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杂感八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5 1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17-9-25 21:21 编辑


 

 杂感八题


  


  我于生活实践里,拈了一点感想,写了一组杂文,呈现在这里,目的是想与朋友们切磋,希望朋友们给予指点与斧正。


  一、关于“入错行与嫁错郎”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实在也是人生经验的总结。


  可是,对于我们这一代或者更上代的人来说,关于“入行”与“嫁郎”的情况,几乎没什么选择。生在农村的男人,除掉能做点木工、瓦工等手艺外,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农民了;女孩子嫁婆家,大部分是父母做主,自己顶多是高兴不高兴的事。其实只要父母真的应允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终身”也就定了下来,虽然不高兴,也会“木已成舟”地将就着了。这样的“错与不错”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好歹我们这一代人总算过了来,错与不错,也算过了一辈子。可是,想到现在的孩子们,还真不容易。他们生活在完全自由自在的现代里,不仅要选择“行”,还要选择“郎”,即选择生活伴侣。


  我常常因此感叹现在的孩子。他们吃喝穿用都不愁,生活环境优越,社会环境和谐,亲情关系溺爱,可以说,真正是生长在“蜜糖罐里”。可是要是真正地到社会上来就不容易了。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于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不至于“入错了行”,他们从孩童时代起,就开始了奋斗。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奋斗状态。进入了小学后,算是没有轻松的日子过了。这么点大的孩子,每天背着超负荷的书包,我见了总是心疼地将书包拎在手里,试试它的重量,生怕将孩子压坏了。而且他们的学习成绩必须名列前茅,否则就难得进入理想的学校;进不了理想的学校,也就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难免“入错行”了。为此,从进入小学那一天起,他们就得聚精会神地学习,没有轻松的时候——除非破罐子破摔,那又当别论了。


  现在的社会,男女平等,无所谓“嫁”了。可是,谁都得选择伴侣。伴侣怎么选择,却比从前父母包办更难办。于是,甚至出现了随便的结合同居,随便地分道扬镳的局部情况,婚姻状态还不如父母时候的稳定。这大约就叫“给主让你做,你也做不好”的现实。


  这样人人从小就要奋斗的情况,我又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们全社会的人都为了未来在努力奋斗,这样,势必会形成全体人民努力向上,勇往直前的局面,整个社会就会因此而蓬勃向上起来。


  二、燃料的进步——


  浅议封山育林与禁燃秸秆


  改革开放的中国,所出现的变化,简直令人目不暇接。社会的繁荣,人民生活的改善,综合国力的提高,前后相比,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


  开放后出现的新变化,不仅是多方面而且是深层次的。如果历历数来,可谓数不胜数。这里,我单独讲讲“封山育林”和“燃烧污染”的事。


  在那火红的建设社会主义热潮的岁月里,“绿化荒山”、“封山育林”的口号天天喊,动不动就逮几个“破坏山林”的“坏分子”去判刑;每年植树造林总是充分发动群众,掀起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宣扬的人工造林成绩总是千亩万亩;同时还常常禁止人们上山,谓之“封山育林”。可是,“和尚头”的   荒山却一年多似一年;终于,连山上的树叶、竹根也被人们“千方百计”地弄去做了生活燃料。


  为什么呢?因为凡是活在世上的人,总得要吃“烧”熟了的东西。而要把东西“烧”熟了吃,就必须要用燃料。燃料在哪里?农田里生产的秸秆,饲牛与盖房都紧张得很了,哪能做燃料?因此只能是烧山上的“柴”。为了生活,人人都得上山“弄柴”。“柴”弄完了,只好砍树,树砍完了,就只好搜寻它的叶子和根。山上可做燃料的东西一年比一年少,生活燃料一年紧似一年。这样的恶性循环,终于弄得山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尽管不停地植树造林和严格的封山育林,大大小小的山头还是几乎都成了“和尚头”。


  开放了,农民们都有了土地,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很快地富裕了自己。住房由简陋的草房,改成了瓦房,又很快地改成了楼房,根本不需要秸秆盖房了;世代视为农家之宝的耕牛,也被铁牛替代了,省去了饲喂的草料。加上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年年丰收,收获的粮食富裕了农民,副产品的秸秆做燃料竟多得用不了。这些过剩的秸秆又不容易处理,只好扔在露天底下放火燃烧。因为燃烧的秸秆太多,腾起的烟雾,遮天蔽日,竟然造成了公害。而且这种公害年复一年,越演越烈,招致得禁止燃烧秸秆的呼声高涨,弄得报纸、广播等媒体群起而攻击燃烧秸秆;当局甚至动用起“行政手段”来,哪个地方“禁燃不止”,便要拿当地一把手是问!我听了这些消息,对于造成的公害当然惋惜,然而,对于普天下出现燃料过剩的情况,却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们应该知道,这只有在开放以后才出现的可喜景象!


