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6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歌笔记 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3 0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灿 于 2016-10-9 20:53 编辑

  四十七

  大学时,有一个教诗词格律的刘飖老师。那个时候已经大四了,同学们都忙着实习、考研或者找工作,大四的课都是走走形式,没人会认真听。刘老师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有一次他就对我说:“你本来就是诗人,旧体诗写得很好,我讲的诗词格律你基本上都知道,没有必要听啊!”我说:“每个人讲课都有他的长处,其实你讲的也有我不知道的啊!”其实,我对他讲的诗词格律已经不觉得新鲜了,可是对他讲的其他东西却很有兴趣。刘老师知道,单纯地讲诗词格律,听的人会很少,于是偶尔也讲讲唐诗宋词研究、诗词的注解等知识。有一次,他讲了陈沆的《晚步至安国寺》:“东坡汤沐处,初地尚氤氲。塔影摇寒日,钟声坠白云。水田千树合,僧佛一床分。归路余禅悦,花香静有闻。”刘老师说,他正在做这类诗的注释工作,之前没有参考书,网上也没有答案。尤其是“僧佛一床分”这一句他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问同学们,同学们也是七嘴八舌、信口胡诌。

  我对这一句也没弄明白,之后就没再去管了。后来,我在《谈佛说禅悟人生》这本书中看到了梦窗国师的一首诗:“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读到“心头无事一床宽”,我眼前一亮,陈沆的那首诗不也有“僧佛一床分”吗?于是,我想,这两者也许有关联吧。我们先看梦窗国师的这首诗,他就是在告诉人们,一切都会过去,凡是要看得开。如果看不开,茫茫宇宙在眼里也是狭小的、过不去的;反之,如果世事洞明,一切都看开了,即使只有一张床,在这样清贫生活中也会感到满足。心胸坦荡,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空阔通畅的。我们回过头再看陈沆的这首诗,这也是一首充满禅趣的诗。安国寺就在黄冈,是苏轼曾经到过的地方,苏轼也非常热爱佛学。这首诗处处都有禅意,这样幽静的场所刚好适合修行。“僧佛一床分”,从表面上看,讲的是僧人在禅床打坐,床边挂着都是佛像。这一句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僧人的目标就是成佛,这个目标看似很艰难,要经过长期的刻苦修行。可是,如果真的一切都看开了,“我”就是佛,成佛没有那么难。僧和佛之间并非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两者的距离只有一床之宽。饥则吃饭,困极则眠,这就是成佛,有人就是这么解释的。僧人追求的就是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只要有一张禅床能够打坐、休息就可以了,想通了你就是佛。

  四十八

  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新诗也是那个时候产生的。我们往往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古典诗歌全部是文言文,没有一点白话文的影子,只有新诗兴起后,白话文才在诗歌中出现。其实,这样的看法也是不对的。

  文言文变成白话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不过五四时期才大力提倡。古代的诗歌书面语,主要是文言文,但并非没有一点白话文的踪迹。我们读杜甫的《三绝句》(其一),开头两句就是“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就是大白话。李清超的《声声慢》,里面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也是白话,里面的“怎生”就是当时的口语。到了元曲,白话就更普遍了。例如,关汉卿的《一枝花  不伏老》,开头就是“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还是白话。

  四十九

  鲁迅先生早年的思想、文学受过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影响,有人说他受过托尔斯泰、尼采的影响,也有人说他受过魏晋时的名流的影响。其实,鲁迅还受过一个人的影响,那就是屈原。

  鲁迅年轻的时候写过一首《祭书神文》:

  上章困敦之岁,贾子祭诗之夕,会稽戛剑生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曰:

  今之夕兮除夕,香焰氤氲兮烛焰赤。

  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

  华筵开兮腊酒香,更点点兮夜长。

  人喧呼兮入醉乡,谁荐君兮一觞。

  绝交阿堵兮尚剩残书,把酒大呼兮君临我居。

  缃旗兮芸舆,挈脉望兮驾蠹鱼。

  寒泉兮菊菹,狂诵《离骚》兮为君娱。

  君之来兮毋除除,君友漆妃兮管城侯。

  向笔海而啸傲兮,倚文冢以淹留。

  不妨导脉望而登仙兮,引蠹鱼之来游。

  俗丁伧父兮为君仇,勿使履阈兮增君忧。

  若弗听兮止以吴钩,示之《丘》《索》兮棘其喉。

  令管城脱颖以出兮,使彼惙惙以心愁。

  宁招书癖兮来诗囚,君为我守兮乐未休。

  他年芹茂而樨香兮,异籍以相酬。

  很明显,这就是受了屈原的《楚辞》的影响,连句式都是类似的。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还有一首《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主旨和《离骚》一样,都是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其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就是化用屈原的“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五十

  学生时代,我曾经读过一首新诗,是沙白的《水乡行》:

  水乡的路,

  水云铺;

  进庄出庄,

  一把撸。


  鱼网作门帘,

  挂满树;

  走近才见,

  几户人家住。


  榴火自红,

  柳线舞;

  家家门前,

  锁一副!


