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颗杨》较之《白鹿原》别擅胜场
《白鹿原》是建国以来难得一见的奇书,一度叹为观止,百读不厌。而近期《战国纵横》作者寒川子呕心沥血十余年推出的《四颗杨》则让我眼前一亮——中国文坛又诞生了一部了不起的优秀作品。
读《白鹿原》,我感受最多的是全书浸透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魅力,它穿透社会,深入肌理,紧紧抓住富有传统意蕴的人格,洞观民族心理的秘密。而《四颗杨》则用不急不缓地笔触,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韧性,探究维系中华民族顽强生存和延续的内在力量。
《白鹿原》塑造了一群充满人格魅力的典型形象:白嘉轩、朱先生、鹿子霖、黑娃、田晓娥、白孝文……其中,作为主人公的白嘉轩,更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人格代表,他本身就浓缩了民族精神进化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通过宗法农民文化表现出来。作者写这位白鹿原上的族长,有意疏离其政治性,强化其文化性。白嘉轩天然的远离政治,却把毕生精力集中到儒家的内省、自励、慎独、仁爱上去,监督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破坏传统道德规范的行为,因而才演出一幕幕破坏与维护、叛逆与保守、交融与搏杀的大戏。
《四颗杨》描写了1949年至文革结束这30年间,一次次社会运动中的山村风云:大镇反、大跃进、大饥荒、大革命……几乎每一场运动,都导致一些悲剧。是一些人的悲剧,是一个村子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每一场悲剧中,你都能时时感受到传统文化那种无所不在的潜在力量。小说序言中,老道长的坐化留言,已经隐含了即将发生的一切;口碑甚佳的地主张宗庵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只为以一己之死能留下张家香火,这是儒家文化在专政文化下最无奈、最心酸的一幕;老有林从坚决单干到最终不得不加入合作社……这里,个人力量无从抗拒社会变革。但是传统文化总是以它韧性地一面时时对抗着专政文化的打压。老烟熏、成家兴、李青龙、三疯子等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聚拢在起来,或消极对抗,或暗中化解。紧要关头,直接针锋相对。最典型的一幕便是“砍树”与“护树”,凸显了绑缚在土地上的传统文化与专政文化的大博弈。
四颗大杨树是成、万、张、孙四家的祖先共同栽在老井边上的,是这个村子的象征。在四颗杨人的心中,它们就是这个村子的命脉。在小说家的笔下,这四颗大杨树和那口老井共同构筑了中国农村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石。以老烟熏为灵魂、成家兴李青龙为代表的农民和以三疯子张宗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四棵大杨树的护卫,其实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呵护与守卫。“砍树”与“护树”深刻揭露了专政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无情掠杀,彰显了传统文化对专政文化的不屈抗争。较之刻画民族人格精神的《白鹿原》,《四颗杨》别擅胜场,深刻探究了传统文化的内在韧性。惟其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历经动荡,依然顽强生存和延续。同时,也给我们以警诫:不要再折腾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霜刃无锋 于 2011-11-1 09:5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