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圣”杜甫,被人误读多少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1 1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唐僧没有肉 于 2025-1-12 13:49 编辑

  1、为何被人称“诗圣”?
  
  我们似乎有给人起绰号的传统,最有名的当推《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名。麦家在《人生海海》中也说人混一辈子要是连个外号都没有简直就算白来这一趟。
  
  这个传统最早从什么时候兴起我不清楚,但我读唐诗知道大唐著名的诗人好像都有个名头,比如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王维称“诗佛”、刘禹锡称“诗豪”……
  
  这些花名其实很有讲究,即便比不上官家谥号那么庄严肃穆却也包含了人们对其人其诗的整体评价。
  
  别的不说,就以两位可称“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为例,李白被人誉为“诗仙”,杜甫被人称为“诗圣”,这一“仙”一“圣”隐藏着多少玄机?
  
  称李白为“仙”首先是因为他不是人而属于天上神。他的诗想象奇特夸张而大胆,出意料之外给人一种奇瑰肆意的感觉,这种奇瑰的意象与意境根本就不是人所能想象、拿捏和驾驭得了的,能驾驭的只能是天上的神仙;其次李白的诗虽然很多也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及感慨,但整体上更偏重于感性的、个性的主观抒发,很少写人世万相尤其普通百姓的生活境遇,所以给人的感觉总少了些人间的烟火气。第三个原因大概是李白这种诗歌的才华没法学习模仿而获得,只能归结为天意,是神仙。
  
  杜甫称“诗圣”首先在于“圣”是人,如果说李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像天上仙,而杜甫则是地上吃五谷杂粮凡人之中的圣贤者。
  
  这个“圣”可做两方面理解。一是心性,二是造诣境界。
  
  圣心是什么?简单说概括为三个词儿:大视野、大胸怀、大悲悯。
  
  眼里不光盯着饭碗子菜篮子官位子钱袋子,还盯着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慰藉灵魂的东西;不光盯着自己或者老婆孩子热炕头,还盯着能看到或者无法看到的天下黎民百姓:不如自己的、等同自己或者超出自己的甚至包括高堂之上的明君圣主将相王侯。
  
  儒家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后生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虽然大半生穷困潦倒,但他的诗歌却时时体现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还关心和他一家人一样挣扎在兵连祸接混乱时代里的普通百姓,更难得的是他时刻没有忘记关心和热爱自己的国家,没有忘记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宋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诗用来评价杜甫极为恰切!正像他诗中说的那样“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始至终初心不改梦想通过当官施展自己的才能以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即使自己的茅草屋被大风刮走“三重茅”,也盼望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说什么“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不是典型的儒家圣贤情怀么?
  
  和李白诗更多抒写个人遭际或性情不同,杜甫的诗更多是瞄准现实,把笔触直接插向更广大的民间生活,
  
  自己大半辈子漂零辗转流落江湖的遭遇让他更直观更深刻地接触到时代浪潮下被卷裹着的水滴和沙粒。大浪卷涌,没有哪滴水或哪粒沙子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的遭遇连同安史之乱中人民生灵涂炭流离失所的悲惨事实不就是诗人所处时代的残酷现实?所以有人说杜甫诗如实记录了那个时代,而杜甫本人更像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可以说杜甫写自己也即写民间,民间的疾苦中也都有他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才被誉为
  
  “诗史”,而他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至于造诣与境界,我更多指的是才华层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是“杜诗可学”,虽然模仿未必能超越但毕竟给人留下了隐隐的希望,不像李白诗那样生生断绝了人们的念头——这大概也就是宋代有个“江西诗派”能尊奉杜甫为“一祖”却没有哪个诗派敢喊出名号学李白的真实原因?
  
  2、绝非“穷屌丝”
  
  我确实曾有段很长的时间以为杜甫天生“穷屌丝”。但这不能怪我,要怪得怪中小学语文教材,因为几乎所有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插画杜甫都一脸皱纹,每一道褶皱里都挤满穷苦、漂泊、苦难和悲愁。尤其和那个意气风发的李太白一对比,杜甫简直就像刚从苦水缸里捞出来的倒霉老头儿
  
  ——不光我这样认为,不是有句俏皮话“李白一直不老,杜甫从未年轻”么?
  
