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113|回复: 1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鸭窠围与沈从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5 0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鸭窠围与沈从文

          ■
敬一兵

  鸭窠围是一个深潭,陪着沈从文独卧小船过了一夜的深潭。

  来到鸭窠围的时候,雪和夜色一同降临。雪变白了,天放亮了,他却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

  鸭窠围只是一个背景,一个神经还没有发展到他能适应的最高点上的小寂寞的背景。小寂寞有弹性,拨弄他的神经,浅浅地抵达夜色的合围之中,独自体会与夜色一致的俄罗斯式的忧郁。他用文字呈现出来的鸭窠围夜色,过去总是把我陷入到他想象神游的落笔力道中,陶然忘返之际,完全忽略了鸭窠围里的淤泥,对于今天的沈从文文字,还有我的感官,才是寂寞的一个更大的陷阱。仅仅过了一夜的鸭窠围,沈从文虽然能够察觉,但绝然不曾预料到,它会成为终结他一生的最大寂寞的一个信号。

  尽管我没有看见过沈从文眼睛里的鸭窠围,也没有看见过他是怎样在淤泥的沦陷中,用剃刀割破脖子,又割伤两只手腕的动脉,还喝下了一些煤油的情形,但我现在再读他写的鸭窠围的文字时,一个沦陷的过程,就清晰地展开了。即便不自毁也会彻底疯去的他的惨痛声音,渐渐从鸭窠围里掷递出来,循了他眼前准备走下去的那条路,四下曼延,然后藏匿起来,预谋对他发动一次又一次围剿。

  只能从《湘行散记》里的鸭窠围的夜读出沈从文的田园牧歌情调,是一个情有可原的悲剧。

  黛色的大岩石什么都不像,只像房屋。竹子的翠绿色不是润人而是逼人。急于寻找适当靠岸处而将篙子点击岸石的船夫。妇人在吊脚楼的唱曲声。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普通的景象,被沈从文的感官捕获,再度释放出来的时候,已经成了笔下思念的符号。思念是一种情愫,包括感念祖先,崇尚淳朴的自然和感恩亲情友情的成分。提倡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情到深处的必然途径。思念、想象、反观以及难以释怀和无法自拔的伤感铺垫出来的文字之路的尽头,则是情感深处守侯已久的寂寞。这种寂寞,有萨克斯拉得又细又长的音线质地,与夜色一致的俄罗斯式的忧郁,风吹茅草的凄婉味道,还有留在雪地上的伤感脚印。虚实相间的笔触,在想象中神游故乡的丰满联想与淳朴得令骨头发酥的感性文字之间,反差强烈地凸显了因审美距离而制造的一种卓然的艺术姿势,这是沈从文步入情到深处的寂寞时的特有姿势,是散文写作者不易企及的境界。然而,这种艺术的制造,不是为追求艺术境界制造的,如果仅仅是这个目的,沈从文就不是历史中的沈从文了,而是悲惨地沦落为我们头脑里的沈从文了。虚实相间的笔触,在想象中神游故乡的丰满联想,是浸润在沈从文骨髓中的情致,以寂寞的刀锋,切割然后剥离的结果。文学不能沦为商业和政治的雇佣,必须有根本的担当。他不投身于某一个集团之中,保持一种独立选择和独立人格,维护自己用笔的自由。这种边缘的、民间文化立场的坚守,让沈从文自成一格,没有五四以来文学常有的弊病,没有移植牵强的现代观念及虚妄的斗志。应该说,这样的选择,就是他对切割然后剥离的必然皈依。置身边缘,冷落僻静,难寻跨刀英雄的参照,自然就会出现拔剑茫然的情形。茫然就是比鸭窠围更大更深的一个寂寞。

  越是追求脑袋里面的圆满性,就越是会刻意出身体外面的残缺世界带来的寂寞。

  透过船舱的罅隙向外张望,最大胆的奢望也就是用想象追了上岸的人,去还原自己过去的所见所闻。沈从文在《鸭窠围的夜》里的边缘化写作已成趋势,明晰而又透彻。在这样的情形下体现出来的田园牧歌情调,分明就是他用对故里的感念和思念这张情愫的沙纸,用力摩擦文字的过程,直到文字发亮,发烫,甚至发出清脆的沙沙响声的集体反应。是说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边城》能够以别致的手感打动我的心,成为险些就要走进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殿堂的颠峰之作,原来作品里的每一个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沙出来的!

