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41|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十二:寒冬腊月忙打场(编辑后整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7 2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土怀旧系列之三十二:寒冬腊月忙打场
              
         文/于文华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我记忆中乡村冬天打场的经历,却在悠远的怀想中日渐清晰,许多细节仿佛历历在目,宛如眼前,且比现场发生的更逼真、更真切。

  寒风刺骨、雪花飘飘的冬天里打场,不是随意的笑话,不是痴人说梦,而是实实在在曾经的现实,是以往在我的家乡大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当然,绝不是在冰天雪地里打场。照样找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照样要套上队里的马和驴,拉起石磙子,一圈一圈地转。要是夏天,麦子晒的干的几乎要冒烟,人踏上去,麦杆儿可能要陷进去一个深坑。可在冬天,地皮是干硬的,天气是冷飕飕的,就算有太阳,也绝对没有夏天的火热,打起场来就有些困难,有些吃力、有些费劲。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干一件事情,就没有干不成功的。

  那时,我小小的脑袋纳闷:为啥把一个个的麦垛摞起来,队长估摸着人家面柜里的面吃的净光了,才张罗着打场?为何要等到寒冬腊月的时节,还要赶着石磙子打场,为什么不能一场接一场地打完全部麦子,一次性分配到各家各户,这样多省事,人们还皆大欢喜。

  长大后,阅历与见识的日渐丰厚,加上生活思考的广度与了解层面的增多,才渐渐明白了其中的缘故。夏天,社员们要忙着抢收:油菜收拾了,还有麦子;麦子割完了,还有杂七杂八的事情,像拔苦豆给土豆上肥,浇秋庄稼,将积攒了一个春夏的饲养场的粪全部起走,响应公社号召搞大会战,像把花麻割下来,捆扎后,放到池水里浸泡……这些农活有些是非要干且必须干好的,有些是事前绝然没有料到的。先打几场麦子,让大人小孩先凑合吃着,让饿了一个春天的肚子稍稍吃的好些扎实点。然后收豆子、割谷子、拔糜子、挖土豆、剁麻子(前者的花麻是剥麻的,用来搓成麻绳,搓成使用的绳子,或者纳鞋底,后者是用来吃的或者榨油的麻子)……一样一样的农活,排好队似的,那件都不能忽视,哪来的时间和经历去打场。况且,麦子摞成了一个个整整齐齐方形或者圆形的大垛,遮盖的严严实实、风雨不侵。先把谷子、糜子打下来,社员们可以变化花样吃饭,不再是单纯的面食,巧妇做饭除了面还是面。下点小米,切几个土豆,拌几把面,做成面糊糊,或者多拌些面,做成稠饭。糜子在碾子上碾了,金黄的黄米下到锅里,放些小葱,炝些清油,焖成黄米稠饭,就着酸菜吃,感觉特香!

  地里所有的庄稼拾掇了,颗粒归仓了,现在可以腾出手来打场了吧?且慢,队里所有的地块,必须要赶在入冬冷冻前全部犁完,否则会影响来年的收成。没有拖拉机,没有机械化的过去,犁地的事情全指靠饲养场里的那些牲畜,尤其是牛跟马、骡子,哪有多余的畜力去打场。

  队里的老把式一天撵着一天犁地,好早点打场。可是,秋雨不可遏止地袭来,且延绵不绝,一场接着一场。这样,停停歇歇犁完每一寸土地,还要浇一次秋水,再细细耙过一遍所有的耕地,让付出了粮食的田地进入休眠状态,来年好再来个大丰收,才能够放心自如地打场!这时节,多半就进入了冬天。一个个石磙子,被马、骡、驴甚至牛拉着,一天能打多少粮食呢,最多也就八、九石(此处读dan,一石为400市斤),一个麦垛需要打三四次甚至五六次。遇上阴雨天,只能顺延,可不就一直打到寒冬腊月天吗?

