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槐下客 于 2019-2-20 16:43 编辑
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代表。他的“性善论”,他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等等,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的极富雄辩色彩的文章,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也对后来的散文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作用。而这些方面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和孟子的气质是分不开的,这是本文要谈的重点,以就教方家。即,和其他的思想家相比,孟子最鲜明的特点,也是给后人最大的不同影响的,是一个“气”字。
孟子和他的弟子公孙丑有过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在这段话里,孟子强调出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自己和别人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知言”和“善养吾浩然之气”。二是浩然之气的特点和作用——至大至刚,能够冲塞于天地之间,和“义与道”配合到一起,可以无往而不胜。三是如何培养巩固自己的浩然之气,首先要配义与道,要直养,要善养,不要揠苗助长急功近利。一段很简洁的语言,说清了气是什么,有了这股气能够如何,怎样才能够是这股浩气长存。真实言简意赅。
孟子追求的气的根基就是人生来就具备的“善”的本性,是人人都具备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你不能去损害他,而要时时地去涵养它;不能揠苗助长,而要遵循它的自身规律,还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要经得住诱惑,战胜得了困难,经受得住考验,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拥有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因为有了这股气,所以孟子能够对于不懂礼仪人伦、不懂礼尚往来的所谓士大夫拒绝不见,并且毫不隐晦自己的态度;有了这股气,孟子敢于把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堂堂国君评价成看起来不像人君、丝毫不令人敬畏的猥琐小人;有了这股气,孟子才会有“舍我其谁”的强烈自信,才会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和无畏。凭借这股气,他宣传着儒家的仁政与民本,正义诚信,把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批判得体无完肤,把逆历史潮流而趋向保守的思想流派驳斥的哑口无言,批判得高居庙堂的君王顾左右而言他……
凭着这股气,孟子成为有着强烈自尊自信并且敢于维护自己的自尊自信的精神王者,这股气也熏陶的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乃至中华民族具有了强烈的自尊自觉的人的本体精神意识。司马迁遭受宫刑依旧刚直不阿,著成信史照尘寰,杜子美草庐栖身,依旧想得到广厦千万间来庇护天下寒士,苏子瞻漂泊天涯所到之处一心为国为民,文天祥一代弱儒却用一腔热血谱写出震撼千古的《正气歌》,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有这一切,不都是“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气的具体写照吗?抗元、抗倭、抗清、抗日,每当民族兴亡的历史关头,都是中华儿女拼尽自己的献血来捍卫民族的尊严,还捍卫民族的血脉的。他们敬天敬神,但是不惟天,不惟神,有着这股气,就有着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孟子的“气”和道家的不同。道家的气,本来是值得世界的本源,即宇宙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气”而生,由“气”组成,所谓“一气化三清”,之后才会有世间万物。这本来还有着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而后来的道者,却把这朴素唯物的“气”,演绎的越来越玄虚神秘,“气”渐渐成了无所不能的东西,于是开始寻找远离俗世的名山大川,修个道观,开始练气,开始导引,开始吸收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成为逍遥自在的仙。所以,道家的“气”,是避世的甚至是弃世的,是利己的。当然,道家也讲度世度人,但却是“不遇至人不轻传的”。而孟子的“气”,是精神气质,是内在的刚强不屈,是无所不胜的崇高品质。从这一点讲,倒是唯心的。但是,他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和他人和世界进行战斗的。它最终是利人利世的,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过上自尊自强的生活的。所以,道家的“气”,使人成仙,儒家的“气”使人作圣;道家为己,儒家利人。
请谨记,孟子之气,是浩然正气,是可以“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的,是可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它不是骄气,不是傲气,自觉高高在上,而别人都是奴仆杂役;更不是霸气,不是匪气,自觉不可一世,而别人都可任我宰割。如果是这样的话,真正具有孟子之气者,一定会把你视作贼,视作残,残贼之人,是人人可以得而诛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