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44|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诗人,评诗人,读诗人,都卑微着(修改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2 1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诗人,评诗人,读诗人,都卑微着

     ——致所有热爱、正要热爱和正要离开诗的朋友

     ●一阵风909  07/08-07/10/11晚



●(一)

    喜爱诗歌已七载,接触已十五载(相信几乎所有的人也都是从娃娃时代开始接触诗歌的),日久生情,自然有些话要说。

    生为中华儿女,即要深记我们的耻辱,也不要淡忘我们的自豪。作为诗歌的国度,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智慧造就了不朽而灿烂的诗歌艺术文化,不仅广泛地反映了现实,袒露了心声,而且由古至今向世人传递着这么一个声音:我们的人民是“真善美”的!我们的民族是“真善美”的!一切污浊毒恶,横行霸道的思想为我们所不能容忍并为我们的诗歌所耻笑!

    有人认为,现在的诗人是多余的,没有必要存在。既然有此观点,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对有此看法的人,我想问:什么是必要存在而不多余的呢?对于诗人,我想问:您是不是在打着诗人的幌子,滥竽充数,招摇过市?

    既然问题是由诗人引起的,我们姑且先来谈下诗人。什么是诗人?写诗歌的人便是诗人。什么是诗歌?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包括私人生活),以赋、比、兴等手法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以及分行或分段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针对一件作品,算不算诗歌,一要看他的排列形式及音韵是否符合诗歌,二要看其言语是否精炼。符合以上两点的作品,就已经具备了诗歌的基本要求,但只有具备一定内涵和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的特色,才可以称为优秀的诗歌,能坚持写出优秀的诗歌的人,才是优秀的诗人。

    可知,要成为一个诗人并不是困难的事情,但诗人有三等:优秀诗人,一般诗人,和低俗诗人。低俗诗人和前两者的最大区别是:为人低俗下流,为诗装腔作势,诗意颠覆道德和哲理,诗作于读者无正确引导和积极教育作用。作为优秀诗人和一般诗人的共同点是:具备优秀的人格,诗作取材得体且具有欣赏或教育价值,这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诗人,也是我们所尊敬的诗人。

    现在问题很清楚了,现在多余的诗人是低俗诗人,理应摈弃的也是低俗诗人。不可否认,随着经济和因特网的发展,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和便利通过诗歌来交流,其本意是好的,但某些人本身修养不够或文底不深,且一心贪名贪利,用品位不高的诗歌到处宣传炫耀,泛滥出版;也有某些已有成就的诗人,不思进取,毫不羞耻地写出些不伦不类的诗歌来欺世盗名。诸等行径极坏地损坏了诗人的形象,扰乱了诗坛的秩序,误导了读者的价值取向。读者读不到好的诗歌,接触的是低俗的诗人,久而久之,不免哀叹。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09:03 | 只看该作者
提起,与诸位探讨.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8:05 | 只看该作者
●后记

    历时近七十天,今晚终于完稿,一吐肺腑之言,甚是痛快!我突然预感到不久的将来就要迎来一场文艺界的革命,而不仅仅是诗界的革命。原因是:当今的文化取向因为商业化、物欲化及个人主义的毒害,而产生了很大消极方面的扭曲,这样的扭曲也致使大众在精神方面的萎靡,如果萎靡状况得不到及时的认识和纠正,将导致大众更加对社会失望、不满和迷茫。

    我相信,每一个深感身负社会责任的中国人,都不会甘心沉默下去!每一个深感身负社会责任的中国人,都会勇敢地祛除“黑暗”,指引光明!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将以自己响当当的脊梁站立在前方!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会在为人行事上树立光辉的榜样!

   

                                                          一阵风909于德院

                                                              07/10/11夜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8:04 | 只看该作者
特别声明:欢迎各位友人批阅,转载,但请尊重作品所有权.以上所有作品均属一阵风909原创.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8:03 | 只看该作者
●(二一)

    不去谈论“第三代”和“中间代”,也不去谈论“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第三条道路”等诗派;我们知道,80年代及其之后,中国诗界日益格局化,这种格局化至今还在继续,很难预料诗界何时候能够整合,互融与提升;或者退一步说,何时这种格局化的激烈程度能够得到缓和及趋于平静;说得更明白点就是何时诗界能够停止混乱。

    诗界出现今天相对混乱的局面,除了社会因素外(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诗发展至今尚未确定一套基本的理论与标准。这和“无规矩,不成方圆”是同一个道理,诗界没有自己的理论和标准,那么诗的创作就会失去规范,自然寻找不到一定的秩序。写诗的人都没有一套共同的语言,各自在狭隘的圈子内活动和“呐喊”,不同圈子写出来的诗又没有一个基本的参照标准,这就造成了诗界成为“一盘散沙”,既不利于团结,又不利于形成诗艺术的特色;既不利于诗糟粕的排除与批判,又不利于诗精华的发展与提倡。

