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9-9-20 11:26 编辑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
这首诗,我们应不陌生,是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创作于1920年。此诗经赵元任谱曲后广为传唱,至今不衰。词作者刘半农,因为此诗而流芳于世。
其实,刘半农的成就远不止于这一首诗。在他43岁的短暂生命中,在文学、考古、韵律、摄影等多方面均有造诣,他是第一个将高尔基的作品引入中国,第一个翻译安徒生、托尔斯泰的作品,他的《半农谈影》是中国第一部探讨摄影艺术的著作。
刘半农还有一项巨大成就,他发明了“她”字,给予女性应有尊重。学过英文的人都知道,He对应汉语里的男性第三人称“他”,而She则是“她”。然而,在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汉字没有对“第三人称”在性别上加以区分。“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白话文运动中,大家都习惯于用“他”来统一指代男女甚至除人之外的第三人称。
然而,这一指代模糊的代词,给人们带来不少理解上的麻烦。鲁迅先生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因此,无论是在《阿Q正传》中提到“小尼姑”、还是《故乡》里提到“豆腐西施”,他都用“伊”来替代。真正对汉语中“第三人称”的指代加以性别区分的,是刘半农。
1918年初,时任北大教授的刘半农,在翻译一些外国作品的时候,发现英文中He、She、甚至It,在汉语中只能统一翻译成“他”。在与同样任职于北大的周作人交流时,他提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用“她”专门指代女性第三人称、并用“牠”专指除人之外的第三人称的想法。随后不久,他去伦敦大学深造,“她”想法暂时搁浅。
1918年8月,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的一篇外文翻译的按语中透露了刘半农的这一想法。这一提法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批持有封建思想的保守人士,极力反对并撰文加以攻击。不过“他”“她”之分却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思想开明人士的支持。一时间,对立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
1920年6月,身在伦敦的刘半农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久写了一篇《“她”》发表在《新青年》上,将自己的想法加以详细论述。指出: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果真的要、我们能不能用“她”字?同时他还建议第三位的代词,除“她”之外,再取“牠”来指代其他生物。他的想法很快得到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学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强烈支持。1920年8月9日,他又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一栏发表了另一篇题为《“她”字问题》的论述文章,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随后,时隔不足一个月,刘半农在伦敦创作了后来流传极广的注著名诗歌——《教我如何不她》。在这首诗中,刘半农第一次将“她”字引入诗作,后来,由赵元任先生谱曲,经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发行。这首歌曲的传唱无疑为“她”字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说因这首歌曲还闹出一个笑话:一男青年十分喜欢这首温情浪漫的歌曲,猜想其作者必定风流倜傥之人,很想一睹风采。于是便去赵元任家里问个究竟,恰逢赵夫妇正与刘半农等人饮茶。赵夫人便指着旁边颇有老态的刘说:这就是刘半农先生。那青年惊愕了半天,末了,摇头惊呼:原来是个老头!惹得满堂开怀大笑。后来刘半农为此做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她!
虽然后来对“她”仍有不少保守学人极力反对,但是很快便被来自于群众的呼声给淹没,不久“她”字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赞赏并被广泛使用,各种版本的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的这一“创举”,丰富、纯洁了中国文化,结束了汉语表达中第三人称指代含混、笼统的局面。其意义的深远重大不言而喻。也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关于刘半农的趣闻不少。刘半农为编辑“骂人专辑”,曾在北京一家报纸刊登启事,征求各地的“骂人语言”。语言学家赵元任见到启事后,立即赶往刘半农的住处,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刘半农“痛骂”了很长时间。随后周作人也赶来,用绍兴话再把刘半农“骂”了一顿。刘半农在大学里授课时,因向学生们征集“骂语”,又被宁波、广东的学生相继用方言“大骂”。此后,刘半农又去拜会章太炎。章太炎就用汉代的骂人话“骂他”,还告诉他这句骂人话是谁说的、典出何处;接着用唐朝骂人的话“骂”他,再告诉他是谁骂的,典出何处。一直从上午说到中午。刘半农四处找人骂,一时传为趣谈。
新文化运动刚起步时,许多人习惯于恪守旧的传统,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缺乏足够的认识。为壮大文学革命的声势、宣传文学革命,钱玄同与刘半农于民国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别扮演了正、反两个角色,进行辩论。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发表了《文学革命的反响》。这篇文章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派身份,陈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与弊端”,攻击《新青年》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刘半农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捍卫者身份,发表了《答王敬轩》的长篇文章,针对“王敬轩”所列的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以犀利的笔锋逐条批驳,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
刘半农的婚姻平淡,但他对妻子很满意。1910年夏初,刘半农母亲病危,沿习农村习惯,为了冲喜,他和朱惠女士仓促结婚。这并没有挽救其母亲的生命,朱惠却成为他一生最忠实的伴侣。刘半农婚前曾暗地观察未婚妻长相,刘半农觉得朱惠生得白净容貌姣好,故而非常满意,婚后生活也比较恩爱。纵观刘半农不长的一生,没有传出过绯闻。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到草原跋涉,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在房中间摆放,刘半农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听者为之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在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回归热,回京后耽误治疗,不幸于同年7月中旬离世。英年早逝,太多事业未竟,长使世人嗟叹不已!
刘半农的两个弟弟也非平凡人物。刘天华是中国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创作了《光明行》《月夜》《病中吟》等音乐作品,可惜刘天华37岁即早逝。刘北茂继承其兄刘天华遗志,继续在改良民族音乐道路上探索,创作有《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
刘半农与刘天华的墓地位于北京香山凤凰顶,供后人凭吊。
《教我如何不想她》,旋律仍在世间飘荡,而作者早已沉睡80余载。刘半农虽然短寿,但一代代后人吟唱他的大作,足慰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