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384|回复: 7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心底的歌谣--读郭玉琴散文若干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6 0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底的歌谣

--读郭玉琴散文若干篇

梁星钧

       
  翻开郭玉琴的散文,心里沉甸甸的,久久难以平静。         

  郭玉琴,一个自称来自“沟渠”的女子,生于苏北淮安一个俗称刘皮古寨的贫瘠小村庄。她从小受歧视,虐待,被认为脑袋有问题,是个“痴子”,被邻人视为“不值钱的野丫头”,直至9岁才由伯父送去上学,初二向老师学写作,从此步入了抒写自己生命,吟咏心底歌谣的漫漫人生征程。

一、成长之痛:我要读书

         
  读《高玉宝》时,知道那是万恶的旧社会,玉宝从小上不起学,只能给地主当长工。然而玉宝天天在盼:我要读书。当真的读书到来时,玉宝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连续问妈妈,问父亲,问姐姐,才确证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原来是老师免费让他上学。他忙跑上山去替患病的父亲一捆又一捆打柴禾,把鸡撵得房上飞,把狗追得满地跑……
          
  郭玉琴虽没给地主放过牛,却被父亲留在了家里喂牲口,打猪草,洗衣烧饭。就因她自小不哭不笑不闹不说话,在父亲的眼里是脑袋有问题,是个“痴子”。父亲既这么说,外人也就这么认为,自此这个恶名由她彻底背负了,可幼小的她哪里能扛得动,但扛不动也得扛。可以说,玉琴就是在这样冷酷的目光和残忍的打骂下(父亲常打她头部),一天天长到了9岁,但仍然没书读。在暴虐的父亲看来,“痴子”还读什么,读也是白费钱,况家里没有钱,再说一个女“痴子”读书也没用,长大迟早还是人家的人。所以洗衣烧饭就是她的本分,养牛喂猪就是她的天职。看看三个兄妹读书,玉琴心里流泪,然而她就是不说出来,反正说出来也没用,父亲不会让她读书,母亲也无权利主宰这事。幸在这时独身的伯父实在看不下去,要执意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钱供玉琴去上学。面对伯父的提问,当着父亲的犹疑目光,玉琴怯怯地吐出了:我要读书!     
       
  上述两个读书场景何其相似。玉琴就这样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虽已是新社会,但这样的事就不折不扣在她身上发生了,而且显得自然平静,无风无浪。
       
  上学迟到和完不成作业要挨老师打。玉琴因早上帮家里烧饭喂牛迟到没少挨打,后没迟到却又没吃早饭。就这样一天天读下去,玉琴的成绩竟然比同路的同学好,这又被同学和父亲传为笑料,作为置疑:一个正常的孩子读书成绩尚且如此,一个“痴子”怎么会考出高分呢?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她只能是抄的,因为只有抄的才是对的,才会考高分,而自己做的才出错。  
                   
  玉琴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跃升县城重高,给奚落的人们一记无声耳光。然而,偏激的父亲不仅没喜,反而愁眉苦脸,还动员众亲去做劝说,几个孩子们都不要再读了,因为都长这么大了,该懂得体恤家里的困境和孝敬父母了--那就是别读书了!父亲,一个神经正常,虽受了点阶级成份压抑,仍大脑仍还清晰的石匠父亲,就这样三番五次,苦口婆心,把自己的亲生儿女在读书的路上一次次往回拖。读到此处,我不得不想起如今的一些“小少爷”,“小姑奶奶”们,他们是怎么读书的呢?就差点没给他们下跪,把他们喊先人了!无论你怎么恳其读,提供无忧的便利读书条件,他们中除了少数属于天赋问题,大多数分明就是吃不了那份苦,仿佛深受其“害”似的,--尽管应试教育弊端多多,迫人无奈,但他们的自主学习是严重缺乏的,安逸享受,贪图游玩,好吃懒做是主要的。说句直白的话,他们简直就是理直气壮为我们大人读!         
  