    上诉弊端是我们所不希望出现的,所以尝试构建诗界一套基本的理论与标准已势在必行。本文真对诗的很少一部分问题做了浅显的尝试,旨在呼唤广大友人加入到这一探讨,奉献自己的才智,为诗明天的去向,提供指南。

    同时也希望以诗的探讨为代表,能够引起着力于其他文艺作品的友人,能够认真思考在文艺商品化、边缘化、娱乐化,大众精神缺乏的今天,如何促进文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改善社会精神面貌,并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8:02 | 只看该作者
●(二十)

    诗歌千古事,若说科学家是在用理性思维认识世界,那么诗人不仅是在用感性思维认识世界并收藏和创造生活的美好,而且一直延续着生活的美好。诗歌作为文学精华的最高形式,它在走一个极限,而这种极限给予了它非凡的魅力。

   其一,诗歌敢于用最凝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二,诗歌敢于用最普通的意想示意非凡的哲理(智慧);三,诗歌敢于用错位的思维给予无穷的时空想象;四,诗歌敢于用最精练的语句揭示最本质的东西;五,诗歌敢于追求优美的韵律和雅致的境界;六,诗歌敢于刻画不可言传的状态和或微妙或宏大的变化;七,诗歌敢于用极直白简洁或特委婉含蓄的手法言达热烈或冷酷的感情;八,诗歌敢于把人与万物(包括思想和想象中的万物)融化在一起并赋予丰富多彩的生命;九,诗歌敢于超脱自我而以忘我的境界感恩和批判自我和非自我;十,诗歌敢于创造和营构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体念和意境。

    以上这些特性都是其他文体难以达到的,一首优秀的诗歌甚至可以包容以上全部特性。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内心最理想的诗歌形态,即通常所说的诗观。就我个人来说,我的诗观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且这种观念日益坚固。

    我认为:诗,在词句上应该退到最少,尽力包容最多;诗最终的取胜点,要不在情感上,要不在境界上——在情感上,诗应该如匕首一样插在心脏上,感觉到疼痛;在境界上,诗应该抛弃世尘,达到可望而不可及、纯净而觉悟的效果。

    “诗,在词句上应该退到最少,尽力包容最多。”,我认为就是传承了古诗精悍的优点。诗的极至就应该达到:寥寥数行,一字千金;大千世界,小中见大;掌上乾坤,意境开阔;精微绚丽,萧洒出尘;醇厚清奇,独具其妙。

    “在情感上,诗应该如匕首一样插在心脏上,感觉到疼痛。”,我认为就是诗能唤起读诗人久违的感动。让读诗人感觉到这就是他经历的情感,真,而亲切着;让读诗人感觉到自己的感情找到了一个爆发点,疼,却幸福着。

    “在境界上,诗应该抛弃世尘,达到可望而不可及、纯净而觉悟的效果。”,我认为就是神性,或佛性的无我境界,忘却红尘的喜与悲,名与利,尽力沉寂在精神的世界,达到一种飘逸,空灵的体念;为读诗人营造一种虔诚和悲悯地把握以及深思和觉悟世界、宇宙的可能。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8:02 | 只看该作者
●(十九)

    如果要问诗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我要说是一种精英文化;如果要问诗文化的行动指南是什么,我要说,诗,诗人,读诗人,评诗人,都卑微着。

    诗文化是以诗为中间体,联系四重境界,社会的,诗人的,读诗人的,评诗人的,而诗本身也是一重境界。这五重境界共同构成诗文化。如果脱离了社会、诗人、读诗人或评诗人,而谈狭隘的诗文化,其充其量只是诗艺术层面的探讨,谈得时间长了,势必影响诗这种精英文化的发展。

    诗的存在,如果离开了人,就谈不上对人性的陶冶,也就谈不上对社会有何促进作用,这与精英文化是不相称的。当下,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和诗打交道的大部分是诗人,而读诗人却不多,而且越来越少。诗人和评诗人作为诗文化的引领者,理应知道诗文化的参与缺少了重要参与者读诗人的参与,诗文化就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有必要确切地强调诗这种精英文化的导向何在?

    诗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其精英性体现在它对社会、艺术、个体三方面。

    之所以说诗文化在社会方面具有精英性,是因为他体现和倡导正确的人道主义和积极的理想主义,在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出现错误导向的时候,诗文化起到纠正和唤醒正确思潮的革命性作用(可参见第四节的诗歌史)。所谓人道主义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内所达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强调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所谓理想主义是指,对美好未来呈现的一种精神向度。其强调自由、和谐、向上的境遇或境界。综合地通俗地来讲,诗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其有精神立场和诗理想,它是诗对一个时代及其主体生命诸多层面的彻照和关怀,是对该时代的信仰、价值、尊严、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一种诗性的揭示、发现、指认(承受、批判、赞美)、命名和呈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向度。

