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0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一些文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30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一些文章,是需要用脑袋的。

  这里指的是一些思辨性较强的文字,例如先秦诸子的文章,如近代鲁迅的杂感。我们中国是很贵重文字的“道统”价值,所谓“文以载道”。

  这类文字,温和的如发梳。梳理你脑袋上纷杂的头发,能让你一丝不苟,伏顶贴耳。更甚者,能梳理你纷繁的头绪,让你脑袋里井井有条,阡陌交通。但也有怪脾气的梳子,梳理半天,直触到痛处的多,搔到痒处的少,弄的万千烦恼丝,更添烦恼。

  这类文字,凶狠的如刀斧。有的,直想把你圆脑壳劈砍的方正;也有的,想把你方脑袋削的尖圆。有的能劈开脑门,一刀决断肿瘤病症;也有的,砸一斧子,当时没有什么伤疤,却能让你一辈子隐痛难逃。

  这一类文字,要么不读,要读自己脑袋里就要也准备好武器。他有温和的梳子,我也有一把温柔小刀;他有凶狠的刀斧,我也有自己的武器。虽然一开始时,我们的脑袋里可能空空如也,可能细皮嫩肉。但只要有这个准备,一旦刀兵临境,劈开我的脑壳,马上就有身披凯甲,手执战斧的智慧战士,呐喊着杀出。

  读一些文字,是需要用肠胃的。

  这里指的是一些叙事性的文字。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读者,大都喜欢好听的故事。

  歌德在写完《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有人喜欢效仿维特穿衣服,有人甚至效仿他自杀的结局;在中国有谚说,“少不读红楼”,据说清末,一闺中女子,读红楼近痴。他的父亲大怒之下,把那本红楼梦丢到火盆中。女子痛哭说,“奈何烧杀我宝玉?”更有人,看过“聊斋”,有人怕鬼,有人爱狐狸;看几部清庭戏,就觉得自己成了格格阿哥;看两本漫画书就成了超级英雄奥特曼。

  读这些文字,自己千万要有一副好肠胃。但凡小菜小吃,没什么过高的营养,但也没什么凶险。越是山珍海味越容易消化不良。这就需要我们牙好,肠胃好。学会细嚼慢咽,学会好好消化。可能一百人有一百种口味,但大家都需要知道根本自己的肠胃,该吃点什么,该吃多少。不要吃的自己上吐下泻,神魂颠倒才好。这年头,吃不着饿出病来的不多,吃多了撑出病来的倒不少。其实应当说,不是他吃多了,而是不会吃。

  读一些文字,是需要用心的。

  这里指的是那些极富才情的抒情文字。

  一篇美好的抒情篇章,不需要费用多少脑筋,也不需要仔细消化的肠胃。只是信马由缰,走马观花的信手拈来,信步看去。暖雨冷月、芳草斜阳,自能怡然自得。偶然一段,或是一句,一字,一个标点,一点留白,蓦然挑拨起你的一根心弦。你的心里就一层层的荡起漪轮,颤动了整篇文字,颤动了整个人,整个世界。

  读苏东坡的一次月下闲游,读张岱一次湖心赏雪,读不知名作者的一缕语丝……这样的文字,不是用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用肠胃能消化的了的。只能是在某个心境里,神游意会,方知,妙不可言之处,自有不可言之妙。

  还有一些文字,不是用来读的。

  我想这类文字是被称作诗歌的。好的诗篇不是读来的。想来想去,找不到合适的字眼,庶几只能这样说,这类文字是用来浸泡的。

  一篇好的诗作,直如一泓温泉。你不是把它拿在手里,而是你不由自主的浸泡到了其中。不要用脑筋去想,也不要认为那是可啜的俗饮,甚至你不能用心去悟,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徒劳,是杀风景。

  你只需静静的浸泡在诗的温泉里,让你的身体融化。眼睛没用了,所有的色彩都在泉水里渲染;耳朵没用了,所有的声音都在身体里面回响;没有了鼻息,所有的气味都在身体里沉浸。而身体上所有的毛孔都极力的放大,在感知着所有的冷暖,在呼吸着所有的气息和颜色。这种感觉在先民的诗经里有过,在汉唐的诗赋里有过,在艾青、戴望舒留下的字纸中又一次次的重现。

  我相信,诗歌是所有文字中最易懂的那一种。它不需要用脑用心,是一种最直接的感触。也不是不能看,但好像不需要看懂字的意思,只需看它的形状,看它的颜色;也不是不能听,只需要听它的清浊,听它的律吕;甚至可以伸手摸它的温凉。一首好诗,应当能给别人这样的感受。一个会读诗的人,也应当具备这样的天分。偏偏一些人喜欢寻章摘句,喜欢索引考据。对于诗歌来说,倒好像是舍本求末,颇像焚琴煮鹤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4#
发表于 2007-10-10 22:19 | 只看该作者
体会到了读书的妙处。
好的文章都是需要心来读的。不过,好的文章是很少的。
3#
发表于 2007-9-30 16:47 | 只看该作者
  读出了文字的力量
2#
发表于 2007-9-30 16:37 | 只看该作者
深味阅读之妙趣。
几种情况皆具,便于书无所不能读。
《堂吉诃德》之所以不朽,便是他的讽刺是永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6 05:38 , Processed in 0.11019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