  玉琴排行老大,理当带这个头,她早想辍学,以缓家境之危,无奈只等读了初中再说。这下好了,初中已读完了,该休学了,再好的成绩,再美的重中,也只是昙花一梦了。玉琴噙泪随姨奔火车站,前往南方打工。也许天不绝人。家访的廷武老师闻讯气喘吁吁追来,一把拉她回到父亲身边,当场重新表态,是读到底还是不读?玉琴望望父亲,看看老师,有老师在她什么都不怕了,不再怕父亲骂她是“痴子”,也不怕再打她的脑袋,她发自肺腑的一字一顿大声喊了出来:我-要-读-书-!
       
  这是一声响彻云霄的呐喊,出自一个“痴子”之口,再心如磐石的人当场也会有所触动,默不作声的父亲脸上青一块紫一块,老师再也忍受不住,动情而义正严词地当场宣布道:你们都给我听好了,从今以后,玉琴上学费用全由我包干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要说,一个高中算个什么!即使七、八十年代,分粮吃饭的农村大集体,也不算稀罕事。这已是农村包产到户的上个世纪90年代,而在玉琴这里,居然成了这么大的难题。她读的这么艰难,这么勉强,一路凑凑和和,在她高二之后还得被迫辍学,因师母生病入院动大手术,老师经济拮据难撑,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她只好一边找份临工--白天代课,晚上回校上晚自习,过了一段尴尬日子,才终熬到毕业。     

  这是苏北一个叫刘皮古寨的真实一幕。但全国这样的事绝不会少。中国古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通常的思维定式是认为你既不优难仕,又何必去读书?回想玉琴的磕磕绊绊的一路读书,除了父亲一贯的误认为“痴子”不能读,几个孩子读书家庭经济不堪重负之外,还有什么?这是很值得深思的。我可以这么说,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无疑都在摧折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灵,断送了孩子的无量前程,制约禁锢和戕害了一个又一个的鲜活少年。此诟弊许多地方目前仍还盛行。这是读书阶层的一个缩影,折射了一部分人的短浅狭隘目光,也表达了部分农村孩子读书前景堪忧的无奈现实。正好应了前面说过的一句话:家长让读的孩子不读,家长操碎了心;孩子想读的家长不让读,孩子伤透了心。原来都是这么一厢情愿!这是一个不小的社会悲剧。          
       
  读罢玉琴人生经历我有两点感受,一是误解偏见歧视往往会坑杀人。人们有时不是失败在能力和天赋里,而是埋没于俗见和自卑中。玉琴这“痴子”是不痴的。虽如她自己说,喊的人多了,次数多了,仿佛就真痴了。但她骨子里自明白,也在抵拒和反叛。这正应了物极必反的道理。“痴子”既痴,颜面失尽之后,羞辱屈辱冷硬了她的心房,使她变得坚韧,不屈不挠。当年读书她与同路孩子争胜,在全班全校出类拔萃,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且,她变得大胆泼辣,无惧无畏,开始向自己的人生命运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抗拒和挑战,后来在打工、从教等职业的频频转换里表现得最充分。
       
  二是生命中永远要感恩一些人,也正是多亏了这些人的关心帮助,她才有了今天。如果报恩无法对应反哺,我们就要关心同样需要关心的人。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传承,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良心。伯父,无疑是世上最好的伯父。当年要不是她送读书,玉琴肯定永远被关在门外了。伯父用养小猪的钱送玉琴去上学,路上伯父问她怕不怕老师打,又说反正在家也要挨父亲打,如果做好作业,回答对问题,成绩好,老师就不打了。伯父后来又拿钱给供妹妹上大学。独身的伯父最后分文没有,连过农忙只有向邻人借一百元,中午只吃了半份5角钱的豆芽菜,不料下午就因营养不良和过分劳累而昏倒了,再也没有起来,死前他艰难地竖起一根指头,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后才知是欠了人家一百元钱,希望死后替他归还。玉琴最遗憾和伤心的,是伯父希望已经上班的玉琴给他买件过冬棉衣,而玉琴满口答应了,可是买衣正还在筹划中,冬天还没来临,而伯父却于2005年一个棉花飘香的秋天里永远地离开了。      
  
