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元白与古文运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2 0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元稹和白居易,这两位唐代诗人,志同道合,曾经一起致力于新乐府运动,被人合称为“元白”。元白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历来被人重视。然而他们有着广泛的文学爱好,是既“嗜诗”又“喜文”之人,对文风革新,曾作过努力,颇有值得称道之处——他们毫不迟疑地参加过古文运动,却为诗名所掩,少有论者提及,至今缺乏足够的评价。

  元白的散文成就,其实早在宋代即开始被人忽视。欧阳修等编写《新唐书·白居易传》,虽称白居易“工文章”,但最后下的赞语却是:“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而在此之前,后晋人撰《旧唐书》时,尚看重元白的散文成就,认为“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阃奥,尽治乱之根荄”﹐“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旧唐书》的这种评价,自有根据,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

               一、

  现在论及元白二人与古文运动的关系,有必要说一说元白与韩愈的友谊。尽管元白不属于以韩愈为核心的作家圈子,但他们却姑终与韩愈友善。韩愈为宣扬文道,交游甚广,他曾自言“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与崔群书》)元白与韩愈结缘,可以说既有“事同”,也有“艺取”,更有道义支持的因素。

  元稹在长庆初年,曾向穆宗进言,保护过韩愈。当时韩愈任兵部侍郎,“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得以相机行事,对王廷凑晓以大义,终解牛元翼之围。“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转吏部侍郎”。(《新唐书·韩愈传》)其实早在元和八年,韩愈担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时,元稹还被贬在江陵府充当士曹参军那样低级的官吏,可是他对韩愈的人格与史识充满信任,便将他所知道的甄济之、甄逢父子的忠义事迹,写信告诉了韩愈,希望能收入史书。这与柳宗元将段太尉的逸事推荐给韩愈相类,天下事真是无独有偶。韩愈给元稹的回信中不但作出了“逢与其父俱当得书矣”的肯定答复,而且对元稹乐道人善的君子之风倾力赞扬,并表示敬意。这两封信均收在宋代人姚铉编的《唐文粹》中。元稹与韩愈还有更早的个人交往,元和四年七月,元稹的夫人韦丛病逝,即是请韩愈撰写的墓志铭(见《韩昌黎集》),由此也足以说明他对韩愈文章的欣赏程度。至于白居易,则思慕韩愈的道德文章,多年与之交好(尽管他们对佛教的认识,有巨大差别)。而且与韩愈同科及第、素有操守的的李绛、崔群、冯宿、庾承宣等人均与白居易为友,正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二、

  韩愈在贞元、元和年间倡导古文运动的时候,元白可谓韩愈的友军。众所周知,当时开展的古文运动,有一个扫荡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任务。元稹与白居易在元和初年,即探讨过这个问题。白居易曾在《策林序》中说:“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凡所应对者,百不用一二。”收入《白氏长庆集·策林》中的一篇《议文章:碑碣、词赋》,说“古之为文者,上以纫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喻”,而“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虽雕章镂句,将焉用之?”且指出“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因此建议朝廷,“诏主文之司,喻养文之旨,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碑诔有虚美愧辞者,虽华虽丽,禁而绝之。若然,则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其实韩愈当时正是以复古为号召,目的是匡正时弊。元白革新文风的思想,可谓接近于韩愈。

  出于革新文风的自觉,元稹和白居易,携手上阵,义无反顾地参与了古文的写作实践,并以各自出色的实践彰显了古文运动的实绩。过去朝廷发布“制诰”,都是使用的骈体文。元稹与白居易在元和十五年,先后担任中书舍人、知制诰。他们切磋琢磨,在制诰的起草中,借鉴《书经》,开始抛弃骈体文,采用散体文,结果竟显得词美格高,得到了宰相段文昌的支持,并为穆宗所赏识。“自是司言之臣﹐皆得追用古道”(元稹《制诰序》)。

