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1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林非游记散文漫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5 1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非游记散文漫谈

                     
             ——读林非游记选《看山观景情未了》

                                                        
                                                       魏建军

                                       
                                       
                                      引言

    “中国的文人们早就已经认识到,游历天下乃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林非论散文》)不论是身为学者还是文人的林非先生,当生命的句点被天下的苍生和风景所牵引,他不能只在书斋里思索了,他需要出去走走,他的身体和心魂需要一次次的出发,一次次的到达。他似乎深知:“生命的最佳句点不是知识,而是行动。”(汤马斯·亨利贸斯利语)在他出发之时,所牵动的是一个学人的眼光和视野;在他到达之处,则留下了无限的情意和深刻的哲思,他用他的全身、他用他的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开放的文本,同时他也在选择自己的读者,并引导我们向美和善前进。他笔下的景不只是景,其中包含对历史的沉思、对现代观念的向往和追求,对人性之恶、现实之丑的批判和反省,对美丽风物的无限眷念与体察。他所要做的不是仅仅完成一篇文章,而是要提供一种可向人开放、可供人深思、可让人选择实践的理想人生。

    他秉承了知识分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秀传统,带着现代观念和视角重新审视、打量、体验行走的脚步,并且把这些体验诉诸于公共道德和良心,甚至人类的命运与前途。

    他心里装着天下,他的脚步于是就足够重,他对专制的批判就极其彻底坚决;他心中眷念着风物,于是风物因为他的眷念而多情、而多思,他游于目而入于心,世界在他眼中渐渐呈现,美景在他心中幻化成无数可能。他作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他用肺酣畅的呼吸,出声的思考,完成了一个个向美的境界迈进和升华的过程;他深知幸福的实现不能缺少具象的实有,他以他高尚的情操和道德眼光体察并关照了这个世界的苦难与幸福,他意驻神索,情志交结,激扬文字,行走书写,不断地启示人们应该获得平等、自由、博爱、幸福的生活。

    而这些思想和情感,在他的游记选《看山观景情未了》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本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新书,是林非先生在他前后几十年写就的150多篇游记中,精选了36篇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结集成书的,游记已成为他丰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在本书后记中这样写道:“游记是一种充分表达独创个性和抒发丰盈心灵的文体,在被迷人的景致感染、撞击与震撼之后,就会激发出澎湃的情思,描摹着自己别具只眼的印象。而当这种灼热的感情与深沉的哲理,融会于诸多鲜明的形象之际,思考着人类在大地上和历史中所面临的劳作、追求、命运与前途,咏叹着激荡自己内心的欢乐或悲怆的时候,就一定会趋向于十分美好和高旷的境界,引起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并且从中获得应有的启迪。我愿意在温馨与热忱的人世中,争取写出像这样更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游记来。”

    当我读完林非先生的这些带着生命体温、优美灵动的篇章,生发出许多的感想,这里权且让我把这些感想录于此。

                     
                           一、自由与专制

    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自由何以可贵?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专制何以可怕?因为“专制时代会有对审美冲动的禁锢。”(《林非论散文》)“所有值得审视和鉴赏的人文景观,都是无数劳动者力量、智慧和理想的结晶,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就都包含着美的因素。但是在人类长期悲惨的历史中间,往往都是剥夺和蹂躏人民的专制君王,在物质上享受最奢侈的供养,在精神上又严酷地主宰和驾驭着人们。这在许多宫殿和陵墓以及宗教的塑像上面,都表现得异常分明。那种居高临下震慑和威吓人们的格调,确乎有点儿令人胆战心惊,尚未摆脱奴性意识和帝王崇拜的人们,很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顶礼膜拜。然而具有平等观念和现代意识的作者,则势必会诅咒和鞭挞他们的幽灵,这实际上正是通过自己对崇高的审美理想的追求,去审视和否定那样的对象,从而提醒读者去辨别真正的美究竟何在?”(林非《话说游记》)

