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心灵的回归:解读古月灵秋《接近》
让我在一朵花的凋零里接近土地
让我在一束阳光的亮里接近天空
让我在一只大雁的秋天里接近远方
让我在一丛蒺藜的雨水中接近乡土
让我在一条山路的曲线上接近岁月的源头
让我在一道泉水走过的旅程中接近历史的真相
让我在一声鸡鸣里接近晨露咬湿的镰刀和锄头
让我在一声狗吠里接近霜雪掩藏的仓廪
火炉和火炕
让我在一瓣雪花的翅膀上接近三月桃花的秘籍和神旨
让我在一茎麦草上接近我的父亲母亲最初的爱情和礼赞
--古月灵秋:《接近》
“接近”按字面理解是距离的靠近,是形式上的靠近,是抵达。而在古月的“接近”里我们却进入了一个无限的精神世界。从一朵花的凋零到土地,从一束阳光的亮里到天空,从一只大雁到远方,从蒺藜的雨水中到乡土.....,从一种意象到另一种意象的转换中,我们看到诗人的行踪,它不是漫无目的的漫游,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目的的。它就象由无数个片断和细节组成的旅程:一朵花,一束阳光,一只大雁,一丛蒺藜......土地,天空,远方,乡土……我们不妨把这些看成沿途的风景和驿站,在不断地转换和推进中,我们一边靠近,一边抵达,直到生命的原初。
“让我在一瓣雪花的翅膀上接近三月桃花的秘籍和神旨/让我在一茎麦草上接近我的父亲母亲最初的爱情和礼赞。”秘籍,神旨,爱情,礼赞,这是靠近,更是延伸,诗人就是这样把读者自然而然引向自身的出发点,而且随着每一步的完成,我们似乎看到一条无限延伸的心路在漫游,它行走,它徘徊,它了望,它回想。它在一次次注视和深思,它在岁月中累积,它在时光中沉淀。无疑,这一过程是一段心路完成塑造的过程,这双重的意义这便是诗的主旨所在。
在阅读《接近》时,我常常被诗人的用语所打动,“山路的曲线”、“泉水走过的旅程”、“雪花的翅膀”、“一茎麦草上”等等这些轻灵而朴实的词,没有飞扬的激情,也没有华丽的张扬,却有着厚重的底蕴。排比句式的运用,强化了诗人的感情,在我们反复地吟咏时,不由得被诗人强烈的情感所感染,那是诗人内心暗涌的波涛,它一次次拍打着情感的岸堤,是那么深厚,那么悠远,形成生命的旋涡一下下漫延开来。而句式的不断延长,也增加了情感的绵延,使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逐渐趋于深沉和厚重。天空,远方,乡土,源头,真相,到镰刀和锄头,火炉和火炕这些记忆中的事物也给予我们暗示:这是诗人的生命旅途,这是诗人的感情的归宿。它们象宁静的山村,远离城市的繁华,远离钢筋水泥的坚硬,远离车水马龙的拥堵,指引着读者在这悠远的氛围中,陷入沉思、遐想。也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联想飞得更远。
古月的诗,没有诡异的语言,让人如坠云雾,也没有晦涩的词语,让人无法理解。它在叙述中,总是有迹可寻,让你从中不难寻找到它的脉落和筋骨,从而引领着我们抵达到目的的。他的取材也是生活化的,具体化的,让你时时感到,一切都是在踏踏实实地生活。一首诗,如果每个时段和每个时段的阅读感受不同,而且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收获,那就是首好诗。阅读古月的诗时,就是这样的感受。它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精神享受和暗示。
任何文本都有召唤功能。阅读是一个私人事件,这是一个不断进入,不断参与,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你找开一扇门,你只能看到表层,而只有真正地进入,置身其中时,你的各种感官才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随着印象的加深,你对它的理解便更深入更彻底。所以说在阅读时,读者和诗人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是互动的,平等的,互惠的及未完成性的。因而我们从中听到了诗人传达第二种声音和暗示,诗人在完成自己情感归宿之后,也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诗歌便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反思。海子说,“诗有两种:纯诗(小诗)和唯一的真诗(大诗),还有一些诗意状态。”“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歌唱的。”(《诗全篇》)古月的《接近》便是这样的歌唱。诗中,诗人在一次次“接近”中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体验和提升,它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抵达的过程。其实,我们的生命不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吗?
[ 本帖最后由 戈眉 于 2010-12-9 07:3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