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2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方言里的故乡(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21 22: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芦汀宿雁 于 2018-10-27 18:59 编辑
   


         
         方言,如面,乡音亲。
  风雨《方言与识字》,于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中,以川东方言为视点,温味流年“花絮”,翘望民俗留痕,亲近故土人情,拼写了一曲触摸乡恋的方言之歌。
  向来厌闻考据的我,目抚一字一词,摩意川地文化和生活片花,心安于一纸故乡,再见如故。

  一
  《方言与识字》,是风雨濡染乡音、乡情、乡意、信采民俗、善读勤耕的研习成果,也是他一以贯之的文化良心使然。
  一字一词,绝非空穴,一语一意皆有来处。
  一个缺吃少穿的时代,小小的“赤脚大仙”们,光脚片上下翻飞,漫山遍野疯跑着。
  胶鞋耐穿却买不起,布鞋易坏又来之不易,故一群千烦儿,打着赤脚,蹿高就低,亲近自然,和童年相守。
  体肤都是肉长的。他们赤脚,怕刺,也怕磁瓦子。但,个中的忧与苦,被一阵风捎走了,只留下漫天漫地的笑声。
  红楼诸钗中,凤姐之狠之毒最为惊心。为逼供窃手,王熙凤出了一个“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不用给他们吃,一日不说跪一日……”的损招。
  近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跪磁瓦子”,还是一些乡小老师体罚学生的惯招。背不出课文的、完不成作业的、上课打跳的、坐土飞机的……那些学习不上心的“小鬼”,不是罚站,就是罚跪磁瓦子,或站或跪一节课,乃至一个半天。
  趱(zǎn)位置,是一些乡小老师奖罚学生的另一高招。那些不安份的“小鬼”,被趱到旮旯角角,任其自生自灭。好位置,赏给那些顺服、乖巧的好学生。
  随着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的深入,跪磁瓦子、趱位置这些有辱学生人格的行为,终会淡出视野。
  川食,美味,也有来自方言的蜜汁,唇齿留香。
  漉(lù)凉虾,米粉制作的凉食,入口爽滑,形同当下的夏饮。
  醪(láo)糟儿,若糖水,似淡酒,甜里淡淡的酒腥,醇中满满的浓甜。家逢喜事时,主家打几颗荷包蛋,舀两勺醪糟儿,用水熬开,代酒作贺。走亲戚时,吃上一碗卧着荷包蛋的醪糟儿,就是最高级的作客之道。
  北方人因喜面食,乃有“抻面”一词。
  长得还算抻展(chēnzhǎn)!川妹子夸男友时常挂口边的一句话,几分炫耀里,盈盈的都是自得与欢喜。
  抻展,有周正、挺拔之义,动词形化后,引出帅气、清秀等意思。
  某人秀气且壮实,川人乐用“敦笃(dēndǔ)”,或叠用“敦敦笃笃”,亲昵的口气之外,更添了一重强调;也有单用“笃”字,形容某人长得又高又壮。
  拆双化单,双词叠加,词类活用,动形互化……一音之变,一词之型,一意之转,衍生出多元魅意,活灵又活现。
  把门闩(shuān)往裤子荷包里一揣就溜出去玩的顽皮;冬日“玩抱箍(kū)子”或挤飙(biāo),小儿取暖游戏的巧智;宁喝清汤寡水面不加“臊子(sào)”也要省下两分钱、好买书看的懂事与俭约;玩“打小钱”时,小屁孩用“kā”这种土方法,量小钱距离,赢得漂亮,输也输得光生的鬼精灵……
  简白生动的叙事里,有日常景观,有心理情绪,也有生活智慧,满溢着形而上的童心和苦中作乐的创意。
  戏言游乐,民间谜题,民俗故事,世态面相……
  在转意的方言中缤纷,也在返真的心上开花。