    林非先生在散文理论中是这样说,在具体的游记写作中也是这样对专制展开批判的。其中以《交河古城》、《风雨亭下》、《岳阳楼远眺》、《汨罗江边》、《登昭君墓》、《小乔墓畔的思索》和《莆田的魅力》为代表。如在《登昭君墓》和《小乔墓畔的思索》里,作者通过对王昭君和小乔这两位出落得异常美丽的女子的描摹,传达出专制时代一个个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子的旷代忧伤。王昭君等待的那个可以召见自己的汉元帝,等待王昭君的那个远离自己家乡的命运和塞外的风光,统统都只是因为人的贪欲在这个体制下的暗中支配而谱写了一曲曲历史悲歌。林非先生在《登昭君墓》中写道:“作为一个男人来说,喜爱和追求俏丽的女子,自然也是符合常情与常理的。不过统揽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强行选拔出成千上万个美女,禁锢在密密层层的后宫中间,耽误了她们青春的渴望和梦想,破坏了多少家庭的团聚。这种专制和独裁的行径,实在是太贪婪了,太残酷了,太狠毒了。然而无论是多么好色和淫荡的君王,也哪里来得及搂抱与亵玩所有的这些美女。绝大多数年轻和漂亮的女子,只好孤苦伶仃地打发时光,跟岁月一起凋零,在悠长的寂寥和痛苦中,坠入死亡的门槛。”

    同样牵动林非先生的,还有小乔,在《小乔墓畔的思索》一文里,在茂密的绿草丛中,在点缀着一株株雏菊的紫色花瓣前,在那雪白粉嫩的花蕊旁,不由得与花儿一起想起了这位美女的纯洁和芬芳,走进她,其实就是走进一种审美的生活,可是,小乔这样的美女竟然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在那一场烽火连天与杀人遍野的鏖战中,国色天香的小乔,更成了被人贪婪地争抢和想要俘获的一件物品!”“如果雄姿英发的周瑜战败了,野心勃勃的曹操彻底击溃了吴国和刘备的联军,也许真会像唐代诗人杜牧吟咏的那样,就将要‘铜雀春深锁二乔’了,真犹如荷马在《伊利亚特》中描绘的古希腊美女海伦一样,她们都是妄图霸占世界的男人们所追求着猎取的尤物。”

    不论在男权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里,人的解放和个人独立都是从解放女人开始。为何?因为女性大多是弱者。在一个专制社会里,不管这个弱者如何努力,其潜在的先验规则就决定了一个个弱者的命运,不管美丑还是富贵,其实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都是强权者的附庸工具,一生都以牺牲自己的个性而充满劳疾地荒诞存在。

   “像小乔这样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美女,肯定会唤起人们心底里同情与怜悯的思绪。至于还有那些渴望着攀附和索取金钱与权势的妖艳女子,为了获得高踞于众人之上的荣华和富贵,为了浑身都点缀着寒光闪闪的钻石和珠宝,就热衷于出卖自己的姿色与肉体,变成寄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鸟,牺牲和斫丧了自由的意志和灵魂,俯首含笑着去充当男人的玩偶,这是灵魂的彻底堕落,一旦年长色衰,或者被另外的玩偶所替代,就只能被人遗弃和坠入毁灭的深渊。真正称得上是美女的所有佳丽们,应该珍惜自己卓越的天赋,自强不息地在人寰中生存和奋斗。除了保持自己美好的容颜和仪态之外,更得要提高自己的学养、智能和品行,为这个世界作出独立的贡献。”

   无论是王昭君还是小乔,这些美丽的不幸的女人,在几百年之后,在她们的墓旁,当林非先生追问着女性的命运,思索着她们的由来和投奔,真诚地给所有不幸者给予同情,唤醒她们被专制制度压迫而沉睡的内心时,对专制制度下的权力者也给予了最彻底的批判,无处不散发着自由的启示光芒。