  开放三十多年了,我们再回头来看看眼前的山:大山小山,肥山贫瘠的山,曾经都是“和尚头”的山,现在处处都是郁郁葱葱;许多山上的道路也走不通了,都长满了茂盛的植物。“封山育林”的事,老百姓几乎没有听说过了,而“深山老林”景象又已经形成。


  原本“和尚头”的山,长出了富饶的植物,而封山育林的口号却不怎么喊了。这样的情况,有人说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林”。其实,这只有在开放的社会里才会出现的自然景观。“封山育林”与生活燃料的变化,是社会开放后千万件事中一件“小事”,是开放中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多么的重大!


  这些重大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只要政策给予了社会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社会就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要根治贫穷落后,就得彻底给人民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开放前,天天说要“送走一穷二白”,却又制造许多条条框框。老话说:“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只有彻底的开发,才会有现在这样喜人的景象!


  三、偶然的旅行


  在家蛰住久了,总想找个机会出来看看。一则放松思绪,二则也看看外面的世间风情。


  值此,我在苏州的儿子来电话说,他平时忙得很,“五一”期间却有三天的小长假,询问我有没有兴趣去苏州一趟。这正好像是瞌睡时递来了枕头,遂了我的意!


  为了去苏州,四月三十日一大早我就动身往市区赶来。我知道火车已经一再提速,还有了动车组。如果能坐上这样的火车去旅行,不仅速度很快,旅途也舒服。便想借此机会体验一下。于是,我径直往市火车站赶来。


  火车站里人并非很多,却有三个窗口同时在卖票。我排了不足二十分钟的队,便可以买票了。可是却十分失望:去苏州的火车要到下午四点钟以后才有。而现在才是上午七点钟啊!


  好在市长途汽车站就在火车站一侧。我迅速赶到了汽车站里试试,结果很容易地买到了去苏州的车票。通过这一折腾,使我明白:已经很发达的火车,却还是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我坐上长途客车后,于下午一点多钟就来到了苏州市里。


  果然因为小长假,汽车上座无虚席。春夏交替之季,气候宜人,车上又开着空调;汽车疾驶在平坦光洁的高速公路上,颤起的轻微簸动,旅客们感觉非常舒适。


  一路上,旅客们或闭目养神,或注视着车厢里的电视,各适己意。我因为早就想浏览大好风光,又临窗而坐,便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窗外景色:车如蛟龙,你来他往,各行其道,灵活自如;路如河道,顺序而泻,平坦而洁净。寥廓大地,在煦日的照耀下,如铺张的锦绣,五彩斑斓,景色诱人。和风丽日的大自然,敞开着和谐静谧的胸怀,迎接着各方旅客的青睐。初夏的万物,生机勃勃,远处的山,近处的树,都绿得像要滴油,尽显着惹人陶醉的葱茏景色。宛若飘带的高速公路,在我们车下,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许多道口交叉之处,像是众多的巨龙上下翻飞;还像是雨后的彩霞,与丽日相映成辉。路牌和广告,将美丽的高速公路装点得琳琅满目,像是画师“画龙点睛”的杰作。我们虽然坐在客车上,竟然犹如漫步在幽静的花园里,心旷神怡。我想,神仙闲步在琼楼玉宇里,也不过如此而已。能有这样的旅行环境,使我感到惊讶!


  曾经几时,我们坐在汽车上,总是被颠簸得骨头生痛,甚至无法坐稳;车子奔跑时扬起的灰尘,弥漫得睁不开眼睛。可是我们当时还是乐意地乘坐它。因为,坐车比起步行来,不仅快捷而且也轻松得多。我当年因乘坐汽车心感身受,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汽车汽车一路颠,一路风尘一路烟。一路旅客昏似睡,一路行人眼似眠。”其实,当时车上的旅客哪能睡得住,只不过是眯缝着眼睛躲避烟尘罢了;而路边的步行人,被车后扬起的风尘呛着,非得闭上眼睛,静息宁气不可!


  我在家里常看电视,读报纸;看着身边一天天的变化,今昔对比,知道有着巨大差别;然而并没曾感到惊讶。这大约是“身在其中不觉变”的原因。今天这一趟旅行,对我所经过的广大地方,倒真正惊讶起来: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些年来真正发生了巨大变化,实在令人惊喜和骄傲——曾经贫穷落后的祖国啊,您如今真的是在以日新月异的面貌,迎接着更加辉煌灿烂、繁荣富强的明天。我们这些见识过“从前”,并且亲自参加您的建设,见证着您的巨大变化,应该是很幸运的人啊!


