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0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胡杨:西部精神高地的守望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3 1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敦煌作为人类文化的一处绝版景致令世人景仰,也是河西走廊艺术宝库中最具魅力的地方。多年来,胡杨,这个与西部一种原始树种同名的青年诗人,一直以敦煌、嘉峪关为圆心,构建着自己圆润的艺术世界。他的足迹抵达了西部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地方,常年在酷暑寒风中行走,人晒得精瘦黝黑,而脸上一幅金丝眼镜,却又为他平添诗人才有的那么一股英气和灵,。他的诗文也成了“敦煌”这一人文地理的标志。


  沿胡杨的诗歌一一走近那些或熟知、或陌生的地方:嘉峪关、阳关、玉门关、锁阳城、敦煌故城、敦煌峡谷、河西走廊、马牙雪山、祁连雪峰、新店台、石包城、安远寨、马圈滩、野麻湾、石板井、罗布泊、渥洼池、八字墩.......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点出这一串地名,因为,这就是胡杨的写作领地,是他的诗歌开花结果的沃野。我们知道,每一个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根据地”,如果一个人在语言、技巧、思想等方面都趋于成熟起来时还不能形成气候,那只能怪他没有自己坚守的地盘。在这一点上,胡杨是清醒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诗歌创作的胡杨,他一起步就自觉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大本营,把足迹所到的敦煌、阳关、嘉峪关以及更广阔辽远的西部纳入写作的视野,划出自己的“气场”,然后一头扎进去,长自己的枝叶,开自己的花,吐自己的芬芳。


  品读胡杨的诗,总感觉他像汉唐或哪个朝代的一个戍卒,跨马荷戈,巡视在猎猎西风中:“敦煌之西,我骑一匹毛色肮脏的骆驼/一颠一簸揣测古代的商人怎样忍受煎熬”(《敦煌之西》);时而又感觉,他更像一只鹰,展翅高飞在西部旷野,现实和世俗的东西,都无法束缚他自由的翱翔。怀揣梦想的胡杨,用诗歌、散文和摄像机,思考着人类精神文化高地--敦煌、长城及存现的和消失的西部文明。在遗世孑立的嘉峪关下,他拨开积雪,打量时光的踪迹;在漠风长吹的阳关内外,他梦回汉唐,聆听尘封的绝响;在佛光笼罩的敦煌圣地,他怀揣莲花,捧出浓郁的心香;在雄阔粗犷的敦煌以西,他行吟在古道西风中,畅想历史的走向。


  胡杨就是这样高举着“嘉峪关”和“敦煌”两面旗帜走进中国当代诗歌阵营。2007年参加青春诗会时,以一组《嘉峪关下》精彩亮相,在此之前,组诗《敦煌》、《长城地带》等一批地域感极强的诗歌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此后的写作中,他一直坚守在西部的广袤大地上,深入到西部人文的内核,把个人的创作推向一个极致。


  出现在胡杨诗歌和散文中的西部地名,既是现实的,又是超现实的。譬如敦煌、嘉峪关、长城、阳关,这些浸透了汉唐文化因子的热土,随手捡一块青砖、拎一块石头都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每一缕风,每一轮明月,都是边塞诗的韵味,只要足迹踏上这片土地,你就止不住地想起一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千年而下,这些诗句已经成为片土地难以回避的文化代码。想在这上面做出文章、做好文章,首先得超越前人已经立起的意象。胡杨选择这个领域,便有几分冒险的成份,而他还是自如地穿越了时空,从深邃的历史与世俗的现实层面上架构自己的房屋,一边打磨研洗认前朝,一边沉吟翻唱大风歌。在狼烟远去的嘉峪关,他拈出前朝的烽火,指认历史:“类似烽火的夕阳/一层层/狼烟垒高”,他采一缕月光,抵达心境:“我和你们/和无数望月的眼睛/斟满这辽阔的光明”。在王维《渭城曲》唱尽边塞之味的是阳关内外,他折一技杨柳,看春去秋来:“阳关折下柳枝/春风流满丝路”;抓一把泥土,品离情别绪:“攥着一把泥土还乡的人/站在一段泥墙边张望/骑着骆驼的回家人/在炕头上藏起了玉”。他的笔轻灵地把我们带进历史,带出历史,历史如何,现实又如何,在胡杨的“摄像式”描述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有纵深感的状态。