    专制制度左右人命运的罪恶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在《汨罗江边》,作者由君王的嫉妒心出发,将人性的利欲熏心描写得异常凶残。“嫉妒心是人性中一种充满了邪恶和蛊惑的卑劣情结,为了无休止地膨胀自己想在一切方面都高踞于别人头顶的贪欲,就不惜搅乱和破坏人世间道德的规范,不惜将别人丢弃于十分凄惨的境地。无权无势者的嫉妒心,对别人的杀伤力肯定会小一点儿,还同时也坑害和斫丧着自己;而掌握了生杀予夺此种绝对权力的君王,一旦萌生出嫉妒心来,就可能将所有不行的人们都置于恐怖的死地。屈原的被贬抑或放逐,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一般而言,只要把游记的所见所闻写的生动传神,使读游记的人如同跟随作者一起游历了一番,就应该算作好游记了,而林非先生的这些文章为什么却远远超出了记游的范畴,赋予这些游记以哲理的内涵,对专制作了如此痛心的批判,如此投入的在纪游中做如此的追思呢?他在《林非论散文》中为游记内容的丰富性作了很好的回答:“发展到了二十世纪的游记体散文,确实是由于接受现代文明熏陶的许多作者,在获得了个性的觉醒和解放之后,充分运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照山水景色和城市建筑,这样在他们笔下所描述的景观,就决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只留下表层化的粗糙轮廓,而是渗透着自己的人格和情操,形成为一种鲜明、复杂和充满了美丽的印象,而且还进一步不可或缺地包含着自己的感受、体验、领悟和思索,考虑着人与大自然之间种种密切的关系,考虑着人类的历史命运和文明进程。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人格特征和精神内涵,才会引起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林非先生对专制的彻底批判,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因为当专制和自由成为悖论时,我们离幸福合理的生活将无比遥远。

                  
                        二、科学、迷信与宗教

    记得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和尚,苦修多年终没有修成正果,垂垂暮年问天问地问鬼神,我为什么不能修成正果?四周寂然无声。直到有一天,他无奈地拉住一位曾几十年来常路过寺院上山打柴的一名柴夫,问:“兄弟,虽然我们以前没有说过话,但您是从年轻时就看着我日日在这寺院里烧香拜佛的,您说我为什么就不能修成正果呢?”老柴夫捋了捋冉冉的白须,智慧的说:“因为你总是跪着!”

    “因为你总是跪着!”你尚且没有成人,何以成佛?

     那么,人是什么?人又为什么想成为佛呢?

     古往今来的许多哲学家,都无法全面而准确地定义人,只能在描述中肯定他积极和超越于其他生灵的诸多优点,找寻最有价值的那种特点。现代启蒙主义者认为,不论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都应该是挺立的。挺立是身体的直立行走,挺立是精神的自由表达。可是,在现实中,偏偏有许多人挺立不起来,并且把下跪作为与这个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唯一手段,由此衍生出许多跪拜哲学和奴性道德,久而久之,跪拜出感情,还把这种感情美名其曰为“信仰。”通常对信仰的亵玩是从迷信开始,假政治和宗教外衣而存在的。这时,人的跪拜不仅不是心灵的虔诚,不仅不是获得幸福的方式,而且,极有可能蜕变为懦夫,有时成为了懦夫还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在《普陀山纪行》一文中,林非先生忧思地写道:“曾有人这样振振有词的说:人为什么要长膝盖呢?据说就是为了能够跪拜。不,人不应该跪拜,人应该挺立着生活,挺立着去追求真理!可是今天的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跪拜啊!在美国西部的教堂里,我也曾看到过人们向耶稣顶礼膜拜,似乎跟这儿的人们同样狂热。我在当时就苦苦地思忖过,怎样才能使人们不去跪拜呢?怎样才能够让他们自己挺立起来呢?”