    之所以说诗文化在艺术方面具有精英性,是因为它尽最大的可能,去接近真实的心灵和思维、去从形式上达到精炼雅致的极限、去从事物上达到饱和而和谐的联系以及联想。

    之所以说诗文化在个体方面具有精英性,是因为优秀诗人、优秀评诗人和一般诗人、一般评诗人都是良心和道德的代表者,他们从事改造人类灵魂的事业,对灵魂与命运进行探讨和诠释;诗文化对于读诗人是一种伟大的理解的力量,它护佑心灵的和谐、自由和解放,帮助读诗人实现精神取向的引导和完善。

    上面我们对诗文化的精英性做了阐述,下面我们对诗文化的行动指南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要对“卑微”二字进行说明,以免引起误解。这里说的“卑微”,含有两层含义,即:谦卑和低微。

    诗的谦卑,是指诗真诚、温和,而不是空虚、高调。

    诗的低微,是指诗最底层来自平常万物和平凡的生命、来自自然形态和自然流露;它回归万物(包括思想情感)的低层,但祈求万物在感性方面达到新的,也是更高的低层。

    诗人、评诗人、读诗人的谦卑,是指三者在诗的交流中,应该持有一种谦虚和尊重的态度,恳切诚实,而不是浮躁、高傲。

    诗人、评诗人、读诗人的低微,是指三者对于世界和宇宙来说,都是渺小微弱的,应该正视这一客观事实,但又不因为低微而悲观,因为正因为有了低微,才构成了世界和宇宙。正因为感觉到了低微,才要格外珍惜、尊重、追求美好。   

    谦卑和低微,要求我们抛弃对外界的征服态度,在平等的基础上,以感恩的态度去应答万物并顺应万物的呼唤,世界就会向我们呈现出其本真的诗意,并把“人”和世界重新联结为和谐的一体。那样,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对立消失了,一切得到了爱的沟通。“我”向着世界敞开,世界也向着“我”敞开,“我”从“征服”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去彼此尊重和达到一种意识的澄明和充盈体念。

     现在思路很清晰了,如果大家意识到诗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并得到了诗文化的行动指南,那么,我们是不是更加确定对诗的尊重,为我们的民族所出现了诸多优秀诗人而深感骄傲与自豪。在诗的精神和指南下,诗必将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8:01 | 只看该作者
●(十八)

    上一节从宏观上把握了诗的方向,这一节我们来谈谈诗的构思方法和修辞手法。诗有了好的构思方法,就如姑娘有了姣好的体容;而诗又有了妙的修辞手法,就如姑娘又有了美丽的首饰。

    江西诗人余年峰在《打开创造诗歌的构思方法》列出了23种构思方法:

01,开放法,以一个事物主题为中心,让思维朝可能发展的方向发展;

02,集中法,从事物的多方面矛盾向一个中心集中;

03,推测法,从已知的事物上,按照逻辑推测出未知的事物;

04,刨根法,寻根问底,探索事物本源;

05,组合法,将两种以上事物组合成一种新事物;

06,截取法,从事物的整体上截取一部分事物,以少胜多,以部分代整体;

07,逆反法,有意识的从反方向明察事物;

08,记实法,对事物的真实发生过程写真;

09,巧合法,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发生巧合;

10,比照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相仿,相异,相反加以比较,对照;

11,借用法,借用另类领域的事物为此领域的事物服务;.

12,显微法,把事物的细部加以放大,以小显大;

13,变形法,为表现事物而将事物加以变化;

14,幻化法,将实在的事物化为虚幻的事物;

15,感想法,对一种事物产生思考而得出的一种感想;

16,对话法,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对一件事物的看法而进行对话;

17,幽默法,以幽默的语言来反映一件事物本质;

18,点化法,用前人的语句为前提,经过重新加工来表达事物;

19,矛盾法,用矛盾的事物来揭示事物本质;

20,撷取法,从阅读中吸取他人的观点,提法,典故,事件等融入自己的开拓性思想;

21,摹印法,仿照原作品的写作思路,风格,体式和表现手法而推成出新;

22,创新法,以改造与翻新他人旧的作品而创作自己新的作品;

23,跳跃法,从一件事物跳跃到另一件事物;

    本人对构思方法做了些补充,如下:

24,讽刺法,从反的方面写作来达到讽刺效果,以褒讽贬;

25,抒情法,以直抒胸臆为全诗的基点;

26,内敛法,把要表达的含义隐藏起来,而通过意想或意境来达到指向;

27,剧场法,形成一定的剧情,增强亲切和可读性;

28,呼应法,首尾呼应,在中间加入适当的穿插;

29,排列法,通过密集的排比句子,或密集地罗列事物景象来达到庞大气势;

30,替身法,以物为人或以人为物,来达到更清醒,圣洁的境界;

31,通感法,以错位的五官感觉来言达深刻美妙的感受;

32,抑扬法,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33,动静法,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4,情景法,达到情和景的交融;

35,言志法,托物言志;

