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饿的哲学——嘎玛丹增散文《我被阳光照耀》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9 2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是一个对于阅读比较挑拣的人,并不是所有的散文都看,这两年,嘎玛丹增的散文渐渐进入我的眼帘。

    读他的散文,使人想起来一句话,“真理总是在不紧不慢的状态下产生的”。他的散文节奏很慢,“应该是午后,儿时有很多这样的午后。”这一点语言是漫不经心的语言,漫不经心的东西恰恰是闪光的东西。他的节奏慢,不是一直慢,有的时候突然就加快了,恰恰把过程留给了读者去想象,“母亲让我到山上捡松果,顺便给外婆挖一把思茅草根。松果用来生火燃煤,思茅草根煎水给外婆止咳。”松果和燃煤,思茅草根和外婆止咳,是因果关系,不像有的走着一些就是几百字出去了,四句话就概况了。

    嘎玛丹增的散文是写实的,也是想象的,他的想象不同于诗人的想象,不是用激情说话,而是用沉淀了的感觉说话。“那种味道很久以前,就成为喂养我身体根须的细节。”嘎玛丹增并没有站出来把自己比喻为一棵树,可是“根须”有了,树的意象还会远吗?他的这个散文有三分之一说蚂蚁,好像跑题了,其实没有,我觉得这个散文的核心在于饥饿,蚂蚁的细节正好丰富了饥饿的主题。

    色彩、声音、味道、细节充满了他的散文。“秋天的田野,稻穗一遍金黄”“黄灿灿的粮食啊”是为色彩。“缝纫机的声音时断时续。单调的哒哒声”是为声音;“老母鸡这时咯咯咯地在身后絮叨”是生活化的声音;“空气中,充满柴烟、畜粪和稻禾芒草的清润气味”是为味道;“咸菜吃得多,嘴里直冒酸水”是为味觉;作者和粮食之间的关系是血肉联系,“黄灿灿的粮食啊,没人知道,看到它们,我是多么忧伤。”没有生活体验的人,是不会看到粮食产生忧伤的。“没有油水的肠胃,好像对食物有深仇大恨,蹲下就听见它们惊叫着逃跑。”“在我年少原本不多的心事里,曾经想成为一只蚂蚁,那样不会饿肚子。”人宁愿成为蚂蚁,也不愿意成为饿肚子的人——他是一个多么善于写贫困的人啊。

    人在贫穷的时候,味道也是收到折磨的,嘎玛丹增的散文告诉了我们:“从此,我只敢想念冰糖,不敢想念它的味道。”“我们成了粮食的奴隶,一切围绕着粮食进行的事实真相,就像我眼里眶满的泪水,总为往事悲喜。”这样真切的文字远远比对于时代讨伐的呐喊要真实的多。好的散文也许正是这样产生的,在你没有刻意表达什么的时候,生命和生命的真实的味道就出来了。

    使平淡的生活充满诗意和哲理,是嘎玛丹增的强项,“就像宽凉星夜坐在河边,想和月亮说话一样虚妄”。回锅肉和月亮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就有了紧密的联系了。“大地上隐藏着的许多秘密,夜一样深。”由于对于乡村的夜晚有这深入骨髓的理解,就有了这样超然的句子。嘎玛丹增具有超然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把握能力和穿透力,“我后来有足够能力,关闭这个声音的时候,母亲和它一起永远缄默了,成为清明节,被我燃在香烛纸钱上的幻听。”短短的五句话,够笨拙的作者写几千字,而在嘎玛丹增五句话就写出了生活的窘迫和对母亲的无限的怀念和愧疚。