  当我真正打开杜甫这本书,才发现当年的自己何其可笑。他可不是穷屌丝,何止不穷,人家简直一出生就是大多数人的天花板。根正苗红官家子弟,妥妥的官府大院长大的公子哥儿!
  
  他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官三代,反正我没数清他到底属于官几代。捋着血统这条蔓儿往上数,从大唐一直数到魏晋南北朝,代代都是官家身份!
  
  隋唐时期是非常讲究出身的,比如李白出身于陇西李氏,他一直标榜是当时皇室宗族可有资料说李白不过是商家子弟;王维出身于太原王氏,陇西李和太原王都属于当时“五姓七望”大家族。
  
  杜甫家族虽然没能挤进五姓行列,但京兆杜氏其实也相当厉害,当时流传的“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歌谣。什么意思呢?城南的韦氏和杜氏,离天只有一尺五!几乎上与天齐,这是什么样的高不可攀!
  
  杜甫的老爹杜闲担任过兖州司马。唐朝时期的州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市。司马的职责是负责辖区内的军事类似于现在的市军分区司令员,妥妥的副厅级干部。换作今天,假如你身边有个哥们的老爹是市军分区司令员,你这哥们会不会优越感爆棚鼻孔朝天?
  
  杜甫的母亲出身于清河崔氏——李、崔、卢、郑、王,这可就是五大姓!什么叫大家闺秀?这就是!仅仅是在唐朝,崔氏家族就先后出现了12位宰相,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豪门贵族?
  
  杜甫的母亲生下杜甫不久就去世了。他老爹又从范阳卢氏中续娶了一位。请注意,范阳卢氏依然属于五大姓,当时士族观念很强烈,我们学历史都知道士庶不能通婚,强强联合保持贵族血统纯正。
  
  杜闲两任妻子都是五大户闺秀,由此可知杜甫家族的名望和地位。
  
  有人说爱情不计较世俗,婚姻不排除浪漫。这话细嚼起来很有意思:爱情因为不计较世俗所以恋爱不管什么白马王子还是灰姑娘,两情相悦便只管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婚姻却绝非如此,虽然婚姻不排除浪漫的仪式,但骨子里却充满世俗的权衡,门当户对的观念虽然作为封建糟粕被批评和淘汰,但事实上依然是绝大多数美好婚姻的铁律。
  
  杜甫的爷爷名望更大,虽然老头子一生没做多大官,但他头顶“文章四友”的赞誉被女皇武则天赏识充当修学馆直学士,属于时常能见女皇的“御用文人”一枝笔。
  
  杜审言被称为唐朝近体诗的奠基人,由此可见杜甫成为“诗圣”是有原因的,他骨子里继承了祖辈优良的基因,血管里流淌着每一滴血都有诗歌才华的因子。
  
  杜审言的诗歌代表作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我特别喜欢第二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觉得这一联与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异曲同工之妙,优美意境中包含深刻的哲理。
  
  如果对杜甫的了解只停留在那几本可怜巴巴的语文教材上,那一定会觉得杜甫这一生很凄苦似乎一直穷困潦倒四处投亲靠友可怜兮兮,不是在流浪就是在流浪的路上,不是大风刮走了屋顶的茅草到处漏雨,便是忍饥挨冻受饿!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当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一家混在难民队伍里四处逃难时,他所看到的现实自然会触发内心的悲愤与忧伤凝固成控诉般的诗。当他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候,他的眼前会不会浮现小儿子饿死的凄惨?
  
  肯定浮现。杜甫此诗字字如刀,一方面割着他自己,一方面刺向了唐王朝。千多年过去了,当我们读到下面的句子,眼里依然有泪,耳畔有哭号!
  