  二
  日头高照。瓜眉瓜眼的小妹,顺了贴在墙头的木梯,向上攀爬。
  循声而至的妈妈,举着一根烧火棍。
  小妹滑兔般,溜了下来。小圆脸憋得紫青,泪珠儿吧嗒吧嗒落。
  幺女子,案板上有腊尕尕(gǎ)。妈妈立马服了软。
  女娃子,不能上房……妈妈重三倒四地说,就我听进去了。谁让我是老大呢。但,啃腊骨头,却倒数第一。
  背时倒灶。我吐一口长气,靠着墙根,继续数金竹捎上的小麻雀儿,辨别它们的亲戚关系。它们叽叽也喳喳,飞高飞低,自由,快活。
  轰隆,新砌的南墙倒了。
  小脚外婆癫悠悠地晃了出来。她手里的长铲,还滴着油水。
  莫不是,上梁冲撞了啥子?
  扯拐了……真是活见鬼。哎!
  晒坝中,等待打尖的师傅排排坐在磨盘上,悬吊吊地,七嘴八舌。
  哪个短阳寿的?外婆的目光弯(yuàn)了一圈,狠狠地射向小妹。
  小妹攥着一节腊骨,躲在高高的门槛(kǎng)后,怯怯地张望。
  人没事,就莫得事。先吃东西。挑水回来的爸爸,撂下扁担,且劝且请师傅。
  打尖了。师傅们,涌进了灶房。他们手托土碗,喝得呼呼响。
  墙角根,那一个秋眉秋眼的丫头,也溜回灶屋。
  小妹还拽着她的肉朒朒,吧唧着,没工夫搭理人。爸爸,正往小弟的碗里拨鸡蛋。我的碗里,也漾着两个荷包蛋,汤面浮着醪糟儿。
  琼女子,趁热吃。外婆的笑脸皱出核桃的纹路,像她的衣服,皱巴巴的。我的小碗腾起一片雾,滑进来一颗鸡蛋。我知道,又是外婆。她最疼我,老给我开小灶。
  这丫头,太干(瘦)了。怀她时,日子苦,你逞强,她受亏......听墙根,不是我的专长。但,外婆和妈妈的私话,偏钻我耳,落在心里。
  外婆走到哪个塔塔(地方),那个塔塔就有笑声。但,外婆迷信,还骂人。她一啰嗦不打紧,一向明理的妈妈却较了真。
  上不得房,下不得水……要在规矩中偷乐,我是缩手缩脚的。
  小妹亲外婆,而我,却隔了心。我喜欢麻花辫的妈妈,打扮得舒舒气气。我也喜欢体面的爸爸,即使干农活,也保持着教书匠的模样,光光生生。
  筑墙的筑墙,掌土的掌土……南墙的平台上,晃着几个光胴胴(dǒngdǒng)的身影,响着号子声,金竹林的蝉也热闹了起来,短一声长一句地……
  小妹趴伏在老竹上打唿哨,小弟胯下夹了根金竹儿,围着竹林转磨儿。
  小小的我,独坐石磨,在矛盾的思绪中转磨儿:光生与贫富,墙倒之灾与女孩骑墙而坐、临风望远的关联。
  一掌故,大趣闻,小警语,单镜头,多场景……
在《方言与识字》中,瞻望,流连,亲近,那些遗落于乡音里的时光、生活、亲人。

  三
  一字一词,分其界,析其义,诠其意,会其趣……
  诠释方言,就是对接生活,爬梳骨格,探测人心人性,托寄乡情乡味并升华为乡愁之本。
  地镇(zhēn)板,用来防潮。离地尺许铺排木板,取“镇”宰制、镇服之意,是要宰制、镇服土地湿气。
  流沙河《正体字回家》50说:“旧时民居,木构瓦房,上有天花板,下有地镇板,墙壁有缝,阴沟有洞,皆有利于鼠类生存繁殖。”
  镇地板变成地镇板,花天板变成天花板,或许,是动词名化的结果。
  四川方言里,同是“擦”这个意思,揩(kāi)用于人,抹(mā)用于物,各表各意。擦掉附着于人脸的“戏脸壳”,不用揩,而用抹,引出了川剧之绝活——变脸。川剧是四川特有的表演艺术,帮、打、唱结合,高腔和变脸最具代表性。扩而展之,还引出了“抹脸”一词,说一个人喜怒无常、变脸比变天还快。
  床笆箦(bāzé)。剔去“青篾”所余之“死篾条”,编织大略粗疏,中多空格,用于床上归拦稻草;还用于圈围菜地,权当院门,统称篾bāzé。
  Yuàn,即流沙河笔下的“慢慢弯”之“弯”,也是“大路不走走小路,捷路不走走yuàn路。”的四川俗语。“路如弓弦,弦是捷径,弓为yuàn路。”风雨之比拟,更显轻讽、有趣。
  变脸的会意,“席子、笆箦”叫法的精分,“慢慢弯”之“弯”的毕肖,昼夜“趱行”的反义,蜀地方言之精妙,俯拾即是。
  恨恶或蔑视某人行止时,叫她“草狗”,呼他“脚猪”,骂他“叫驴子”.....一个口口相言的俗语,大俗即大雅,力透纸背。
  光生的镜头,香菜的神话,芫荽的传说,邯郸淳“汉人煮箦”的故事.....慧如川民。进入生活的方言,自连着生态,也续接着地气,融汇着生活智慧。
  一切凭票购买的日子,一颗糖,会珍稀到何种地步?慢慢mǐn,嘴唇“稍稍合拢”,用舌头轻轻“抚摸”糖果,一点一点地将糖化开。
  糖如生活,生活如糖,抿抿甜(mǐn)。那么,且将生活与记忆包裹,在方言中盈满,发酵,慢慢mǐn,越抿越甜,越甜越抿。