  沙文字不同于写文字,力道、深度和态度,都与写文字是不同的,至少,它显著地提升了彻底走进寂寞里的加速度。

  沙,摩擦的一种简称,就是刻意出沈从文身体外面的残缺世界带来的寂寞的加速呈现过程。1949年成了他走进最大的寂寞的一道门槛。共和国的理念对他的边缘化写作形成了压力,写作必须融入社会的逼指,与他害怕掉入事物的中心从而失去边缘的立场和民间的角度,产生出了令他痛苦,甚至是血淋淋的摩擦。摩擦的结果,导致了他一生最大的寂寞,从此降临眼前——他发现自己不能再写了。沈从文与时俱进的适应力比较薄弱,这个问题我就不说了,他在《鸭窠围的夜》里的文笔光芒由此戛然而止的情形我也不想说了,一个没有原谅理由的悲剧,还是不说为好。我只想说,摩擦带来的寂寞,让他觉得没有退路了,不能再写了,这不是审美要求的片面,那种不片面就不能一针见血的极端,而是他置身在了狭窄的胡同里不能转身的片面认识。


  一个真正的作家是拦不住的,如果被拦住了,他就不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这句话说得真好。当然,沈从文把发现自己不能再写文字视为他最大的寂寞,这其中自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个性因素。郭沫若和丁玲对他只是一个刺激,并没有把他推到《尤里西斯》作者乔依斯一生都不得志的境地里,也没有让他沦落到《日瓦格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的情形里。强烈的内省和以退为主的性格,才是他的一个致命的内伤。面对寂寞,壮士断腕,这不仅是他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沈从文在寂寞中走了,可鸭窠围没有走,还在等待一支笔,继续与之相知相遇,这不是悲剧是什么呢?

  寂寞,在很多时候,就是鸭窠围这个深潭,波光粼粼,风光无限,透彻坦荡,但却不失深厚底蕴的积淀。光线只能够改变视觉,但不能改变鸭窠围的底蕴。我相信,如果我能够抵达鸭窠围,我也必定会像沈从文一样,感念自己来到了这个地方,让自己变得深情了,渺茫了,甚至真切地产生出了寂寞感。碌碌穿行中,寂寞的鸭窠围只会一味随了时间行走,除非偶尔一回首,它才会看见附在它身上,而附在它身上就是附在历史身上的沈从文,当然也包括随了他的文字,顺便附在历史身上的我,竟然变成了这种形貌,保准要惊呆了眼。

  写作说到底,是写没写,而不是让不让写。是怎么写,而不是怎么发表。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寂寞是必然的结果,但不是封杀写的理由。说句老实话,在《鸭窠围的夜》里,他看见小油灯,吊脚楼和等待屠宰前那只小羊的时候,他的心里都会软和得很,而看见了寂寞,不能让他再写的寂寞时,他为什么就没有了软和得很的感觉呢?

  再读《鸭窠围的夜》,再读沈从文,我竟然得出了这样的感受,确实让自己觉得吃惊。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06:47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2-5 07:18 | 只看该作者
先坐下慢慢读,刚醒来,还迷糊。
4#
发表于 2010-2-5 07:23 | 只看该作者
对沈从文的文章和人品分析理解之深,实在难得.郭沫若与沈从文的分歧,是因为沈批评了他的小说.写了"论丁玲"使他失去了一个老朋友.建国后,在郭的高压下,沈的文章自然不能发表.他转而研究古代服饰,遂成大家.而改革以后,沈得以平反.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把他的排名提到了鲁迅之后,郭沫若之前.应该说,历史还了沈从文一个公道.他不但是一代文学家,更是一代服饰大家.正所谓"塞翁失马"了.我亦喜欢沈的文笔.敬版文章中对沈从文认识得这么透彻,深得沈公文章之三昧.敬重您,拜读了,早上好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0-2-5 14:16 编辑 ]
5#
发表于 2010-2-5 07:28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是"论丁玲"玲字写错了,致歉.提前向各位版主和所有文友拜个早年!祝愿诸位虎年文思如泉,不择地而涌.阖家安康,加薪发财!
6#
发表于 2010-2-5 07:46 | 只看该作者
  对我来说,阅读名家的作品几乎太少,这是一个重大缺陷。通过读老师的此篇《鸭窠围与沈从文》,渐渐走入一个莫名的氛围,有了种说不清的意识告诉我,那些气息我竟然一点也不陌生。这是我经常遇到的一个结论,有许多触动自己思想和心理情绪而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而第一次接触时便有着无法说清的巨大共鸣。读到这一切之后的感受,我也突然在老师的话语面前惊顿了,“越是追求脑袋里面的圆满性,就越是会刻意出身体外面的残缺世界带来的寂寞。”——这话真是说到了骨中,我常告诉自己,其实也是解脱自己的一句话就是:“越是深居简出地陷入独处的孤伶时光状态,越容易清晰可靠地挖掘内心,而只有这样的状态才是属于灵魂的。”这样说,这样写,其实也只为了给自己生存境遇以及无法抵达的集体丰满感的一次小小的安抚,而我也害怕有一天会陷入一种连内心都无法完善的孤寂、死寂之中。