    每个人都要从世界的一个支点投身于生命的风暴当中,都想从命运的渡船上走向世界的峰顶。从跪拜中,我们发现了这个世界的黯然神伤,这个世界的荒诞虚无,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困境。只要是人,这些关乎人的发展和幸福的命题都将面对,不论是艺术家、自然科学家还是普通人。当林非先生看到普陀寺大批跪拜的善男信女时,进而想到人的挺立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他继续追问“真正称得上有知识的人,恐怕很少会跪在地上,盲目崇拜那并不存在的菩萨吧。然而为什么也有才华横溢的哲人和艺术大师们,却去皈依佛门呢?为什么在西方还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家,居然在供奉上帝的殿堂里默默祈祷呢?是他们思索人生,却又找不到答案,才作出这种绝望的选择的吧;是他们厌倦了庸俗的人世,感到无限的寂寞,想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吧;是他们想表现自己的愤世嫉俗,和显示自己的放浪形骸吧。”

    如果这种猜想是有益而准确的,那么,怎样才能拯救人,进而让人挺立起来呢?面对跪拜这一事实,林非先生也陷入另一种困惑之中:

     我也坐了下来,客客气气的说:“你们真诚心啊!”

    “菩萨保佑我们,这几年过好了,……”

    “为什么观音菩萨,前几年不保佑我们,这两年才保佑呢?”

    “这是天意啊,谁说的准?”他抬起头,滞缓地眨着眼,眼窝下的皱纹,都扭结在一起了。一群群匆忙奔走的善男信女,正穿过莲花池,在寻找着磕头的地方。我十分惊异于他们这种崇拜的劲儿,竟是如此的执拗、坚韧和永不止息!(林非《普陀山纪行》)

    作家的疑惑并没有消减多少,善男信女们即使找不到磕头的地方,下跪的地方,他们也早已在心中跪了无数遍。现实的苦难使他们寄希望于渺茫的宗教,以此获得抚慰。现实的秩序和规则也许使他们做了一生的顺民、奴才后还不知道人其实应该平等、自由、挺立的活。他们可能为了生活早已顾不得这些挺立的尊严和自由的灵魂了。

    他们首先是迷信的,因为现实的苦难和经验使他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异己的力量大于自我的力量,为了自我保存或获得自我力量的增加,他们把希望寄托于超然的力量。这时,科学缺失地存在着,或者说科学的作用只关注物质的便利和改进,而忽视了精神的丰富与重建。科学的智慧之光,科学的人文关怀还没有照到他们的身心上。但人的荒诞性和脆弱感促使人获得自我拯救,不幸的是,出发时道路就走错了,人们从迷信的自我走向了宗教,人创造了宗教。他们不知道,“佛”其实只是我们向善并践行善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佛”也不应该以跪拜的方式体现。当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体验到人生的荒诞和虚无时,“菩萨前几年也保佑不了我们。”从“天意啊,谁说的准!”这样的喟叹中,人内心的危机与迷惘,由命运的偶然所产生的敬畏和恐惧感纠缠着人的自我实现。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作为自我感觉,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受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真的希望人能够从困惑和迷惘中走出来,清晰地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良好关系。当林非先生在迷信、宗教和科学中认真思考后,他写道:“瞧着熙熙攘攘的香客,在阳光底下匆匆的赶路,我忽然觉得,这灿烂的阳光并不能照亮他们的心,只有智慧的光芒,才会驱散他们脑海里浓重的阴影。如果他们不是来跪拜,不是来做到场,不是来等候观音菩萨显形,而是来徜徉山水,观看海上的日出,琢磨庙宇的建筑,从这大千世界的一隅,思索历史的变迁与宗教的兴衰,这样来开拓自己的眼界,不是更有意思吗?这样就肯定不会出现那些谎言和欺骗,多少人也肯定会从晦暗的愚昧中间冲决出来了。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现这样的景象呢?为了它的早日出现,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呢?”(林非《普陀山纪行》)

    由此看来,人的自我判断与自我实现是一项久远而且迫切的事业,因为一代代的人不能就在一次次地跪拜中,在奴性和愚昧交织的人生光阴里了此一生。人活一次不容易,为什么就必须选择下跪、顺从、由他者支配的一生呢?