  四
  土语不土,乡味不淡。
  “燥辣”。一个比较严厉的措词,一般不当面说。
  回锅肉、水煮鱼、毛肚火锅、剁椒鱼头等川菜是辣文化的优秀产品,天下独味。尽管口味因人而异,因蜀地阴、冷、湿,自是辛味版图的重辣区。
  川人自古“好辛香”。据风雨所述,辣在内里烧着猛火,燥在外面添柴加风,渗入血脉,渗入思维,默化性格。原来,蜀地儿女的辣与劲爆,得益于川菜文化乃至习性的传承。
  “神戳戳”。形象的模拟,揶揄的声气,生活情状的还原,引出冯癫子境遇的悲苦与人性的寒凉。
  树老心空,人老癫懂(diāndōng)。这一俗语,泛指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的人,并非只适于老年人。不过,“人老癫懂”之癫懂情状,正好是“返老还童”的注解,精当,活而不板。
  笑,千奇百异。四川方言中,有一种笑,叫打抿笑(mǐn)。打抿笑者,特指少女、初嫁妇。带怯含羞之间,不掩口,亦不开口,逗漏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媚气,狐味可嗅。
  读解一个词条,读懂掩映其后的生活内质和警示意味,实实在在考量的是解词人的“世故”与“内功”。
  在音系发展与演进中,古字与今音,书面语与口语,异同霄壤。
  多向度对比中,有各种注释的异同,有异地同词(方言)的区别,也有阅读思考的轨迹,更有质疑、纠误和创造性的处理,赐予川东方言丰满的血肉和全新的灵魂,洞见幽微,雅正可观。
  川人制作老腊肉,zǎ是一道重要工序。菜名粉蒸肉的“zǎ肉”,小孩要求“zǎ我一点”,送礼希望“zǎ一下对方”的zǎ,都是从“臜”用盐臜肉的原初意义推衍出来的。
     于里山与川东而言,“臜肉”,引而伸之,一个又脏又臭,一个却香氛可口。词性、词义虽有区别,但取意却同源。
  蒙,或应写成懵懂之懵;《汉典》拃之注释的“中指(或小指)”应改为“食指”,贴切、准确;还直言《三国演义》片首曲,原词中的“浊醪一壶”被改成了“一壶浊酒”,不贴合原著……
  综览已发79余篇什,钩沉方言,风雨可谓是广引博采,殚心竭力,自然利落,言尽其妙。既有取自权威的注音——《广雅》、《字林》、《集韵》、《汉典》、《国语辞典》、《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360百科、《說文解字注》、《古今注》,源出有据;有溯源之本——彭长征《漫画四川方言》,蒋宗福《四川方言词源》,追觅一个个典雅实在的出处,佐证详实;也有书证之正解,引述涉及诗、词、戏剧、小说等体裁七十余种,信采之广;更有近情合理的揣想,适性得意的“扯”解,喜闻乐道,代入感极强……
  在方言式微的当下,故乡已化为面目全非的异乡。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拥有《方言和识字》,以寄存远去的童年、生命之根和家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10-21 23:3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重帖!
方言的形成和传播如同那片地界的人文密码,光是那些读音就相当震撼!再融入生活与往事的细节重现,芦汀先生的心血流淌于字里行间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08:42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10-21 23:30
这是重帖!
方言的形成和传播如同那片地界的人文密码,光是那些读音就相当震撼!再融入生活与往事的细节重 ...

谢谢槐安版主,删除另一个未成形的贴。因操作不小心所致。
方言是人文密码。内中玄机,不可枚举。
4#
发表于 2018-10-22 10:11 | 只看该作者
方言是乡土文化的沉积,但追根溯源并不容易。芦汀宿雁的辛苦可见一斑。
5#
发表于 2018-10-22 10:5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这些方言都是没事时,瞎写写的呢。没想到雁子读得这么认真。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13:55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10-22 10:11
方言是乡土文化的沉积,但追根溯源并不容易。芦汀宿雁的辛苦可见一斑。

哈哈,十八版误会了。方言与识字,是rsjby的系列作品。我只是随读而感,算是胡乱凑趣吧。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13:58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8-10-22 10:55
哈哈,这些方言都是没事时,瞎写写的呢。没想到雁子读得这么认真。

哈,自己还不够胖吗。谦虚太过了。能在披沙炼金的阅读中,爬梳,钩沉,省悟,提炼成系列篇章。
不单单要渊博的底气,还得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胆气。
向风雨学习,乐活,善读,勤耕。
8#
发表于 2018-10-22 19:38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8-10-22 10:55
哈哈,这些方言都是没事时,瞎写写的呢。没想到雁子读得这么认真。

看来都是被小狐狐带歪了,每次看到rsjby想到的就是字母先生,汗~~风雨先生在此咯
9#
发表于 2018-10-22 23:31 | 只看该作者
夜深了,先来支持支持朋友~~~
10#
发表于 2018-10-22 23:31 | 只看该作者
明天来读~~~~~~~~~晚安~~~~~@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9:27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10-22 19:38
看来都是被小狐狐带歪了,每次看到rsjby想到的就是字母先生,汗~~风雨先生在此咯

rsjby=风雨,哈哈,小狐狐是哪个?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9:28 | 只看该作者
童心是 发表于 2018-10-22 23:31
明天来读~~~~~~~~~晚安~~~~~@

好久不见,霜降了,问好童心是。你的昵称,有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10:16 , Processed in 0.086306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