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05|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鹰嘴岩前的凝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 1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鹰嘴岩前的凝思(交流稿)
                                                                             王九峰

       鹰嘴岩和将军峰分别肃立在田王寨的东西两侧。因其形状酷肖鹰嘴,故被人呼之为“鹰嘴岩”。它较将军峰略高,鹰嘴朝北,耸然傲立,那幅耽耽雄视的警觉,随时保持着振翮凌云,鹰扬长空的腾飞之姿。因此故,每登临田王寨,总与鹰嘴岩长久对视,凝望其英姿,心中必生发出一股由衷的肃然,阵阵热潮随之涌动,情绪也为之激越而澎拜。田王寨扼立于桐柏山楚韩古道的咽喉地带,绝壁如削,易守难攻。据险巍峙,岿然屹立,襟带淮源,抚携汉津。北拒中原,南控湖湘,是横亘于豫鄂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正因为田王寨的特殊地理位置之所系,这两处与它密切相关的山岩和峰名也居然与军界结了缘。将军者,人中之雄也,横马立刀,百万军中谁人敢撄其锋?以此名命山峰,当取其拱卫镇慑之谓。雄鹰者,鸟中之枭也,凌空博击,飞羽国里无禽敢挡其喙。以此名命山岩,亦取之捍守威远之意。由此可见人类对大自然中的山水形胜,每每赋予其性灵和寄托。明人有“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之诗句,应是对天下奇山妙水最确切的写照。
  
      北有石人山,南有神女峰。围绕着它们那美丽和神奇的故事只所以千百年来在人们口中流传不衰,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在认识亲近大自然时,用以寄托自己虚无漂渺的空幻与遐思。他们往往以这种自然存在,借以对迷惘和苦涩心灵进行排遣安抚和慰藉。诚然,大自然中的瑰丽和奇谲,总能给人以无限之想象,祖辈们如此,后生如我者又何尝不如此呢?可能是因为我历来好触其景而偏又喜欢致其远之故,前些年在咏“石人山”之诗时,适逢我国神舟六号飞天,由此及彼,兴动于中,忽发连翩之浮想,兀自把神女峰和石人山联系到了一起,尽管贻笑大方,还是忍不着录出来,以此证明我所言之不虚。《咏中州名胜石人山》二首录一:“朝夕幻化巫山云,无改神女盼夫心,谁知中州铸形地,原是巴蜀未归人,春秋望断南北雁,精神不磨古今存,忽传佳音谢月老,已托飞舟捎书频”。这或许是我神游八荒之外,心存南北一脉的呓语吧?那么,又有谁敢肯定在今后的风雨磨洗中,难道就不会在世人口传中“南有神女峰、北有石人山、中有鹰嘴岩”的称谓出现么?

     今年5月2日,重登田王寨途次鹰嘴岩时,一股久贮心底的崇尚情绪突然泛起,总也拂之不去,几经梳理,忽悟出原是我身临其境,思接古今的旧好又勃然兴动,为吐呐胸怀,遂即一首《鹰嘴岩》诗感发而出:“振翮垂云遨九天,际会风雨自耽耽,浩然谁识鲲鹏志,蓄势应在造化先,归隠犹忆沧溟路,光阴磨蚀博击间,若问大鸟起何处,请读庄周逍遥篇”。 转思已定,或谓此岩之由来该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所化也未可知?只所以心生此念,可能是觉出此岩的不平凡。它倦飞归来,栖息于此,不鸣不飞,不知几多年?或者一日觉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若此,足教风云激荡,必令山川振啸。鸣汉皋而声震旷野,遨昊天而背负苍穹。如是,则其岩当与神女、石人鼎足而三。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以往每读前人诗文,对他们把全部精神都溶入山水风物中而不能自已,内心对此总有点不以为然。觉得他们在矫情,在故弄玄虚。随着近年登山日多,对山水热爱之程度又往往不让古人。究其原委,亦不外乎已将全部身心尽情融汇到佳山胜水之中故。山因厚实而载物,蕴涵其仁,所事无所不容。水因灵巧而曲折,善益其智,所为诚多谋略。故而,天下唯山者为高,却能虚怀容纳,德如君子,抑樗栎而护秀林,育为乔木。天下至柔者若水,而又无坚不摧,行如智者,避岩实而透罅虚,终成波澜。所以人绕行在山水间,颇能陶情益智,开阔胸襟。更有甚者,在激赏山水时,若面对象形之岩峰,更倍增游人无尽之遐想。吾乡近年来的种种神话传说,例如盘古开天,在民间传布已数千百年,至今始方兴未艾,人祖卧像也已显现,远远望去,实在逼真,再联想种种之传说,让人的思绪一下子升发到鸿蒙之初。类似此者,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借山水配之以神话,同样可以引发出许多想象来。我们的先人历来都有寄精神于神灵,赋山水于生命之习惯。这些手法在现今也都被我们借鉴和利用。淮河水蛟巫支祁在《太平广记》中早成旧说,而今为研究“淮源文化”之所需,再次让它破枷锁而出世。夏禹治水,三到桐柏,用山果佳酿醉众,以酬其劳。后人由此推断禹是个善饮豪饮的酒中之君子。《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亦留踪跡在桐柏山水间,他的故事在民间也是家喻户晓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由先人们早经开僻出的美好途径,今天看来,仍然实用。造物赋形于天地间,由此给人类以启示,并为人们创造出无数个美好画图。而在祖辈们还尚未来得及去描绘的那些众多奇山灵水,如今都依次排列在后人面前,呼喚起我们心中的无限热爱。如何把这部蕴涵着古老文化的山水长卷再揉合以时代精神,用重色浓彩认真勾勒描绘下去,真正做到不辱没祖先,无愧于子孙,继往开来,传承有序。这正是我辈的责任。