    如果说嘎玛丹增的散文有哲学的话,那就是“静”的哲学,因为静,他能对于渺小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去观察,“蚂蚁作为玩具,在我的幼年频繁出没。”能够这样观察的人生态度,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反映了一种人生的态度,不过他没有大喊大叫,而是饶有情趣的隐藏了起来。因为静,懂得了动物的品格,“一只蚂蚁的慈悲,神示般验证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感受,”没有深切的生活体验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整体叙述的散淡使得他的散文显得别具一格,他即使是叙述很激烈的事情,也不会妨碍他使用闲笔,“溪流从远方弯曲而来,静静地穿过田野,偶有鱼儿呼吸的气泡,在水面上花样散开。”这样的闲笔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在静静地诉说生命和生活的规律,生活一直往前走,不会停下来。

    嘎玛丹增在这篇散文里没有刻意写人物,他写的是贫穷,人物依然冒出来了,“小时候,我一直嗜睡,只要靠近母亲或外婆的怀抱,很快就会睡去”,“在母亲那里,外婆的健康比一切都重要,自然,茅草根比柴禾更重要,它可以给外婆止咳。”“母亲是小舅的后背。外婆是我的后背。我们在山一样宽厚的后背里,健康成长。”母亲,外婆,小舅,我,都出来了,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全因为细节,“外婆把母亲做的一碗白干饭分成了两半。一半给了小舅,一半给了我”,母亲的能干,外婆的慈爱,“我”的天真敏感,都出来了。在“饥饿进行曲”中呈现出生活的无奈和人性的大善。

    这样肯定他的写作,并不是说嘎玛丹增在表达上已经很完善,我觉得他在许多地方还需要完善自己,比如开头的“一成不变的生活里,时间很慢。”这一点表达很硬,未必非要把自己的急于想说的塞给读者,应该让读者去品,才好。嘎玛丹增在语感的进行上,有的地方还有断裂的地方,“竹林就在老宅四周刷刷轻响,叶子一片又一片掉落,被风掀起,悬舞空中。它们最终落地何处,不是童年的问题。”前面已经叙述的很好,突然就来了一个“童年问题”,这个弯拐的太大,太猛了。“曾经想成为一只蚂蚁,那样不会饿肚子。但蚂蚁又太弱小,吐汃口水能把它淹死,吹一口气也能要了它的性命。”前后的叙述也不流畅,蚂蚁的弱小是大家共知的,未必非得强化出来。

    当然,赏析和写作不是一回事,也许作者有自己的更加深刻的想法,此解读姑且算为众多解读的一种罢。

附原作:

