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6-2 07:23 编辑
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之九 高迎春
在唐代,杜牧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成绩在晚唐尤为突出。人称唐代早期的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唐代晚期的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可见人们对杜牧诗文成就的认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由于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中,所以他给自己起了这个号。他故去以后,世人称呼他“杜樊川”,也是因为他久居此地的缘故。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还得了个“杜十三”的称号。杜牧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爷爷就是曾任宰相的杜佑。杜牧20岁时,写出了《阿房宫赋》;25岁时,写出了长篇五言诗《感怀诗》,声誉鹊起。大和二年(828年),26岁的杜牧进士及第;大和七年(833年),33岁的杜牧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杜牧早期仕途比较顺,中年以后外放任职,仕途就比较坎坷了。而这些经历,也让杜牧接触了社会现实,写出了许多好的诗篇。他写的《长安秋望》,至今备受推崇:“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这首诗格调清新,落笔奇妙,一写地面,二写天上,上下相映,融为一体,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尤其是后两句,被人誉为绝妙,将山势与秋空对比着写,描绘传神,给人以美的享受。杜牧写的《山行》,也很出色:“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即写出了秋山的明丽如妆,也写出了春山的淡冶如笑,仿佛是一幅远近相生、色彩明艳的秋景画。在《寝夜》之中,杜牧也写到了蟋蟀:“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露华惊弊褐,灯影挂尘冠。故土初离梦,前溪更下滩。纷纷毫发事,多少宦游难。”这是杜牧在外放期间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家乡的眷恋和怀念。其中,也隐含着对当朝皇帝的寒心与不满。季节转换,深秋时刻蟋蟀鸣唱,衣衫单薄,令人身寒心寒。杜牧联想到自己满头白发,却依然漂泊,一事无成,报国的热情,仿佛随着秋季到来,渐渐凉透。纷杂的琐事,耽搁了回家的脚步。而这种无奈的情绪,随着蟋蟀急促的叫声,愈发加深了。 唐代的刘禹锡,字梦得,其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是南北朝时期冀州刺史,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刘禹锡的父亲刘绪,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带领家族迁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跟随父亲,很小就学习儒家文化,吟诗作赋,聪慧勤奋。大约十九岁时,游学长安,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从此进入仕途。刘禹锡和韩愈、柳宗元都在御史台任职,成为过从甚密的好朋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刘禹锡受到器重,被任为屯田员外郎,与柳宗元一道成为改革派。之后,改革失败,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宪宗元和九年(815年),刘禹锡和柳宗元、韩泰等人奉昭入京。可是,好日子并未长久,刘禹锡因为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得罪了当朝执政的宪宗,再次遭贬外放为连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最初遭贬到再度遭贬,刘禹锡前后历时二十三年,他怀抱改革政治的大志,却始终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一生所经历的风雨与坎坷,可想而知。刘禹锡的诗歌,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宋代的菜绦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这样评价刘禹锡:“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而姚铉则在《唐文粹序》中赞誉刘禹锡为“文之雄杰者”。刘禹锡诗文的成就,由此可见有多高。流传千古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诗句。句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时期,住在乌衣巷附近的王导,谢安这两户豪门贵族。时光流逝,人世变迁,盛极一时的他们终于销声匿迹了,而他们的后代,也变为了寻常百姓。刘禹锡写过一首《秋夕不寐寄乐天》,诗句中也有蟋蟀:“洞户夜帘卷,华堂秋簟清。萤飞过池影,蛩思绕阶声。老枕知将雨,高窗报欲明。何人谙此景,远问白先生。”大意是:秋天的夜晚,门帘卷起,放置在堂屋的竹席,因为秋凉而收了起来。