    人!何时才能够真正挺立起来呢?林非先生忧思着,一代代的人们期待着,努力着。

    期待着是好的,忧思着是好的,这样,努力着就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可能找到最有价值的那种幸福。

                     
                                三、欢欣和劳顿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具象的实有,那么幸福的终极实现要靠美好的人和自然。如果爱是必须的,那么不断地关怀便是唯一的见证。而关怀的前提是爱的欲罢不能和对风物的痴恋不舍。我想特别提醒的是林非先生对思想的挖掘和重视,是基于对美感的体验。一切超越于美感之上的思想我想它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形态,它还需我们体验、感悟、判断、选择和融化,否则,景色只是景色,思想概念只是思想概念,无法形成“物我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化境。

    古人写文章向来是有寄寓的,林非先生也是。除了对景物有感情的体验和描摹外,他还完成了以景衬情,以情感人,以人为本的对心灵的探寻。其中以《长白山天池幻想曲》、《从乾陵到茂陵》、《九寨沟纪行》、《武夷山九曲溪小记》、《普者黑泛舟记》《美哉,嘉兴》等为代表。

    在《从乾陵到茂陵》一文中,作家面对苍茫、寥廓和雄浑的大地,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篇令人心醉的土地,实在是太阔大了,在这儿可以顶着天,踩着地,干出多少事情来!”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却埋葬着武则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当他们活在世上时,都想牢牢地统治这幽谷里无数的子民;一旦死去,还要将自己的尸骨,永远高踞在群氓的顶巅,这是多么狂妄和愚蠢的念头,对于不甘心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

    作家这时表现出对老百姓的深情关怀和召唤:“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

    在《九寨沟纪行》一文,他描写的景物极其优美,可以说是“生气远出”,“妙造自然”,“气韵生动”(司空图语)。如:“为什么从这一汪迷人的碧波里,竟泛出了湛蓝的涟漪?像一粒粒璀璨的宝石,像一大片蓝得发亮的天空,给宁静和纯洁的碧波,抹上了多少神奇的色彩。在荡漾的微风里,我仔细地往湖面看去,只见那澄清的碧波,竟是深一层,浅一层,浓一块,淡一块,真正是千姿百态。而在这明澈的碧波底下,一株株躺着的树桠,像是许多雪白的珊瑚,诉说着大海里的童话故事。在这一串串珊瑚顶上,晃动着紫褐色的光点、粉红色的云霞和鹅黄色的树影。为什么在五花海里,蕴藏着这么多迷人的颜色呢?”

    当陶醉在美景中时,作家不单纯为写景而写景,又生发出许多的遐想:“在这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里,只听到呼啸的风声,簌簌的树叶声,却听不到人声,瞧不见人影,也找不到很想瞧见的熊猫,只剩下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漫步。我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总是瞧见人挤着人,中国的人口实在膨胀得太厉害了,像九寨沟这样安静的地方,真是很不容易找见的。我多么想在这儿长久地坐着,多闻一下峡谷里野草和树木的芬芳,多闻一下清香和纯洁的空气,好把尘世的纷扰和混杂的噪音,一股脑儿都暂时忘却了。”

   “这些游人们自然都要回到大城市里去的,不过我深信他们必定会将这山壑和湖泊的美,深藏在自己的心里,并且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化大都市里的病症:污染、噪音、人口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怎么能够在这样的地方,也听到清脆的鸟声,也看到明亮的湖泊,也在密密的大森林里徘徊?如果每个旅游者都能从九寨沟带回这样的启示,也许会成为全世界许多大城市的福音吧。”(林非《九寨沟纪行》)

    在美景中欢欣地呼吸,旅途的劳累,对风物的眷念,对普通人的关怀,都使作家没有完全成为一个游山玩水的行者,这既是欢欣的,也是劳顿的。

    当山水景物的描写不仅仅依赖于山水本身,而且由异己的力量转化成悦心的对象,作家本人进入一种“漱条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的境界时,游记就不只是记,更是书写的行走。目之及处,即是感官之及处,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游者内心所有积淀的审美素养的融合和体察,同是一物,因观者不同,可能气韵生动,也可能呆板如泥,更可能一无是处。如果体察的心灵不够深,那么浮光掠影式的粗浅是在所难免的,反之,如果内心足够美,足够坚韧,足够荡漾开心波,足够有博大的心怀和放任的风流,那么,风物便会在他心中活起来,那里面便能够包括美丑、善恶、刚健、质朴、理性之光,更有对科学的善待和追怀。