  敦煌,是胡杨的出生地,也是给他带来盛名的文化福祉。当年,他以大型组诗《敦煌》走上诗坛,如今看来,他最出色的诗作也是与敦煌有关的内容。胡杨对这片土地寄予了很深的感情,他拿青春“艰难地掘进”,“把所有的梦/都运到这里”,常常孤寂地坐的沙窝上,穿行在风沙中,寻找着一点一滴打动自己、也打动读者的情愫。这些年,出现在文学期刊物的以敦煌为主题的诗文很多,大都沉迷于对敦煌历史的、文化的追述和感知中,而熟知敦煌历史的胡杨,却在诗歌创作中故意避开这一点,写自己直觉的敦煌,生活的敦煌。以一首《壁画上的妈妈》为例:

妈妈穿针引线

在沙漠绣上

四季的敦煌

在封闭的黑暗中

普通的人

头顶星星、太阳和月亮

苦难的人

告别疾病和哭泣

围坐在幸福中央

伴随着音乐

从树上摘下衣服

从风中取出铜铃、铁钟和琵琶




  这是以笔作刀,刻划一幅壁画;又是以刀作笔,叙写尘世的苦难和幸福,这是敦煌的历史造型,又是世俗的民情写意。他的大量的写敦煌的诗作,如《大城》、《敦煌故城》、《新店台草湖》、《敦煌西北地带的马圈滩》、《敦煌:黄昏的村庄》等,都是历史观照下的世俗生活写意,他不去刻画历史多么辉煌,多么沉重,他只抓住感动自己的镜头,把所有的光全聚焦到一点,折射出他对敦煌的一种理解。这就是直觉的诗意与理性的诗意的区别所在。


  我也注意到,近两年来,胡杨的诗文越来越重视现实在生活的感知与人文精神的构建,他在对一些毫无生趣的景观赋予诗意的观照,发于《飞天》2009年4期的组诗《长城地带》,为我们进一步阅读胡杨提供了新的视角。他把一个叫“透明梦柯”的冰川,诗化为“为春风置办花草”;他从死寂的大戈壁读出了浪潮汹涌扑向村庄;他从“蘑菇台”的地方,读出了雨水的奔跑;他从一个“马峪口”的山峡,听到了喷涌而出的马的叫声;他把马鬃山幻化为“马,集体沉默”;他把故乡浓缩为“一只攥在手上的荷包”……发现诗意,并以全新的意象定格诗意发现,正在显示着一个诗人由内向外拓展疆域的自觉意识。


  如果对胡杨的诗歌和散文做一个理性的分析,我愿意这样理解:他站在现实与历史的骑缝上,既注重对现实与历史的描摹和复制,又着力挖掘日常经验背后的文化意味;既注重西部地理人文的当下解读,又沉浸于汉唐边关雄阔和寂辽的体味;既努力触摸西部人们的生存状态,又着力拈出苍凉中的诗意构筑自己的微观人文地理。西部的地域性,为胡杨的诗歌和散文贴上了一枚醒目的标签,这是他走进诗歌殿堂的衣钵,但也成了他摆脱不了的负担。不过,一个诗人,能在中国人文地理上留下一个醒目的座标,他已经是成功的了。


  附:
   胡杨,男,1966年出生于甘肃敦煌。1985年从事文学创作,曾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诗刊》等发表大量文学作品。系甘肃文学院“荣誉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地理》、《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作家。作品曾多次入选由中国作家协会和《诗刊》社主编的年年度诗歌精选、《甘肃文学二十年(诗歌卷)》、《星星五十年诗选》等。曾荣获《飞天》十年文学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等。其散文曾入选《中学生阅读教材》等多种选本。其诗歌和散文致力于西部人文地理的探索研究和西部人精神世界的细微描述,而被人们广泛关注。曾出版个人著作《西部诗选》、《东方走廊》、《敦煌》,出版西北地理历史文化丛书15本,其影视作品曾荣获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敦煌文艺奖、甘肃省金鹰奖、黄河文学奖。曾参加第23届青春诗会。










(组诗)

