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性善恶论 (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9 2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教主张性具善恶说。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 ,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其实不然也。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槃。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 ,入了涅槃,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
  佛教的善恶,不完全是人性善恶,还包括对佛与众生本质的善恶判断,也不完全谈世俗伦理意义上的善恶,其善恶之性,还有法性、真性、理性、体性的意思。佛教的人性善恶,与世俗伦理意义上的善恶有重要分别,但又与世俗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有内在联系。以天台宗为重点的“性具善恶观”,与儒家的性善性恶有别:其一,佛教天台宗的“性恶”,指的是人性(佛性)除具备善的因素外,还包含恶的性质,善和恶是心性(佛性)统一体的两面;其二,天台宗所说的善恶为性之“所有”,儒家所说的善恶为性之“所能”。在儒释道三教融合已成定局的氛围中,天台善恶观吸收传统伦理思想又有进一步发展,从而体现了明代传灯法师的“性善恶论”中。天台善恶观对华严宗、禅宗等都有重要影响,是最具中国化佛教特色的善恶观。
  佛教以宗教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审察人性善恶,除了性善论有很大的市场外,性恶论在佛教伦理中也独树一帜。性恶论以天台宗为代表,为智顗大师倡导。严格意义上说,性恶论是善恶互具说,从而构成天台佛性论的性具说。
智顗大师用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善恶范畴,在晚年所著的《观音玄义》(此书是对《法华经》中《观世音普门品》的论译)中对性具善恶有更进一步作了心性、人性、佛性系统的论述。其文云:
  “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达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 ”[9]

  在这段对话中,智顗大师发挥了两个思想,其要义有如此两点:其一是从先天看,佛与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皆具善恶两种心性。这是永恒不变的,是本具的,所以是“阐提不断性善”、“佛不断性恶”。正因、缘因、了因称名为“三因佛性”,其中正因佛性是众生本具不改不坏的中正觉性,也是众生成佛的主要根据。由于它超越了世间的实相,一般将其简称为性。后二者缘、了二因佛性虽属后天修习而来的“性”,但也含有先天而来的“种子”,原与正因同体,只是功用的不同,而名称各别。缘因是功德、善根,资助了因。了因是智能,开显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胜缘。从后天看,佛与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都性具善恶。一阐提虽丧失“修善”,但其本具的善性还存在。佛虽断“修恶”,但本具的恶性仍在。既然称之为“性”,而性是“不可改”、“不可断坏”,也就是永恒不变的,推而言之,佛与众生本具的善恶二性也是永远存在的。众生与佛在性具善恶上是平等的,性具善恶不仅适用于众生,也适用于佛。阐提虽具性恶,但不断性善,如能修善,也能成佛,他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断修善尽”。所以说,“一阐提人亦能成佛”。其二,恶人可以成佛,佛不会再作恶事。恶人如一阐提,由于本具的善性还在,虽然不“通达”的善道理,但碰到佛或菩萨的传教等善的机缘,仍可以改恶行善,直至成佛。佛虽本具恶性,但因为对恶有透彻的了解,所以能于恶自由自在,不会被恶法所染;也正因为于恶自在,所以,“佛不断性恶,机缘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恶事,化众生。”[10]由于佛有这种自在,即使生活在欲横流的世俗恶的环境里、甚至现身于地狱之中,仍能用种种方式与因缘去教化众生,所谓“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不为恶法所染。因此,佛不仅不会染恶,更能使恶也化成慈悲力——地藏王菩萨就是以这种在恶中不染恶的慈悲力下地狱的。这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由此可见,佛不能说是作恶,而是依据心性自然“任运”以恶度人。
  性具善恶是天台宗极谈,此中有三层意义:1、从凡夫众生而言:作恶修恶,必有恶报为戒。全修恶即性恶,既然全修即性,性亦具善,终必起善,修善消恶,以至圆满菩提。2、三乘圣者精进修善,部分运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3、佛已尽修恶,了达恶法,于恶自在,“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天台宗虽讲性善用恶,但性恶说是天台宗独标一帜的一家要义。虽然智顗讲性“具恶”,但他在具体论述中仍指“用恶”,后来的湛然亦如此。荆溪尊者曾在《止观义例》上说:“性恶若断,普现色身,从何而立?”[11]是知现身各界,普利群生,全是性恶法门的功勋。天台宗认为,众生时刻所起的每一念心,必属十法界的某一法界。一念与某界相应,此心即属某界。佛果圣者,虽断修恶,不断性恶;恶道众生虽无修善,而存性善。终有一天若能一念与佛相应,此念即是佛界。
  智顗大师的“性具善恶”的理论基础是“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所谓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说的当下的一念,圆满具足三千世间的一切善恶、染净诸法。四明尊者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今释一念,乃是趣举根尘和合一刹那心,若阴若惑,若善若恶,皆具三千”。一念所具的三千的一念,即指一念无明识心、烦恼心、刹那心等。由此,他有时把性具善恶解释为恶性中包含着善性。《法华玄义》第五卷下云:“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业性相。只恶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如竹中有火性,未即是火事,故有而不烧。遇缘事成,即能烧物、恶即善性,未即是事,遇缘成事,即能翻恶,如竹有火,火出还烧竹。恶中有善,善成还破恶”。透过一念三千的理论,我们还可了悟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意旨,也在当下的一念心中。“即心即佛、即心作佛”。这刹那之心,虽是起于有情的意根与法尘相对,但其具足三千世间,并能进一步达到以小摄大、以大入小、互无滞碍的不思议境。
  天台的性具思想也影响到禅宗。宋初禅宗法眼宗的延寿禅师融合了天台宗的性恶说,把善恶分为性、修两种:他说:“若以性善、性恶,凡圣不移。诸佛不断性恶,能现地狱之身;阐提不断性善,常具佛果之体。若以修善、修恶,就事即殊。” [12]这就是说,如果就先天本性讲,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这是秉性难移的。而后天的善恶道德活动对修行结果有主导作用,“修善修恶,就事即殊,因果不同,愚智有别。修一念善,远阶觉地;起一念恶,长没苦轮”。[13]那就事而殊,善恶各异。延寿在《宗镜录》卷一七说:“今明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发善;佛亦不断性恶,机缘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地狱),同一恶事,化众生。阐提亦尔,性善不断,还生善果;如来性恶不断,还能起恶。”阐提性本具善,所以有机缘也能发善,这与天台宗无别。但说佛也由于性本具恶,一旦为机缘所激,也还能起恶,这点与天台宗不同。
  延寿禅师受天台善恶观的影响,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善恶的辩证关系,认为“善者是恶人之师,恶者是善人之资”,鼓励更多的人们在修行中坚持“贪欲即道”、“即世间求解脱”的信念,也劝导作恶者放下屠刀,舍恶行善,同归圣道。他在《万善同归集》中表达了这样的伦理主张:“是以,初心自利,则损益两陈,究竟利他,则善恶同化。如夜行险道,以恶人执烛,岂可以人恶故,而不随其照?菩萨得般若之光,终不舍恶。……台教云:恶是善资,无恶亦无善……故知恶能资善,非能通正,岂有一法而可舍乎?”[14]
   
