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3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村题材散文创作中的几个关键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13 1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虞关浪人 于 2017-2-13 11:20 编辑

乡村题材散文创作中的几个关键词
        --读牛旭斌散文集《风起离乡》有感
许吉荣        

在所有文学创作体裁中,散文也许是最好写,也是最难写的一种文体了,说它好写,是因为散文写作方式灵活,文章可长可短,内容可深可浅,意境可淡可浓,布局自由,主题随意。说它难写,是因为立意高远难,文字穿透难,挖掘深度难,提炼经典语句难,写出自己风格难。因为大多数从事散文写作的人都在模仿、复制,都在无病呻吟,人云亦云,滥发情怀。特别是网络创作出现后,每天浏览网页,粗制滥造,令人作呕的文章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似乎只要会打字,人人都可以是散文家,小说家,诗人、词人,写文章的高手。造成如今写书的人,比看书人还多的尴尬局面。放眼文坛,而一些被称为真正埋头用心写作的人,社会关注度确越来越低,好像已淹没在浩瀚的亵渎文字此类的游戏之中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不知道是文学创作的欣欣向荣,还是百花齐放,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成县80后作家牛旭斌在甘肃日报副刊频频发表以乡村为主题散文后,让我挑剔的眼光为之一亮,一种惊喜的心情涌上心头。乡村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写作源泉,为之而歌而颂的作者举不胜数,但大多数文章,都在写乡村如何的美,村风如何的淳朴,很少有人去写乡村的忧伤和迷茫,即使有作者写到这方面的内容,也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没有写深写透。牛旭斌的乡村题材散文,用穿透力极强的文字,撕开乡村隐藏的阵痛,把乡村潜在的危机,城镇化下农民离乡,社会转型时期的民生世态,用独特的视角,全新的境界,沉静的文字描述的淋漓尽致,读这样文字让人感觉非常的真实,十分的感人,随之产生的思乡情怀,使人久久挥之不去。以前读完牛旭斌的散文,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年轻的散文家,散文写的如此深沉厚实?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都能写出感人肺腑的情思呢?读完牛旭斌新近出版的散文集《风起离乡》之后,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牛旭斌把关注乡村动态,作为自己的写作目标,他不管离开乡村多远,内心永远牵挂着乡村,笔触深情缠绕着乡村。始终与乡村生活的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对乡民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做到了了如指掌,感同身受。由此,我在就牛旭斌的这部散文集里找到了几个关键词,依次来解析乡村散文创作的前途和障碍。
        

乡  愁
     乡愁是抹不去的人生记忆,更是难以忘怀的家园相思。提起乡愁对故乡有深厚感情的人,都能讲出一大堆“离开乡村数十年,无限乡愁绕心间”发自于心,感之以情的感悟来。作者牛旭斌讲述的乡愁尤为深刻 ,他在《村庄是一辆牛车》,《最后的村庄》等文章中写到:“村庄空寂了,许多人家卖掉牲口,锁住院门,弃耕土地,托家带口的走了,去寻找新的生活了,没人的村庄就像没鸟的巢,只剩下走不动的老人还架着柴火奄奄一息。而没有老人的家门,确挂着生锈的铁锁,门窗上的蜘蛛网悬挂着死寂多年的蜘蛛,院里堆积的柴火开始腐朽了”。繁字体的“郷”没有了“郎”了,只剩下“乡”了,乡村空寂的有些凄凉,这个繁简体 “乡” 的变化,如今显得多么的生动,多么的现实啊!牛旭斌的乡愁是对传统村庄逐渐消失的忧虑,是对城乡一体化转变中乡村如何发展的思考,更是对乡村原生态生活方式难以忘记的情怀。随着种植农作物成本的提高,几千年以来一直靠土地谋生的村民,开始抛弃土地了,他们宁愿在外地吃苦受累打工,也不愿相信土地的奉献了,因为土地伤透了他们的心。年轻的牛旭斌能够把有限的阅历,积聚的情感无私地发力在农村土地荒芜,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上,为乡村的生存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一种对乡村从骨子里有感情的乡愁,是一种有担当意识的乡愁,是一种有悲悯情怀的乡愁。我们写乡村题材的散文,就是要求作者把自己摆进去,融入浓浓乡村深情之中,去挖掘,去感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情景交融,发人深省,耐看耐读。