  廷武老师是她此生写作最好的引路人。廷武老师有文见诸《今古传奇》,玉琴不解地问,我可以写吗,有写作的天赋吗?老师笑笑对她说,有的,你有的,只要勤学苦练,你准能成!这是殷切的鼓励,是响亮的鞭策,是无声的动力。自此她开始每天写日记,自己命题作文,得到老师特别点拨。在玉琴16岁的一天,经老师指导修改后的一篇稿子,终发表在市广播电台的“校园之声”上,成了她的处女作,毕业之后她的《鸡冠花》发于《淮阴报》,成了首上报刊,由此她跨入了文学创作的艰难之途。  

二、心底之音:我要歌唱

       
  郭玉琴,一个普通的名字。没多少影响力,没多少关注者。在博客上遇到她,彼此谈起写作,感其人生磨难,赞其坚韧顽强。读她顺手丢下的两篇文,一篇是《合欢树的枝头》,读到了一种细腻的情感精神力量。“我曾很长一段时间是为了躲他才绕道而行的,但走着走着就觉得路绕多了,是在折磨自己……”,以合欢树见证恋情,以写心理感受胜。又如“有那么一段孤苦的岁月,我在合欢树下,无数次的沉默着,看着合欢树的那些叶子,那每一个枝头的叶子都是成双成对的,那叶子的形态像锯齿一样锯着我日渐萎靡的心,终于我在一个月明风清的日子里想通了,不想和这棵树失去呼唤的感应,有了一种欲望,想和这棵树合欢,把自己的灵魂和生命都托付给一棵树,想让自己的希望都挂在枝头上去。那年九月合欢树开花的季节,我的身体有了反应。我所居住的这个院子,站在阳台旁透过窗子,就能看到合欢树上的枝叶和花朵。”以合欢树的花开叶茂,喻自己的爱情硕果。这段情感,写出了柔软里的坚强,令人刺痛;写得春波萌荡,搅人心弦,读后心颤。         

  另一篇《你的样子》,写自己的“钢笔情”。通过“他握过的那支笔,我一直把它藏在我的背包里”,“出嫁带走了笔”,“上轿场景里藏笔”(因娘家不让带走一针一线)等几个场景的细节描写,呈现了那份恋情的真挚,深沉,隐秘,执着。这支笔是男友亲手教她写诗的笔。然而,这桩婚姻父母杜绝,并将他们无情隔断,她被带往福建由兄监护打工;这时他们早已山盟海誓,情定终身,已有孕育。可是时隔不到两年,男友却莫名地患了白血病,头发突然掉光,生命处于垂危,他那伟岸坚挺的军人身躯,也没挺过这场劫难,于一个秋夜安然地夭逝了。这是何种痛楚?他辞世时留下遗嘱:托姐姐照顾好玉琴,要替他把戒指带在她手指上。姐姐含泪微笑点头,最后把虚弱的玉琴从遥远的福建解救回山东平度老家,在那调养了一段身子,才恢复了体力和健康。         

  我读完上述两篇文章当即谈了自己三点感受:一是委婉含蓄隐讳,深藏微露;二是心理感受细腻准切,生动鲜活;三是语境温婉,从容不迫,沉静温润如水。但随后又觉这点评太淡薄了,与她强大的悲情气氛,感染力比,太轻飘了。我无以弥补,便暗自决定对她进行泛读,以图清理她的情感脉络,找准她的经历走向,阅读她的艺术趣旨,以求获得一种全新认识。然而要这样读完一个人浩瀚的70篇文,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于我来说是第一次,然而,我作了,我全读了,有了一些粗浅体会,在此提出以作交流。        

  玉琴拿笔写自己的人生命运历程,感恩老师伯父,咏叹自己的婚姻恋情,书写自己脚下之路,并以此为参照,开始了自己的生命踪迹探索,反照同辈命运,反思人间冷暖疾苦,反观炎凉世态人世。试以手中之秀笔,谱一首首人生苦短之篇章,吟一曲曲悲伤的心底之歌谣。         