  智顗大师的善恶互具说,既以性善指出人们的修行悟道理想目标,又以性恶论给人性以现实的审察分析,后经过唐湛然、宋知礼、遵式、延寿等大德的解释和发挥,内容更加丰富、完备,成了天台宗“上求下化”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充实了中国哲学中的人性学的内容。从现实生活中囿物训人、止恶扬善的伦理教化目标看,天台的性善性恶、修善修恶的独特理论正开示了立足世间、立足现实、修行解脱、当下即是的法门,这一法门无疑吸引了更多的身处恶道又立心向善的信众。至此,就善恶观的中国化特色及理论影响而言,天台宗的性具善恶理论最具中国特色,也对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和修行实践影响巨大。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天台幽溪高明寺的传灯,写成六卷本的《性善恶论》对天台善恶观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其主题思想是:盖台宗之言性也,则善恶具,言修也,而后善恶分。乃本具佛界为性善,本具九界为性恶;修成佛果为修善,修成九界为修恶。[15]其特点为四:1、在继承天台善恶观的基础上,其善恶理论的重心进一步向“实修”偏移,主张联系修行实际而谈善。2、在儒释道三教融合已成定局的氛围中,以天台的善恶观进一步吸收传统伦理思想。3、传灯的性善恶论始终在强调天台善恶与儒门善恶的不同中,坚持佛门的宗教伦理立场。4、传灯的善恶观表现在修行观上,实现了天台贪欲即道与禅门任运自在的修行观的融通,显示出禅教交融的中国化特色,也显示出天台善恶理论的实践意义。
  诚然,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 。其实善恶问题,即使在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孔丑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 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什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性具善恶说”,其目的就在于从平等角度引导众生,在止观修行中体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一善恶相即的众生本质和宇宙本质,最终得以成佛。
                结束语
  善恶是一把尺子,人间有一条路,善和恶是它的两端,中间刻着尺度。你离另一端愈近,就离另一端愈远。在善恶好坏的分野面前,在人性的基因面前,无不悲观,虽无根本解除之道,然而也未尝不见有乐观者存。
注释:

[9]《观音玄义》卷上,《大正藏》卷34,第882页。
[10]同[9],第883页。
[11](《止观义例》卷上,《大正藏》卷46,第450页。
[12] [13[14]《万善同归集》卷中,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一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15]《性善恶论》卷一,见《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六套第四册。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12-19 1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36 编辑

学习!问朋友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6 02:08 , Processed in 0.12881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