胡杨


敦煌之西
敦煌之西,是跨越了党金果勒河的广大地域
在我看来,那是一片不毛之地
夏天,跑着一群举着火把的风
爱谁是谁,爱谁,谁得脱两层皮
可汉武帝没这么想,唐太宗没这么想
他们都把自己的触角伸到了这里
汉武帝的触角是那些长城,唐太宗的触角是那些端庄菩萨和壁面上华丽的衣袂
敦煌之西,我骑一匹毛色肮脏的骆驼
一颠一簸揣测古代的商人怎样忍受煎熬
我是受不了了,商人们毕竟心怀利润
站在烽火台上,我努力像一个守望者
站直自己的身体,仍然还有一点点矫情
一只野兔子自由极了,一会儿疯跑
一会儿长久地趴着不动
在这荒野上,它吃什么、喝什么
一阵子我为这只兔子操心,操闲心
敦煌之西,玄奘情情溜过去了
像一块石头,被风吹着滚过去
没有了棱角
他的棱角都留在史书里了
我在敦煌之西,孤零零的
不如一只老鹰
春天
在戈壁上,我习惯了荒凉
那农稠的绿色,总会刺伤我
在戈壁上,我习惯了羊群像拣钱币一样
拣走小草
而一望无际的草,会让我眩晕
敦煌的春天,我捧起泉水
泉水渐渐从指缝里漏尽
像我常常玩耍的游戏
攥一把沙子,攥到最后
只有拳头
而泉水让我的拳头潮湿
能嗅出李广杏和大红枣的味道
荒芜的敦煌,泉水冒出来之后
春天就来了
大风
我在大风中裹紧衣服,只听得噼里啪啦响
一年之中有很多这样的日子
这并不等于说,我的生活很糟糕
相反,大风刮起来的时候
我悄悄出门,街上空无一人
把自己融入风,只有风
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地上的小石头飞起来,打在人身上
打在树身上,打在建筑物上
甚至打在飞跑的汽车上
这约对是一件神秘的事情
你见多了,觉得平常
那是你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
小小的石头,飞起来
不会飞得很高
像一个陀螺,先是在地上旋转
后来在天空旋转
猛烈而富有激情
怎么看,都不可思议
其实,一个人走在大风里
很好
被风吹得旋转起来
很好
甜水井
戈壁上,有水的地方叫天堂
天堂的别名,叫甜水井
走了两天的沙石路
还是沙石路
第一次出远门的人一个劲地问
甜水井到了没有
赶马车的人不紧不慢地说
就在不远的地方
那不远的地方,看起来
就像飘在云端
云端的甜水井
撬开厚厚的木板
用牛皮桶提上来的水又苦又涩
喝了这水的人,喝了一碗又一碗
喝完了咂吧着嘴
由衷地感叹:真甜啊,真甜
胡天雪
唐代诗人岑参跨过黄河在西域呆了一阵子
有人说,如果他没有去西域
他就不是岑参了
我生活在岑参呆过的地方,我同意这个观点
从一座烽火台到另一座烽火台,从一片绿洲到另一片绿洲
以及一簇箭矢飞越过的天空,以及一匹马的奔腾
都比他曾经留下的诗,要饱满一些,要生机一些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之下,八月的酷热中飞舞的雪
是那个特殊地域的精灵,八月,想到这句
我就清凉,就像我和我的妻子
深情地抱起我的女儿
199478深夜的产房里,宁静且闷热
著名诗人林染打来电话:你知道岑参吗
他在你们那儿住了十几年,那家伙厉害
知道你生了个女孩,就送给你女儿一个漂亮的名字
我一时纳闷
快人快语的林染说了三个字
胡天雪
再看看我的女儿,温柔极了,好看极了
比岑参的诗好一千倍
狼尾山
其实,一座山并没有那么凶险
它平缓而低矮,甚至能够被抚摩
铁道边,火车呼吼着
像一股旋风,呼啸而过
没有几只狼,会像一群孩子
蹲在铁道边看火车
因此,狼尾山,是一座没有狼
只有狼尾巴的山,而那只狼尾巴
就是山本身
我第一次听说关于狼尾巴的故事是在冬天的雪后
我沿着一条河走到了狼尾巴
那是铁道边无数小站中的一个
围着火炉和道班工人聊了一夜
吃烤热的馒头和咸菜
喝了几口高梁酒
沿着铁道巡路来回走了两公里
那个道班工人说,今天是他最开心的日子
天天有火车轰隆隆通过的小站很寂寞
我望了那黑黢黢的山
心里一阵空落
峡口一带
莱斯是个英国人,女性,1972年生人
2007年的春天,嘉峪关落了一场雪
踏着雪,她来看长城
她站在城台上,千米冰封,万米雪飘
我打了电话,几百里外的敦煌天气晴好
一个英国女人
不去上网,不去泡酒吧,不去海滨度假
千里迢迢来到嘉峪关
冲着这份热情,我也得请她吃烤羊肉
吃着吃着,就说起了峡口
本来我是在给她讲长城的故事
讲我曾经居住过的村庄
那是一座长城沿线的城堡
可是莱斯说,我居住过的村庄
她也要住一段时间
这样,我们就去了峡口
长城衰败
一座村庄里年轻人都去了县城打工
归牧的羊群从关口通过,像是古代的情景
白天,我们沿着一道夯墙散步
晚上,我盘腿坐在热炕
莱斯的腿盘不起来
只好坐在炕沿
但莱斯和牧羊人用旧报纸卷筒抽旱烟
后来,刮起了一场沙尘暴
牧人去追赶他的羊群,我和莱斯也去了
巨大的狂风中,莱斯摔伤了胳膊,脸上划了一道血印
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致命的
我一直心存歉意
直到离别的那一天,莱斯拍了拍我的肩膀
峡口是最棒的,密司脱胡,你也是最棒的
她说这话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
她似乎爱上了我
玉门
阳光从一座雪山上滑落,显得冰冷
石头缝里挤出的草,瞬间就黄了
只是一瞬间,骆驼卧倒了
那匹穿越了千山万水的骆驼
卧倒了就再也没有起来
一个灰头土脸的人卸下驼子
驼子里漏出的光
是绿色的
阳关大道
尘土飞扬而又飘落
飘落飞扬中,浮现一张张脸
谁是谁的朋友,谁是谁的老乡
此刻,分不清
在阳光与水之间
戈壁是一头凶蛮的野兽
而沙漠,是另一头温柔的野兽
尘土中浮现的那一条路
是一群人啊
(发表于《诗刊》2007年12月号上半月刊。北京斋堂 第23届青春诗会)