                                                                                    2009年6月28日于百拙斋

[ 本帖最后由 王九峰 于 2010-3-2 19:24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3-2 18: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发来好稿与大家交流!

纠(究)其原委。尽情溶汇(融汇)到佳山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高迎春 的帖子

谢谢高版的鼓励和细心,两处错别字已改正。对于散文版几位版主的敬业负责精神让人敬佩又感动。祝几位版主快乐幸福,文思如涌!
4#
发表于 2010-3-2 21: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九峰 于 2010-3-2 19:29 发表
谢谢高版的鼓励和细心,两处错别字已改正。对于散文版几位版主的敬业负责精神让人敬佩又感动。祝几位版主快乐幸福,文思如涌!
谢谢你的祝福。希望你喜欢这里,也希望给我的作品多提意见。:handshake
5#
发表于 2010-3-2 22:0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美文,大气滂沱的意境,着实有心灵上的震憾,问候九峰兄!
6#
发表于 2010-3-2 22:17 | 只看该作者
凝练的文笔,古拙的文风,塑形的简约,面对大山,思接千载。文化底蕴深厚啊,好文章,匣子学习了,送上新春的祝福。
7#
发表于 2010-3-2 23:24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8#
发表于 2010-3-3 00:01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高迎春 的帖子

高版文章委婉多姿,读后让人回味无穷,希望您多指点。早上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李修玲 的帖子

谢修玲关注,你的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能独僻蹊径,从细微处见真情,实在大手笔,俺常常一读再读。早上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zfx875206 的帖子

谢谢匣子先生,请多提宝贵意见,早上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杜永生 的帖子

希望读到杜版的评语,对散文版我非常喜欢。早上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汤如浩 的帖子

敬侯汤先生的指导意见。早上问好
14#
发表于 2010-3-3 07:43 | 只看该作者
青山秀水出云台






  
  从云台山归来,已有多日。可是,云台山的云,云台山的瀑,云台山的泉,依然清晰在记忆里。见识了此山雄中见秀,秀中藏幽,幽中孕奇,奇中有绝,由此笃信青山秀水出云台。


  到达云台山之后,游览的第一个景点便是有“峡谷极品”之称的红石峡。在写有“红石峡”大字的巨石下留影,转身就是一线天桥。从桥边下望,山谷陡峭,令人目眩。有一挂瀑布,垂直泻入谷底,溅珠飞虹,虎啸龙吟。峡谷入口处,有一怪石凌空探首,似兽头把持谷口。两岸峭壁红岩,丽若涂丹,鬼斧神工般把峡谷雕凿成精致的大盆景。明代怀庆知府徐以贞曾叹此处:“何年鬼斧劈层崖,鸟翼飞来一线开”。大概他做此诗时,尚不知这地貌形成于14亿年前吧?沿着如天梯般的石阶小心下行,来至悬于峡谷半山腰的游览栈道,头上悬石嶙峋,有些地方须弯腰低首方可安全通过。仰望一线天桥,仿佛天工筑就;俯视谷底,溪瀑奔涌如练。景致之奇,令我感叹。导游告诉我:传说红石峡中,住着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九条龙,所以谷中有九个龙潭: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流在谷底的溪水,因此得名九龙溪。我想,九条龙放着东海龙宫不住,选在红石峡安家,莫非也是喜欢这儿雄险幽秀的景色?栈道崎岖,洞桥相连,行走间,见有悬石夹在陡崖峭壁间,仰望其石,仿佛随时坠落,不免让人心惊肉跳。因此悬石被人称做“试心石”。望倾泻如裂帛的黄龙瀑,潇洒而飘逸;观飞花溅玉的天女散花瀑,流光又溢彩,不由心旷神怡。如织的游人,阵若长龙,融入自然,不亦是这峡谷盆景中的一景么?红石峡,谷底无法容人行走,栈道只可修在半山腰。峡谷狭窄之处不到五米,仿佛伸手即可融摸到对面的石壁。古人云: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14亿年时光,是顺水将山谷切割成了人间奇观。面对古壁丹霞,锋出天云的红石峡,走完2000米幽曲山路,不由令我心中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


