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65|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静谧之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6 09: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静谧之美
  
  对茶的喜爱一直浩然于心,前些日子我又从福建购得了两盒茉莉花茶。据说,福建茉莉花茶的窨制过程非常复杂,先要将清明前后上好的茶片采摘下来,然后用茉莉花与之混合、搅拌,让花的芳香充分渗透到茶叶当中。这样既降低了茶的苦涩,又让茶饮起来芳香浓郁。我购得的茉莉花茶属于优质品种,呈绣球状,盒盖一打开就散发出浓浓的茉莉花味,冲在杯里时已然嗅到了春天。
  
  人总是向往春天的。春日里百花齐放,植被青翠,就连冰冻在湖里的鱼也会在阳光的照耀下舞动出迷人的光泽。鸟儿欢唱于山间,蜂儿徜徉于枝头,少男少女们衣着艳丽。春天生长的物品给人遐想,比如新鲜的草莓、韭菜、香椿芽等,常让脚步流连忘返。于是,聪明的人学会了收藏,将一排排一队队坛坛罐罐摆满了旮旯犄角,爱茶人也是一样的。在经过上千年的研制之后,茶的魅力风情万种地摇曳起来,丰盈了人们的口齿。
  
  上好的福建茉莉花要经过七至八次窨制。这种源于民间,历史悠久,自清朝咸丰年间便开始大量生产的日常用品,据说最初是因为北宋皇帝赵佶的喜好。赵佶爱茶,且擅长茶艺,曾写过一篇《茶论》,后被人们称为《大观茶论》。在书里,赵佶分门别类地论述了茶的产地、天时、采制、品目、烹煎之术,成为后人研究茶叶的宝贵资料,而花茶则是一种需加入香料的茶。
  
  赵佶认为茶是物中精品,提倡自然奉和之道,不喜欢加入香料的茶叶。于是,不同地域的人开始研制不同类型的茶种,花茶也随之走入民间,成为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常备之物,在福建江浙一带流行开来。既成了物,那么茶的价值就多少浸透了些人文的思想,从此变得更加优雅、醇美,引人注目。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时下中国的很多地方,人们都喜欢茶。茶已然是“出门七件事”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也是最富有情调的一味了。
  
  民国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对茶有过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而大文豪林语堂呢,因为本身是闽南漳州人的缘故,受闽南功夫茶文化的熏陶更善品茶,曾提出了“三泡”的说法,即:“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虽有些好色之嫌,却也描述得到位、熨帖。
  
  在中国兰州有一种茶叫做“三泡台”,又称盖碗,民间叫盅子,上有盖,下有托盘,盛水的花碗口大底小,精致美观。茶中有菊花、桂圆、枸杞、冰糖、葡萄干等物,饮用起来甜香可口,花味十足。红的枸杞、白的菊花、绿的茶叶在杯中交相辉映,上上沉浮,很给人一种视角上的美感。这种花茶曾是宫廷饮品,如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已成为了一种大众物事。
  
  饮茶是讲究静谧之美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融入了很多静谧的思想,其中讲到了融儒、释、道于一体,讲到了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他提倡“精行检德”,既饮茶之人行事要认真、精细、务实,品行要检朴、淡泊、纯正。佛教中人更把茶当成了一种“茶禅一体”的文化,讲求饮茶时的心平气和,环境与心境的清净、安逸。可以说,茶道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和、敬、清、寂”,而只有抵达了此种境界,茶才能饮出品质来,“嗜茶者神清,嗜菜根者志远”也便有了更好的诠释。
  
  《红楼梦》里的妙玉是一个懂茶之人。妙玉是苏州人氏,祖上为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生病,故遁入空门带发修行。妙玉收藏的茶具很多,成窑五彩小盖盅,点犀盉,绿玉斗,等等,可谓应有尽有。她泡茶的方式也很精细,一是旧年的雨水,二是梅花上的雪,这两样都要在用心收集后窖藏、沉淀,备好了待用。对于品茶,妙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是饮牛饮骡了。”可见,品茶也是要做到有质、有品、有懂得和悟道的,如唐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所说的那样:“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茶之静美是在饮茶过程中慢慢悟得的,我以为那是一种渐入佳境的过程。饮茶时,朋友不可多,两三个足矣,一个人为最好。于房间之中,找一处清净之地,寻一杯草木之物出来置于碗中,再经过“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式的冲泡法,当茶味沁入鼻息时已是香气满满,待到端杯入口,茶的美便细雨流水般地注入了人体的每一处,令静谧四起,心神入定。
  
