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6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落魄离魂凭是去,似真亦幻为这般 -----蒲松龄的自传体小说《叶生》背后的悲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27 2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生》在《聊斋志异》中是一篇为数不多带有作者自传性的小说。要想了解《叶生》的创作背景,就有必要了解作者蒲松龄半世坎坷的屡考屡败和屡败屡考的追梦痴子心。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译文:  河南淮阳有个姓叶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文章词赋,在当时首屈一指;但是命运不济,始终未能考中举人。)叶生失其名,是作者故意而为之。叶生并非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千百万个痴心不改,把一生寄于考场搏名的失意大众,因此名姓已不重要,忽略个体正是强调大众。“叶生”同时又谐音“业生”,意思是说这人坠入业障,为科举制度对于叶生。


   蒲松龄不是一个科考场上的庸才,他的起点很高。他在19 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县、府、道三级会考的第一名,荣誉地成为秀才。这在当时算是山东省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情。他的前景一度被看高,被视为未来官场不可低估的潜力股。但所有人只猜中了前头,可是却猜错了结局,他的人生起点即成为了他的人生巅峰,从此一路下滑,掉入谷底。在蒲松龄的漫长乡试科考路上,他不知道栽了多少个跟头,直到他 71 岁实在考不动的时候,朝廷为奖掖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给了他一个贡生的荣誉称号,每月可以领四两的政府津贴。“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也正是蒲松龄的人生写照,也可以说“落笔字字皆是血”。


   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译文:恰巧关东的丁乘鹤,来担任淮阳县令。他见到叶生的文章,认为不同寻常,便召叶生来谈话,结果非常高兴。到了开科考试的时候,丁公在学使面前称赞叶生,使他得了科试第一名。丁公对叶生的前途寄予极大的希望。乡试考完,丁公要叶生的文稿来阅读,拍案叫好。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


   蒲松龄一生最感激的人是曾取他为头名秀才的山东学政施闰章。此公的简历很吓人:顺治六年的进士、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做过刑部主事。文章醇雅,尤工于诗,诗名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蒲松龄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循吏通儒赏识,确是是他的大幸运,也是他的大不幸。施闰章固然是卞和识玉,但他只给了蒲松龄一个梦想,却不能做他的保护伞帮他圆梦。在他为蒲松龄铺平科考路的基石之后的第三年他就调离山东去就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待蒲松龄再次参加乡试考试,考官已经换了不欣赏他的其他考官,铩羽而归也就成了他此后不变剧情。


   说到施闰章为什么会对蒲松龄“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索文读之,击节称叹”呢?这与施闰章个人的喜好有关。施闰章欣赏蒲松龄大致是爱他的文笔才华。(施就是一个名噪一时的文学大家)但科考考的是八股。写八股有着一套严谨近乎死板的固定格式,它只要求用古人语录,不允许自由发挥,更无需华丽的辞藻和缠绵悱恻的抒情。所以,蒲松龄的锦绣文章就在考场上无用武之地了。这就好比当下人写应用文讲究实用,不需要情调和情怀在里边。蒲松龄“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但却输在了科举的游戏规则上。


   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译文: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感到辜负了丁公的期望,很惭愧,身形消瘦 ,呆如木偶。丁公很同情他,约好等自己三年任满进京,带着他一起北上。叶生非常感激。辞别丁公回家,从此闭门不出。没过多久,叶生病倒在床上。丁公经常送东西慰问他;可是叶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药,根本不见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公不忍去,徐待之。(译文: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职,将要离任回乡。他给叶生写了封信,大致意思说:“我东归的日期已经定了,所以迟迟不走的原因,是为了等待您。您若早晨来到,我晚上就可以上路了。”叶生看着信哭得非常伤心,他让送信人捎话给丁公说:“我的病很重,很难立即痊愈,请先动身吧。”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着他。)


   逾数日 ,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逆而问之。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译文:过了几天,看门的人忽然通报说叶生来了。丁公大喜,迎上前来慰问他。叶生说:“因为小人的病,有劳先生您久等,心里怎么也不安宁。今天有幸可以跟随在您身边了。”丁公于是整理行装赶早上路。丁公回到家,让儿子拜叶生为师,并让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一起。)


   科场失意的滋味,我们现在的高考落榜生想必都尝过。“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杜门不出”只是一般的痛苦,更有想不开走极端轻生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叶生和蒲松龄面对这样的打击还算坚强。并且他们幸运的是还有一个知己朋友陪伴,帮他疗伤。叶生的知己是丁乘鹤,蒲松龄的知己则是毕际有。由于为生计谋,他一边不放弃梦想,逢乡试就去搏一把,一边有的为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去奔波。从他39岁开始,他就到了淄川西部西铺村一个诗书传家的大户毕际有家做家庭教师。他在那里一做就是三十年。在长期的坐馆生涯里,他和东家毕际有既是雇佣关系,又是朋友。毕际有虽然没有走仕途,但他的父亲却做过前朝户部尚书。他本人又喜欢附庸风雅,广泛结交诗人墨客。蒲松龄在科考场上是常败将军,学识文章却是人中龙凤。于是,毕家凡有贺吊往来的应酬文字,便由蒲松龄捉刀代笔。毕际有有什么缙绅名流之间的社交活动,也都让蒲松龄参与。久而久之,蒲松龄不仅是他们家的家庭教师,而是毕家的西宾幕僚。