屋外的萤火虫,在池塘边飞舞,台阶下蟋蟀的鸣叫,此起彼伏。床上的旧枕头,因为返潮而预示着天将下雨。一夜无眠,眼看着窗户渐渐亮了。此情此景,谁最了解我呀,不用远问,当然是与自己相知的白居易了。可见,刘禹锡与白居易两人心有灵犀,同心相知。 唐代的刘商,字子夏,徐州鼓城县人,大历766—779年间进士,能文善画。德宗贞元期间,任比部员外郎,改任虞部员外郎,又升迁检校兵部员外郎,后来外出任汴州观察判官。辞官后以绘画为生,喜欢喝酒,曾作诗云:“春草秋风老此身,一飘长醉任家贫。醒来还爱浮萍草,飘寄官和不属人。”足见他逍遥自在,豪放豁达。刘商善于画山水画,最初拜吴郡的张璪为师,尤其爱画松石树木。当时,毕宏亦善画松树水石。于是,有人赞曰:“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可见,他们二人画松树,各有所长。刘商曾写过一首《画石》:“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那只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不用说,这首诗是刘商题写在自己的画上面的。可见刘商用这一诗一画,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来寄托自己的理想,来表达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的悲愤。头两句写画面,古石上长满了青苔,但是却掩盖不了石头坚贞的内质。作者表面赞石,实是自赞,表明他学巨石挺拔而立,不为世俗所压倒的雄心壮志。后两句陡然转折,如石破天惊,出人意表。《淮南子》中,天上有个大缺口,是女娲神炼制出五色石补好了。因此,人们常把炼石补天,作为整顿乾坤的非常之举。在这里刘商感叹,自己已经遇到了“补天”的机会,却没有得到重用。此句借神话映喻人间,借石头比拟自己。上联一起,下联一跌,相反相成,构成一幅奇妙的贞士不遇图。刘商的《画石》,明写之处,画是宾,石为主。暗喻的却是,石为宾,人是主;天上是宾,人间是主。一明一暗,章法井然;表达曲婉,耐人寻味。刘商写蟋蟀的诗歌,就在这首《赋得月下闻蛩送别》中:“物候改秋节,炎凉此夕分。暗虫声遍草,明月夜无云。清迥檐外见,凄其篱下闻。感时兼惜别,羁思自纷纷。”大意是:时间到了立秋时节,炎热的天气,到此止住了脚步。晚间的蟋蟀,在秋草丛中吟唱。晴朗无云的夜空,一轮明月皎洁。屋檐外篱笆下,都是蟋蟀停留的地方。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想起与好友的依依惜别。只此时刻,悲凉的秋风,孤独的情怀,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了。 宋代著名词人赵长卿,生卒年不详,据推测是北宋末、南宋初期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赵长卿尚在世。他自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四库提要》这样介绍他的词作:“长卿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赵长卿一生钟情词作,创作颇丰,清新活泼,自然天成,他远师南唐,近承晏、欧,模仿张先、柳永,颇得其精髓。他词风婉约,文辞通俗,善于抒发爱情,能在艳冶中复具清幽之致,且有自己的特色,享誉南宋词坛。他的词作大多为歌咏世间风物之作,间或也有讥讽时弊,况己喻人的篇章。著作有词集《惜香乐府》10卷。明代的毛晋将他的词作,刻录进《宋六十名家词》中。赵长卿的词作,最初是由乡贡进士刘泽整理编辑,并以春景、夏景、秋景、冬景为秩序排列,后续有总词、贺生辰、补遗类编,厘清为十卷。在古代,乡贡所选之贡生与官学所选之举生,是有区别的。官学中有资格参加礼部科举考试者,由官学主管机构直接举荐。而乡贡生则需要经过州府和县衙两级选拔,胜出者才有资格参加礼部贡院科举考试。可见刘泽,就是由乡贡生考中的进士。《全宋词》收录了赵长卿词作339首,为宋代词人现存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具体来说,第一位是辛弃疾,629首;第二位是苏轼,362首;第三位是刘辰翁,354首;第四位吴文英,341首,赵长卿排在第五位。赵长卿自觉学习民间曲艺,因此他的词,吸收了很多北方通俗文学的流行元素,这在文体流变史上,具有先驱意义。黄天骥主编《古代十大词曲流派》,选取了赵长卿的词11首,并归入花间婉约派,可见赵长卿之词,可取之处委实不少。赵长卿曾创作了一首《更漏子》:“烛消红,窗送白,冷落一衾寒色。鸦唤起,马行,月来衣上明。酒香唇,装印臂,忆共人人睡。魂蝶乱,梦鸾孤,知他睡也无?”上阙写自己旅居时晨起上路的情景:屋内的红烛已经燃尽,窗外透进了晨曦,乳白色的光影折射在被子上,显得凄清冷落。窗外的乌鸦聒噪不休,唤醒了早行人,而天上尚有月光,照着前行人的衣服。下阙则回忆和怀念伊人的情思:回忆与伊人共渡良宵,她的嘴唇带着酒香,唇红妆,印在我的臂膀上。自别后,想来她的情思,会像蝴蝶乱舞,睡觉梦里也很孤单,即便做梦恐也不会圆满吧?这首词描写细致真切,晓畅明了,表现了赵长卿怜香惜玉的情怀,充满凄清缠绵的情感。赵长卿的词中,也有蟋蟀的身影。请看他的念奴娇《客豫章秋怀归》:“江城向晓,被西风揉碎,一天丝雨。乱织离愁千万缕,多少关心情绪。促织鸣时,木樨开后,秋色还如许。那堪漂泊,异乡千里孤旅。应想帘幕闲垂,西楼东院,齐把归期数。记得临岐收泪眼,执手叮咛语。白酒红萸,黄花绿橘,莫等闲辜负。朱笼归骑,甚时先报鹦鹉。”这首词,是赵长卿被迫南渡之后所写。背井离乡,虽然保住了小命,衣食无忧,但故土难离,故园难忘。乱纷纷秋雨,如离愁千丝万缕,不忍入目。而蟋蟀的鸣叫,预示着秋风渐凉。漂泊异乡,想起故乡东院西楼,窗帘安垂,不由就期盼着归期。与家人分别时,难过流泪,执手叮咛的话,言犹在耳。故乡的烧酒,故乡的茱萸,故乡的菊花,故乡的橘子,都在等待游子归来品尝。到什么时候,才能骑上归途的骏马。如果到了这一天,一定告知会学舌的鹦鹉,提前飞回家报告上路的消息。
2021年2月28日写于迎春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