  
  四、也谈“见惯不疑”


  娄家云先生在大江晚报上发表《见惯不疑》的文章说,“我们使用的成语是从不同历史时代走到今天,有的依然葆有活力,有的半僵半死,有的形同骷髅,有的味如嚼蜡。要精准地描述当代的思想与思考,必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读了先生的文章,着实令我有所同感。先生所说的多是历史上的“曾经话”,已经有了相当的“资历”。除了“钻牛角尖”咬文嚼字外,意思还算明白。可是,现在人发明的“绝句”,有许多与它的意思“真正”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却广泛流传,乍听时完全无法理解。可是待理解后便也“人云亦云”了。于是这些古怪的名词便不径而走,流行天下了。


  我们在接受舆论“网络”的古怪名词时,往往不经一番“费解”,决对无法理解。这里且不做更多理论,只例举几个最广泛的流行词,便可见一斑了:比如一个“吧”字,竟替代了许多名字:客车被叫成了“吧”,中吧、大吧;酒店被叫成了吧,歌舞厅也被叫成了吧,什么饭吧、茶吧,不一而足。吧是什么意思?是指的空间、地点?还是营业场所呢?我还没有听人解释过。还有一个打字,什么都“打”了,乘车叫打车,坐出租车叫“打的”,通个电话叫“打电话”,去银行拿钱,叫做“打卡”。这在字意上简直无法理解,而人云亦云,便也“习惯地懂了”。


  我觉得民间言语多是“顺大溜”。只要大家能明白,就能大行其道。还一地方的“方言”更有它“美不胜收”的趣味。所谓方言,就是在一个地方能说得热火,而到了另一个地方,则寸步难行的话。比如说,我们说“秤”这东西,有的地方却叫“分子”。我第一回听到这个名词,简直是碰到了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了。可是,当我明白了它的意思后,又觉得这种说法其实比我们叫“秤”更直白,更合理。由此可知,口边言语与文字意义是不完全一致的。有的口边话,写成文字后,则不成其意,或者竟适得起反了。这样的口边话,我以为,只能说在口头上,就不能用在文字上了。


  这样的情况很多,这里只讨论一个“非”字。非是什么意思,大约人人明白,它就是“不”的意思。可是,现在许多文章,却完全依了口边话,把它当做“是”字了。 比如“非要我来”、“非要把这件事做完”等等。在字面上看,应该是“不要我来”“不要把这件事做完”;而它的实际表示,则完全相反。这种情况往往见诸报刊。这不能说作者和编者都不懂文法,大约也是依照“见惯不疑”的原因了。然而,我以为,这种违反文法的文章,大约是不应该“大行其道”,因为这样做会“贻笑大方”!


  五、挣钱在于有路


  小九子是我二姑妈的小孙子,王永树的三女婿。他有兄弟三个,原来做泥水匠,家道仅仅是一般偏下的样子。现在在山东枣庄卖茶叶,据说已经有了些积蓄。到底有多少钱,我不太清楚。只是知道,王永树儿子前年要在县城买房子,自己钱不够,他答应借给,并且敦促他儿子把房子买好。为此,小九子甚至将计划借给的钱带给了王永树。可是,因为他儿子没有握色好房子,一直没有买,钱也没有借。


  这次王永树装璜家里房子,叫小九子来做泥水匠,他操起了已经放弃多年的手艺,在这里做了起来。因为我们有些关系,也叫我去帮忙,我于7号去了。见他家桌子上摆着一包拆开的硬盒“中华”烟,以为是偶然的事,没有询问,也没有看见谁吸。之后便没看见了,我也无心留意它。今天,我还去为他帮忙,见小九子在吸“中华牌”香烟,并且拿给我吸。我见他吸这种烟,感到新奇,询问他是多少钱一包,他诙谐地说四十五。我便联想到7号见到的那包中华烟,如梦方醒:这小九子吸烟档次极高,平时居然吸五十元左右一包的烟!


