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2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村人物之十一:群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6 1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历八月的天气,已是夜长日短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早早上了炕。我就着煤油灯下,看一会儿刚找来的小说,那一刻真是神仙光景。

   刚睡下不到一个钟头,梦里听见有人呼叫,救人啦,快来人呀——,那声音是直着从腔子里发出的,透出惊慌、恐怖,在深夜显得很悚人。紧接着是狗的回应,叫声乱吠,村里一片嘈杂。我披衣起床,走到院外静听,只见村子上空,整个笼罩着一层浓浓的尘烟,同时有一股强烈的土腥味直钻鼻孔。朦胧中我意识到,崖塌了,出人命啦!

  父亲边穿衣服边往村当中跑,我一个人站在黑夜里,冷加上恐惧,听得见心“咚咚咚”的乱跳和牙齿 “得得得”的磕碰声。

  我家住在村子最南头,距离村中心还有三、四百米远。村中间房屋比较集中,特别是村子最中心相连的三座瓦房院,算是当时村里最好的住宅了。这三座瓦房院是旧社会地主的房子,当年的主人已被赶出,移居他地。现如今住在里面的户,都是贫下中农中的中坚人物。


    群子就住在最南面的瓦房里。房子背后是一面高20多米、长100多米的土崖,崖上长着柏树、臭椿、荆草等杂灌,借着崖面打了一溜许多孔窑洞,是生产队的牲口圈,还有附近的人在里面堆放柴草杂物等。

     群子是地道的贫农,准确的说,应该说是"穷家富少爷".群子的奶奶有四女一男,除了早夭的不计,一生大概坐了十几个月子,只落下了四女一男。群子的爸生下群子后不久死去,群子妈改嫁不知去向。群子的奶奶养活着四个女子,一心守着这个单传的小孙子百般呵护。

   旧社会一个妇女靠纺线织布养活这么多张嘴,实在不容易。听村里老年人说,群子的奶奶曾和一位邻居打赌,那位邻居给群子奶叫嫂子。有一次他指着群子奶说,“嫂子,你敢把裤子脱掉在村里走一圈,我就给你挖三升玉米!”群子奶说,“你说话当真?”邻居说,“当真!”群子奶说,好。她去找了一个中间人作证,以免事后对方耍赖。三升玉米顶住纺几斤棉花的工钱呢,再说上身穿着一件大襟布衫遮住屁股一多半,比现在的小姐选美穿的要多的多啦。五六十岁的人了,又是同令人,怕啥?群子奶在中间人的监督下立即兑现。她脱下裤子在村里走了一个来回。大襟衫子象一条短裙,光是两条细腿两只小脚露在外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走了一圈后,群子奶让和她打赌的人兑现。打赌者不满足,说,你没脱衫子。群子奶说,你没有说让脱衫子呀。这玩笑开大了,在证人的督促下,对方付了她三升玉米。心里暗暗后悔。要知道,那时候吃的是多么缺乏呀。此事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解放后,群子奶发落了四个闺女,自己也老了,守着已经成年的群子,这不敢干那不敢干,护得象"蝎子肚"似的。群子干了三个月的县大队,没离家,三十里地,没打过一次仗。后来县大队调出本县到陕南剿匪,群子奶怕孙子不安全,硬要求他退出队伍。群子回到家分得几亩地,但他从小娇惯了,自己不善经营,每年种的粮食仅够糊口。

  凭着根正苗红,群子娶了一房妻子。有人说,解放后"地里的南瓜满地滚,村里的孩子满地滚"。再加上毛主席说了,“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在这个口号鼓舞下,村子里人口急剧膨胀。

  群子好象才发现家里突然多了几个孩子似的。因为他每天不着家,整天东游西逛,今天参加村剧团,明天组织社火队。好在妻子年轻,又有几分姿色,并且善于应酬,所有来村工作的住队干部都肯来他家吃派饭,日子过得还可以。当时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群子整天忙着搞业余剧团,无暇顾及生产。他的土地都是村里派工代耕的。村里老农会一声令下,谁敢不替军属群子干活?

