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的信任(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7 2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的信任
                      一阵风909  08/09/13-08/10/24 于天华小区

摘要:信任诗、思考诗。

    读者信任一首诗,读者与该诗的相遇必将难忘——读者发现了自己,看见自己在不经意间或久经压抑后精神上的闪光,此闪光被定格下来,以短暂的过程换取长久的慰藉。诗可以是读者的知音,她道出了读者难言的心声。那么,什么样的诗是可以信任的?

    回答者却常常窘迫或搪塞,感觉原本简单的问题现在被放在眼前要正个八经求个所以然时,问题变得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有四点:一、大众鉴赏意识不同或尚未形成;二、有意识上立场的人,却缺乏理论上的雄辩,过多丧失理性;三、以错误的意识参与诗的有关思维,迷失看待问题的方向或坚持错误的方向;四、时代的追求在某些方面暂时压制了优秀文化的传承。

    进一步说,相对于接触诗有一定阅历和资质的人,更广大的参与者是缺乏阅历和资质,所以“什么诗才是优秀的诗?”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问题不能得到合理地解决,势必影响诗界整体的写作鉴赏水平,对诗界的健康发展造成不便和不愉快。

    笔者在《诗的四大论述》中指出:“人民去选择诗,去接受诗,那是因为诗给予人民性情上的陶冶。可见,性情上的陶冶是诗共同的本质,这就是诗本质上的要求。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人民进行性情上的陶冶,不光是停留在陶冶的层次上,应该有更深的层次?那是什么呢?那就是情感共鸣、美的冲动、人文关怀、精神鼓舞、观念改善、艺术魅力和智慧启迪。那就是获得精神力量,即指能激发并扩张人的感知(包括反思),使人感受美好,或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的一种由感触而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精神力量,也是诗的最终的和本质的要求。任何优秀的诗不可能空无精神力量,而有意识去给予诗精神力量的诗人很可能因为在组织诗的结构形式不当而败笔。现在,问题的解释思路比较清晰了,即:有着适度的精神力量,并能某时代给予读者精神力量的诗,我们认定:那就是某时代值得信任的诗。那么,如何去理解“精神力量”和“适度的精神力量”。

    笔者认为,精神力量来源于两部分:技术和指向。对于技术上的阐述,读者可参考笔者的拙文《诗的三大支点》、《诗的十三大基点》、《诗的四大论述》。对于指向,无非是两方面,一个指向现实主义,一个指向浪漫主义。这里,我要特别指出二个问题:1、有些人的观念里面没有把“超脱”作为指向的一大分支,而一般认为有指向即是倡导大家在生活中进行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观念改善与行为改善,忽视了“神思禅意”;2、有些人把“张扬自我”当作是诗的最终归宿或是绝对优势上的诗的功能,缺乏收敛与反省。

    在其他文体中很难以纯粹的“超脱”作为自己的指向,而诗不同,他可以讲究精神上的至上,达到一种无为无念的精神美与境界美,任由思维尽情地自由释放。对于以“超脱”为主旨的诗,他所言达的内容经常是空灵缥缈的,让读者琢磨不定,但又似乎感觉到找到了无比空旷的区域或精神慰藉的快感,所以超脱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走向浪漫主义的一支利剑。但作为以“超脱”为主旨的诗,经常因为作者修养不足,心境不佳,态度缺恳而令人反感,所以我建议写诗的人,不要盲目“超脱”,刻意“超脱”,一定要心平气和地进行诗歌创作,水多了池子就会满,你才可能走向池子以外的地方,说不定还能发现新大陆。对于不以“超脱”为主旨的诗,我建议不要虚伪地去歌颂政治、不要虚伪地去解释真理、也不要莫名其妙地去搬弄异地地名、先哲的名字……