  这支笔始终是沉涩的。常写着写着就泪涌,湿了纸巾,墨水泪水相溶,滴答成行行复行行的滚烫文字。         

  这些文字是凝重的。凝着一种生命的信念和力量,一直在游走。人啊,在屈辱中生,在逆境里长,人原本就是这么不容易。然而,人活着,挺着,越过了艰难,度过了沼泽,明天定然美好。天不会每天都下雨。常有许多人鼓励玉琴说:大难不死有后福,苦尽之后必甘来;你每当临危即有救星,说明天在佑你,你为这些人英勇而坚强硬朗些吧!在文字的天空里,玉琴纵横驰骋,打工期间有文字见报刊,也有地方报曾为其开专栏。文字已然成了她的心灵家园,成了她最好也是最终的精神慰藉。      
       
  读完她的文章我谈三点感受,以求商榷共勉。          

  一是真情流露,心底歌谣。玉琴文字最大特点,就是真实述说,述写真情。这样的篇章如《桃木梳子》、《梦随光阴飞》、《蚯蚓的疼痛》、《伯父的故事》、《我的老师刘廷武先生》等。其中《伯父》是暴露性的真情写作,揭示人情世故,俗见偏见,嫉妒,仇恨。写出他对自己的生命关照和振救。要不是伯父这样救她于受奚落、受嘲笑、受屈辱,被世俗眼光摧残,人性扭曲的悲剧氛围,她恐怕永世难“翻身”了。另一篇《我的老师廷武先生》,把恩师领她走上写作道路,以及读书的纷繁理得眉清目秀,把心理活动和人情世故展示得淋漓尽致。文章既真情表露了父亲的偏执残暴来自特殊历史政治原因,自己孤独内向完全来自父亲的火暴脾气,而造成了她的恐惧,疏远,沉默,以及脑子上的本没问题,硬被说成是有问题,久了就仿佛真有问题,致使她不哭不笑,沉默寡言,看谁都仇恨的人性极度扭曲摧残。文章同时也揭出否极泰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人生恒理。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孤苦无依的人生,把自己逼上了一条漫漫诉苦的文学路。文学是承载她苦痛的小船,无涯地漂向远方。而这艘船儿,是恩师廷武送的。”    

  二是日记体裁,简短字章。玉琴的文字多属于日记体,是心灵的对话。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记什么,绝不拖泥带水,而是随心的文字,干净利落,意尽文止。如她新近的一组8篇日记文章,直率简捷真诚是其特点,敢于揭露暴露问题以及家庭社会矛盾是其惯行,文短字节思考容量极大是其个性。从这组日记里,我们读出了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露面对的信心勇气,实际在暴露的同时,实际就是为自己舒一口气,一口长气之后自会平息,一切终将迎刃而解。所以其文首尾简洁,中间不繁,文稿一般不长,往往一事一文,一事一议,是简短的随笔体,日记体,如果尖锐辛辣一点,即成杂文;如果结尾奇巧一点,即成微型小说。当然她的文字是真实的,故我建议,如要沿此文风,除了情感抒发和主体外,可加情趣意趣志趣,往小品文路数上走。当然语言精致提炼,空灵弹性,也是需弥补和强化的。         

  三是议论风格,关注女性。如《叶子的故事》、《爱情的定位》(议杨振宁与翁帆婚姻)、《藏着你的照片》、《回乡记》、《女人的黑窟》等。这些文章都有鲜明的论证色彩,书写关注女性命运。其中《回乡记》写从小长大一块长大的霞,漂亮,嫁到城里,生了两个女儿,被重男轻女的公爹公婆斥为“绝种女人”;先生也说她不用上班,自己挣的工资足够养家,她的任务就是生儿子--生儿子就是她的工作!甚至还威胁说,何时生何时止,否则就离婚!显然,这样的书写,已不单是暴露和揭示了,透过她的许多同类篇目字里行间,我们分明见其批判直指的尖锐锋芒了。         