36,直呼法,对不在场的想像中的人物发出直接呼唤;

37,白描法,不使用(当然白描本身不算)或很少修辞手法。

    中国诗歌的修辞手法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当今一般人为:赋,即铺陈和排比;比,即比拟和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在切入情思之前做适当的情景联想和寄托。比和兴两种修辞经常联合在一起使用,称为“比兴”。

    诗采用修辞手法能够使表达更准确、形象、生动、感人。诗的修辞手法种类随诗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增加,目前已知的修辞手法种类有近八十种。下面对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做一下梳理:

01,衬垫(衬跌),铺陈一定的内容来为表达中心奠定基础;

02,衬托(反衬、陪衬),借助一定的意想或意境来衬托事物或情感;

0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其形式有并列排比、承接排比;

04,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05,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06,隐喻(暗喻),只有本体和喻体的比喻;

07,借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把喻体当做本体来说的比喻;

08,博喻 ,用多个喻体来比喻同一个本体;

09,潜喻(象征),以特定的景象或事物来预示特定的事物或思想感情;

10,互喻(回喻),互为喻体;

11,夸张,对事物特征进行扩大或缩小,分别称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而对事物作用进行超前或滞后,分别称为超前夸张和滞后夸张;

12,反复,对某些句子或成分进行重复,可以是连续重复或间接重复;

13,迭字(叠字),对一个字连续重复使用;

14,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以是以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人名代著作、结果代原因、原料代成品、地名代本体等;

15,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其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依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16,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

17,反语,“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相反;

18,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19,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其可以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20,反讽,用褒扬的形式间接地表达讽刺之意;

21,矛盾,将两个相反或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而传达的意思却在情理之中;

22,谐音,运用同一个字词或发音相似的字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23,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其形式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24,委婉,用含蓄、温和、代替的表达方式代替直接、令人不快的说法;其形式有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讳饰);

25,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有四种:谐音双关,语意双关,音、形双关,音、形、义双关;

26,摹状(摹绘),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

27,顶针(联珠、蝉联),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28,通感(移觉、移就),把五官感受(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产生错位互换的体念;

29,倒装,把句子成分颠倒,来达到强调的效果;

30,用典,采用典故,使表达更深厚丰润;

31,互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和隐含。

   最后说明下,构思方法适用于写诗之前对整首诗所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框架,而修辞手法是在具体写的时候,所能采用;构思方法和修辞手法都属于诗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技术层面的问题还牵涉到意象,意境的构造,整体内容结构,段落之间的联系以及表达方式和语调等问题;限于本人能力有限,姑且探讨到此。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8:01 | 只看该作者
●(十七)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诗人,而且是卓越的军事家,在其光辉的军事理论中有这么一条:“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此理论提出了针对敌人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对待态度。战略和战术本是军事用语,后逐渐用于非军事领域问题的分析。也许有人要问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笼统地来讲,战略就是从宏观上来把握问题,而战术就是从具体方面来把握问题。我们把这种思路用于分析新诗发展问题上,也即从宏观上和构思方法、修辞手法上来把握,此节仅从宏观上来把握下。

    在诗的发展问题上,我想有几点问题是需要澄清的。

    一,无论诗怎么发展,现实主义写作和浪漫主义写作始终是诗写作中的两大中坚力量,谁都不可能离开对方而单独主宰诗的脉搏。

    二,无论诗怎么发展,神性写作、雅性写作、口语写作始终是主流写作,也是得以长久的写作。所谓神性写作,即超脱世俗,摆脱社会的因素的写作,向往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神境界(上升为整个世界或宇宙),其强调在神我的境界里达到觉悟和尽现语言的精雅。雅性写作和口语写作已在十一节阐述。

    三,浪漫主义写作表现为神性写作或雅性写作;而现实主义写作表现为雅性写作和口语写作。

    四,随人类精神境界整体地提升,神性写作的分量会相对加强,而口语写作分量会相对减弱,这个度到达一定程度势必引起口语写作的彻底变革。

    五,不能因为神性写作或雅性写作存在质量辨别的困难,也不能因为读诗人阅读和体念神性写作或雅性写作的能力有限,而停止或排斥两者的发展;不能因为口语写作更通俗化而贬低口语写作;只要三者站在精炼和思想深度两个基准点上出发,都是从诗艺术角度来诠释和发展诗艺术。神性写作、雅性写作对于口语写作,可以看作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关系,既不能因“曲高和寡”而贬低“阳春白雪”;也不能因“人见人爱”而抬高“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始终是互为存在,互为促进。

    六,在以后的日子里,诗会在音乐性(声律)和形式美两个基准点上进行拓展和加深。

    七,散文性或记叙性偏重(史诗除外)的诗,反崇高、反英雄、色情化的诗,空洞、虚伪、先锋化的诗,垃圾、口水、滥分行的诗都是窜进诗殿堂的小丑,它们的出现之时就预告了它们的消失。