  要找人,

  稻海深处;

  一步步,

  踏停蛙鼓……


  蝉声住,

  水上起暮雾;

  儿童解缆送客,

  一手好撸。

  这首诗富有乡土气息,写出了水乡人家的生活情况,而且语言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我经常想,新诗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人们更喜欢朗诵的反而是古典诗歌呢?如果新诗能够多一些容易传唱、清新明快的佳作,还担心不能流传吗?
   后记
   
    我本人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不能自称诗人,那样是不谦虚的),旧体诗和新诗我都喜欢。从2006年上大学开始我就开始研究诗歌的写作,到今天刚好十年了。在这十年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我有一些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很想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有的朋友也许会问:“你怎么写了50篇就不写了呢?”其实,我本人也想继续写下去,可是客观条件限制,根本写不了那么多。我曾经收集过很多资料,有电子版的,也有纸质的。有的因为优盘损坏而丢失,有的因为找工作搬迁,东西多了不方便,只好忍痛割爱。后来,我本人因为经济和身体等方面的原因,能搞到的资料也非常少,琐事又太多,做不了那样大的研究。于是,我只能写成短小的笔记。正因为这些条件的限制,我读的书并不多,才疏学浅,我有些观点并不可全信。凤凰卫视阮次山先生就说:“评论不是结论,而是提供多一个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我也是性情中人,有些看法并非完全是理性的。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大学老师,我有些观点不是自己的原创,而是听了他们讲课,看了他们的博客受到的启发,这一点我在原文中也提到过。尤其是夏元明先生,他一直鼓励我多写新诗,多写一些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短文。可惜,由于才学有限,我的新诗发表得不多,质量上也远远不及旧体诗。我的《诗歌笔记》中讲新诗的部分也偏少,而且也很肤浅,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另外,我还要感谢中财论坛的网友,是他们的鼓励让我有了写《诗歌笔记》的构想,他们也不断评论、指导,给了我很多帮助。



2#
发表于 2016-10-3 16:05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细致,有理有据,直指当下新诗的弊端,文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感谢先生的分享。拜读,问好!
3#
发表于 2016-10-3 16:54 | 只看该作者
积少成多,坚持就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 18:53 | 只看该作者
澧水寒儒 发表于 2016-10-3 16:05
分析细致,有理有据,直指当下新诗的弊端,文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感谢先生的分享。拜读,问好!

新诗在当下其实也走向了歧途,很不景气。有人说余秀华,我说那只是炒作,她代表不了当下的新诗方向。
5#
发表于 2016-10-4 22:36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快就写完了。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此认真地把自己的所学所想归类总结,是件极好的事,可以理清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引发别人的思考。非常棒。
欣赏并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08:52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10-4 22:36
这么快就写完了。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此认真地把自己的所学所想归类总结,是件极好的事,可以理清自己的 ...

我还没想好下一步写哪个专题,是散文还是小说。
7#
发表于 2016-10-5 08:58 | 只看该作者
李灿 发表于 2016-10-5 08:52
我还没想好下一步写哪个专题,是散文还是小说。

强烈建议散文
比较想看这方面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09:03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10-5 08:58
强烈建议散文
比较想看这方面的

我也正在构思,准备近期就写。
9#
发表于 2016-10-5 09:05 | 只看该作者
李灿 发表于 2016-10-5 09:03
我也正在构思,准备近期就写。

静候朋友妙文!
10#
发表于 2016-10-5 20:54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你的文章,心里痛快多了,有机会指教指教。在此谢谢你。点赞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09:33 | 只看该作者
白雲 发表于 2016-10-5 20:54
看了你的文章,心里痛快多了,有机会指教指教。在此谢谢你。点赞

阿姨客气了,我这50篇笔记都在论坛上,您可以多看看。我有很多观点和一般人不同,有的是总结他人的,有的是自己悟出来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09:39 | 只看该作者
澧水寒儒 发表于 2016-10-3 16:05
分析细致,有理有据,直指当下新诗的弊端,文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感谢先生的分享。拜读,问好!

感谢版主加精我的帖子。
13#
发表于 2016-10-6 11:57 | 只看该作者
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必须赞一个!
14#
发表于 2016-10-6 12:32 | 只看该作者
确有见解,值得捧读!(比起其它日记写得好,或者说那些不得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8 08:29 , Processed in 0.04978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