   一成不变的生活里,时间很慢。
  应该是午后,儿时有很多这样的午后。竹林就在老宅四周刷刷轻响,叶子一片又一片掉落,被风掀起,悬舞空中。它们最终落地何处,不是童年的问题。我更关心肚子和嘴巴,每天有足够的粮食,能吃到回锅肉。这种愿望无限热烈,就像宽凉星夜坐在河边,想和月亮说话一样虚妄。奢侈的想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童年。
  母亲让我到山上捡松果,顺便给外婆挖一把思茅草根。松果用来生火燃煤,思茅草根煎水给外婆止咳。三岁的时候,大舅就为我编织了一个小背篓,跟着小舅上山捡干枝、耙松针、拾松果。后来,背篓越背越大。小舅贪耍,和他年纪相当的伙伴经常在外面疯野。常常丢下我,一个人披着午后阳光,到山上捡柴禾。小舅年长几岁,不愿意带我玩,说我是小屁儿虫。
  秋天的田野,稻穗一遍金黄,玉米高粱沉甸甸地坠立在田坎上。
  黄灿灿的粮食啊,没人知道,看到它们,我是多么忧伤。我家和秋收没有关系,我和母亲两人的商品粮,要糊加上外婆和小舅四张活口。空气中,充满柴烟、畜粪和稻禾芒草的清润气味。那种味道很久以前,就成为喂养我身体根须的细节,不管时间如何奔跑,它所味觉的童年地理,总在某些时刻蔓延而来。
  午间喝了两碗玉米糊糊,咸菜吃得多,嘴里直冒酸水,肚子胀得难受。我直接进了茅厕。很黑。房顶只有两匹玻璃亮瓦,阳光从那里穿过粉尘,透亮地照耀着猪们的睡眠。茅厕里的气味冲鼻熏眼,多时只能闭气,或者改用嘴巴呼吸。没有油水的肠胃,好像对食物有深仇大恨,蹲下就听见它们惊叫着逃跑。黄狗不在,没法让它舔屁眼,狗日的跟着小舅走了,只能用塞在墙缝的篾条刮沟子。拉完屎出来,手里顺便拿着一截篾条。编织筲箕箢篼筛席剩下的竹簧,属于揩屎的替代品,小时候都用它擦屁股。草纸有卖,家里没有买它的闲钱。就像洋碱、玩具、糖果、小人书等,属于生活中多余的部分,不在活命必须范围。外婆有时抽水烟,用的都是纸捻,火柴都舍不得。
  母亲在屋里打衣服,缝纫机的声音时断时续。单调的哒哒声,从我听懂声音开始,就没有离开过我的白天黑夜,直到长大后远离,那个声音依然还在嘀嘀嗒嗒。它叫喊着一家人的粮食,和母亲含辛茹苦的人生。我后来有足够能力,关闭这个声音的时候,母亲和它一起永远缄默了,成为清明节,被我燃在香烛纸钱上的幻听。不像蝉鸣,我今天依然能够清晰听见。它们在晌午有气无力的唱词,仍在秋天的松树林公演。溪流从远方弯曲而来,静静地穿过田野,偶有鱼儿呼吸的气泡,在水面上花样散开。
  蚂蚁作为玩具,在我的幼年频繁出没。上山前,还可以和它们玩玩。外婆老宅墙角缝隙,有一个蚁穴,我已经注意它很长时间。每次看着蚂蚁搬运比自己身体还大的麦粒或稻壳,饶有兴致,又乐趣无穷。我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和蚂蚁玩耍,可以忘记肠胃的存在。关于这个蚁穴,小舅曾经用开水灌洞,试图烫死那些蚂蚁,尸体倒是躺了一地,但没隔多久,蚂蚁们依然在那里进进出出。它们的家园,并没有完全毁灭。其中的秘密,我无从得知。
  等了很久,没有见到列队的蚂蚁出来。外婆说过,蚂蚁搬家要下雨。天高云淡,没有雨的消息。终于等到一只蚂蚁从墙缝探出头,好像在窥探有无危险。家里只养了一只鸡,多养要和人争抢粮食,这时可能还在外婆的床上下蛋。蚂蚁是我的玩具,我不是它的敌人。它伸出细长的前爪洗了一把脸,踏上了前往草垛的道路。草垛是蚂蚁的露天仓库,其间有取之不尽的食物。在我年少原本不多的心事里,曾经想成为一只蚂蚁,那样不会饿肚子。但蚂蚁又太弱小,吐汃口水能把它淹死,吹一口气也能要了它的性命。它柔弱的坚韧,渺小的博大,对粮食和同类怀有真挚情感,开始这样理解那些昆虫的时候,它们早就离开了我的生活。
  从墙角的蚁穴到院坝边缘的草垛,对于蚂蚁,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我趴在清凉的三合土坝子边缘,蚂蚁走一程,我就往前爬几步,完全忘记母亲早上才给我换了干净衣服,满身黄土。蚂蚁停下时,就用竹篾条刨一下它,试图改变它前进的方向。我跟踪的是一只比褐色蚂蚁大一些的黑蚂蚁。