  游览的第二个景点,是云台山的茱萸峰,濛濛秋雨,遮掩起峰峦面容,无疑让我在雨中登山有了几许期待,添了几分浪漫。乘车攀登十公里盘山道,须穿越十四个山洞,车在漂缈的云雾中绕行,车在昏暗的山洞中绕行,因为云雾而看不见悬崖峭壁,心中反而多了几分安全感,在穿越一个山洞时,导游告诉大家,当年开凿此洞时,出现了严重的塌方,有23位青年,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这里。于是,心中不由敬佩这些开山劈石筑路的英雄们,正是他们前赴后继,用血汗筑成了通山路,才使得如今众多游人,可以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停车场下车,登茱萸峰尚有垂直300米高度,就只能靠步行沿石阶上去了,细雨依然在下,云雾在身边缭绕。撑伞上行,远处的景色看不清,只得边走边欣赏路边的树木,有我认识的山楂、五角枫、野核桃、杜鹃、合欢、黄荆,但有更多树木叫不上名子,秋雨中它们展绿叠翠,都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展示着生命的鲜活,品味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途中经过药王洞,洞宽10米,洞深30米,相传此洞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练丹的地方。洞口有一株高20米的千年红豆杉,须多人才可以合抱,国内罕见。经问询,我终于认识了对生着卵形叶的山茱萸。不由想起了王维17岁居京华长安时写下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王维远离家乡山西祁县,不由思亲怀乡,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开元十八年,王维曾隐居淇上,即今日河南辉县附近,对于近在眼前的云台山茱萸峰,他一定是来攀登过的吧?重阳节登高望远,是我国的民间风俗,这一日,须畅饮菊花酒,须头插茱萸枝或佩带茱萸香囊。茱萸有小毒,有驱虫作用。所以古人借以辟除邪恶之气。因此,茱萸又有“辟邪翁”之雅号。在古人所写登高诗中,李煜、王昌龄、杨衡、储光曦、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在诗中提到了茱萸。直至宋元之后,头插茱萸,身佩茱萸香囊的风俗,方逐渐稀见。


  因为雨雾迷蒙,茱萸峰害羞似的用云纱遮掩起秀丽的面容。导游告诉我,如果在睛天登茱萸峰,沿途可以看到“天狗守门”、“茅竹入云”、“军舰巡山”、“乌龟攀石”、“子房如镜”等景观,南望修武大地,林似棋格,庄如棋子,田连阡陌,壤接碧绿,登上茱萸峰,同样可以领略到一览众山小。攀过最后一段几乎垂直的天梯,终于登上了建在茱萸峰颠上的真武庙。庙宇朱壁飞檐。香炉如塔。身边缕缕白云似轻烟如飘絮,铺展摇曳,脚下的云海似波涛如巨澜,飞腾翻滚。置身琼岛庙宇间,仿佛自己也化做了云中神仙了呢。


  游览的第三处景点,散布在小寨沟、老潭沟和青龙峡。来云台山,许是赶上下雨的缘故,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儿云多水也多,小寨沟,峭壁耸翠,参差竞秀,峪内潆洄流动的溪水叫小龙溪。沿溪水逆流而行,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茂林修竹间山泉如涌,层层石阶间飞瀑跳跃。泉水叮咚,潺潺而流,组成大自然最动听的音乐。这儿的水晶莹透亮,清澈见底,可与九寨沟的水相媲美。有一处高20多米的瀑布,上下相连形成“丫”字。瀑下潭水有一百多平方米,碧绿翡翠,波光闪闪。还有水帘洞、凤尾串珠,白蛇出洞、神龟吐珠、苍龙喷雾等水景,让人目不暇接。溪水尽头,有一处湖泊,传说唐代李世民在此安营扎寨之时,常来此处饮马。泊中有蝴蝶石、试剑石、点将台、石舟等胜景。而游老潭沟,最让人惊心动魄的莫过于看那高314米的云台天瀑了。十多米的瀑面,如玉柱攀天,如白练当空,下蹈石砰,吼声震天,溅玉堆雪,这样的垂直落差,别说国内数第一,在整个亚洲也可称雄。当年李白望庐山瀑布,曾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如果他看到云台山飞天瀑布的恢弘,不知又该如何来形容呢?青龙峡,号称中原第一峡,是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主要浏览地之一。峡内峰岭逶迤,巅削崖峭;瀑潭相连,涧台交汇,地貌奇绝。进得峡谷,但见水光蹙练,跳波喧石,山影回屏,古木拥崖,岸山如簇,溪流锁翠,云萦雾绕,烟波浩淼,众泉弄景,群潭竞色,不愧有百潭峡谷之美誉。峡谷间,林木蓊郁,有千年榔榆林,千年牛荆等原始森林,有堪称一绝的“石上春秋”,有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构成了撼人心魂的山水画卷。正因为赶上了一场秋雨,才让我饱览了雨余观山色、谷深听瀑音的清新与美好。


  青山秀水出云台,此言不虚,此行不虚。红石峡、茱萸峰、小寨沟、老潭沟、青龙峡、诸多勾魂摄魄的美妙影像。已深深留在我心底的彩色胶片上,留在我思绪的山水册页里。禅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庆幸自己,自从去了云台山,心中从此又多了一处人间胜景,又多了一处人间仙境。


我写游记比较少,这是我去年写的一篇游云台山的游记,与你交流一下。
15#
发表于 2010-3-3 07:4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21:21 , Processed in 0.19122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