  “……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但事实上杜甫34岁之前生活很优裕。为什么要卡34岁这个时间点?因为那一年他老爹杜闲去世。杜甫靠他老爹的荫蔽,终日像李白一样游山玩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结四面八方诗友,隐隐之中当然也和当时的绝大部分诗人一样奔走权贵门送拜贴献诗卷怀揣“偶遇”伯乐“送我上青云”的美
  
  梦。
  
  我知道李白心很野,高适很野,唐朝诗人大多数心都很野。他们似乎真的四海为家把自己撒成蒲公英的种子到处飞。我不知道的是杜甫竟然比李白更野,他甚至想游历到海外小岛扶桑(日本)去。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前几年一封女教师的辞职信火遍网络,但在千多年前唐人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好男儿要想有所作为当然不能窝在家里,心多大,天就有多大;走出去,用脚步去丈量天南地北……
  
  第一次出游杜甫刚满20岁,他从老家巩县出发去了洛阳,然后沿着大运河穿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达江南,来到苏州姑苏台后本已准备好东渡扶桑(日本),不料最后未能如愿,对此深感遗憾。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壮游》
  
  这次出游大概一晃就是五年,美景、美酒、美人,当然更会催生更多优美的诗篇。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美景早成陈迹,美酒和美人也已经化成传说趣谈隐入尘烟,但不朽的是这些诗。
  
  江南美景当年滋润了杜甫的灵魂,杜甫诗篇成就了今天的江南!
  
  公元735年,24岁的杜甫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不料名落孙山——落榜是正常的,像杜甫这样远离书房终日游山浪水的家伙上皇榜才不正常。
  
  年轻的杜甫面对长长的皇榜估计会失落一阵,但这份失落很快便随着一声叹息烟消云散:不就是一次小小的落榜么,大不了从头再来,我且浪去!
  
  收拾心情,整好装备,安排好粮草,杜甫再次出发,但这回不再南下,而是北上。
  
  因他老爹正在山东兖州担任司马,他便前往兖州借尽孝探亲之名行啃老坑爹之实开启了齐赵之游。
  
  杜甫应该感谢山东,因为山东安放了他肆意飞扬的青春。
  
  山东的文化和旅游更应该感谢杜甫,因为杜甫给山东留下大量的诗篇,这些诗篇成为山东文旅永远的最有魅力的活广告。
  
  游山东实在不能错过泰山,就如信徒进佛门必定焚香礼佛一个道理。何况此时杜甫刚刚遭遇落榜之痛,虽然表面上云淡风轻但内心的抑郁早垒成了墙。当杜甫站在泰山之巅极目四望,飞鸟游云高空尽,近水远山八面来。登时有心胸开阔临清风而长啸的激情,灵感如电石火花击打着杜甫的脑袋,他以地为席抽纸研墨,笔走游龙文不加点,千古流芳的《望岳》横空出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从此诗诞生后,它简直就成了泰山的名片,山东的名片甚至中国的名片。
  
  游中国怎能不游泰山?
  
  游泰山怎能不知《望岳》?
  
  只是我暗笑,杜甫在吟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时,他心里也许还为落榜而耿耿于怀,说一句狠话吹个大牛皮扫一扫内心的阴霾,就如李白《行路难》中说什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个意思?
  
  既然泰山都留诗了,作为山东省会城市的大济南无论如何也不能冷落呀!
  
  杜甫确实也没冷落济南,他先后两次游览济南城,估计酒没少喝,泉没少赏,诗友之间的热闹没少凑,肯定要留诗纪念。
  
  时任北海郡太守的李邕恰好在济南,尽管两人地位、年龄差别有点大——李邕早已名满天下,德高望重68岁老翁,而杜甫尚寂寂无名一介布衣,从年龄看34岁的杜甫俨然属于子侄辈,但两个人惺惺相惜甚是投机,李邕在历下亭设宴招待,杜甫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便成了济南永远的广告词。一提济南,除了“二安”故里,除了“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又有什么比得上“诗圣”留下的这两句诗更能代表济南?
  