  早上,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队长发话:今天打场,早上全部社员都拆垛,有架子车的拉上架子车,提几把镰刀。刚刚麻麻亮,村子里稀疏的树木、灰白的院落、凋敝的田野依稀看见个轮廓,大公鸡还在一声接一声地叫鸣,各家各户的庄门里,急急忙忙走出一个个的男女,打着招呼,说着话语,有人提着镰刀,有人拉着架子车,有人扛着木叉,很少有赤手空拳的,都有些兴奋,有些喜悦,有些愉悦,有些激动。毕竟,又可以各家按照工分与人口,能够分些粮食——家里老人与娃娃,吃几顿白面面条,蒸些黑面馍馍,饱饱吃些几顿像样的饭,谁不喜形于色,谁不心花怒放呢?

  有人自告奋勇,双手像利爪一样插进麦垛,紧紧抓住看似高不可攀、坚硬无比麦垛的麦根儿,攀援而上到最顶部,卸去上面遮挡风雨的麦草。厚厚的一层,有些腐烂,有些潮湿。人们很快将这些多余的东西抱的抱,拉的拉,运送到麦场外围。站稳脚跟后,又有几个人攀援到高高的麦垛上面,将捂的干干的麦捆儿掀下去。码垛是一层一层码的,扯开时也一层层的,就会加快速度。毕竟是冬天,冷风刺骨,冻得人瑟瑟发抖,但干着干着就全身发热,浑身是劲,通体舒泰。劳动真好!它可以驱除寒冷,强筋健骨。劳动着的人真幸福!它能够带来收获的愉悦,锻炼身心。一个愣头青,将几个麦捆儿故意扔到下面一个白白胖胖的女人身上,引得那女人破口大骂。人们嬉笑着,指点着麦垛上的小伙子,可那样的骂顶什么用呢?人家高高在上,再厉害的女人,蹦子跳的再高,也只有一个麦捆高,能干啥哩?骂半天,顶多只能解个气。

  太阳一杆子高了,才摊好场。队长发话,再抖一遍。拿木叉的,一个个站定,一叉不漏地将全部麦子抖动的散散的,好让太阳均匀地照射,人们才争先恐后回家吃早饭。

  夏天打场,到正午才套磙子,几个时辰就不知不觉熟了。可在冬天,却越打好像越生了。麦子下面的麦场是冰冷的地面,干干的麦子被磙子一碾压,就有些返潮。一人在前,拉着那头调皮的红马,那是老把式,后面依次套的是灰马、杂色的骡子甚至牛。侧面一般也有一人驱赶着牲畜,有时赶天黑能打完。有时,只仅仅起走了头茬麦草,夜黑的看不见了,关键是地气回潮了,不能打了,只好叉成几个大堆,第二天接着再打。在农活面前,任何的侥幸都是多余,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无用的,唯一的只能是按部就班,扎扎实实。我怀疑:农民的憨厚与实在,是不是长期侍弄庄稼与农活,日濡目染熏陶的结果。

  麦子打下来,扫成一个大堆:候风。冬天的西北风,有些硬,有些冷,只要风大,照样能够扬场。但怕就怕来一场乱风。忽而在东面,忽而又转向西面,不一忽儿又跑到南面去了,搞的人晕头转向,不知如何下手,而天早就黑的对面不见人影。这么一大堆还没有扬净的麦子咋办?有办法,派人看管,东西南北各一人,麦堆上也派人严加看管,可谓防守森严,四周用生产队的大印过了印。那印我清楚地看见过,长约60、70公分,宽约20、30公分,底部的字体是“人民公社好”几个大字和河北队三个小字,四周雕刻着青松流水等精美的花纹,保管员小心翼翼地将印迹重重地落在麦堆上。殊不知,聪明的看管人,会在夜深人静之时趁机偷窃一些麦子。将两个裤管扎紧,装满细粮食(有杂物但麦子居多),估摸着有几十斤的麦子。这是深夜里发生的事情。到早五更,队长与保管员合计好,提着袋子,“偷偷摸摸”弄走几袋子麦子,再依样画葫芦,重新落好印迹,糊弄社员。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谁都心知肚明,敢怒而不说出。

  好不容易将几个最后的麦垛全部打完,离过年差不了几天了,赶紧推磨、扫房、购置一些东西,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好在年过的简单,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要添,无非稍稍比平日好些。


