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川媚 于 2019-11-2 20:17 编辑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三个高中毕业后的城镇男生,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自愿组合到云南省的某公社某个生产大队插队落户。由于这个大队是首次接受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所以大队领导非常重视,事先经过研究讨论,安排他们三人吃住在大队茶场,户口则分在不同的三个生产队,也就是他们抵生产队的摊派工,到大队办的茶场去劳动,粮食、分红回生产队领。三人来到茶场,经过短期的砍柴、割茅草、采茶、锄地等劳动后,很快找到了新的岗位。首先是甲同学去学校代课,因大队完小一位女教师临产,所以学校领导跟茶场商量,聘请甲去代课,所得收入交给茶场,茶场给甲同学记出勤。代课结束后,甲同学又来到大队新成立的大队“理论组”工作,除了办农村夜校外,还协助大队文书处理一些工作。乙同学则是因大队碾米(当时村子还没通电,用拖拉机带动机器碾米)收款的人有事请假,让他去代理几天,不料,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开拖拉机,从此就没再回茶场。丙同学在茶场劳动了一段时间后,也是到学校代课,时断时续,哪个学校缺人就到那里去。三人的表现都很好。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将近两年。
这天早上,在大队部,大队干部们在传达、讨论完一些正事即将散会时,文书冒出一句话:“公社通知,有一个到省技工学校读汽车驾驶专业的名额给下乡知青,让谁去?”大队支书随口说道:“让乙同学去吧”甲同学在一旁急了,说:“我也要去。”支书犹豫了一下,说:“好,那就你去吧。”支书刚才随口说的要乙同学去,这是因为读书名额与乙同学开拖拉机专业对口,顺理成章。而甲同学又是跟他们朝夕相处的人,从感情上说又迈不开这个情面。 第二天一早,甲同学满心喜欢准备填《推荐表》时,乙同学出现在大队部,拿走了《推荐表》。大队支书抱歉地对甲同学说:“情况有变,是公社通知的,我们也没有办法,下次争取吧。”甲同学感到很奇怪,是谁这么快就把读书的消息透露了出去?公社为什么变更了大队的决定?乙同学如愿以偿,高高兴兴离开了农村。几个月后,甲和丙同学也被县办工厂招工招走了。 乙同学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县的汽车总站工作,几年后调动回家乡,在一个企业开车,因企业不景气,五十岁的时候,办理了内退手续,回家休息。甲、丙两同学参加工作后,丙同学参加高考被录取,离开了工厂;甲同学因工厂倒闭,转到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甲、丙两同学渐渐成了各自单位的骨干,到了退休年龄,又同时办理了退休手续。 如今,甲、乙、丙三位同学时不时聚在一起,怀念一起插队下乡的日子。甲和乙闭口不谈当年争名额的事,以免伤了和气。但那两个问题:是谁把消息透露给乙的?公社是如何变更决定的?一直在甲的心里没有答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浮上了水面。一次,甲、乙、丙三人在一起的时候,乙说,水库附近村子的农民不懂机械,碾米机出了一点点问题,都要来水库找他去修理。水库附近的这个村子当时是属于三个知青所下放大队管辖。甲根据这条信息推断出,消息十有八九是被这个村子的人透露出去了,因为他们进城赶街,回村时,总是要进大队部一转,看看有什么通知或文件要带村子的,因村子离大队部有十余公里远,而水库就在村子的附近。可能恰恰是这个时候,有人听到了读书名额的消息后,把消息告诉了乙同学。乙同学于是连夜从水库赶了回来。
一天,甲在公园遇见了当年某公社的农业技术员,技术员告诉甲说:“你那次读书推荐没去成的事,我是当事人,是公社书记派我连夜到你们大队通知支书的。因为乙同学的父亲是公社书记的老上级,老上级既然开了那个口,不得不变更。”事情终于真相大白了。甲的面前立即浮出了当时公社书记的样子,满脸的大麻子,四十来岁,下乡时身背一枝半自动**,据说枪是跟公社武装部借来的,到山区下乡时,边下乡边打猎。 对于甲同学来说,机械非他所长,当时只是想尽快脱离农村。而后面的结局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甲同学以中级职称退休,乙同学工人身份退休,丙同学高级教师退休。那位公社书记后来官至县领导,正处级干部,退休后回到老家农村居住,据说是因为跟儿媳有染,事情败露后自杀身亡。 一切都似乎是老天安排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