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喜读陶公诗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8 1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喜读陶公诗文
          □王庆云
   在长江岸边的东流镇上,有两座陶渊明塑像,一座是坐像,安放在陶公祠内,先生头戴葛巾,身穿布衣,手拿书卷,眼望菊江,就像一位禅机了悟的菩萨,似乎有话要说,又欲说还休;另一座是站像,耸立在进东流的陶公路上,先生面露微笑,眼观世事风云,像一位心如止水的慈祥老人,看着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我每每经过塑像前,都要怀着无比祟敬的心情,向先生深深三鞠躬,归来后,还会捧读一遍先生在公元405年11月决定辞去彭泽令时所写的名赋《归去来兮辞》和那篇旷世之作《桃花源记》,每读一次,我都会感到自己的思想感情,被潜移默化,渐行渐近地走近了先生的精神境界里。
  《归去来兮辞》是先生作于彭泽挂冠之时,可以说是他的人生转折之作。全文分四段,第一段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文以前路,恨辰光之熹微。
   这一段写的是辞官之喜。“归去来兮”是一声自由的召唤,又是归返自然的欢呼。接一反问,强化了归去的决心。继之“觉今是而昨非”,痛悔以前口腹自役的仕宦之路。未尾写他轻松愉快地踏上了归路。
   中间两段写的是他从担任刘裕的镇军参军起到现在离开彭泽重返家园,仅仅只有两年不到的时间,自己往日在家躬耕时常走的小道上已经长满了杂草,荒凉不堪。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屋前高大的五柳树和东园中挺拔的青松依然倔强地耸立在原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这种温馨环境,这样纯洁美好的家庭,再伴上一壶酒,或菊圃独酌,或在五柳树下与乡邻亲朋同饮共欢,就已经足够了。与此相比较,官场的生活真可以说是令人厌恶,没有丝毫的可取之处。接着他展开想像的翅膀,描绘了今后与官场断绝往来,委身自然,不但有怡人的风景,而且有温暖的感情,自己可以自由自在地过起躬耕生活。
   最后一段,则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乐天顺化的人生态度,他在辞赋的结尾中写道:己矣乎,寓形宇内,能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野。登东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功名富贵非他所求,神仙世界又虚无缥缈,来日已经不多,惟有遂顺自己的心愿任意而行,乐天安命,听其自然。遇上好天气则尽兴而游,农忙时则力耕不息,登高而放声长啸,临水则欣然赋诗。他要放任心怀自由自在地生活,将自己完完全全地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归去来兮辞》,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羁绊,返回田园的欣喜,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这篇辞赋的无限思想及艺术魅力。作者在赋中所想像的那种田园生活,在他以后的诗作中又作了画龙点晴,情景交融,多姿多彩的描绘。
 在陶渊明为数不多的散文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他在栗里小村的茅舍里,经过多少个漫漫长夜而构思出来的《桃花源记》,紧着“记”,还有一首《桃花源诗》,这一文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这个空想社会是他晚年理想的寄托。文中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欢乐异常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记》构思巧妙,“记”与“诗”互相补充,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文中写桃花源人“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是对当时社会的影射。写渔人“处处志之”,终于“不复得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耐人寻味。这篇《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人间天堂,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撩拨多少人去追寻那美好的梦。
   如果说《归去来兮辞》及其以后的田园诗作,是陶渊明记述自己人生轨迹的话,那么《桃花源记》并诗,就是他人生理想的最好表述。陶渊明的一生,做过官,又成民,他一方面厌弃官场的污浊之气和奴颜媚骨,解下了一顶小小的乌纱,换成了一件宽大的布衣,“不为五斗米折腰”,写下了他人生的光彩一笔;另一方面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把自己归隐后快乐的田园生活,通过诗作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已把自己化入自然,溶进宇宙,心境与物境完全融为一体。这种玄学思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学家没有达到,陶渊明却达到了,以至于后来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他。这就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特质。这种特质,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混合,是积极人生观与消极人生观的混合,是儒、佛、道三家宗教哲学思想的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于是便产生了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它使人看到了一种生的快乐和爱好。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选自《品味人生》)。所以,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很自然地浮上人们的心头,成了古今文人心目中最高人格的象征,成了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4#
发表于 2007-10-31 0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2 编辑

欢迎范公子。
前几天看了菊花展,不由得又想起了陶公。东篱种菊,独望南山,静待白衣。

3#
发表于 2007-10-24 1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2 编辑

陶渊明的诗文读来感到清新自然,秀丽洒脱。作者品评得好。

2#
发表于 2007-10-23 1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1 编辑

在长江岸边的东流镇上,有两座陶渊明塑像,一座是坐像,安放在陶公祠内,先生头戴葛巾,身穿布衣,手拿书卷,眼望菊江,就像一位禅机了悟的菩萨,似乎有话要说,又欲说还休;另一座是站像,耸立在进东流的陶公路上,先生面露微笑,眼观世事风云,像一位心如止水的慈祥老人,看着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
写得真好,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10:22 , Processed in 0.04533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