  说起这李邕与李白更有渊源。不说一家人这话,李白年轻时为求官职专程拜访过李邕,但两个恃才傲物的人没能同“姓”相吸却来了个“同性相斥”。李邕看不上李白的轻狂,李白觉得在李邕这里受了冷落,内心自然不平,临别之际写了《上李邕》来吐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有句老话说“莫欺少年穷”,李白此诗最后更是拉出孔老夫子来揶揄李邕,且不说李邕读此诗后是否尴尬,李白内心的不平气却是纸墨遮不住,就连千多年的时光都无法驱散——孔老夫子都知道敬畏年轻人,有涵养的男子汉可不能随便轻视少年郎!
  
  如果说泰山、济南只是游逛,兖州城可是杜甫的“落脚点”和“补给站”。杜甫自己都说在兖州度过了**年快乐的时光。当然快乐了,在老爹翅膀子的庇护下,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兜里没有钱,杜甫只管呼朋引伴纵情潇洒,尤其和后半生的四处漂泊相比,这段时光简直就是一段神仙般日子。
  
  李白在兖州安居二十多年,杜甫在兖州呆了**年,谁能想到一座小城竟然同时接纳了唐诗段位最高的两位大咖,兖州何其有幸!济宁有座太白楼,兖州有个少陵台,李杜的踪迹被现代人打造成城市历史文化的名片。
  
  令兖州遗憾的是李白和杜甫都没给兖州留下太多诗,不知道这要怪李杜还是要怪兖州?其中最有名的大概要属杜甫《登兖州城楼》:“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杜甫肯定也去过曲阜,作为骨子里信奉儒学的他没理由不去文宣王那里朝拜上香,他还和几位诗友相约去过曲阜附近的石门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文旅经济火热的今天,人们在石门山一座相对平缓的山顶上建有一座“含珠台”,据说就是当年李白与杜甫宴饮话别的地方。杜甫写没写诗我不知道,李白倒是写过一首给杜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石门山并不高,也实在算不上大,但因为孔子、李白与杜甫等文化先贤的到来也就“有仙则名”了。
  
  3、美丽的误会
  
  在我们的心目中一提李白杜甫是不是就想到唐诗“双峰并举”“双子星”一类词语?“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似乎李白与杜甫相遇时很有点金庸大侠笔下东西南北中齐聚华山顶峰论剑的辉煌?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在谈到李杜相遇时就用了极诗意的语言说:“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是太阳与月亮的遇见,或许只有老子和孔子的遇见才能与之媲美。”
  
  我能理解作为诗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对李杜的仰慕,也理解李杜相遇对于唐诗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意义。诗一般的语言确实极煽情,如果把李杜相遇比作“太阳与月亮的遇见”倒还妥当,但要说“只有老子和孔子的遇见才能与之媲美”就有点言过其实。
  
  我宁愿把闻一多的这种极抒情评价称为“美丽的误会”。
  
  为什么这样说?
  
  不要说当时,就连杜甫活着的整个肉体生命里,杜甫的诗名根本无法和李白相比!如果说李白是名满天下的诗家大咖走哪里都是粉丝,杜甫则完全是有才而无名顶多他的所谓才华活跃在某个朋友圈子里!
  
  杜甫的诗真正被人所识并迅速传扬天下是杜甫去世五十多年后的事!
  
  当初杜甫遇到李白最恰当的比喻应该是“粉丝遇见偶像”,作为后辈的杜甫见到了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那份仰慕、崇拜与惊喜可想而知!尽管有资料说他们一见如故并与高适一起浪游痛饮,临清风而畅饮,登高台而啸歌。但在李白心里是否也与杜甫见他一样的激动与惊喜却很难说,毕竟李白是刚从皇宫镀金的御用诗人而杜甫高适都寂寂无名穷困潦倒,内心的落差和优越感很难完全消泯。
  