    古有“曹公横愬赋诗”,其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关键在于这一形象的气势和个性使然。如果换了别人,那么这个细节定少了其大美和雄壮。同样,林非先生游记中之景,即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景。眼前之熏染,使心灵震荡。情摇心动,不知所至,飘然而作,加之他内在亘一的对人生和命运的体察追问,便使他的游记散文不但灵动而且厚重、博大、深远,使人警醒,常读之,人必是大受鼓舞,从而继承其追思,践行其理念,使庸俗和浮浅趋于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映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宗白华《美学散步》)当林非先生的游踪进入普者黑时,艺术家的气质和心性完全呈现出来了。《普者黑泛舟记》确乎是一篇纯美的散文。白昼的游湖上,飘着一条像柳叶般细长的小船,从照片得知,其中作家余秋雨、卞毓方分坐在林非先生左右,一条长椅至少载着中国三位优秀的散文作家,荡漾于普者黑宽阔的湖泊里。林非先生思绪联翩:“我出神地俯视着这被阳光照耀得多么清亮的水波,只见那一朵朵缥缈的白云,在透明的湖水里缓缓地游弋。我轻轻地弹拨着水波,想扣问这淼淼的白云,想邀请它浮出静谧的水面,诉说那九霄云外的往事。”

    “小船穿过一茎茎的荷叶,让盛开的莲花在我们头顶微微摇晃。这云南高原上多么凉爽的风儿,把我吹拂得万分的舒畅,真想在花丛中永远地栖息下去。三位同游的旅伴,也都啧啧叫好,央求这彝族姑娘别再往前划了,要把这里清清爽爽的颜色,尽情地观看,要把此间沁人心脾的空气,豪放地吸进自己的胸膛。”(林非《普者黑泛舟记》)

    白昼在游湖欢欣而归,夜晚普者黑的湖泊和山麓更散发出诱人的魅力,于是,在薄暮时分的湖边,大家又乘兴请彝族姑娘开始了夜晚荡舟。在夜晚荡舟时,美丽的夜景,泼水的嬉戏,关于山峦美丽而忧伤的传说,远远地观看彝族姑娘舞姿的表演,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只是这诗意,让作家更加体会到诗意生活的来之不易“瞧着岸上欢歌狂舞的人们,才真正懂得,只有当水草茂密,鱼虾成群,大家都丰衣足食的时候,才可能萌生出浓郁的诗意来。而如果在专制暴政的胡乱折腾底下,不准许种植庄稼,不准许养育鱼虾,这样肯定就会饥寒交迫,饿殍遍野,却还不准许自由地抒发愤懑的意见,像这样的话,哪里会有诗,哪里会有出自内心的歌唱和舞蹈?”

    元人汤采真曾说:“山水之为物,秉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此种境界确难达到,但在林非先生笔下,景物不止于拟声状物的全面反映,不止于闪现着自然的灵气和情韵,而是还在景中寄予了高旷的境界,现代的思想,平民的眼光和学者的情怀!