   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惠,凡文艺三两过,辄无遗忘。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生以生平所拟举子业,悉录授读。闱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公一日谓生日:“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 生日:“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哉。”公以其久客,恐悮岁试,劝令归省。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生亦喜,择吉就道。抵淮阳界,命仆马送生归。(译文:丁公子名叫再昌,当时十六岁,还不能写文章。但是却特别聪慧,过了一年,公子便能落笔成文。加上丁公的力量,于是他进了县学成为秀才,不久公子考了个第二名。丁公认为叶生长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误了参加岁试,便劝他回家。叶生听说后脸上现出了凄惨不乐的神色。丁公不忍心强让他走,就叮嘱公子到京城参加会试时,一定要为叶生稍纳个监生。丁公子考中了进士,被授部中主政。上任时带着叶生,并送他进太学国子监读书,与他早晚在一起。过了一年,叶生参加顺天府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正遇上丁公子奉派主管南河公务,他就对叶生说:“此去离您的家乡不远。先生已经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该何等令人高兴。”叶生也很喜悦。)


   屡试不中是蒲松龄心中永远的痛。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的那团火焰也就越来越弱了。好在他还有学生,能培养出一两个未来的高考状元也算是帮他了了心中的那个夙愿。于是他把好多的梦想都寄托在学生身上。当然他也心有不甘。最好的明证就是他在小说中安排了让这样的情节。“生以生平所拟举子业,悉录授读。闱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叶生把自己过去考举人的范文习作,全部抄下来教公子诵读。结果乡试出的七个题目,都在准备的习作中,无一脱漏,公子考了个第二名。显然,蒲松龄不认为落榜不是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好,是没有碰到一个懂他的考官。这多少有点主观和自负。而丁乘鹤与叶生的一番对话,又道出了他晚年参透人生后感悟:一天,丁公对叶生说:“您拿出自己学问的剩余部分,就使我的儿子成了名。然而您这贤才却被长期埋没,有什么办法呢!”叶生说:“这恐怕是命中注定的吧。不过能托您家的福为文章吐口气,让天下人知道我半生的沦落,不是因为文章低劣,我的心愿也就足了。况且读书之人能得一知己,也没什么遗憾了。何必非要穿上官服,抛掉秀才衣裳,才说是发迹走运呢!”(公一日谓生日:“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 生日:“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哉。”)蒲松龄一生失意颇多,唯一感到欣慰的就是遇到了毕际有这个懂他的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衣锦还乡”是人生一大快事。当年项羽完成灭秦大业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香车宝马载了财宝和美女回乡显摆。用他的话讲::"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时至今日我们当下人境界也没高出古人多少。人生得意时就要展示给人看,然后在他人羡煞的目光和众口一词的赞美中享受虚荣心的满足。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我今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将卜窀穸。勿作怪异吓生人。”。大恸,抱衣悲哭。子自塾中归,见结驷于门,审所自来,骇奔舍母。母挥涕告诉。又细询从者,始得颠末。从者返,公子闻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译文: 叶生到家下车,看见自己的门户很萧条,心里非常难过。他慢慢地走到院子里。妻子正好拿着簸箕从屋里出来,猛然看到叶生,吓得扔了簸箕就走。妻子站在远处对他说:“您死了已经很久了,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没有埋葬,是因为家里贫穷和儿子太小的缘故。如今儿子阿大已经成人,请不要作怪来惊吓活人。”叶生听完这些话,显得非常伤感和懊恼。他慢慢进了屋,见自已的棺材还停放在那里,便一下扑到地上没了踪影。妻子惊恐地看了看,她悲痛极了,抱起地上的衣服伤心地大哭起来。丁公子听说,泪水浸湿了胸前的衣服。他立即乘着马车哭奔到叶生的灵堂祭拜;出钱修墓办理丧事,用举人的葬礼安葬了叶生。又送了很多钱财给叶生的儿子,并为他请了老师教读。后来丁公子向学使推荐,使叶生的儿子第二年入县学成了秀才。 )


   小说最后一段完全就是小说家言了,也是这篇小说最精妙的点睛之笔。通过学生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宏愿。衣锦还乡作者来了一个惊天大反转。“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将卜窀穸。勿作怪异吓生人’。”我中国的古典小说中,离魂不算是新鲜的写法。有多少的才子佳人小说写到了为爱情少女离魂与心上人不离不弃。但蒲松龄把这个老套的写法进行了升华,写出了新鲜的玩意。一个痴汉因人生的失意而死,为不负知己的知遇之恩而追随。这是何等的有震撼力。而当我们读到“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衣冠履舄如脱委焉”不能不为作者的抖包袱功底叹服。最好的悬疑就是打破人们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故事的最后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到错愕。这也正是《聊斋志异》魅力的所在。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而况茧丝蝇迹,呕学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揶揄。频居康了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译文: 异史氏说:“魂魄跟从知己,竟然会忘记自己已经死了?听说的人都表示怀疑,我却深信不疑。叹息啊!命运不蹇,时运不济。经历之处,总难遇合。古今痛哭的人,只有献和氏璧的卞和和你啊;举世贤愚倒置,能慧眼识人的伯乐如今又在哪里?天下才华不凡却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令威出现,让人生死跟随他呢?唉!”)