  麦子分完了。过几天,将一个夏秋跟冬天麦垛下面的落场与打场的渣头,统统按照人口分掉。人们不约而同,都挤在生产队饲养场宽敞高大的后院里,男人跟女人嚷成一片,急不可耐的样子,像过年过节时开戏前那样急切而开心的喧闹,像逛集市般那样兴高采烈而热闹非凡的慌乱。老人跟小孩也挤进来,生怕差了他们就干不成一件事情。各家各户都有人在场,拎着筐背着背斗或是提个布袋(或是毛线编织的口袋),等着队长、保管员喊到户主的名字,便欢欣鼓舞、兴高采烈的从人缝中挤过去,分到早就分成堆或一户一户称出的渣头,心满意足地背回家去,清苦、贫穷的日子便多了些甜美跟希望。


  若是渣头倒成一堆一堆的,方便倒方便的多,你只需找到写有户主纸条的渣头,毫不含糊地装上便可回家。但这可大有讲究和“猫赋”在里头,粗看都是些未打干净的麦子穗头,实则里面的内容和货色却大不一样。有头有脸的人家,包括跟队长沾亲带故的,队里的记分员、保管员乃至饲养场的饲养员,再就是生产队的大头社员,他们爱挑肥拣瘦,干活出工不出力,专爱挑毛病闹事,是不好惹没法惹的主,里面的细子儿多(未扬净的麦子),实惠也大,而一般人家的大多是些麦叶、麦渣、麦穗儿掺杂在一起,看起来堆较大,实则东西不是很丰盛。


  吃粮紧张的时节,人们对怎么分粮食便格外关注。称斤分渣头,尽管也有弊端,但多少让人心里平衡,最起码在量上是一样的。渣头都是落场(麦垛的底子,垛越大,攒落下的麦子就越多),扬场时清扫在一旁未打净的粮食。在过年前,分些渣头背回家,扫净院子的空地,找个小棒棒仔仔细细捶下来,用簸箕簸的净净的,推出来的面和马与骡子拉着石滚子打下的好粮食一样的雪白,做出来的饭、蒸出来的馍嚼起来却格外有劲——大概来的越是不易得到的东西,人们越是格外珍惜的缘故罢。


  寒冬腊月忙打场的事情,反映了改革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势在必行:充分说明了大锅饭是禁锢农民手脚的桎梏,说明了人民公社化的弊端与集体所有制的缺陷,而改革开放尤其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我们的农民生活衣食无忧,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等不到麦黄,人们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新麦客们开着快捷方便的大型收割机康拜因,早就等候在一旁。只等主人一声令下,几十分钟就能够将麦子拉进家中。农民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家使各家的招式,小型收割机、脱粒机更是大显身手,人们是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比赛着收田、打场,就连那些偏僻疙垃里的、道路不畅机器无法驶进的地块,人们都手工割了,肩挑手扛,提到方便处,农用三轮车拉回来,放到麦场上,机器拉着铁磙子,不到几小时就打碾下来,再用吹风机利利索索扬得干干净净。
  
  如今农村的打场,十天半月的时间,所有的麦子都会收拾完毕。人们还要忙着拾掇温棚里的蔬菜,或者走南闯北去城市打工,盘算着多挣些钱,添置些新农用机器或时髦电器,将新式瓦房变成封闭式,为家里的儿女上大学储存学费。


  乡村的日子总是不紧不慢,不舒不缓,该播田时播田,该割麦时割麦,该落垛时落垛,该打场时打场,一切都似乎追寻着前一年的脚步与轨迹,好像一茬又一茬的麦子,一垄沟紧挨着一垄沟。一件做完了,另一件早已等侯在那里,仿佛一切都沿着事先预定好的线路,你只管按步就班,用不着谁的喊叫与催促。但,日与月在人们不知不觉,匆匆忙忙的变换、推移中,有些人故去了,有些人长大了,冬天打场、分渣的日子,今天看来也许永不再来。可春华秋实,乡村一张张朴实而憨厚的笑脸里,一个个佝偻的身子与忙碌前行的足迹里,分明有我的乡亲们艰难里厮守着日月,贫穷中向往着幸福的梦幻——包括目睹过的每一个孩子饥饿的眼神,以及众多深深皱纹里绽放出的对收成的忧虑与哀伤。

(全文4181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08-10-28 11:27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22:04 | 只看该作者
改版后叫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是有些不太适应,像后面的发帖声明,不知道在那儿能够粘贴!
   