    “张扬自我”固然是诗的一个归宿,诗本来就是言达心声的,但我们也不否认诗在很多时候的言达是一种缺失自我或自我不在场的场合,这其实不再张扬自我了,而在张扬客观的存在,在思辨、背叛、怀疑自我。在张扬客观的存在中,足见作者走出自我,向万物学习、索取精神的可贵。当然,可喜的是在当今诗界出现了不少以张扬自我的秀美诗篇,她们统一的色彩是细腻安静而又不缺乏温情跌宕,与生活情景能够很好地接轨,是和生活切入最直接的诗重要分支,这些方面,女性诗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把“张扬自我”当作是诗的最终归宿或是绝对优势上的诗的功能,这其实是缩小了诗的功能,对于诗的功能的阐述,读者可以参见笔者的《诗的四大功能》。道理很明显,若某人以缩小的诗的功能来代替诗本身的全部功能,一方面这是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二方面以这错误的思想来指导创作,必将不能真体会到诗的博大精深,因为他忽略了技术与指向在其他开阔领域的出场,没有出场就不可能在其他开阔领域给予精神力量,限制了精神力量爆发的强度和持久。所以,对于以张扬自我而沾沾自喜或死死不放的顽固者,应该把眼光换换角度了。

    诗要有精神力量,但应该是适度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作者在技术与指向两个层次上要注意节制——何时创造气势?何时留下空白?何时充盈饱满?何时精略勾勒?都需要作者在不断地诗作实践中适度地运用于技术与指向两个层次上,从而体现出精神力量的适度,避免文本局部或全体切入连接得不自然和空虚。让读者先觉是可接受的,过程是温和的,而结果是热烈的,以后是难忘的。这也就完成了精神力量的完美的行程,而精神力量完美的行程正是依赖于适度的精神力量。

    最后顺便说说诗的创新问题。一些具有历史标志作用的诗经常被人提起,若从技术和指向综合来考虑,它不能称为诗的上品,它只代表一次尝试,而第一次尝试的人往往因此而被人知晓,因为他身上具备着一种创新的斗志。也就是说,这些具有历史标志作用的诗之所以成为历史标志作用的诗,不是因为它们是上品,而是因为它们所折射出来的创新斗志是极其可贵的。如伊沙的成名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诗的创新有些是一次性的,该创新被使用之后就再也不能使用了,因为该创新并不能刷新读者的精神世界,若要强制去刷新的话,反而让人反感,甚至痛恨;而有些创新则是多次性的,它可以被更多的人采用,去充实、发展、验证,总体来说,当下的一些新的修辞手法的兴起,正体现了多次性。

    诗总是老面孔,单纯地真,缺乏技术和指向上的创新意识,势必不会为我们带来新鲜的血液,不能不断满足时代精神力量的要求,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失望,不信任;诗若完全抛弃了原来精华的部分,白手起家,自主创新,也难免让人怀疑。故此,采取有步骤地创新,不断地创新,是发展诗的道路上可信任的做法。诗中精品是难求的,但我们不应该失去对诗的基本信任,写诗的人更不能对诗不负责任,不去思考。
2#
发表于 2008-11-17 21:02 | 只看该作者
一阵风对诗的一些观点很有见地,读后受益匪浅。学习问好
3#
发表于 2008-11-17 21:11 | 只看该作者
观点鲜明,好!邱天赞成,并支持!
4#
发表于 2008-11-17 22:36 | 只看该作者
"那就是情感共鸣、美的冲动、人文关怀、精神鼓舞、观念改善、艺术魅力和智慧启迪。那就是获得精神力量,即指能激发并扩张人的感知(包括反思),使人感受美好,或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的一种由感触而产生的力量。”"

升级前的中财,读过很多这样对我们诗者有帮助的文字,收藏了,但是,可惜,手提电脑坏了,打不开了,用别人的电脑上 .
中财论坛以前的帖子也看不到了!
如今这样的文章太少了!
辛苦了!

"诗总是老面孔,单纯地真,缺乏技术和指向上的创新意识,势必不会为我们带来新鲜的血液,不能不断满足时代精神力量的要求,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失望,不信任;诗若完全抛弃了原来精华的部分,白手起家,自主创新,也难免让人怀疑。故此,采取有步骤地创新,不断地创新,是发展诗的道路上可信任的做法。诗中精品是难求的,但我们不应该失去对诗的基本信任,写诗的人更不能对诗不负责任,不去思考。"

是的,诗歌,缺乏创新读起来就想困!
谢谢和远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3 22:44 , Processed in 0.12259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