  但不管怎么说李杜确实同游齐鲁以至于“乐不思蜀”。杜甫曾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中这样说: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我说两人当时身份不对等还有一个佐证,杜甫写给李白很多诗,目前能查到的就有15首,什么“赠李白”“怀李白”“忆李白”“梦李白”……简直是动不动就给李白写诗,这像不像今日的铁杆粉丝对自己偶像的崇敬和热情?而李白却极少给杜甫写诗,目前确定的只有两首,最有名的就是那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也许是处事风格不同吧,在许多人印象中杜甫似乎要比李白“老成”,但他实际上却比李白小十多岁。最能表现杜甫“诗史”特质的诗应属“三吏”“三别”,再加上《兵车行》《前出塞》《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公元755年末,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奔唐肃宗,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低才未被囚禁。百感交集的杜甫写下千古名作《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578年冬天,杜甫从华州去洛阳途中,亲身感受到百姓所遭受的战乱之苦,写出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史称“三吏”“三别”的经典作品,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其实这人挺爱吹也挺能吹,甚至吹起来丝毫不逊色于李白。除了爱吹牛他还很顽皮,这个形象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
  
  也是,我们早就接受李白天马行空吹起牛来丝毫不靠谱的形象,当向来以忧国忧民形象示人的杜甫突然也露出狂放不羁吹起牛来不脸红的一面时,肯定会大吃一惊。
  
  比如他很为自己的家族而自豪,吹他的爷爷杜审言写诗好,“吾祖冠诗古”直接封他爷爷为古体诗之冠;吹他家族写诗的优良基因流传,“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意思是我家世世代代都会写诗,写出来的都是好诗;吹他的舅舅们有本事,“舅氏多人物”“吾舅尽知名”,没有一个凡夫俗子;吹起他自己来更是不打草稿不带半点犹豫,“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少年时就才华横溢挡不住,读熟万卷书写起文章来更像有神仙相助!
  
  这样的杜甫牛不牛?还是不是你心目中的杜甫?他不光吹自己和家人,就连吹起自己的偶像来也是出口成章,“昔年有狂客,自号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李哥你们都知道吗,那可不是一般人!他一落笔风雨都为之感叹;读完他的诗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再看下面这首诗——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吹起自己来绝对不含糊,有大不吹小,吹完小牛吹大象。俺七岁时就天才显露,写的凤凰诗令人惊叹,到了十四五更是出手不凡,就连当时名士崔尚魏启心都称赞我有班固杨雄之才!
  
  狂放,张扬,吹牛不靠谱。我都怀疑自己写的还是不是杜甫?当然是,他不光狂放能吹牛,还特别淘气似乎有点“儿童多动症”: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4、永恒的经典
  
  杜甫留给后世的金句特别多,我简单给大家整理一下,即使不能读背全诗,但关键时候拉出一句来也很酷,唬死那些“没文化的人”:
  
  《春望》必须得会呀,小学、初中都是必背范围。最有名的当然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夜喜雨》肯定很熟悉呀,但凡有个小学毕业证谁还不会这首诗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望岳》就不用多说了,登泰山岂能不知《望岳》?说杜甫怎能不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首喜出望外喜极而涕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肯定也很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还有《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每当写故乡思故人,肯定会想起杜甫这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名字叫“月夜忆舍弟”,“舍弟”就是自己小弟,“舍”为谦称,“家大舍小令他人”嘛,这个时候杜甫还是很懂谦虚的。
  
  至于那首由诸葛丞相而想及自己一生功业无成的感慨“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悲从中来热泪潸潸……
  
  太多了,太多了,我怎么觉得杜甫的金句似乎比李白都多?每一句都脍炙人口,入眼入耳更入心,一入就是一辈子!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5-1-11 15:03 | 只看该作者
读来,深研过,连骨带肉融为自己鸟!

这家伙写起杂文来,比他人可爱太多!
3#
发表于 2025-1-11 16:1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解读的通透,学习受教。
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6:49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5-1-11 15:03
读来,深研过,连骨带肉融为自己鸟!

这家伙写起杂文来,比他人可爱太多!

