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9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试挑二月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2 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看到过流沙河先生的《小挑金庸》,受到一些启发。在这里我要尝试着挑剔一下二月河先生,挑剔一下他的大著《雍正皇帝》。虽然早就想到过这个问题,可是此时才觉得有了切入口。
  
  二月河先生的“康雍乾”系列小说是以历史小说相标榜的,人们的确有必要按历史小说的基本要求来看待这个系列。众所周知,写历史小说虽然容许作者在设计故事情节时适当虚构,但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必须有历史根据。
  
  看《雍正皇帝》,见作者不惜笔墨勾画青年胤禛的治河活动,以此表现胤禛的历练,也表现他务实、亲民、接近下层,甚至与普通民众有血肉联系。 该书上卷第一回说“康熙四十六年的春天,二月二刚过”,胤禛“领差安徽督办河工,因高家堰、宝应一带决河,特来扬州调运粮食赈济灾民”。第二回甚至说胤禛为了完成上述任务,而不能回京帮太子筹办万岁的五十四圣诞,只能“遥叩万岁圣诞”。第三回则补叙康熙四十三年胤禛“到淮安来视察黄河淮河”,洪水破城,死里逃生。而且在该书接近末尾的下卷第四十五回又写雍正对乔引娣漫谈往事:“怎样到淮安治水,又怎样洪水破城,和仆人高福儿倚着一个大鱼缸逃命,又怎样遇救,和小福儿好。……”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写青年胤禛参与治河,是贯穿全书的主要事件之一,是作者刻画人物的深有用心之笔,细心的读者不能不问:作者这样写,有没有历史依据,符合历史的真实吗?
  
  笔者翻遍《清史稿》、《清史纪事本末》、《清鉴纲目》、《清朝野史大观》,以及《二十五史新编·清史》,不仅找不到到青年胤禛参与治河的蛛丝马迹,而且见到其中的记载与二月河先生的描述大相径庭。
  
  要说治河,的确是康熙年间的一大要务,也是“德政”,可是康熙从来不曾昏庸到派遣没有任何治河经验的皇子督办河工。           
  
    史书上对康熙四十六年春天皇上的活动记述得极为详细,如果不注意这些记载,所有面壁虚构,都容易露出马脚。康熙的生日是夏历三月十八日,可是他这一年并没有在京都接受百官朝贺,庆祝他的“五十四圣诞”,而是在“南巡阅河”途中过了他的生日。《清史稿·圣祖本纪》与《清鉴纲目》对康熙这一段活动的记载是一致的,后者的记载尤为简明,这里不妨摘引几句:“[纲]丁亥四十六年春正月,帝南巡。”“[目]正月,启銮。二月,次清河,阅视溜淮套。即由清口登陆,详看地方形势……三月,至江宁。四月,驻杭州。五月,还京师。”四皇子胤禛这时候的活动不可能不以康熙的活动为转移。《雍正皇帝》明显违背史实之处,正是一点也没有反映康熙数次“南巡阅河”,而任意杜撰胤禛的治河活动。据史家考证,“三十岁以前的胤禛,比较多的是过着书斋生活,较少独立活动,但也时常随从康熙帝外出巡幸”(《新编二十五史·清史》)。康熙四十六年春天这一次皇上的南巡,胤禛即使没有追随其间,也不会对皇上的活动毫不知情。
  
  再举一个有意思的的例子。《雍正皇帝》上卷第四回“桃花渡渡口故地寻旧”中,作者说胤禛此行的一个目的是寻访他的骨血——与小福儿相好的结晶:“他在子息上甚是艰难,四个儿子还有一个夭折了,身边的弘时弘昼弘历还没出过花儿,要真像高福儿听回来的“大胖小子,正出花儿”,那要作践了真太可惜。”故事这样编实在离谱,史书上记载“高宗(弘历——引者注)以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于雍和宫邸”,胤禛怎么能会在康熙四十六年就想到身边已有了儿子“弘历”呢?真是无稽之谈!况且弘昼也是康熙五十年出生的(与弘历异母),弘昼是胤禛的第五子。由此也可印证二月河所说的胤禛在康熙四十六年的活动全为臆造。
  
  《雍正皇帝》中所说胤禛在康熙四十三年就参与治河,并在淮安遇险,所谓“洪水破城,死里逃生”之说,也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因为这一年黄河、淮河并未在淮安决口。《清史纪事本末》有“治河之政策”的专章,记述的是康熙九年至四十七年黄河淮河泛滥情况及治河的主要事件。如“康熙九年,夏四月,河决归仁堤,淮安扬州二府等处田地,悉被淹没”、 “十一年……六月,河决清水潭,高邮宝应一十八州县卫被灾”、“十七年秋七月,河决砀山县石将军庙及萧县九里沟二处”、“二十一年,冬十月,河决萧家口”、“四十四年……秋七月,古沟唐埂清水沟韩家庄四处堤岸溃决”,所有决口均一一记录在案,而“康熙四十三年”是空缺,没有任何水灾的记载。再查《淮安府志》,知道清朝前期和中期淮安周围虽然屡遭水灾,却只在乾隆三十九年有洪水破城的记录,史称“乾隆甲午大水”。由此可见所谓胤禛在康熙四十三年于淮安治水遇险之说实为天方夜谈,二月河先生的确有虚构事件的本事。
  
  说到这里,二月河先生可能会辩称,胤禛治河只是他书中一个似乎不起眼的事件,虚构一下又有何妨。但作为读者我仍然要问:作者这样写究竟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呢?难道不是想以此来树立胤禛的高大形象,说他有实践生活的体验,能深入下层,爱护老百姓吗?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皇帝自有历史存照,又何必用后人的巧手加以包装!
  
  笔者以上仅就《雍正皇帝》所述青年胤禛“治河”之事,质疑于二月河先生。惟愿得到指教。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11:14 | 只看该作者
违背历史真实,却又被称为“历史小说”的东西,未必能够长久欺世。恐怕难与《白鹿原》并肩。
5#
发表于 2007-5-17 21:26 | 只看该作者
不管先生怎么挑二月河。偶以为50年后,能为我们留下的长篇小说,也就只有康熙大帝、白鹿原、废都等可怜的几部!
4#
发表于 2007-5-17 20:46 | 只看该作者
毕竟是小说。当然,历史小说在大的方面也要符合历史事实。
3#
发表于 2007-5-17 15:41 | 只看该作者
  题目好,内容详实。
2#
发表于 2007-5-17 08:50 | 只看该作者
考证详尽。
二月河的笔,有拔高人物的倾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1:48 , Processed in 0.12253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