  蚂蚁很坚决,对我的戏弄不予理睬。一只蚊子贴在手臂吸血。顺手拍死了蚊子,皮肤上留下小团粘糊糊的血。现在,蚊子的尸体躺在蚂蚁行进的路上。希望它像采集米粒或麦粒那样,把蚊子作为美食。我想控制蚂蚁的想法,只是孩子的好奇和任性。小时候,做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动机,策略和心计是长大以后的事情。蚂蚁有蚂蚁的想法,它不受我的掌控。很多事情都不受掌控。蚂蚁拱了拱蚊子,没有落入圈套,只是闻了闻,掉头就走了。老母鸡这时咯咯咯地在身后絮叨,它刚给外婆生了蛋,得意洋洋的样子,令人讨厌地走了过来。蚂蚁好像感觉到危险,加快速度,选择了长满香附子和官司草的隐秘道路。小小蚂蚁,能上天入地,处处道路。但我知道,它跑不赢鸡躲不过鸟,挥起手臂把鸡赶跑了。
  蚂蚁从车前草的叶片下再次探出身体,确信危险已经过去,继续它的行程。经过一株蒲公英时,梗茎上站着一只瓢虫,蚂蚁眼都没抬,径直翻过一堆碎土(在蚂蚁眼里山一样高吧),渐渐向草垛靠近。也许蚂蚁知道,对于翅膀的无论为力。它是怎么知道的?我在幼年看到的一切事物,均要通过外婆和母亲才能理解。大地上隐藏着的许多秘密,夜一样深。
  草垛周边地面,有几只踩死的蚂蚁尸体。我又一次突发奇想,把它们捡起来,混入几粒稻谷,不怀好意地放在刚刚走到草垛的蚂蚁身边。我曾经见过被锄头挖开的蚁穴,里间除了白生生的幼蚁,还堆满了麦子、稻粒和糠壳。无疑,蚂蚁喜欢像人一样囤积粮食。但我们家的米缸,很多时候都是空的。
  蚂蚁面对稻谷和尸体,在犹豫。我把死蚁刨到距离活蚁更近的地方。黑蚂蚁终于拿定主意,咬着同伴的尸体踏上了归程。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中途,它碰到了前往草垛采集粮食的伙伴。它没有得到帮助,坚持把同伴搬回了蚁穴。然后,我看到更多蚂蚁,在洞口出入。
  已经不认得和我玩耍的蚂蚁。但那只搬运同伴尸体的蚂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是必然,或是巧合?一只蚂蚁的慈悲,神示般验证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感受,而和蚂蚁、蟋蟀、蚱蜢游戏的日子,一直是童年娱乐的主题。
  娃儿呐,你咋个还在耍哦,还不赶紧上山。不知啥时母亲走到身边,把我从地上拽了起来。你看嘛,早晨才给你换的衣服。母亲举起尺片佯装要打我,我跑进屋里躲在了外婆后背。外婆前胸像是阳光,而后背则是我的避难所。外婆对母亲说,你也是哦,娃儿这么小,你凶啥子嘛。衣服脏了我去洗就是了。来,幺儿,把衣服脱下来。母亲在我屁股上拍了几下,又坐回了缝纫机上。
  外婆抱起我,有些吃力,在木柜子上为我换好衣服,已是气喘吁吁,并咳嗽起来。幺儿,给我拿一块冰糖,你也吃一块。冰糖放在外婆大床围厢的抽屉里,已被母亲碎成黄豆大小。我知道,那是用好几张供应票买的,专门给外婆止咳。外婆平常舍不得吃,母亲从不让我拿。有一次小舅指使我去拿,被母亲打了个鼻青脸肿。母亲很难动手打人的。打人的时候,一定犯了天大的错误。从此,我只敢想念冰糖,不敢想念它的味道。
  我和外婆抿着冰糖,坐在门前石墩上。秋风微凉,大地清润。太阳泼洒下来,暖暖地照耀着我和外婆。那是我生命中幸福的段落,既漫长,又短暂。坐在房檐下,躺在外婆怀里看山色田景,懵懂生活。外婆说,娃儿呐,今天我们不上山了,教你唱儿歌。我跟着外婆的手势,唱起了有关蚂蚁的儿歌:黄生蚂蚂,吹吹打打。
  大的不来小的来,吹吹打打一起来。
  我那天没有上山捡柴,躺在外婆怀里甜甜地睡去了。小时候,我一直嗜睡,只要靠近母亲或外婆的怀抱,很快就会睡去。走了很远的路以后,依然确定,那是我一生中,最安全幸福的怀抱。
  醒来时,太阳已经落山,小舅还没有回来。母亲抽空在附近山坡挖回了茅草根。屋子里已经有一股煎煮草根的清甜气息。听见母亲在和外婆说话。
  妈,你少抽点烟嘛,看你咳得这么凶……我给你煮了一碗干饭。外婆抽旱烟,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歇过。
  大姑呀,你看幺儿都瘦成藤藤咯,跟秧鸡一样。我们两娘母吃稀一点没啥。干的给幺儿。
  你硬是哦,妈,娃儿们身体好。我心里有数。
  我试图还原这些对话的时候,不知道错觉了记忆,还是听信了情感。小时候,路过我耳朵最多的除了粮食,还是粮食。我们成了粮食的奴隶,一切围绕着粮食进行的事实真相,就像我眼里眶满的泪水,总为往事悲喜。