    八,微型诗(3行以内,不含标点30字以内)和短诗(暂且定为九行,不含标点100字以内)将在诗中所占的比例增大,并且很可能朝向“多和一”的发展,即,每一首是个一个整体,同时几首有机的结合又是一个整体,其有利于诗的开展,提高精炼度,并增加事物的联系力度和增加情趣性。   

    九,性爱写作是个永恒的话题,它在诗写作中将继续下去。性爱在诗中以言达必要存在为前提而存在,性爱在诗中保持圣洁高尚的态度,性爱在诗中避免赤裸裸的表达是性爱在诗中得以生存的前提。

    十,诗千变万化,但是有些东西始终不变,那就是:责任与良知,诗性与境界。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8:00 | 只看该作者
●(十六)

    诗人,如果你为艺术而艺术,那么,请让诗超脱世俗,摆脱社会的因素,在神我的境界里来达到语言的精雅和觉悟的高峰。

    诗人,如果你为人生而艺术,那么,请不要向世俗妥协,关注百姓苍生,给他们带来温暖和感动。

    当下诗界处于这么一种难堪的境况:诗人们更多了,门派更多了,精品更少了,读诗的人更少了。大众说得更直接形象:“作家满街走,诗人多如狗”、“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要多”、“饿死诗人”、“诗人们就是一群疯子、神经病!”。这无不传达着这么一个心声:诗人不仅泛滥了,而且还和诗一起让世人所失望了。作为以上两种立场的诗人,理应回到现实,携手为诗的明天而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适当降低诗的解读难度,尽力让诗去感动读诗人!让低俗诗人看清诗的道德和责任底线!让一般诗人低调,不标榜!让评诗人客观公正,不吹捧!为读诗人阐明诗界种种恶象的原由,让读诗人不要对诗的信心!

    为尽快让诗的发展明确并朝向健康向上,以上五点,势在必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两种立场的诗人无论存在不存在当下诗界难堪的境地,两者都不应排斥和低视。两者只是诗的两种艺术立场取向,不存在谁优谁次,但两者都不应该反崇高、反英雄,而应共同反世俗,致力于提高大众审美眼光和精神修养。

    当然,此两者的写作都可以是平淡低调写作,不去体现崇高和英雄思想,这是诗人们的自由,但不应该反崇高、反英雄。这就等于说,不吃葡萄,葡萄就是酸的,显然是不恰当和不明智的。清楚认识了这点,诗人们再回到当下难堪的境况的问题上来,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此现象的出现应该是历史的必然,诗人们不必过多的感伤,因为中西诗的融合中必将产生矛盾,物质文明进步和精神文明滞后的社会问题必将产生文化上的矛盾,只要新诗在磨砺中找到自己相对稳定的标准取向,以及精神文明达到相应的进步,此现象就会自然消失。无可否认,这需要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也许是20年吧),但是作为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诗人,应该从上文已给出了五个责任方向上而努力。也许“适当降低诗的解读难度,尽力让诗去感动读诗人!”这一条有所委屈诗人对艺术追求方面的感受,但做为时下缓解读诗人对诗的疏远感,不失为一种策略。

    诗人,评诗人,读诗人,都应该正视诗,歪曲或误解诗都会让诗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流传五千余年(参见第三节)。也就是说,自从中华有了文明以来,便有了诗。我们一直是诗意的生活,我们还将继续诗意地生活下去!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8:00 | 只看该作者
●(十五)

    如果要问当今什么文体最好入手,我想很多人都会回答是诗。现在还流行这么一个说发:“作家满街走,诗人多如狗”,“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诗界表面上是诗激发了更多人写诗的热情,却让更多的人失去了读诗的热情;表面上是诗是人人都可以写,而实质上是优秀的诗作寥寥无几;表面上是人人都以诗人自居,而实质上是大部分人不知道什么是诗;表面上诗的写作就是神圣的写作,而实质上低俗写作的人却大有人在;表面上诗人在倡导争论,而实质上充满了虚荣和名利。是的,我们的诗界混乱了,他正处于边缘化状态,这是诗人整体所为所导致的结果,也是大众所做出的选择。诗界在只有微小(甚至可以暂时忽略)的质上的变化同时而产生巨大的量上的变化的景象,实际上是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下面简略从社会,诗人,诗,读诗人,评诗人五方面究其原因:

    当今社会发展让大众普遍物质索求满足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精神相对匮乏。大众中部分人借助网络,以诗的简洁和诗的评价标准模糊为契机,摇身变为诗人,壮大了诗人队伍。但因为其写作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诗的总体水平。

    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的生活,让“粗俗阅读”,“快餐阅读”成为可能,降低了阅读的品位,提高了消遣的分量。人们越来越世俗物化,而内在的精神修炼和文化情操受到了冷落,此导致大众中读诗人的数量锐减。