新作展示:

眺望

水气在沙上打滑
近处的水
是一丛芦苇
远处的水,像一片云
悬在半空

故乡,一只攥在手上的荷包
几块杏干
剥开,枯萎的杏仁
似一滴泪
泪浓缩到甜蜜
那是思念熬成的汁液啊

行路人身子一抖
沙漠上的水簸洒了
那一片绿色
也渐行渐远



 植物城

沙围上土台
鸟的灶头
雨一点点打湿翅膀
悬在半空

悬而未决的种子
渐渐饱满
渐渐红润
渐渐铺开
形而上
有形而下
抱住沙丘
涌上废弃的城

那城上,挤满了春天的雨水
埋伏着夏天的植物


葡萄

谁是谁的念头
一瞥
就埋在了心里
一瞥,就像一颗种子
掉进黑暗的泥土

阳光的针扎着
水的欲望
膨胀着

当它是一粒葡萄的时候
那个念相淡了
甜的滋味
别人在品尝

 

石头记:石包城

荒废的草原,雨水所照看的
羊,没有来得及安顿
子孙的生活
就在一片蜃景中走失了

隐隐约约的牧歌
只在雨水中短暂呈现
雨水的嘴巴
也不能一一亲吻它们

低洼处的雨水
眼巴巴地看着
高处的荒凉

低洼处的白杨树
稀疏的叶片
也盖不住
树枝下
强烈的阳光

几匹马
高处奔跑
低处饮水

祖母祖父的故园在哪里
它们已经找不到了
它们是一群弃儿
它们无法命名自己的生活
也无法命名自己的领地

石头的碎片
不停地复制
同样的尖利和圆滑
只是血腥的争夺烟云散尽
暗藏的阴谋
荒凉中
陈尸遍野

洞穴里的蚂蚁
想去外面的世界
爬到半道
被火热的石头烫死了
是一堆黑色的粉末

第一个烽火台与第二个烽火台之间的
荒草,被想象中的烽火
烧尽
第二个烽火台之后的沙漠和戈壁
已阅历了百年的空寂
哪怕有一群冲刺的狼
它也会激起
兴奋的涟漪

石包城,石头所包裹的
水的清凉与草的碧绿
渐渐退却
石头高耸的威严
风在打滑
攻击呈梯次进行
险峻的更险峻
平缓的更平缓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戈壁上的小草
眼睛看麻了
一群枯黄的瞎子