  幺儿呐,起来咯——母亲在喊我。下午没有捡柴,母亲不会打我,最多唠叨几句。茅草根到处都是,出门就是山原大地,走几步就能挖到。在母亲那里,外婆的健康比一切都重要,自然,茅草根比柴禾更重要,它可以给外婆止咳。而这种遍地生长的野生植物,是否有效,不得而知。
  小舅回来以后,母亲也做好了夜饭。缸钵里的红苕稀饭照得见人影。桌子上只有一碗泡菜水焗胡豆。小舅惊爪爪地叫了起来,姐,天天都吃清汤寡水的红苕稀饭,屙一泡尿就饿了。外婆举起筷子,照着小舅脑袋打了下去。小舅跳起身来,哽咽着躲到了母亲身后。
  母亲是小舅的后背。外婆是我的后背。我们在山一样宽厚的后背里,健康成长。
  外婆把母亲做的一碗白干饭分成了两半。一半给了小舅,一半给了我。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0-4-29 21:1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4-29 22:03 | 只看该作者
读了,评论写得确实很有见地。
欣赏朋友好文。
3#
发表于 2010-4-29 22:08 | 只看该作者
感叹克楠老师对文字敏锐、细腻的颖悟力,精到而专业地解读,延伸了文字的内涵。
4#
发表于 2010-4-29 22:14 |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解析的深刻,文字的内涵与外延都在细致的分析与点评里。问好
5#
发表于 2010-4-29 22:19 | 只看该作者
感叹克楠老师对文字敏锐、细腻的颖悟力,精到而专业地解读,延伸了文字的内涵——思来想去还是引琴版的评吧!
拜读文友新作。羡慕嘎玛老师!
问好!
6#
发表于 2010-4-29 22: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一针见血的解读。
7#
发表于 2010-4-29 23:31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王老师,在论坛看老师精彩的评论,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也喜欢读嘎玛丹增的散文。收藏学了了,问好老师。
8#
发表于 2010-4-29 23:45 | 只看该作者
恩,这样费心解读一个文字,不容易!
问好两位!
9#
发表于 2010-4-29 23:4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美评,欣赏了。
10#
发表于 2010-4-30 07:2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并收藏,
克楠老师的笔下,
生动了许多的书写者,
并带给人信心及勇气,
继续行走在文字之路上。
11#
发表于 2010-4-30 15:00 | 只看该作者
深谢克楠老师肯定和鼓励!

祝节日愉快!
12#
发表于 2010-4-30 1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王克楠 的帖子

这两年,嘎玛丹增的散文渐渐进入我的眼帘。


同感
13#
发表于 2010-4-30 18:18 | 只看该作者
  《我被阳光照耀》,作者没有停留在泛泛的记录层面上,而是努力使其笔下的物事具有“承载与担当性”,力图通过内心的、细节的展现、还原,来表达其思想与情感,意韵厚实,叙述很有味道。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08: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10-4-29 22:08 发表
感叹克楠老师对文字敏锐、细腻的颖悟力,精到而专业地解读,延伸了文字的内涵。


小雨是一个勤奋的人,劳动节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1 07:11 , Processed in 0.04988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