  饮茶讲究的是“雅”“静”两字,也只有雅静的人才能从升腾的袅袅雾气中悟出茶的美妙来。那种茶入壶口时的清香,茶在沸水中绽放时的愉悦,让人仿佛看到了历经三生三世又聚合在一起的情侣,并在他们的缱绻柔情、脉脉相拥中生发出许多行走于自然的心动。静中生思,思中怀静,融天地万物于瞬间。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唐代大诗人崔道融是这样描写饮茶时的感觉的,从容、净洁、纯粹又丰盈,充满了日子里的温馨。那种端茶入口、惑人心神的感觉,正仿佛鸟儿翱翔于瓦蓝的天空,雨丝儿跳跃在铺满花香的田野,俊秀的少男少女欢唱于街头……静谧之美,于是悠然而绵长。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09:34 | 只看该作者
发上来请各位高手指正。
3#
发表于 2017-9-26 1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7-9-26 11:49 编辑

         出人意料,又叫瞠目结舌。每逢情感遇此,便会疯狂,非要追根溯源,一探究竟不可。
       木木居然精于茶道,这是万万没想到的事情。而且,有那么深入的研究,有那么多旁征博引。把个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典则俊雅。尤其是那“静谧之美”,把神韵意境与精致茶品有机结合在一起,与引人向善,规范德行结合在一起,拓展了茶文化的内涵,更使人受益匪浅——饮茶之人行事要认真、精细、务实,品行要检朴、淡泊、纯正。佛教中人更把茶当成了一种茶禅一体的文化,讲求饮茶时的心平气和,环境与心境的清净、安逸。可以说,茶道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和、敬、清、寂。
       如此,把茶道文化引向巅峰,很值得欣赏学习。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7-9-26 10:36 | 只看该作者
占个座先,第一行就看到了喝茶,这个我最喜欢。
5#
发表于 2017-9-26 10:37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里的妙玉是一个懂茶之人。
跳到中间看到这一句,那么我不妨再在这里跟木木补充两句,妙玉是最懂茶的,之所以称得上懂,那就是什么样的人,给上什么样的茶。
6#
发表于 2017-9-26 10:42 | 只看该作者
“泡妞”原来是林语堂的发明的,涨姿势了
7#
发表于 2017-9-26 14:50 | 只看该作者
木门这文透着一股小资情调。看来木门精于茶道。品茶也是一种雅趣。
8#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5:55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7-9-26 10:32
出人意料,又叫瞠目结舌。每逢情感遇此,便会疯狂,非要追根溯源,一探究竟不可。
       木木居 ...

老师回复得好,更好的是老师的图做得不错,妙得很!
9#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5:56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9-26 10:37
《红楼梦》里的妙玉是一个懂茶之人。
跳到中间看到这一句,那么我不妨再在这里跟木木补充两句,妙玉是最懂 ...

妙玉生冷,面硬得很,这点像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5:57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7-9-26 10:42
“泡妞”原来是林语堂的发明的,涨姿势了

长知识了,我也才知道这“泡妞”的来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15:57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9-26 14:50
木门这文透着一股小资情调。看来木门精于茶道。品茶也是一种雅趣。

偶尔鼓捣鼓捣,瞎喝。
12#
发表于 2017-9-26 16:49 | 只看该作者
我就是饮牛饮骡那伙儿的,甚至有时候茶也不用,直接喝井水……小时候在河边,河沟水也喝过……
13#
发表于 2017-9-26 19:43 | 只看该作者
或许,品茗不为茗,只为一份闲适的心情吧。
问好木木,秋安!
14#
发表于 2017-9-26 20:30 | 只看该作者
木门深谙饮茶之道,文字读来也如清茶入口,香醇齿留
15#
发表于 2017-9-26 21:02 | 只看该作者
优雅!字里行间都飘出茶香清幽了。文若其人,放到木先生身上很恰当。
某兄台则在飙银,嘿嘿嘿~~
一样逐雅,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我喜欢我就喜欢茶文化了,我喜欢茶文化也希望朋友们喜欢,这是直白的一;我吃个河水也能烂漫四射,这是抽象的二。
都挺好滴,让我这个吃瓜的领略到了二者的风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4 08:07 , Processed in 0.23360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