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城市物语之水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6-10 1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城市的楼上看雨和在乡村的屋中看雨,意味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必须经过时间沉淀,才能化成浓厚的味道。我几乎用了半生时光,才能简略描述这种味道。

  城市的楼很高,窗户很大。雨滴从云端缥缈而来,朝着地面匆忙而去,你看不到它们的头,也看不到它们的尾,理不清它们的开端,也猜不到它们的结局。楼中所见的雨,垂丝一般,奔波在中途,类似于街道上流动的车辆和人群。沿着既定轨道迅速前进,不管不顾、心事重重、面无表情,是它们的统一特征。偶尔有几颗脱离轨道,撞向透明的玻璃窗被击得粉碎,酿成自由下落的任性事故。一时的狂热和激情过后,没有一颗雨滴的故事能被人记住。

  乡下老屋前的雨却不这样。

  老屋檐下的雨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它们能够沿着记忆的线索穿透岁月的遮蔽,牵起无数的细节和情景,在某些时刻令你着迷。它们的结局是如此清晰明澈,清晰地让你似乎还能感觉童年时手掌心的冰凉,感受屋檐下那些石子瓦片的清亮,以及母亲洗衣盆的深浅。乡下的雨,还和泥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在泥土上纵横流淌,各自奔赴,汇集成溪成河,入江入海。踩在雨后的泥土上,你甚至能感觉到泥土的呼吸和乡村万物滋润后的温润气息。

  摆脱泥水来到城市生活之后,我好像和雨失去了联系。有时,后河的雨会为我找回这种联系。

  后河是流经城市的一条河。它蜿蜒曲折,环绕小城,四季水满,两岸草木丰茂。我喜爱这座城市的缘由,很大部分是因为这条河。而喜爱这条河的理由,很大部分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打通了我与家乡与童年的隔阂。人到中年,故乡遥远,童年成灰。后河的雨和水,成了安顿之所。

  在后河之畔安居多年,我无数次经历后河的雨,凝视过后河的水。后河的雨和故乡的雨有类似的精神特征,它们打在河面上的涟漪同样细腻,从树叶滑落的过程和姿态同样优雅,把僵硬的土地滋润催生草木的历史同样漫长而奇妙,甚至于滴落在身上带来的亲切感都是一样的。后河的水也如此,效仿乡村雨水横流,有时清澈,有时浑浊,在布满坎坷的土地上汇集,奔赴一致的方向——赣江。不记得哪一年,后河在大雨倾城后暴涨,淹没了桥、阻断了我常散步的小径。更多的时候,后河是柔美的,微澜而多情。

  熟悉并爱上一种事物,你就会想了解他的一切,了解他前世和今生。后河原来并不叫后河,她只是禾水的故道。“故道”一词太过学术化,其实可以说是禾水原来的走向。熟悉地理史的人知道,江河的走向经常是变动的,和人一样,走得通就走下去,走不通就绕道。智慧源于阻碍,人和万物,皆是如此。《方舆纪要》上说,禾水发源于禾山。禾山有潺潺溪水,叫禾溪;禾溪流出山峦,便成了禾川;禾川奔腾走远,改名禾水;禾水岸边集成墟市,称禾市;禾水之畔建埠设渡,又成了禾埠。以禾命名的地名随着禾水一路而下,到后河停止,打上句号,我成为禾埠的居民。

  禾与水,都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甲骨文中的“禾”字,像极了一株成熟的谷子,上部下垂的一笔像沉甸甸的谷穗,中部像叶,下部像根。西周金文中的“禾”与甲骨文大致相同,还是那株成熟了的谷子,这时的谷穗看起来要更大更沉,叶子和根部的距离更近了,都挨到了一起。将所有这些联系起来,我也就理解了脚下这方水土的精神意义。禾,是先民的精神图腾,是世代人们仰望的富足生活。有了水,就有禾,有了禾,就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渴望。这应该就是庐陵先辈耕读传家继而名士辈出的根源所在。

  从罗霄山脉的禾山到长江支流的赣江,后河像是禾水的一条尾巴,这条尾巴旖旎飞扬,孕育出一座城。这座城又孕育了无数精神高蹈的贤士,又引来无数人的关注和眷顾。查遍各种版本的吉安志、庐陵志,与禾水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不胜枚举。苏东波曾经在舟游后河后不远万里投荒海南,临行时丢下一句残诗:庐陵半苏州。杨万里曾经溯赣江而上,涉后河,前往永和镇与周必大饮酒对诗。王阳明做过庐陵县令,对后河应该也不陌生。徐霞客万里遐征,更是与后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吉安遇雪,寓居白鹭洲九天,然后匆匆携了行囊,从神岗山溯禾水而上取道湖南前往鸡足山。