  至于群子什么时候入的党,是否申请了,都让人有些疑惑。他四清以前多数时间是在高级社里混,无固定职位。当高级社改成生产大队后,群子又回到大队任副职,不是副大队长就是副支书。文革期间回村里干了一年生产队长。那一年社员的收入是历年来最差的一年,第二年就被撤了职。群子的生产队长被撤职以后,在一次社员会上发言说,“叫你们好好干,你们不听,总是偷奸耍滑。想吃粮食吗?扳倒香炉吃灰吧。我怕什么?一天不动弹,家里照样进40多分!”

   这话不假。群子本人在大队混一天,生产队给记12分;他妻子在大队当卫生员,为社员扎针看病,业余时间兼卖点止疼片、薄荷片、红药水紫药水之类无关痛痒的药,再为妇女们接个生,每天固定12分,还能额外得些现金、鸡蛋、红糖等物;两子三女都挺聪明,可惜长女初中毕业就辍学回家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一天计12分;长子学习成绩不错,他却把儿子早早送去当兵,三年服役期满转业回乡。在公社林场当工人,一天也挣12分。工分多分的粮食就多啊,别人是一年到头不够吃,他家是一年到头吃不完.楼板上的玉米都生了虫.日子过得象火炭一样红.

  唯一让他发愁的是,大儿子景行20多了,须要成家说媳妇。而说媳妇就得盖房子。可惜当年地主的房子太少,不然的话当年多分些,现在何至于操这心?自己虽然是大队干部,却不是实权派。批地基,生产队长才说了算。好地势人人想占,最后还是批在自己家门口,生产队用于晾牲口休息的一片场地。地势批好以后,群子趁没人时,把界桩向后移动了八米,牲口晒场的场地小了,他自己的院子大了。可是他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房场离崖根太近。象这样高的崖面,据说大约30年左右要塌一次。据村里老人们说,已经塌了两次了,所以瓦房院离崖根都比较远,村人都说这崖是脉气,三十年塌一次是神的力量。

   事实上,30年是一茬树木成长的周期。崖上树木的根部扎在崖缝里,象慢性炸药,树木长着,把崖缝慢慢撑着,到时候崖就要塌掉一层,再生长一茬又是这样。重复往返,不是什么脉气,也不是神的力量。

  群子的大儿子景行退伍还乡后,批地基盖房子,经过订婚,马上就要结婚了。新房收拾一新,家俱也买好了,一家人忙得充实而愉快。

   当时生产队劳动日值非常低,好年景一个劳动日值五毛,差的只有两毛多。那几年社员们花钱大都靠“打刺槐籽”卖钱。就是上山采刺槐籽,供销社收购,一斤八毛。村里许多人都是靠打“槐籽”娶的媳妇或嫁闺女,所以有“槐籽经济”之说。

  农历七八月份,正是洋槐籽成熟的季节。天不亮,人们就带上干粮、竹竿、麻袋出发了。有的全家出动,远者一二十里,近者则三四里,满山遍野呼儿唤女,男人钩树枝,脖子仰起,一天下来,自己都能感觉到脖子咯咯吱吱的响声;女的摘槐角,手被槐刺扎得鲜血长流。饥了啃口干馍,渴得顶不住了,下到沟底找点泉水喝。就这样,还得偷偷摸摸,感谢队长不向上汇报之恩。不然的话,或者给你扣个破坏“农业学大寨”的帽子,或者给你加个“资本主义尾巴”,你也担不起呀。