    当今社会群体主义意识降低,个人主义膨胀。很多诗人和评诗人,身为诗的业余爱好者,不仅无视诗的基本精髓和理论,鼠目寸光地写诗,评诗,而且还大言不惭地鼓吹自己,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干出点轰轰烈烈的事件就不罢休。于是,兴办网站,搞刊物,自费出书,相互拉拢和吹捧等恶行都发生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读诗人的积极性。

    当今社会言论的开放,让诗人敢于反道德,反伦理,他们搞流派,写黄段子,整希奇却空虚的意境,弄点挑逗的言词,甚至不惜搬用大量脏话来构建他们所谓的“先锋”。这就是他们的“诗”,而书还是照样出,刊物还是照样登,论坛还是照样的火暴。他们在堕落的同时,抓取了少部分人的眼球,他们得到了什么?他们让更多的人以为,“诗”原来是可以这么垃圾,“诗”原来是这么肮脏,“诗”甚至使人变坏,其极大地损坏诗人形象和诗的圣洁。

    当今社会,人的价值取向很不稳定。一些已有成就的诗人,不思进取,写出些口水诗来,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读诗人是这么想得:您可以来几滴口水就可以叫诗,那我呢?我也可以。那我为什么要读您的诗?您的诗又给了我什么?您又凭什么叫诗人?这无不让读诗人疑惑重重。作为评诗人,理应站在公开公正的立场对此等诗做认真客观地评价,是优秀的诗就是优秀的诗,是欠佳的诗就是欠佳的诗,诗的质量不因诗人的身份而有所标榜。

    读诗人对待诗的态度应该端正,应该认识到:诗是一种心理过程的书面化,诗兼带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它强调思想和精神上的体念,旨在激发、启发和培养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有了这种经历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加深,对读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起到净化和提升的效果,但并不能为你带来物质方面的利益,它只带来精神上的收获,所以读诗人不能对诗祈求过高,也不能贬低诗的作用。诗,可以拓宽人生经验,锤炼人的思想或激发人对复杂生活的感受,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所作为。但对于一个对自己精神世界茫然,止步或自甘堕落的人来说,他们对谈精神已麻木,甚至厌恶,这是他们的悲哀,而不是诗的悲哀。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7:59 | 只看该作者
●(十四)

    诗如神雀,虽小,但敢“有容乃大”;所谓浓缩就是精华,套用于诗,实乃名副其实。鉴于此,诗不失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它的魅力除更贴切地言达心声外,还表现为以小见大,以薄见厚。相信,诗人都期望诗达到这等魅力,为与诸君在诗的跋涉之路上共勉,下谨列一条参考,即:

    “诗的一个中心,两大防止,三大必要,四大法宝。”

    这条参考更清晰的阐述为:诗要坚持以“真善美”为中心,不动摇;诗要防止散文化和叙述化;情感、精炼、品格是诗的三大必要;韵律,新颖,张力,内涵是诗的四大法宝。下面,我们简略谈下这四点:

    诗的写作,也是精神写作,它最终得有个精神归宿。这个归宿不可能是动荡不定的,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已经确定了“真善美”这个精神归宿,所以诗就必须坚持这个。

    诗,如果散文化和叙述化倾向了,必然就体现不了诗的特性,会变得模棱两可。这种倾向的程度如果较大,就会让人感觉所写的不是诗,而是散文或记叙文,既然是散文或记叙文,那就没有必要分行,也没有必要把它看成是诗,否则那就是自欺欺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带着情感存在着,读诗也不例外。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要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而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诗,应该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和气息,如过它缺乏情感就象躯体缺乏血液,自然激发不起读者的兴趣和感情的共鸣。一首诗有了情感还不够,它还必须保证该情感不是低俗的,这是一首诗让人感染和青睐的前提之一。

    诗拒绝罗嗦、冗余(特殊需要除外)和不精确,其以最精炼的形式言达心意。具体来说,诗应该达到词句上的精炼和整体结构形式上的精妙,在意思上达到精确的表达。如果写诗,连这点做不到,那至少说明,诗人降低了诗的品格或诗人基本驾驭文字的能力有所欠缺。

    诗和人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诗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品格。所谓品格是指:品位和风格。一,诗的品位来自立意,如果诗立意要高远,才可能彰显高的品位。大文学家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对学习写作的“香菱”们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一首诗,立意高,作品才可能有高品位,否则作品就很可能平凡,甚至卑下。二,在写诗的时候,应依所要表达的情感来斟酌这首诗应适合什么样的风格,而不是盲目下笔,写出模棱两可,风格杂乱的诗,以免败笔。具体来说,诗歌的风格可以是:纤柔、明快、清新、浪漫、悲壮、平易、峻洁、清雅、飘逸、简练、峻拔、沉郁、凄婉、轻艳、朴质、自然、隽永、犀利、顿挫、婉曲、雄健、奔放、磅礴、畅达等。

    诗若能以音乐美(韵律美),新颖美(形式、立意、意象、意境新颖等),张力美(可以是反差,夸张,逆向思维等)和内涵美(主要指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包括民族的性格气质、精神追求、风土人情、文艺特色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四大法宝错综呈现,甚至是全盘而出,定会让读诗人眼前一亮,喟叹:此乃大气、厚重、氛围、力量!   