  我想啰嗦几句郭玉琴散文的真实性问题。也许该问题许多人在关注和置疑。她的散文确实不太像纯散文,具有日记,随笔,杂文,小说等多种杂糅成份。如果单就写人故事篇目的叙事技巧,心理铺染,场景描绘来说,则更像小说,但就真情流露和片断式连缀可姑称散文。这我们都看到了。但是她的这个真实多有被人置疑。甚至我写了这篇评论后一度都怀疑是否有无必要去发表。她在自己的文中也承认,“没想到弄假成真,连编辑也被骗了一下。最终把虚拟的网络搞得人心惶惶。真是情多累死人,害得有一段时间连QQ号都不敢挂上去。--有人把我写的文章的故事与实际生活对照起来,不想让读者失望才这样顺其思路信口雌黄下去。”“本来就是调侃,谁知会有那么多痴情种呀,真是掉进毛坑里,还觉得冤枉。”“以前很多时间都在说谎,现在后悔。--说的不过是一场虚拟的感情”(《2008年的最后一天》)。从这看来,不能不伤害一些人的感情,如果真是大面积羞辱好心和热心的读者,我们有理由责罚她,但我更愿意相信她这是有所特指。她的一些文章虽有无法对照生活原迹(按她自己所说),但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又爱读,纸媒编辑又信以为真而乐于发表呢?这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并非这些读者全是“痴子”,显然这就是文章的魅力了。这就是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玄理了。这个我们何以理解?众知我们通常指的艺术真实,并非生活里的1+1=2,而是生活原型早已变异,无不打上时空视角光斑,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艺术真实只剩下心灵和情感真实的外壳了。这也是我们衡量一篇散文是否真实的基本量度。这也正是玉琴散文具有以假乱真,令人信服喜读,充满阅读兴趣的主要原因吧。  

  我还是觉得更大原因在于她的绵密叙事能力,几乎是牵着你的鼻子和感觉走,惟一遗憾就是有时稍有累赘琐碎。按她自己的话说,是“拉家常,随心所欲,说自己真实的故事。喜写经历的每一个人,在别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山峰》)这样的出发点无疑是对的,但收缩和节制同样很重要。这也完全得益于她的小说功底。她的小说怎样我不知道,但她小说的起步早,甚至在“读高中晚自习后偷偷打手电在被窝里写小说”,所以我深知她要是在小说的路上走,定有不凡成绩。所以于她来说,文章的形式已不是太重要了。她这种以心底歌唱,以情感动人就足够了,正如一个兰心蕙性女子,是勿需着浓妆的。但我还是要说,优质女子也需仪表,虽不刻意打扮,但必须的讲究还是要的。只有这样,才更内外和谐,衬其美的特质。此外,散文的韵味,细节的提炼,情感的深度体验,都是极重要的。当然,这些我们共勉。    

  总之,玉琴散文以真立足,以直入劲,以新(观点)入目,以智入味,特别是她的心直口快,敢爱敢恨,就足以令人刮目,如再努把力,可望能更上一层楼。好在她处在创作的旺盛期,相信她的潜质实力,定能更放异彩。         