  联系我自己,如果给人打劳力工,每天的工钱,只是五六十元;在奇瑞给光杜看工地,日夜守在那里,月工资仅一千元。我妻给许镇一户做保姆,日夜都在那里,月工资就一千二百元,还算是高工资。我儿子为张小勇打工,年工资可以达到十万元,也只是吸二十元左右一包的烟。这小九子以五十元左右一包的烟当做日常开销,简直让我不可思议。而小九子竟是这样的照常开销着,可见,他的经济条件之优越。


  这个社会,能挣到钱的,就可以自由开销。而这钱怎样才算挣得多一点呢?我真不知道。我辛辛苦苦地写书,可谓是“很了不得”的事,可是,却挣不到钱,连出版它都拿不出钱来。这社会是怎么搞的?正道做工,正途当文人,都与钱无良缘;而做生意,特别是像小九子这样的生意,大约真的是财源滚滚。要不然,他哪能吸这样的烟?


  小九子是忠厚诚实的农民儿子,没有特殊的本领和靠山。只因为偶然走上了做茶叶生意的路,才有了这么好的经济来源。可见,为人要想挣得多一点的钱,就应该要寻找“对路”的生财之道。从经济情况看,走不对路,累死累活,省吃俭用,都是无济于事的,顶多只能在平常的环境里。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我屋后邻居的儿子小胖哥,现在跟他的小姑父卖药材去了。他本来是在服装厂打工的,月工资千把元,小日子虽然过得无忧无虑,却不敢大而化之。吸烟只是六元一包,精神也不太爽朗。前天,他回来了,精神焕发起来,买烟也是十元一包的了。大约他这生意很是称心。他对我说,做这件事,比打工轻松,挣钱也多些。看来,他也算是找对了生财之道。


  为了钱,我曾经做过很认真的努力,却都不如意。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走对路。我现在已经上了年纪,而生活的岁月大约还有一程路,要想多挣点钱,可是,这路在那里?


  六、目标与毅力


  常听人说,为人应该有志气。什么叫志气,却没听人说得很明白。因此,我也说不清怎样才算有志气。不过,从人生实践来看,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抱定一个目标,赍志不移,无论有无进益,总是不断努力;而这个目标应该是正大光明、于己于社会都有利,就有可能实现。大约这就叫做有志气,世界上这样的例子多得很。


  汉代的创建者刘邦,所以创建了大汉朝,是很好的说明。刘邦是真正的农民子弟,只是个普通的“亭长”,如何成了汉朝的创立者?这其中并非是他有非凡的能力,而是有着不同于凡人的志气和毅力。当时,像他那样有能力的人多得很,同时争天夺地的英雄数不胜数,大多数都是意志不坚强,或者是一意孤行,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已经势倾天下,刘邦的“汉王”还是他封赐的。刘邦所以能够成功,我以为,除了有点能力,最主要的就是毅力。


  什么是毅力?就是对自己的信仰,即既定的目标赍志不移。即使暂时不能成功,也不强求;但是坚决相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因而寻求机会。一旦时机到来,就努力地为之奋斗,以求达到自己的目标。刘邦在他的实力不足时,居然“窝”在蜀中,但是却念念不忘自己的信念。


  刘邦遇到的困难,当时真的如泰山压顶,因此有着“鸿门宴”的遭遇。可是他能够“委曲求全”,“得等机会且等待”。因而发明了独特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办法,赢得了时机,赢得了主动,也即赢得了天下。同时他更具有“该驰骋时便驰骋”的宏伟气魄,毫不妥协地运用着亘古少见的明智之举,使项羽在垓下陷于“四面楚歌”,而不得不上演了“霸王别姬”的悲剧,使中国的大汉朝创立了起来。刘邦能够建立大汉朝,其实,并不是天生的。


  纵观人世间集大成者,有志气,必须还要有目标;有目标还得要有毅力。不畏困难,不怕压力,赍志不移;既不可猛冲蛮撞,还要有雄心和不失时机的奋斗魄力,才能够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


  苍穹中只有一个太阳,可是,却有着无数的星星。凡人不可能都成为太阳,但是,争取做一颗灿烂的星星,应该是可能的。这就要看有没有志气和目标,有没有雄心和毅力了。只有在磨练中实现了自己目标,才能算是有志气。


  如果只有抱负,即所谓的志气,不肯奋斗,抱负的目标便没有实现的可能。那样,只能算是“心高手低”,会被世人讥为“空有其想”,甚至被斥为“狂妄之徒”。因为,大凡世人的成见,多是“成为英雄败为寇”!