    最后,特别指出两点问题。问题一,“诗的一个中心,两大防止,三大必要,四大法宝。”并不完全适合哲理诗,微型诗。这两种诗在情感、品格(因为特定的形式牵制,故他们一般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品格)、韵律、内涵上探讨,意义似乎不大,故此他们基本遵循“诗的一个中心,两大防止,一大必要,二大法宝。这样,诗人如果把握好了“1234”和“1212”两条参考,至少在总体上把握了写诗的方向。

    问题二,希望写诗之人,多花些时间来思考如何把诗写好,而不是热衷于各种诗歌大奖,热衷于流行化诗歌的炒作和模仿,热衷于在各种公众场合的发言。我们坚信,诗有它的基本导向,如果你一无所知,只是主观写作,爱怎么写就怎么写,那我要劝告你,你的情形和一个莽汉一般——鲁莽而没有智慧!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7:58 | 只看该作者
●(十三)

    诗交流中,我们经常谈到“真善美”,在诗人的意识里似乎本已知道这三个字的含义,所以没有去想过自己对其具体含义理解得有多么清晰。如果现在要诗人来谈谈什么是“真善美”,又将如何回答?如果这个时候诗人很茫然,感觉很为难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想我们有必要认真探讨下这个问题。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苏格拉底(公元前496-公元前399),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等伟大的哲学家就开始了关于真善美的思索。苏格拉底认为有用的便是美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合乎尺度的东西。真善美作为人类批判和最高追求的标准,但是至今尚未有其确切的含义。至于三者的层次,对于真和善,尚存在争议,而一般都默认美为最高追求。

    中国先秦哲学家讲“里仁为美”、“充实为美”,认为只要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便是美的,讲的是善即美。庄子强调“法天贵真”、“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讲的是美与真相通,无真即无美。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认为理念就是美的本质。他在《美学讲演录》中说:“只有心灵美才是真实的,而只有艺术美是由内心美产生和再生的美,因此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最伟大的艺术是对伟大心灵美的完美体现。美就是理念。”他指出,由于诗歌使物质材料消失殆尽,转变成为语言,所以最适合表达理念,因而是最高的艺术。按照黑格尔的思路,美就是理念,诗是最能表达理念,美就是是诗。此论,明显过于片面,同时,也否认了自然界有美的存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美,什么又是真善呢?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观点吧。

    真善美的英文表述为:Truth ,goodness ,and  perfection。其表示为真理、善良、完美,分别代表知识智慧、道德规范、幸福美满。也就是说,真就是知识智慧,善就是道德规范,美就是幸福美满。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1818-1883)认为,真善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分别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能动过程及其成果。

    网上还流行这么一种解释:

    “真者,非假也。真者,为道中之道也。真者,含义有二:一者,为个体,为真我,为原人之初也。他相对独立,永恒存在,天真无邪,灵气十足,无生无死,永恒生物。此真者,是人外在活动的内在动因;二者,为主体,为无数原人的统一整体,为宇宙的至上意识。他绝对独立,永恒存在,全知全能,是万源之源,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它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真理。

    善者,非恶也。善者,原人之初也。善者,他本有心、有觉、有智,意识向上,皈依真理,公而无私,全心全意为主体意识服务,为整体的统一而活动。

    美者,非丑也。真美者,为见真行善也。见真者,纯有善行,而无杂染。为何?道之所然也。凡见真行善者,当有较高品味,令人向往追求,具有永恒的吸引力。美的展示,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如尝甘露,沁人心肺,令人心旷神怡。美者,是真者见智,是智者大善,是善者有知,是知者有觉,是觉者皈依。皈依者,是依附整体而存在,皈依真理而活动。这正是,统一有序,和谐为美。因此,美会给人以大爱,美会给人以活力,美会给人以快乐! ”

    此观点带有浓重的道学和儒学色彩,具有辩证的理性,而也恰恰使回答不能归于清晰明了。我个人认为从客观与主观来探讨真善美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客观,即理性认识,主观,即感性认识;具体来说,理性认识依托于物质和事实,而感性认识依托于感觉和思维。下面,我们就分别对真、善、美三者分别从物质、事实、感觉、思维,四个方面来探讨其含义,也即基于主观与客观的出发点来探讨。

    真:于物质其为客观规律、于事实客观实事、于感觉其为遵从客观实事、于思维其为遵从客观规律。也即: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用来指导行动。)

    善:于物质其为承认物质第一性、于事实其为承认客观实际、于感觉其为能友善相处,不功利庸俗、于思维其为道德伦理。

    美:于物质其为承认物质的存在美、于事实其承认客观实际的美、于感觉其为能被接受并带来身心愉悦、于思维其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之美。