石包城,石包城
敦煌之南
挡住了青海的风


 透明梦柯

它的前庭
是红草,一次夕阳的来临
就再也没有回去

它的前庭
是流泉,秋风的欢呼
力挺牛羊的身影

透明梦柯,居于内室
为春风置办草花
打开门
一切就看见了

一位睿智的老人
须发通白
那是羊的白啊


大戈壁

埋人的沙石,越来越厚了
村庄里的老人说
沙石都埋到脖子上了
他们说话的时候
喘着粗气

听着老人这话
我站在房顶上看戈壁
戈壁一个浪头浪头
往村庄的树梢上涌
沙石像是埋到村庄的脖子上了

眼看着沙石埋到脖子上村庄
一个浪头
就没了

可村庄的一切
还是如旧
年年如旧


     
敦煌峡谷

在泉水的集结地
撒一把种子

种子被沿途的坎坷
羁绊、滞留

原本是苦难
却生发幸福的枝芽

原本是泪
却映照淋漓的笑

泉水的集结,打乱高地上
阳光的流向
一包袱白银
统统散落
谁拣了
是谁的

可它们还是散落的白银
一路冲撞
像是雪山的帽子
被风吹飞了

敦煌的白银
骆驼身上的雪

敦煌的骆驼
峡谷里褐色的石头

泉水的集结地不止一处
泉水的一朵浪花与另一朵浪花
拥抱着
它们的团结友爱
金子一般的品质
是簇拥着的黄花

一半的岩石在寒冷中皲裂
被鹰踩伤的那一块
向下的飞翔
是壮丽的

鹰穴,居住着
几片柔弱的羽毛
来自天空的云
耗尽了一身胆略
韬光养晦

只是,一条峡谷
再现了冥想中的秘密
所有的梦重合在一起
修饰、剪裁、拼贴
这是人心中的一幅画啊
一笔一笔描出来
竟是如此绚烂

泥土上孕育
自有泥土的长久
人心里的种子
长出来的是人的心思

人往高处走,高处
视野所不及的高处
阳光眩目
阳光,这生命的家园
它全部的色彩与热度
浸入这泥土
泥土开花

敦煌绿洲上,高粱和麦子之河
人的勇气推波助澜
树枝缀满水果
包含爱与理想的滋味
因为一股风
在这峡谷里会聚
它们是飞天的花雨
它们是西方净土变
它们是极乐世界的丝弦