     春节一直试验全面改版的中财论坛,今天全面上市,可喜可贺,值得庆贺!

     将我的乡土系列之三十二粘贴给尊敬的版主和各位文友,望能够一如既往的能够给予批评、指导与斧正!
   向一兵先生、永生先生、迎春先生、雨夜昙花女士及其他版主与文友诚挚问好!
3#
发表于 2008-10-27 22:20 | 只看该作者
乡村的日子让你写得很透实。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22: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08-10-27 22:20 发表
乡村的日子让你写得很透实。

    因为是熟悉熟知的生活,所以写起来就顺手些!感谢房子先生的评阅与提读了!问好!
5#
发表于 2008-10-27 22:33 | 只看该作者
春华秋实,这几个字饱满而深刻。
6#
发表于 2008-10-27 22:41 | 只看该作者
乡村的日子总是不紧不慢,不舒不缓,该播田时播田,该割麦时割麦,该落垛时落垛,该打场时打场,一切都似乎追寻着前一年的脚步与轨迹,好像一茬又一茬的麦子,一垄沟紧挨着一垄沟。一件做完了,另一件早已等侯在那里,仿佛一切都沿着事先预定好的线路,你只管按步就班,用不着谁的喊叫与催促。但,日与月在人们不知不觉,匆匆忙忙的变换、推移中,有些人故去了,有些人长大了,冬天打场、分渣的日子,今天看来也许永不再来。可春华秋实,乡村一张张朴实而憨厚的笑脸里,一个个佝偻的身子与忙碌前行的足迹里,分明有我的乡亲们艰难里厮守着日月,贫穷中向往着幸福的梦幻——包括目睹过的每一个孩子饥饿的眼神,以及众多深深皱纹里绽放出的对收成的忧虑与哀伤。

继续欣赏学习!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22: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落梅 于 2008-10-27 22:33 发表
春华秋实,这几个字饱满而深刻。

    感谢落梅女士的赏识与评阅,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22: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闲云呵呵 于 2008-10-27 22:41 发表
乡村的日子总是不紧不慢,不舒不缓,该播田时播田,该割麦时割麦,该落垛时落垛,该打场时打场,一切都似乎追寻着前一年的脚步与轨迹,好像一茬又一茬的麦子,一垄沟紧挨着一垄沟。一件做完了,另一件早已等侯在那里 ...


   非常感谢文友的支持与评阅,问好!
9#
发表于 2008-10-28 10: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于老师的美文!问好
10#
发表于 2008-10-28 10:57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欣赏文化的系列文章。
11#
发表于 2008-10-28 10:59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是自然,文中还写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一些事,如偷麦子呀,分东西时的不公平呀什么的,读来很有味道。
精华支持!
12#
发表于 2008-10-28 11:15 | 只看该作者
又看到于老师的怀旧文字了。那种期待等待的欢乐场景似乎就在眼前。曾经的那种纯朴的快乐现在很难再现了,只有文字里仍在。喜欢于老师的文字,问好!
13#
发表于 2008-10-28 11:25 | 只看该作者
帮你把两篇文章发在一起吧。不要分开发文。
14#
发表于 2008-10-28 11:40 | 只看该作者
寒冬腊月忙打场的事情,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呢。不过,在作者丰富细致的描述下,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这些过程是迫不得已也是当即的自然趋势。正如作者所说:“反映了改革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势在必行:充分说明了大锅饭是禁锢农民手脚的桎梏,说明了人民公社化的弊端与集体所有制的缺陷,而改革开放尤其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我们的农民生活衣食无忧,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是啊。大包干后的农村变化非常大,这主要还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得力并深入人心。一直都非常佩服作者的叙事能力,能把这些久远的场景写的如临其境,确实是难得的。而且,感悟也是得心得当,契合怀旧情愫并能引起人的思想共鸣。支持精华!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8 11: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火焰山 于 2008-10-28 10:32 发表
学习于老师的美文!问好

           感谢火焰山的评阅与支持,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8 03:53 , Processed in 0.13850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