    如此看来,真强调了事物尺度、善强调了主体内在尺度、而美强调了形式尺度;只有真,才可能善;只有善,才可能美,只有真善美,才得以让人类在客观和主观方面达到至高追求,故此我们的生活需要以真善美为最高标准并服从这个标准,如果违背了真善美,至少是错误理解了人类的追求,也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回过头来谈诗,无疑优秀诗作是本着真善美的立场,它有时候是哲学性质,有时候是美学性质。当下一些尚存争议的诗或诗流派(如“下半身”、“垃圾派”、“口水诗”等),从宏观上,只要参照真善美的标准,就足以看清楚其真面目。那些连真都不能做到、那些达不到善层次的诗或诗流派,又如何称得上美?又如何去达到高于生活的美?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7:58 | 只看该作者
●(十二)

    如果说诗人不喜欢诗,我想这是“叶公好龙”的尴尬;如果我接着问剩下来的诗人,你更喜欢诗还是你自己,大部分诗人会选择诗;我再接着问剩下来的诗人,既然你选择了更喜欢诗,那为什么你在发稿的时候,总喜欢附带自己的简介(大部分是得意洋洋地表现自己的能耐)并摆在显眼的地方,而不是把诗放在显眼的地方?这其中大部分诗人会反映这么一个事实:征稿的时候要求的。而少部分诗人无言以对,因为征稿的时候并没有要求,他们甚至是故意引起编辑的注意,那几乎等于在说:“喂,评诗人注意了,我可是个人物,我的稿子不要乱来啊!”。

    好,现在问题出现了,我们来谈谈这少部分诗人。他们的喜欢在发稿的时候附带自己的简介,而简介代表他们的声誉。他们把声誉看得高于自己的诗,却在之前表示他们喜欢诗胜过喜欢自己,足见虚伪!真正的诗人,是以诗来说话的,而不是以声誉!我们是来交流诗的,那我们就对诗发表言论,而不是针对声誉;天下也不存在这样的定理:取得声誉的诗人的诗都是优秀的,而没有取得声誉的诗人就不能写出优秀的诗。

    其次,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评诗人是否尽力做到了公平公正。如果是的话,他们应该首先排除这些喜欢附带简介的诗人的干扰,因为这些诗人不按规则交流,而且带有“威胁”的嫌疑。如果评诗人向这部分诗人妥协了,那将不利于人才的发现,也将带来诗界的愤慨。希望有这种妥协的评诗人,能够认真端正自己的位置和取向。

    总之,诗人不应高高在上,评诗人也不应低低在下,诗人和评诗人都不要心存“忽悠”,应当认真严谨,公平公正。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17:58 | 只看该作者
●(十一)

    中国的诗,发展到了今天,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自由和扩大了自由。现在的诗,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写作,它也是平民百姓的写作。这本身就体现了诗的自由特性,我们毫不含糊地说:诗不是部分阶层人的写作,它应该是所有人的写作。不同阶层的人不应因为写作风格不同而互相排斥,只要诗的写作不违背诗的基本艺术特征,不违背体现“真善美”,这样的诗都应该属于组成诗海洋的一滴水。

    为了下面探讨的顺利进行,我们先提出四个概念:口语写作、雅性写作、诗的节制、诗的厚度。口语写作,即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用语和意境来进行的诗写作,其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一般不很复杂,但淳朴亲切;雅性写作,多用书面语和一些高雅的意象来进行的诗写作,其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可能比较复杂;诗的节制,即诗的言语的精炼、写实程度和留白程度的得当、结构的精凑;诗的厚度,即诗的张力效果和思想深度。

    很明显,平民百姓能着手口语写作,而不能着手雅性写作,他们在对雅性写作的作品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甚至抱有反感;知识分子能着手雅性写作,也能着手口语写作,他们深知雅性写作对个人知识积累的要求相对比口语写作高,也更利于体现诗相对高雅的艺术效果。因为这些差别,很难让两者想融,也很容易导致两种不同的艺术追求,但是不应该排斥和互相指责。正确的方向是,口语写作和雅性写作在创作的道路上都应该遵循诗的基本特性,那便是加强诗的节制和厚度。

    口语写作如果忽视诗的节制和诗的厚度,那就会写成“口水诗”;雅性写作如果忽视诗的节制和诗的厚度,那就会写成“堆砌诗”。写诗之人,不善于思考诗的节制和诗的厚度,久而久之,便陷入了一种错误的写诗状态。如果大部分诗人都处于这种错误的写诗状态,就必然导致诗在整体质量上的下降,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诗人的形象。

    所以,我劝告诗人们,不要盲目排斥,也不要盲目写诗,更不要在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欣赏诗和掂量一首诗的情况下,鼓吹自己的诗或鼓吹自己一类的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8 04:33 , Processed in 0.05299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