                          四、世界眼光     现代情怀

    在林非游记散文中,他的目光不只是逡巡于中国的上空,他还把出行的脚步不断延伸,伸向世界的边缘和中心,体察人类的生活与命运。

                      1、“卢梭铜像”的隐喻表达

    受过法国现代思想侵染的林非先生,当问及怎样才能真正了解法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时,他说一定要看看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六十多年前,当林非先生在国学课堂上由威严的老师头头是道地串讲着《论语》的章节,宣扬“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观念时,昏昏欲睡,惶惑不止。当他“好不容易下了课,赶紧走进图书馆的时候,我很偶然地找见了一本《民约论》,似懂非懂地浏览起来。卢梭在两百四十年前写成的这部论著里面,就诉说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还说是‘如果没有平等,自由便不可能存在’,而如果‘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类的权利’。” “我被这几行似乎是闪烁着亮光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在心里反复地诵读着,觉得如果整个的人类,都能够这样自由地过活,平等地相待,那将会充满多么巨大的亲和力。只要厌弃与憎恶那种臣服帝王的说教,不再愿意磕头跪拜,温驯地去充当奴才,那就一定会憧憬此种自由与平等的境界。而如果真像是这样的话,整个熙熙攘攘的世间,肯定会无比的美丽起来。”(林非《在卢梭铜像面前的思索》)

    当卢梭把人从沉睡、麻木的状态中唤醒,平等自由的生活,不放弃做人的资格,不做帮闲和帮凶时,那生活该是多么美好。但林非先生又警惕地感到,权利同样充满了陷阱。因为,权力的控制无处不在,在专制社会里,权力的运用如果缺乏监督和约束,势必造成巨大的灾难。对此,“贡斯当还十分强调地指出,‘由权力的本质所决定,只要可以不受惩罚地滥用,它就会受到更多的滥用。’” (林非《在卢梭铜像面前的思索》)

    在文中,林非先生谈卢梭,谈孟德斯鸠,谈贡斯当,谈卢梭铜像前吹拂的微风,纷纷扬扬飘摇的树叶,些许的寒意和穿过树叶的阳光,“默默地张望着正陷入沉思中的卢梭,深深地信任他这颗永远追求善良、反思自己和向往净化的心灵”时,卢梭铜像其实就是一个向往和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隐喻表达,林非先生说出来的,是智慧的思想和匆匆的脚步,林非先生没有说出来的,还有需要我们追寻的自由之路和“天上人间”。

                           2、比萨斜塔下的沉思

    林非先生在《罗马大斗兽场巡礼》、《登埃菲尔铁塔记》、《威尼斯泛舟》《登上顶巅》《比萨斜塔下的沉思》等文中,都表现出对现代社会的体察,对现代文明下的自然和人进行沉痛的反思,甚至是批判。

    如在《比萨斜塔下的沉思》一文中,作者面对比萨斜塔,被震撼心灵的比萨斜塔不倒的姿态所折服。

    如此美丽的风物碰上如此高尚的行者,这便是天地之造化,这便是人活着可以到达的地方,他让人相信,在污浊的世间,在专制的空气中,在封建的历史堆中,许多年后,还有一个执着追问生命的意义,并把生命之意志、精神、审美情愫导向善的人在践行梦想,大声地诅咒专制,默默祈祷幸福的降临,良久祝愿悲苦的灵魂,深深寄托无限的情怀和哀思,把个人与自然、社会完全融在一起体察。这是一个在比萨斜塔前一支领带在风中高高飘扬的老人,他风中不屈的身影和眼中坚定的目光一定预示着人类必定有不可战胜的美丽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即使塔已然倾斜,但它却屹立不倒。“不倒”不仅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更是人生经历苦乐挣扎后韧性的坚守和抗争,这个塔因为斜斜的不倒要给我们启示其阔达深远的境象吗?这个领带在风中高高飘扬的长者,他用在塔前风中站立的身影向我们诉说什么呢?

    是洞察世界苦难真相后的冥思,还是向生命美的极致进发的召唤?那您站着,您站在比萨斜塔的广场上,就像站在世界的中心,人类的良心上。刮过您眼前的风,浮在您心中的往事在您的心头荡漾开去后,我们记住的就是这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一个用自己的生命和灵光行走的长者对世界的体察和见证,您一定在希望着什么吧?

