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onyuan 于 2021-2-5 13:47 编辑
用了三天时间把港剧《叹息桥》刷完了。看完的那一刻,先是痛哭一场,然后叹息中沉沉睡去。
这几乎是20年来我第一次看中国人导演中国演员完成的剧,当然我们要承认香港导演与演员在某些地方是强于内陆的。
电视剧不同于电影,由于时长的原因,它有时间深入地刻画人物,甚至不惜笔墨多线发展,比如《权力的游戏》。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几乎不看国内剧,主要是泡沫太多,而我的时间有限。所以我追剧也多在别人追完之后,看多数人的评论再决定。
《叹息桥》就是这样被我“追”到手的,当然也因为年假里无事可做。
当国内热播《人民的名义》时我没追,更别说其他各种闹剧了。但我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终于要看看被人民捧上天的《人》时,第一集没过半就不得不放下……我觉得作为一名观众,看到这种制作水平的国产剧,很尴尬。至于其他据说非常华丽的古装剧,老天爷!!!
有人说,你这是不爱国呀……扯远了。还有人说,你没看完怎么知道好不好呢?
我要承认的是,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没看过的东西确实无从置喙。当年李敖说金庸的小说是垃圾,自己从来不看,记者问,你都没看过怎么知道是垃圾呢?李说,臭鸡蛋闻一闻就可以走开了,不必吃下去才知道臭不臭。
我追剧,一看导演,二看制作团队,三看演员,四看叙事方式,当然还可以有第五配乐,第六摄影构图,第七服装道具……几乎每一方面都可决定一部剧的成败。
《叹息桥》的特别在于叙事方式,导演没有选择平常电视剧故事发展的模式,比如以时间线为主线(《疑犯追踪》),比如以个人成长经历为主(《后翼弃兵》),比如以某一事件发展过程为主线(《穹顶之下》),这些都没有,两位导演选择了多线循环螺旋上升发展的特殊叙事方式,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与人关系的错综复杂,以及沟通的可能与无法逾越的障碍。
《叹息桥》的主角有五个人,表面看,人物关系较为简单明晰。每个人物又分为青年与中年两个时期。每一集开头的十几分钟,讲一个人年轻时的故事,之后讲中年时的故事。每一集又以单一人物视角进行叙事。
这一集的情节,在下一集里会重复出现,只不过换成另一个当事人的视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所以同一事件就会呈现不同的样子。
整部剧(共15集)好像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同一件事,用不同角度讲一下,下一件事再从不同角度讲一下,可能多数人还没明白导演要干什么的时候,剧集结束了。
比如第十四集,李子勇(Tomas)终于鼓起勇气向方小薇(Sammy)讲述为何二十年未回港的原因时,方小薇如梦初醒,关起门来哭得不成样子,最后,她还是拿起行囊离开。
这是站在Tomas的角度看,他已经向小薇“澄清”了当年的事,意思是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守着你,等着你开口,而你从来没有选择过我,也许因为当年我没有把滞留欧洲的原因告诉你,那么现在我告诉你了,如何选择是你的事,但我要告诉你。不然你走了,我就再也没有机会。
按Tomas的性格,要不是别人一直在旁边鼓励,他大约到死也不会说出来。他一直暗中保护着Sammy,替她分忧解难,两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却亲如兄妹。
这一集看得砖家我差一点崩溃。导演很厉害,把这么重要的情节,用非常平常的方式处理掉了,不露任何声色,但当Sammy关起门来痛哭的时候,砖家确实有点受不了了。上次看影视剧受不了还是多年之前看《唐山大地震》之时。
可是转眼到了最后一集,也就是第十五集,同一事件从Sammy的角度去看时,Tomas是否向她表明了当年的事,导演没说,也没有这个镜头,只是镜头忽然停留在她在门外伫立那么几秒,然后离去。
似乎是说,Sammy 还是没明白Tomas这么多年来的心意,一直认为他的种种语言和行为是在催促她早点离开,他好开始新的生活,所以当另一个旧人出现的时候,Sammy就真的离开了。也许Tomas说了,但事已至此,Sammy只好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导演的这种处理方式整体看并没有什么新奇。把人物命运结局的选择权交给观众,是很多导演惯用的结局方式。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信念,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判断。
那么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然后不厌其烦的讲来讲去。对有些人来说,或对习惯国产泡沫剧的观众来说,《叹息桥》太欺负人了,它没有明晰的故事主线,甚至有人看完之后破口大骂,这他妈什么玩意?完全看不懂啊。
砖家觉得,导演似乎在告诉人物,人与人的沟通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孤独的,都是单独的一个世界。我们自以为的那个世界,并不总是他人以为的那样。你的快乐与悲伤,过去与未来,在他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你选择的沟通方式,在他人看来可能永远无法理解。
所以人与人的沟通是非常困难的,又囿于东方人的含蓄与内敛,所以人与人沟通起来就更是难上难。即使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在同一屋檐之下生活多年,仍然有一些东西是对方无法理解和明白的。何况那些只是同事和朋友之间呢?
还有人的命运发展,同样地不可琢磨。
剧中另一个主要人物胡启源(Ken)的母亲,对他从小到大严加管教,几乎到了疯狂控制的地方,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一言一行全都要控制。中年之后,Ken似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是真的爱我”。但是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总要存在和表现,所以最后Ken对这种控制的反抗是不可避免的。可是这种反抗并没有表现在母亲身上,Ken把这种反抗暴力施在了刚刚成为亲人的岳父身上。导演并没有告诉我们阿Ken到底把岳父怎么样了,不过我们可以想见那种多年压抑之下的暴力是多么可怖。
所以主题曲的第一句是“看铁闸 摇晃”。这也许暗示了Ken最后的结局。
再说说这部剧集的另外两大特色,即摄影构图和配乐。
老实说我不是学这个的,我是个农民,没什么文化,也没读过几本书更没有听过什么好音乐,对构图和配乐几乎可以说一无所知。
但就像鸡蛋好不好吃,不必看母鸡长得什么样一样,构图与配乐要与情节需要在同一个步调上。
这部剧的画面构图一直很干净,内容清楚明白,不杂不乱,几乎可以称为美学意义上的完美。可是细看会发现人物总是处在画面的一个角落,或正中间,受到某种压抑和被动。或人与人对话时,中间却隔出一道墙,这明显说明两个正在沟通的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障碍,这种对话只是做样子罢了。
配乐非常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内心。当无法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与情感时,导演就会祭出特殊的配乐和长时间的单一镜头。
还有非常特殊的镜头。在表现梁淑媛矛盾又阴狠的内心世界时,导演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闪现镜头来表现她内心的另一面,并且这一面是她自己明白的,她知道这种阴狠是不对的,可是在现实面前,似乎非如此不可。所以一开始 这种闪现镜头几乎一闪而过,不知道的还以为播放设备或片子出了问题,直到后面这种闪现镜头越来越清晰时人才发现,这是她内心邪恶的一面,也是人性邪恶的一面。确实有点恐怖,但这种处理方式却很别致。
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没有重点,只是觉得这部剧确实很厉害,看完两天了,意犹未尽,想写点什么,于是午间醒来,写了这一堆。
这个世界,有时很简单,喜欢的东西,喜欢就是了,并不需要什么原因。 (看剧看原声哟,不然就看不出对话的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