  白居易的议论文引古证今,议论风发,且语言畅达,词气谠直,琅琅上口,让人爱读。他的许多杰作,如《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议肉刑可废不可用》、《使官吏清廉在均其禄、厚其俸》等篇,长期为人传诵,其中许多观点,至今尚值得借鉴。他的叙事与抒情散文,也显得十分出色。如《庐山草堂记》、《太湖石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醉吟先生传》、《齿落辞》、《与元微之书》、《河南元公墓志铭》等篇,历来为人称道。明人杨慎在《丹铅杂录》中,盛赞白居易《三游洞序》中有这样的句子:“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明状”,认为“造语如此,何异柳宗元。世以为大易轻议之,盖亦未能深玩之也。”杨慎认为白居易可与柳宗元媲美,这样推崇,是很有眼光的,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白居易的散文写作水平,由此人们可以相信,白居易在古文运动中确有不同凡响的作为。

               三、

  元白对古文运动的另一贡献,是他们以散体文试作传小说。陈寅恪先生曾对唐代传奇小说与古文运动的关系作过论述。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又中国文学史中别有一可注意之点焉,即今日所谓唐代小说者,亦起于贞元元和之世,与古文运动实同一时,而其时最佳小说之作者,实亦即古文运动之中坚人物是也。此二者相互之关系自来未有论及之者。”

  唐代传奇小说极盛于中唐时期,它的繁荣与古文运动的发起几乎同步。考察一下贞元、元和年间及其稍后一段时间主要的传奇作家,可知大都围绕在元稹、白居易周围。元稹本人写过脍炙人口的传奇《莺莺传》。白居易写过传奇《记异》,且与作《长恨歌传》的陈鸿是好友,《长恨歌传》即与白氏的长诗《长恨歌》相辅而行。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也是知名的小说家,写过《李娃传》、《三梦记》等传奇名篇。白行简的好友李公佐则为《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等著名传奇的作者。

  元白周围的传奇作家群,正是在文体解放的召唤下,尝试以散体文来写作传奇的。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写于贞元末年。此篇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这篇小说在语言上全用散体,是熔铸了十分简练的文学语言,以之写人、叙事、状物、抒情、议论,灵活自如。如起首记张生,,即勾勒出一个有个性的人物。次叙莺莺出场,使人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后述二人幽会、定情,则一波三折。全篇极尽迂回曲折之能事。至于篇中写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在后人看来不能说不是一个败笔。陈鸿的《长恨歌传》,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同记一事。陈鸿为文,长于吊古,《长恨歌传》可谓文笔爽健,结构谨严。白行简的《李娃传》更是感人,“行简本善文笔,李娃事又近情而耸听,故缠绵可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叙事历历如绘,语言极富文采,描写尤其生动。

  陈寅恪先生认为:“微之《莺莺传》,则似摹拟《左传》,亦以古文试作小说,而真能成功者也。”(《元白诗笺证稿》)若将《长恨歌传》、《李娃传》、《南轲太守传》与《莺莺传》相较,可知陈鸿、白行简、李公佐的这些作品更是成功之作。这些小说创作成功,展示了散体文写作的魅力。古文家试作小说真是一个有趣的尝试、有益的尝试,以此引起了社会的普遍的爱好,不仅丰富了散体文的写作经验,而且张扬了古文运动的声威。


  综上所述,元白及其周围作家,积极参与古文运动的实践,卓有建树,是应该给以肯定的。陈寅恪先生曾说:“其实当时致力古文,而思有所变革者,并不限于昌黎一派。元白二公,亦当日主张复古之健者。不过宗尚稍不同,影响亦因之有别,后来遂湮没不显耳。”(《元白诗笺证稿》)可是看看上世纪60年代至今出版的多部《中国文学史》,凡论及唐代古文运动,均只字不提元白的贡献。那些大著的编写者,不乏知名学者,却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似若无闻,这是让人不可思议的,也是让人不能不感到惋惜的。为了纠正这个偏向,笔者依据陈寅恪先生著作中提供的线索,对元白参与古文运动的情况,进行了粗略的考察,作了浅近的说明。热望以此求教于识者,并期冀学界有更多同道,继续关注这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5-12 20:49 | 只看该作者
似乎不太像杂文,而是论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0:41 , Processed in 0.20441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