   人们太忙了,太累了,上山打槐籽一天下来,有的回到家里已是夜里10点多,又饥又渴,胡乱吃两口饭,扳倒脖子就睡。正在这当口,群子的长子景行已收拾好新房住了进去。

   那天晚上饲养员去窑里圈牛,牛就是不进圈。这牛圈就在群子新房的背后。饲养员无奈,四头牛,一头一头往里硬拽。饲养员是有经验之人,他看着牛的反常现象,心里就有些疙意。按预计时间算,这崖也到了该塌的时候了。只因天太晚了,天色太黑,明天早上无论如何得上到崖上去看看。

   就在这天夜里,崖面塌方了。群子的新房被捂在下面。新房里不但住着儿子景行,还有景行的姨表哥张贵。张贵也是才退伍还乡的,这天在姨家耍得晚了,没有回,表弟兄俩就住在一起。

  当第一次塌方后,群子于睡梦中听见儿子的呼救声。他连爬带滚起了床,连上衣都没有来得及穿,刚跳下床,就听见又是一声塌方声。群子喊叫着,我的儿呀,出来一看,却什么也看不见。

   群子赶紧回家把灯笼点着,打着灯笼出来救孩子。新房的后墙已被土方推倒,睡床就在后墙根,群子看看现场,知道这不是一个人可以挖出来的,就赶紧满村呼救,到每一户去叫人。当人们闻讯赶到现场时,离塌方已有二十多分钟。屋顶倾斜着,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平时生产队干活吃劲的就那么几个年轻人,这些人到现场一看,二话不说,也顾不上危险,上去就用手搬开土块。大块搬不动的,几个人往外推。时间就是生命!当时社员除了少数有外援的几户,有赵本山说的“家用电器手电筒”外,其他人很少有照明工具。大家就摸黑在现场挖着。手流血了,也顾不上包,头磕烂了,还是继续挖。当人们用手摸到被救者的头发时,有人喊,“找到人啦,大家再加把劲!”

   就在这个时候,大队民兵营长带着一个班的民兵赶到,带着工具前来支援。营长让社员们全部退出,由民兵们挖。

  危急中,村里的社员们忙着救人,谁也没有想到“阶级斗争”这个问题。但民兵营长想到了,他高喊一声,“这是阶级敌人搞破坏呀,大家要注意!”

   人的生死存亡往往只在一两分钟之间,就在这一上一撒之间,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当景行被救出来时,心脏已无跳动,呼吸停止,鼻孔内被土填满。民兵用担架紧急抬上送医院急救,但走到半路就回来了。因为景行身体已凉。而张贵是挖出来就死了了啦。两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转瞬逝去。全村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恐惧中。

  群子的妻子始终在现场,她萦心着儿子手上的手表还在否。直到把人挖出后,她看到手表还在,才放下心。别人痛心的是二十多岁的多好的大小伙子没了,而做娘的却只萦记着手表,怕被挖人者取走。

  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景行死后不久,土地就下放了。群子家再也不得多挣工分了,地里的活得自己干。教师一律参加考试上岗,群子的大女儿考试不及格,被打发回来。接着是医疗制度改革,群子的妻子又被淘汰回家。一连串的不幸接踵而至,群子终于病倒了。这个家从此也一镢不振。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8#
发表于 2007-10-10 21:1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7#
发表于 2007-10-10 16:2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2: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田版、敬版和程版,还有友泉兄!假期看余华的《活着》,才在慢慢琢磨,怎样写小说,学着写啊。
5#
发表于 2007-10-7 22:48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的一篇,精华!
4#
发表于 2007-10-6 22:0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田瞳 发表
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作者明显的变化,比起上一篇,写得集中,简洁,显然是对素材进行了精心提炼。精华鼓励!


同感!支持朋友!
3#
发表于 2007-10-6 17:5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确实写得不错,版主的评点也颇到位的,一并欣赏~~
2#
发表于 2007-10-6 17:21 | 只看该作者
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作者明显的变化,比起上一篇,写得集中,简洁,显然是对素材进行了精心提炼。精华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9 04:30 , Processed in 0.12047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