  七、关于“亡羊补牢”


  听收音机是有趣的事。昨天晚上八点听了一个叫杨毅的医生在给听众上的课,说了治病与“亡羊补牢”的比如。


  他说,人的身体坏了,需要修补,好比是亡羊补牢。这里的牢,是关羊的栅栏,破了一处,被狼钻了进来,偷去了羊。放羊的人需要把它补起来。这有两种补法,即将栅栏修补起来,堵住狼钻进来的窟窿;或者弄几只羊来把丢失的羊数目补起来。如果把丢失的羊数补起来,看起来并没有损失,可是狼又钻了进来,羊又丢失了。再把羊数补起来,狼还是来偷走,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将破坏的栅栏修补好,狼没有可钻的窟窿,羊才会不再受损失。我们的身体有病,应该要治病根,才能将病治好,治彻底。你有病了,说是身体虚弱,什么肾虚、脾虚,盲目的补,能补得起来吗?找不到原因,即使补了一时,还是要还原的,甚至更加严重,身体总好不起来。只有从病根上治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人有病了,总是肾虚补肾,脾虚补脾,好比是亡羊补羊的数目一样。


  他这几句话,将治病的方法说得很透彻。可是一般情况下,病人要想根治病因,却不是容易的事,因为比较好的内科医生实在难找!


  八、城市与农村


  家在农村,常常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以为他们生活优裕,无忧无虑。日子过得舒心。然而,从农村来到城市,所看到的情况并非像想象的一样。


  城里人口密集,大家都得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生活环境拥挤。甚至连走步路都得瞻前顾后,大意不得;而且,城里人为了生活,都得郑重其事地有份工作,而且要兢兢业业,生活得紧张而又得循序渐进。


  城里人大多数讲究虚荣,穿戴得尽可能富贵华丽。不像农村人绝大多数非常随便。可是,他们并不是富豪,绝大多数人仅只有身上的财富。因此,早有人戏说,上海人不怕家里失火,就怕自己跌进了污水沟里。


  城里人生活比农村方便。农村人想买东西,得到附近的镇市去,一般都有几里路程,送货上门总归不普遍;而城里人想买点什么,附近就有服务网点。


  城里人劳动强度比农村轻便,然而,却比农村劳动时间长。必须受上班下班时间约束,没有自主权。而农村虽然有时劳动得没日没夜,那是受季节限制;而大多数的情况不受时间约束,劳动虽然脏点重点,时间却宽松得很。


  城里人生活和劳动,一般有国家保障,这是农村人望尘莫及的。


  城里人很少风吹日晒,因此他们普遍比农村人白皙。同龄人看起来总像年轻一点。这是农村人极其羡慕城里人的亮点。


  如此种种,足够使农村人羡慕城里人。因此许多农村人总是千方百计要往城市挤。甚至说,做了城里人,就算是幸福的人了。


  然而,也有城里人羡慕农村。他们在城里本来有舒适的住所,顺畅的生活环境,然而,上了年纪后,却想到农村来做“村民”。


  我是足不出户的农民,见识是非常局限的。可是我却遇到了两位本身是城里人,却自动来到农村做村民了。


  一位是生长在城里的人,工作生活都在城里,暂时还没有退休,却花巨资在山村买了堂小二楼,现在正在装潢中。他计划自己退休后,就到这堂山区的房子里“悠度晚年”。还有一位本来是农村人,因为当兵当得“跳了农门”,转业后一直当到了中层干部,在城市里生活条件很优越。老家的房子已经空了许多年,他退休后却回到老房子里来,重新整理维修而且装饰它。他说,这堂房子,就是他暮年的“休闲庐”,要悠闲自在地在这里度过他的有生之年。


  哎呀,究竟城里好,还是农村好呢?还真难得定论。其实,城市、农村都好得很,但都得要有几个“悠闲的钱”,不使生活捉襟见肘。只有这样,城里农村都能生活得很舒适。


  

2#
发表于 2017-9-25 19:22 | 只看该作者
版面还没排好,额先占个座等着。
3#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19:55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9-25 19:22
版面还没排好,额先占个座等着。

怎么可以排得好?请教我一个捷径啊!您看这多么费事!
4#
发表于 2017-9-25 20:00 | 只看该作者
置顶处有自动排版工具,很方便的。
5#
发表于 2017-9-25 20:05 | 只看该作者
几章看下来,文字很干净,内富也很接地气。想是写来不易,读来受益。祝交流愉快 !
6#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20:06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9-25 20:00
置顶处有自动排版工具,很方便的。

我为什么找不到呢?是哪个图标?
7#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20:08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9-25 20:00
置顶处有自动排版工具,很方便的。

谢谢鼓励。写文章本来就是不容易。没有很好的思谋,就写不成文章啊。这您是知道的!
8#
发表于 2017-9-25 20:09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7-9-27 10:2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不错,但是博客发过了,就不能算首发了。可以发到非首发板块,也可以参加加精计酬。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016ef0102v7qu.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7 21:35 , Processed in 0.12890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