   “异史氏曰”是《聊斋志异》的常规写法,是“我有话说”似的总结性评论。这种写法我们在读司马迁的《史记》人物传都能看到。而在《叶生》这篇小说中,“异史氏曰”的篇幅几乎占了整个故事的三分之一,足见作者意犹未尽之多。作者在这篇小说后边的一大通有感而发中重点说了知己的可贵和怀才不遇的悲哀。他感恩施闰章和毕际有的知遇之恩,更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仰天长喟!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11-28 08:59 | 只看该作者
蒲松龄传读过很久了,留下的印象大致如文中。
一个人的作品总会不经意地留下作者生涯的痕迹,但这一篇几乎是蒲松龄的科考人生。
魂从知己,竟忘死耶?蒲公笔下的书生,很多都是仪表秀美,弱不禁风,为了科考舍生忘死的形象。朝廷考官靠不住,于是各种梦想,死也要考上。神鬼故事就成了梦想的宣泄出口。
3#
发表于 2021-11-28 09:35 | 只看该作者
阎先生真是熟读名著,这些事都能侃侃而谈,可见渊博。读后真长见识。
拿鬼魂说事,可见一腔热血被冷落后的心灰意冷,也可见科举制度的没落,政府的黑暗……
4#
发表于 2021-11-28 19:35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学习和效法的读书感,作品思想内涵解读颇到位。
5#
发表于 2021-11-29 13:06 | 只看该作者
老鹤兄也写到《叶生》了,恭喜恭喜!
我之前也专门写过这篇,题目叫《魂从知己》。:handshake
6#
发表于 2021-11-30 14:05 | 只看该作者
蒲松龄的小说故事读得不多,多是神鬼之事,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象。闫老师博古能今,这篇对《叶生》的读后感解读得到位,拜读学习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0 22:36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1-11-28 08:59
蒲松龄传读过很久了,留下的印象大致如文中。
一个人的作品总会不经意地留下作者生涯的痕迹,但这一篇几乎 ...

科举的初衷是给寒门子弟跳龙门的机会。但明清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僵化成了制造书呆子的工具。这实在是可悲。
8#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0 22:40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1-11-28 09:35
阎先生真是熟读名著,这些事都能侃侃而谈,可见渊博。读后真长见识。
拿鬼魂说事,可见一腔热血被冷落后的 ...

小草姐过奖,是名著启发我思考。虽然过去几百年了。我们现在的学子没有那时读书人的迂腐冥顽,但读书走火入魔的也不在少数。教育体制的僵化腐朽让读书人变成了可怜之人。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0 22:41 | 只看该作者
冰峰雪鹰 发表于 2021-11-28 19:35
值得学习和效法的读书感,作品思想内涵解读颇到位。

谢谢老师关注雅评!问先生冬安!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0 22:42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21-11-29 13:06
老鹤兄也写到《叶生》了,恭喜恭喜!
我之前也专门写过这篇,题目叫《魂从知己》。

如空兄可私发与我,期待拜读!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0 22:44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1-11-30 14:05
蒲松龄的小说故事读得不多,多是神鬼之事,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象。闫老师博古能今,这篇对《叶生》的读后 ...

古代人善写离魂游梦,为爱情,为梦想,也为一片痴迷心。问好云姐姐!
12#
发表于 2021-11-30 23:38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21-11-30 22:36
科举的初衷是给寒门子弟跳龙门的机会。但明清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僵化成了制造书呆子的工具。这实在是可悲。

科举到了封建统治登峰造极的阶段,已经是控制思想培养奴性的手段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23:21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1-11-30 23:38
科举到了封建统治登峰造极的阶段,已经是控制思想培养奴性的手段了。

赞同草舍兄的观点!所谓盛极而衰,科举制的拐点正是到了登峰造极时。
14#
发表于 2021-12-2 13:20 | 只看该作者
古文中说,蒲松龄七十未中举,而儿孙已经中了。
  老伴经常劝他放下,他仍然要去做最后一搏,最后是按制度赏给考了一辈子还不中的老秀才一个虚名分。
按说,毁了蒲松龄一辈子的,也是施闰章。
也许,他的文章没那么好,那就是个写小说的天才。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15:18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1-12-2 13:20
古文中说,蒲松龄七十未中举,而儿孙已经中了。
  老伴经常劝他放下,他仍然要去做最后一搏,最后是按制度 ...

我手头有本聊斋诗存,他的古风还是不错的。至于八股一定是不合格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4 07:41 , Processed in 0.11725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