平心静气的那一瞬间
石罅打开更宽广的世界

这世界,是你的
我的
比敦煌更远,比敦煌更大




古河道之侧:汉长城


踏歌而来
土埋住了歌

河流唤醒东风
东风的韵角
像一条鱼
游上河岸
就枯萎了

西北风把沙子卷起
一层一层卷起
就像一把刀
剐地皮

敦煌以远
古河道之侧
一千匹马
一万匹马
昂扬着头
那是长城

汉天子的天马歌吹呜
汉家大将的斧钺
插在沙头
落满了月光

浩浩而来的月光
仅仅一瓢饮
戈壁和沙漠
就沉醉了

马革裹尸还
马凝固了
把天空的辽阔还给天空
把大地的英气留给大地

只有这一段长城
是昨天的盔甲和笑容



蘑菇台

西风,蘑菇台
几棵柳树下的阴影
留着去年的雨水

牧羊人
把自己和蘑菇台分开
阳光灿烂
羊群啃食想象中的蘑菇
而牧羊人像看着一片蘑菇一样
看着远处的蘑菇台

蘑菇台没有蘑菇
几棵柳树
把去年雨水
蔓延开来

雨水的奔跑
就像一群羊啊


       马峪口

山的裂口
一声咳嗽
就喷涌出马的叫声

三匹马并行的裂口
却能冲出无数的马
是马的灵魂浓缩成了石头
还是石头本身就是马的隐身

在马峪口
我只当自己是一匹马
把整个山系举到头顶
把一股风揣进怀里

我所有的毛孔
都有翅膀飞升



春天的荒野


荒野是春天的私生子
在正统的春天中出局

而一个牧羊人钟情于它
把阳光的温暖保持在羊皮袄里
泉水的清纯
就一直漂在草上

开了无数朵花的草
每一朵
都是春天的孩子
牧羊人说
这些孩子
真乖


泉水片

泉水把大地划开
大地上是沙子和石头

泉水把大地划开之后
沙子和石头在清水中浸润久了
做了一个关于花的梦

这梦把沙子和石头盖住
在明亮的阳光下
花,说有就有了

        坝上

水在爬坡
住在坝上的人说
水的劲头是传给人的啊

我摸了摸脖子上奶奶
传给我的玉坠
有水的温凉

水把坝上的四季
装得满满的
一打开
就是谷子、玉米
和亮闪闪的水果啊


 锁阳城远眺

踩一脚
锁阳破土
再踩一脚
古老的月光
沾满鞋底

一步步
跨过杂草和红柳的
阵列
踩乱夕阳

废城的一角
正与远方的雾岚对应
我想张开一座城池的手臂
包围它们

可我号令一出
即被埋伏的宁静覆没

那色彩斑斓的霞光
带领汹涌的荒芜
入城



黑戈壁


马,集体沉默
马,把马鬃搅和在一起
把骨骼
像一团树根
缠绕在一起
把风
微风、和风
以及很狂的风
储存在肺里

那些马
只有一个名字——
马鬃山

绵延一百公里
在黑戈壁上
啜饮星光、月光和阳光
它已越发饱满

黑戈壁啊
养着这样一匹马
它的黑
就不是黑暗的黑
而是头发的黑
和皮肤的黑啊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柯英 于 2010-1-13 14:29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4:39 | 只看该作者
前来客串一下,与诗友们交流。
3#
发表于 2010-1-13 15:16 | 只看该作者
坐下来慢慢看,先问好了!
4#
发表于 2010-1-13 18:04 | 只看该作者
先提,有时间来赏。
5#
发表于 2010-1-13 19:57 | 只看该作者
大侠的这篇文章为我们解析西部诗人乃至感受河西文化搭建了直观的平台,为展示地域文化的底蕴起到了推崇作用!
感谢柯版前来助兴! 问好
6#
发表于 2010-1-13 21:10 | 只看该作者
他站在现实与历史的骑缝上,既注重对现实与历史的描摹和复制,又着力挖掘日常经验背后的文化意味;既注重西部地理人文的当下解读,又沉浸于汉唐边关雄阔和寂辽的体味;既努力触摸西部人们的生存状态,又着力拈出苍凉中的诗意构筑自己的微观人文地理。西部的地域性,为胡杨的诗歌和散文贴上了一枚醒目的标签,这是他走进诗歌殿堂的衣钵,但也成了他摆脱不了的负担。不过,一个诗人,能在中国人文地理上留下一个醒目的座标,他已经是成功的了。
诗评真好,细细读,我也喜欢胡杨的诗歌~
7#
发表于 2010-1-13 23:44 | 只看该作者
诗歌解读呈现出一个“精神高地的守望者”的形象内核,显现出西部诗歌的鲜明特色,确实不错。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8: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戈眉 于 2010-1-13 15:16 发表
坐下来慢慢看,先问好了!

谢谢戈眉关注!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9:00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0-1-13 19:57 发表
大侠的这篇文章为我们解析西部诗人乃至感受河西文化搭建了直观的平台,为展示地域文化的底蕴起到了推崇作用!
感谢柯版前来助兴! 问好


为西部诗人做点事,是我的荣幸。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9: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谢守国 于 2010-1-13 21:10 发表
他站在现实与历史的骑缝上,既注重对现实与历史的描摹和复制,又着力挖掘日常经验背后的文化意味;既注重西部地理人文的当下解读,又沉浸于汉唐边关雄阔和寂辽的体味;既努力触摸西部人们的生存状态,又着力拈出苍凉 ...


问好朋友!谢你关注!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9: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1-13 23:44 发表
诗歌解读呈现出一个“精神高地的守望者”的形象内核,显现出西部诗歌的鲜明特色,确实不错。


感谢房子关注!
12#
发表于 2010-1-14 10:1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了,欣赏!
13#
发表于 2010-1-14 10:41 | 只看该作者
抽空再好好好欣赏。先问声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6: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闲云野鹤@1 于 2010-1-14 10:15 发表
拜读学习了,欣赏!

问好。感谢关注!
15#
发表于 2010-1-14 21:53 | 只看该作者
介绍得很细致,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8 13:36 , Processed in 0.06296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