谢谢欧阳版主阅读留痕。没读懂你夸奖的是和尚还是文中那家伙。。。。。。;P
5#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6:49 | 只看该作者
铜臭酒香 发表于 2025-1-11 16:12
老师解读的通透,学习受教。

谢谢新朋友阅读并留痕,问冬安。
6#
发表于 2025-1-11 17:05 |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你要写李白,谁知道,你居然是杜粉不过话说回来我也喜欢杜甫,只因为他比李白更具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且谦虚亲切,李白是天上月,杜甫是湖边草,更亲民这一篇洋洋洒洒既全面又兼才情。
7#
发表于 2025-1-11 17:18 | 只看该作者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5-1-11 16:49
谢谢欧阳版主阅读留痕。没读懂你夸奖的是和尚还是文中那家伙。。。。。。

你丫以前就是这样夸我 的呀。大仇得报。以后连人带文一起夸。

点评

哼哼,用大鸡腿敲打一次。  发表于 2025-1-11 17:46
8#
发表于 2025-1-11 17:29 | 只看该作者
我以前不喜欢杜老头,苦巴巴的,读得我浑身又冷又苦,
后来读到安得广夏千万间,又觉得他叫花子怜悯相公,痴得可以。

我读书时好美食,穷。有时馋得 厉害,也曾幻想,如果我有了很多钱,我一定天天发放鸡腿,人手一个………。想完特别吃惊,简直跟杜老头异曲同共。于是就开始喜欢杜老头了。不喜欢杜老头就等于不喜欢自己。今后谁若果不喜难杜少府,我跟他急!
9#
发表于 2025-1-11 17:34 | 只看该作者
安得鸡腿千万盘,大赦天下素肚尽解馋
                                    ——欧阳东施

点评

这点评有趣,活泼!必须得真夸一次!!!!  发表于 2025-1-11 17:47
10#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7:45 | 只看该作者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25-1-11 17:05
我以为你要写李白,谁知道,你居然是杜粉不过话说回来我也喜欢杜甫,只因为他比李白更具忧国忧民的情怀, ...

子期版版,我告诉你,我已经为李白写了二十多篇文章了,所以不能再写白哥哥。

点评

这个不可以,岂有此理  发表于 2025-1-11 17:51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7:49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5-1-11 17:29
我以前不喜欢杜老头,苦巴巴的,读得我浑身又冷又苦,
后来读到安得广夏千万间,又觉得他叫花子怜悯相公, ...

说真的,如果不是写此文,我还真不知道杜甫竟然如此有趣,然后我就想了,如果我们只把视野停留在学校教的课本那点层面上,得有多可怜。何况课本上很多东西还不能真信。。。。。。。。。。。。。。。。至少不能全部真信。。。。。。。。。
12#
发表于 2025-1-11 1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欧阳梦儿 于 2025-1-11 17:56 编辑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5-1-11 17:49
说真的,如果不是写此文,我还真不知道杜甫竟然如此有趣,然后我就想了,如果我们只把视野停留在学校教的 ...

之所以夸你,还因你的文有辩识度。现在很多人运用AI,看起来挺唬,其实掩耳盗铃。不加精可惜,加精对不起列祖列宗。
后儿就去作协专门听一听智能博士讲讲AI写作,跟天斗跟地斗……

点评

我玩别的平台试过一次AI,确实省事,确实牛逼,确实快,但一读就他妈不是人写的。从此不再用。。。。。  发表于 2025-1-11 17:55
13#
发表于 2025-1-11 21:07 | 只看该作者
杜甫越老句越工,原因清代诗人赵翼已经刨出来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所以杜甫才被后人画成一副苦大仇深的样貌。
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每句皆成联,看起来不难。杜甫晚年的诗比如《登高》,四对联在他是信手拈来,依我看是高不可登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21:59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5-1-11 21:07
杜甫越老句越工,原因清代诗人赵翼已经刨出来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所以杜甫才被后人画 ...

煮字兄留评,甚好甚好。
平凡过活,俗世幸福是美好愿望,成就诗家只能是被动副产品,当然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有这副产品。还是大苏那句,愚且鲁到公卿,哈哈。
15#
发表于 2025-1-12 09:04 | 只看该作者
唐生这老学究,一写起来就像长江水,绵延千里不停息。叹服这家伙的学识渊博,像行走的教科书。
尤其写这些贤哲,让我这历史没记住多少,诗词又没学多少,古今影响不深的人懵圈外,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5:55 , Processed in 0.14470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