  我无法走进郭玉琴的全部心空,只愿她驾好自己的生命轻舟,既历千难万险,何惧风雨兼程,请坚信这句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面万木春!(约6700字。写于2010年4月中-下旬  清江河-老宅)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0-5-7 10:2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5-6 08:35 | 只看该作者
全面把握,深情抒写。写的是评论,也是一篇很好的传记啊!
3#
发表于 2010-5-6 08:39 | 只看该作者
星钧专业而又质感的解读,清晰地呈现了郭玉琴散文的艺术特点、行文风格和内涵质地,确实难得。更难得的是在鉴赏的同时呈现了作者自己的个性色彩,确实值得借鉴。一并问好二位!
4#
发表于 2010-5-6 08:44 | 只看该作者
是大家学习的楷模,有痴才能有真情!问好二位!
5#
发表于 2010-5-6 08:59 | 只看该作者
心底的歌谣:星钧的又一篇力作诞出了。我发现,在他的笔下,许多人物由网络变成亲临般的亲近和神奇,具有现实感和血肉感,超度了原文本身的陌生和不敢靠近的种种因素,从而几乎0距离靠近了一颗心灵,一种行文方式,为人个性和风采。一个人的成长,有痛,也有喜,但痛的超脱则是化作动力,读这一个细节,感悟是如此。而师从的经历更是铭心刻骨,我们写文章大都为着生命而书写,因为时常为生命中的所有细节感动和坚持,就会无微不至地收留这些细节,在某一天,它们就是最纯粹的生动。第三点,道出了作者诗意人生的开端和进行,爱支撑起了一片诗意和天空。对星钧文尾的陈述,我觉得很可观:“玉琴的散文以真立足,以直入劲,以新(观点)入目,以智入味,特别是她的心直口快,敢爱敢恨,就足以令人刮目”,这一系列的阅读,不是阅读,是心血的流淌,是功德无量。我读玉琴的作品少之又少,因为我注册来这里才短短的时间,所以了解和感悟的不太多。但从近期的几篇字来看,星钧的点评真的很入微,很精悉,我想说:阅读,能诞出如是的境界,怎么不教人感动。
6#
发表于 2010-5-6 09:20 | 只看该作者
几乎含着眼泪读完,为玉琴的曲折经历而揪心,为玉琴的刚强不屈而感动。来论坛的时间不长,通过星钧的介绍,才得以对玉琴的人与文有了深层的了解。这个世界有黑暗更有光明,玉琴再艰难,还是遇到了关心他的伯父和老师,而如星钧这样的文友一定也给玉琴带来过很多快乐,在这之前,从她文中我就知道大相老师曾给过不少关照。前不久读到玉琴写自己家庭变故的文章,似乎她的曲折道路还在延续着,但是我坚信坚强的玉琴能够挺过去。喜欢读玉琴的文章,更喜欢玉琴的为人,愿与星钧与更多文友一道,见证玉琴战胜苦难续写辉煌。真诚地说声,玉琴保重!并问星钧好。
7#
发表于 2010-5-6 09:4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
8#
发表于 2010-5-6 10:24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评论引人入胜,读来倍感亲切,细致而真实的写出了文友郭玉琴的坎坷经历和她的文字风格,令人动容。真是佳作!欣赏!
9#
发表于 2010-5-6 10:52 | 只看该作者
对玉琴散文走向的把握很到位.
这篇评论费了星钧不少时间,阅读,理解,体会都需要过程.
非常好!
10#
发表于 2010-5-6 10:53 | 只看该作者
顶上来,慢慢品味~!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5: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0-5-6 08:35 发表
全面把握,深情抒写。写的是评论,也是一篇很好的传记啊!


  谢杨军首读。传记还谈不上,是一篇扩大了或不拘形式的微评吧。有点长,谢谢关注和点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5: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5-6 08:39 发表
星钧专业而又质感的解读,清晰地呈现了郭玉琴散文的艺术特点、行文风格和内涵质地,确实难得。更难得的是在鉴赏的同时呈现了作者自己的个性色彩,确实值得借鉴。一并问好二位!


  一兵老师的点评和鼓励难得,令人振奋!感谢。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5: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九峰 于 2010-5-6 08:44 发表
是大家学习的楷模,有痴才能有真情!问好二位!


  一篇普通的评论。九峰过奖。谢谢关注。
14#
发表于 2010-5-6 15:49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评论文字,依然打着星钧朋友行文的“面孔”和符号标记。评论者和被评论者,因为我都相对熟悉的缘故,感觉到自我彼此理解和相融的性情。这种以一种个性去体会另一个人和她的文字的个性的方式,显然因为更直观和坦率的因素,形成了令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的行为。文字的行为,有时比现实的行为更有深度的说服力。所以这种对作者及其文字的观察、体会、认识、呈现与希求,都有着真实而真挚的心灵和艺术碰撞,当然也和读者的阅读目光进行了广泛融会与共鸣。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6: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5-6 08:59 发表
心底的歌谣:星钧的又一篇力作诞出了。我发现,在他的笔下,许多人物由网络变成亲临般的亲近和神奇,具有现实感和血肉感,超度了原文本身的陌生和不敢靠近的种种因素,从而几乎0距离靠近了一颗心灵,一种行文方式,为 ...


  回到小暖这里,我不由停住了手,再打量阅读下。实说,你的文和评都是出类拔萃的。我只说这一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1 07:11 , Processed in 0.05406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