  我想说,“摩擦带来的寂寞”不单单是一位作家的寂寞,它更是许多热爱叙述却没有太多并肩向前的战友的单薄写手的寂寞,或许前面的天地是宽广的,可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卑微感令叙述无法找到一个适合的渠道,这无疑是书写者的悲哀。而卑微的却极度热爱叙述的那颗心灵,只有在被解读,被共鸣的时候才会诞生那一种入骨的‘疼’,一种难得的‘疼’,是建立在欢快之上的,是无可多得的‘疼’。我坚信,这就是孤立内心之后常常遇到的孤寂,更是书写与阅读的巨大摩擦。“写作说到底,是写没写,而不是让不让写。是怎么写,而不是怎么发表。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寂寞是必然的结果,但不是封杀写的理由。”这段话更是入微的,真切的,带血的。


  于是我必须坚定地再次认知:写作是恒持的,也必需是恒持的。而每一位书写者所不能想的就是鸭窠围之前与之后的一切感受,我们所能想的只有一件,即: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无限的事,说白了,就是去越时间的狱。
7#
发表于 2010-2-5 07:48 | 只看该作者
沈从文的文字一直是我喜欢的,而敬老师由景色到沈从文的剖析  以及对文章该怎么写“写作说到底,是写没写,而不是让不让写。是怎么写,而不是怎么发表。 ”的见解 还原了 历史     从而对我们今后写文章也有指导意义!
8#
发表于 2010-2-5 08:1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之后,感触太多。
今天虽然起晚了,但早上的阅读实在太精彩了。这要感谢敬老师思想的引导和树立,在这片锦秀的知识园地,总会受益深深! :handshake :victory:
9#
发表于 2010-2-5 08:40 | 只看该作者
读了敬版的这篇美文,对行文和做人有了新的启迪和认识.从事文字的人,要有淡泊之心,甚至是忍受别人不理解的目光和言行.敬版的文字,以沈从文的大家风范,让读者从中汲取教诲,这是一个高度,受益多多.学习!问好敬版
10#
发表于 2010-2-5 09:45 | 只看该作者
柔和且厚重大气的笔触,让读者的视觉与感器跟入情入景地行走。
11#
发表于 2010-2-5 09:46 | 只看该作者
写作说到底,是写没写,而不是让不让写。是怎么写,而不是怎么发表。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寂寞是必然的结果,但不是封杀写的理由。说句老实话,在《鸭窠围的夜》里,他看见小油灯,吊脚楼和等待屠宰前那只小羊的时候,他的心里都会软和得很,而看见了寂寞,不能让他再写的寂寞时,他为什么就没有了软和得很的感觉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10: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2-5 07:18 发表
先坐下慢慢读,刚醒来,还迷糊。
小暖朋友早上好!
13#
发表于 2010-2-5 10:03 | 只看该作者
初读沈老的文字让人痴迷的不得了。
敬版有很深的感悟呀。学习了。
14#
发表于 2010-2-5 10:05 | 只看该作者
越是追求脑袋里面的圆满性,就越是会刻意出身体外面的残缺世界带来的寂寞。
阅读老师佳作,问候!
15#
发表于 2010-2-5 10:29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上午开会刚回。慢慢学习着。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6 23:21 , Processed in 0.0544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