  了解了所有这些之后,我在后河之畔的生活开始有了别样的意义。有时在后河公园漫步,我会感觉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带了古人的灵气。他们离开这座城市之后,将灵魂和气息留在了这里,我似乎能感知他们的目光,体验他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站在历史驿途中的怀想。我也似乎越来越理解后河的这个“后”字,它不是前后的“后”,不是帝后的“后”,而是后来的“后”。后河是禾水的后流者,我是无数先人的后来者。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后来者。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6-10 15:27 | 只看该作者
河水汤汤,文化的气韵悠悠,借水写城市,城市因而生光彩。
吉安、庐陵,旧是古地,今日盛城。你来,他来,相信后来者会拥满了后河之畔,踏碎了街道上的石子。
依然沉稳,令人仰慕。
3#
发表于 2022-6-10 23:01 | 只看该作者
风物人情,总可以作为生活的实证。经济文化转型时期,传统割裂,现实凌乱,乡愁正在成为一种讽喻。
欣赏新作,即颂夏祺!
4#
发表于 2022-6-11 08:09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以雨为题,叙述了乡下的雨与城市雨的本质不同。文章用一条河,将历史和现实现系在一起,底蕴丰厚,意境深远。欣赏,佳作,问好先生!
5#
发表于 2022-6-11 17:06 | 只看该作者
同样是雨,我从来没觉得城市和乡村有什么不同,可是,在剑鸿笔下,
雨有了灵魂,随之而来的河水也是灵动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09:24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22-6-10 15:27
河水汤汤,文化的气韵悠悠,借水写城市,城市因而生光彩。
吉安、庐陵,旧是古地,今日盛城。你来,他来, ...

谢谢木木来读鼓励,我看你的文也是仰之弥高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09:24 | 只看该作者
李兴文 发表于 2022-6-10 23:01
风物人情,总可以作为生活的实证。经济文化转型时期,传统割裂,现实凌乱,乡愁正在成为一种讽喻。
欣赏新 ...

感谢李老师一贯的鼓励和欣赏。
8#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09:24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2-6-11 08:09
文章以雨为题,叙述了乡下的雨与城市雨的本质不同。文章用一条河,将历史和现实现系在一起,底蕴丰厚,意境 ...

谢谢版主的点评鼓励,问好夏安
9#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09:25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22-6-11 17:06
同样是雨,我从来没觉得城市和乡村有什么不同,可是,在剑鸿笔下,
雨有了灵魂,随之而来的河水也是灵动的 ...

好久不见立红了,问好老朋友好
10#
发表于 2022-6-13 09:37 | 只看该作者
对比的手法,深厚的文化韵致,文笔历练而丰满,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巧妙的表达出来。拜读学习,问好鸿主
11#
发表于 2022-6-13 10:32 | 只看该作者
文字显得十分厚重,欣赏学习。
12#
发表于 2022-6-14 12:2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大气厚重,有文化底蕴。学习佳作,问好老师。
13#
发表于 2022-6-14 16:09 | 只看该作者
老屋檐下的雨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它们能够沿着记忆的线索穿透岁月的遮蔽,牵起无数的细节和情景,在某些时刻令你着迷。它们的结局是如此清晰明澈,清晰地让你似乎还能感觉童年时手掌心的冰凉,感受屋檐下那些石子瓦片的清亮,以及母亲洗衣盆的深浅。乡下的雨,还和泥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在泥土上纵横流淌,各自奔赴,汇集成溪成河,入江入海。踩在雨后的泥土上,你甚至能感觉到泥土的呼吸和乡村万物滋润后的温润气息。

喜欢的笔触,喜欢的描摹,由雨水及河水,由后河的前世到今生,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淳厚温润的人文气息和情怀……欣赏学习并问好剑鸿老师!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08:57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2-6-13 09:37
对比的手法,深厚的文化韵致,文笔历练而丰满,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巧妙的表达出来。拜读学习,问好 ...

谢谢文珺鼓励,和悉心点评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08:58 | 只看该作者
何叶叶 发表于 2022-6-14 12:23
文章大气厚重,有文化底蕴。学习佳作,问好老师。

谢谢何版鼓励。问好,夏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06:50 , Processed in 0.09901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