一窍不通。如此写来,也只是谈谈自己的感受罢啦!还望多加指点。呵呵。。。
4#
发表于 2007-1-15 09:24 | 只看该作者
只有眼光长远、占领品牌制高点的文化企业,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发表于 2007-1-14 23:2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只会跟随的企业是不可能演绎出独有的企业文化的,而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可能生产出超凡脱俗的产品,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关键是看领导者的战略远见和取舍,一个企业能走多久,是看企业所塑造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否聚人气,如何塑造出独具特色又充满恒久活力的企业文化,企业如何整合成功企业文化。只有眼光长远、占领品牌制高点的文化企业,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刘老师以详尽事例入题,娓娓展开的阐述,令人信服!
2#
发表于 2007-1-14 23:09 | 只看该作者
刘老师是诗歌散文的好写手,写方面的也出手不凡呐,喝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9 01:41 , Processed in 0.20758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