    始终如一的追问,自然而然的联想,融哲思与情感于一体,坚定地宣告人的平等与挺立,不屈的意志!此外,您还希望世界平等、幸福、自由、博爱吧。

                          五、林非游记散文的启示

    林非先生曾写过一本叫《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他》的书,作者为什么起这样一个书名呢?一方面说明了作者对爱情的敬畏,对粗情、薄情、滥情的鄙视,对以爱情之名义行专制之实的批判,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省察的态度,因为“没有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那么这里我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林非先生的游记也绝不是撰写旅游手册解说词的游记,而是在游记中充分表达了独创的个性和丰盈的心灵。这里有迷人的景致、高旷的境界、澎湃的情思、深沉的哲理,独具只眼的印象。在凭怀历史,立足大地,关照现实中,笔墨之所至,全景呈现和展示了游记有别于“旅游手册”的个中妙理。

   “有许许多多的游记,往往是在寻访了一处处名山大川之后,按照自己有总的先后次序,挨个儿地记下一些表面化的观感,写的浮光掠影,平铺直叙,显得芜杂而又累赘。这些游记往往还抄几行碑文,谈几句掌故,像这样敷衍成篇,就缺少了最需要的独创个性,缺少了浓郁的情感,缺少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领悟。缺少了自己深入的发现,像这样也许只能产生导游词的作用。这也许也有社会效应,却无法在读者心里唤起审美的喜悦,认知你的艺术个性与美丽,从而触发对宇宙的进一步思索。总之,像这样的篇章就不太具备二十世纪游记写作所需要的现代文化品格。甚至连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或宋玉,如果在九泉之下还有知的话,恐怕也会嘲笑这些篇章千人一面的傻相,惋惜于自己浓郁和深沉的情感与才思,怎么会没有对那些篇章的作者产生任何影响呢?”(《林非论散文》)

    在当前游记散文逐渐脱离文学母题,成为旅游文学的一种附庸的宣传工具时,林非游记散文的独特性和游记中所传达出的现代人文思想,无疑具有普世价值。

    读林非先生的散文,常常让我忘记了自我,被另一个光辉所吸引、照耀。我甚至往往忘记了语言的华丽、句式的节奏、思辨的逻辑,充斥于我心中的竟是一道启示的光芒,他燃烧自我,也惠及他人。他的文字似一条不急不缓从容流淌的河流,我不想一口气马上读完,而是想一口一口地不断在文字的空气中呼吸下去。生怕一下完结的快乐冲淡了思想恒久的启迪和反思,生怕这样高尚的理想人生映现出自己的浅薄、猥琐和平庸,反之,他和他的文字也就成了我对抗庸俗人生、奴性人生、审丑人生的一剂兴奋剂,他让我站立起来,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走路。

    同时,我又觉得,忘记自我似乎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迷失,我不仅应该通过文章反思自己,重建自己,修正自己,我还得对自我负责,将他现代观念中的平等、自由之思想切实实践下去,我感受到美在这里是因为他的召唤,我的挺立是受他的鼓舞。只有如此,也许才会谈及“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语)。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魏建军 于 2009-9-25 11:47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9-25 11:31 | 只看该作者
细腻的书评文字,品之从中受益.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季大相 的帖子

谢谢阅读。
4#
发表于 2009-9-25 17:11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请容我慢慢欣赏着。问好!
5#
发表于 2009-9-26 04:46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一篇评论。论坛要求原创首发,先发论坛后发博客且注明首发中财论坛。迎春欢迎你来散文版。
6#
发表于 2009-9-26 08:00 | 只看该作者
叙议结合,有理有据,缜密翔实,个性突出,颇有借鉴的意义,欣赏并学习,感谢朋友发帖交流,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杜永生 的帖子

谢谢朋友阅读。
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高迎春 的帖子

谢谢您指点。
9#
发表于 2009-9-28 10:36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提读。
10#
发表于 2009-9-28 10:47 | 只看该作者
我读过林非的一些散文,细品和学习朋友的评论文章!问好朋友!
11#
发表于 2009-9-28 10:58 | 只看该作者
好评论,收藏,细读!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山野农夫 的帖子

谢谢支持,常交流。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娴情逸致 的帖子

谢谢阅读,欢迎以后常交流.
14#
发表于 2009-10-10 15:0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7: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阅读,以后常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30 14:07 , Processed in 0.06058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