乡  情
       乡情是一杯酒,越品越有味。但当我品读牛旭斌的乡情之后,确让我尝到丝丝甜味的同时,略感有些淡淡的苦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风起离乡》散文集中,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家乡人曾经简单快乐的生活,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生存根本的土地开始撂荒了,村庄也越来越冷清了,那片古老的村庄被一阵风又一阵风的带走了,而作者只能像田地的泥土一样,独自慢慢的忧伤,小心的回味。细读作者的篇篇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浓厚乡情,忧叹乡情,咀嚼乡情的凝血之作,在《最后的村庄》、《农民的活法》、《流年里乡村》、《即将逝去的家园》等篇章里,“父辈们一代,风雨里熬过一生,没有人抱怨艰辛,或者产生换种活法的想法,他们死不离窝,他们活着,根就扎到那儿,魂就守着那儿。年轻人不同,依附土地的时光短,情缘浅,但好像已受够了,挣扎着,总想关掉院门拔腿就走”。短短几句浅白的交代,就把乡村前景堪忧的状况,阐述的透透彻彻,这就是牛旭斌笔下真实的乡情,也是当今农村生活的现状。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看到此情此景,内心会不会发出“天下无农夫,吾等皆饿死矣”的忧虑,就看你是不是忘本了。
   

  乡  恋
       乡村是农人情结的出发地,也是归宿地,所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对乡村产生眷恋是一个农民后代,应有的品质,牛旭斌是乡村土生土长的有为男儿。因工作关系,他离开了滋养他数十年的农村,在钢筋水泥合围的城市安了家,落了户。但他恋乡的情怀没有丢失,对乡村执着关注的目光没有移开。只要他有闲暇,就回到美丽的夏家湾,去村里看木偶戏,听迷呐,坐酒席,暖热炕。去田野里听小鸟欢唱,听庄稼低诉。在《怀念坐席》、《亲切的农具》、《旷野的歌声》、《远处的庄稼》、《昄依田园》等篇章里,都能找到作者深深的恋乡之情。“珍惜过去,那是我们命运的历史,我愿如草木之子放养于大自然,看风吹草低,太阳让露珠闪光,雨水让草地潮软。天最冷的日子里,我愿腾出一个冬天回到童年和十万大山,和伙伴一起树上吊猴,眼羡商店柜台瓷盆里的糖果,跟爷爷靠墙晒太阳,在拖拉机水箱里煮鸡蛋,躲在涵洞里烧玉米,用弹弓打树林的小鸟”。牛旭斌如果没有对乡村生活烂熟于心的真切感受,能写出如此让人回味的文字吗?
      

几个简单的关键词无法诠释牛旭斌散文创作立意的高度,更无法精准的解析牛旭斌乡村题材散文写作的理念,这样说并不等于牛旭斌的散文已达到了多么高的水准,而是说他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乡村题材创作的希望。对牛旭斌的散文不贴题义的说了那么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源于我对他散文与思想境界一个更高远的期待,牛旭斌在他的这本散文集已充分展示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与高度,他所要做的是,让他的文学天赋在汲取更多养分之后,焕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而不是攀登高峰后稍纵即逝,更不是昙花一现的惊天一吼。因为这个时代缺的是正真的文学大师,而不是所谓的奇

人。
2#
发表于 2017-2-15 07: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期待原创首发作品。
http://ln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7/02/14/016606071.shtml
3#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10:23 | 只看该作者
版主老师不好意思,本来是篇原创,发到论坛后,未见加精,为了推介朋友的作品,就发到当地报刊了,今后一定多写原创作品。
4#
发表于 2017-2-16 14:44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很好!在广泛阅读作者文集文章的基础上,着重从乡愁、乡恋、乡情三个方面介绍作者的散文集特色,学习!
5#
发表于 2017-3-22 15:07 | 只看该作者
好评论,赞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4 08:31 , Processed in 0.05520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