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话庄子之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9 1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话庄子系列之三
               庄子的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两种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一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一是以道家为代表的非主流价值观。前者以社会为指向,强调的是对他人、社会与国家的贡献,而主要依据是功业;后者以个人为指向,强调的是个体的人格价值。而确立道家人生观的主要是老子与庄子,比较而言,庄子的影响更大一些。

  庄子的价值观就其核心而言,是否定社会价值,突出个人价值。由于庄子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一片“昏上乱相”,混乱、黑暗到了极点,所以他否定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否定个人的功业,认为人的价值的体现是个体的自由、适性。

  首先对于人生是否有用的问题,他就给出了与主流价值观截然不同的看法。大体说来,庄子论人生有用还是无用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有用不如无用,二是无用方是大用,三是人应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

  在庄子看来,看似无用的东西却能得以保全,有用的东西到头来反而害了自己,因此不如无用。

  一个姓石的木匠在曲辕见到一棵大至百围,高达数十仞的栎社树,可因它“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成为无用的“散木”,然而也因为它“无所可用”,所以“能若是之寿”;如果它有用的话,早就被人们砍了。

  商丘也有一棵大树,“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也因它无所可用,所以没有遭受砍伐的厄运。

  有一个叫支离疏的人,长得奇丑无比,而且残缺不全,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可就因为这样,他才“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

  由以上三个例子庄子得出结论,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庄子认为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大用。譬如:惠子对庄子说,有一棵大樗树,树干臃肿不合绳墨的要求,小枝弯曲不合规矩,就象庄子的话语一样“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可庄子却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你说它没用,却正因为无用,它才不被斧头所砍,不被外力侵害,不受任何困苦。这就是它的大用。(《逍遥游》)

  庄子常常讲些大而无当的话,他的论辩对手惠施经常讥笑他“子言无用。”庄子反驳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施不得不承认:“的确没用。”(《外物》)意思是说你要懂得无用,我才可以跟你讲有用。譬如天地那样大,可人只要一个立足之地就够了,人死之后埋到地下,人也就没用了。

  不过,对于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庄子有时也陷入矛盾之中。

  一次,庄子行走在山中,看到一棵大树,砍树的人站在边上却不去砍它,庄子问这是为什么,伐木人回答说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庄子由此感叹说:“这棵树因为它没用,因此它得以终其天年。”可到了第二天,庄子住宿在一户人家,为了招待庄子,这户人家将两只鹅中不会叫的一只杀了。于是弟子问庄子:“昨天山中的一棵大树,因做不了材料得享天年;今天主人家有两只鹅,那只不会叫的被杀了招待我们:先生,你碰上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庄子只好自我解嘲似地笑着说:“我将处在有用与没用之间。不过,有用与没用之间,有点似是而非,处理起来很麻烦。如果能顺应道德浮游于世上就不一样了:既没有人称赞你,也没有人毁谤你,有时象龙,有时象蛇,适应自然而变化,而不专象那一种;一时浮游太空,一时落于地面,以融和世界为量度,浮游于万物产生时的浑沌状态;融于万物之中,而不被外物所限制,那又何至于受到牵累呢?”(《山木》)显然,庄子在耍滑头:先是说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却说最好的办法是融于万物之中,那就可以随物而化了。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点,明君贤相是令人向往的政治理想,特别是三皇五帝更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他们有功于国家,有功于百姓,受到当时与后来人们的爱戴。可在庄子眼里,正是尧、舜、禹这些受到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古代圣明之君把世道搞坏了,他们的那套仁义、礼乐改变了人的本性,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庄子在《箧》中说:“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他把尧、舜、禹这些儒家推崇备至的“圣人”比作是残割天下的利器,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禁绝强盗,社会才能返朴归真,呈现太平景象。

  他在《天运》中借老聃之口对子贡说:“我告诉你,人们都说三皇五帝治好了天下,实际上正是他们搞乱了天下。对上有悖于日月之明,对下有愧于山川的精华,中间则破坏了四季的时序,使得万物不能安于它们的性命。他们还自以为是圣人,真是无耻!”

  他在《缮性》中更直指燧人氏以下一代不如一代:“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结论是:“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越往后走世道越衰。

  他还在《盗跖》中借盗跖之口痛斥尧、舜、汤、武等为“乱人之徒”,说:“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庄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该是“无为而无不为”。他在《至乐》中说:“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既然历史上不存在圣明之君,那么自然也不存在贤明之臣了,因此庄子明确反对“用贤”说。

  他在《天地》篇中直接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更在《徐无鬼》篇中直指“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

  基于贤士无用的观点,庄子对历史上的忠臣贤士统统予以否定。他在《盗跖》篇中例举了许多忠臣贤士,可到头来这些人都因忠贞贤能而罹祸: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死后不得下葬;鲍焦抗直,最终抱木而死;申徒嘉直谏不听,结果负石投河;介子推割股以食文公,最后却抱木焚死;商臣比干、吴臣伍子胥无限忠于君王,可到头来却是“子胥沉江”,“比干剖心”,“卒为天下笑”。结论是:“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鲍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离其患也。”

  不仅明君、贤臣无用,毫无价值,就连支撑明君、贤臣的知识、才能、礼法也都是无用之物,所以庄子主张“绝圣弃智”,认为圣人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一切文明举措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他在《盗跖》篇中提出了一种极端的观点,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既然圣人是贼,贤士无用,一切文明举措不仅多余,而且有害,那么人类自然应该回归到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去,让人类回归自然,无所用心,天下也就太平了。

  基于这一认识,所以庄子主张人应“适性”,一切任其自然,反对一切扭曲人性的举措,所以“小国寡民”的社会最为理想,吴越建德之国最适合人性。如果人能做到“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人间世》)象婴儿一样无知无欲,忘物忘我,那就是至德之性了。

  他在《马蹄》中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在庄子心目中,只有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同族,无知无欲,才能恢复人的素朴之性,那才是“至德之世”。

  正因庄子强调“适性”,所以他对有损人性的任何行为都是反对的。为此,他不愿为官,认为做官不自由,束缚了人性;不愿意参与任何社会事务,认为那样会损伤人性。他宁肯生活在“无何有之乡里”,也不愿与世人为伍。

  庄子强调尊重人的个性,保持独立的人格精神,这自然有其合理性;但为了个体的“适性”、自由,就放弃人的社会责任,拒绝和反对参与社会事务,并进而否定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那也是极其错误的。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潇湘渔父 于 2011-1-29 12:0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1-29 17:50 | 只看该作者
丰子恺曾说人生有三重境界:主真、主美、主善。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主真的,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主善的,只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是主美的,人生的至高境界是一种灵魂的生活,而这种灵魂的生活就是主善的。很欣赏文章的观点,看来楼主对庄子很有研究
3#
发表于 2011-1-29 20:08 | 只看该作者
再读!再品!
庄子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确实有放弃社会责任之嫌。人是社会动物,根本无法逃避,只能面对和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一点上,庄子确是不对的。所以,道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处于儒家的附属地位。取象于钱,内方外圆——将儒家的方与道家的圆结合起来,或许是一种理想状态吧!但又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呢?顺其自然,该独立时要独立,该承担时要承担,该无为时无为,该有为时有为,或可行也……
一点儿建议:引文时或文或白,略嫌加杂了,不妨都用原文,当原文难解时在后面略加解释。如何?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30 1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谢谢夸奖,本人对庄子只是情有所钟而已,谈不上研究,倒是你对人生的理解颇有见地。
5#
发表于 2011-1-30 21: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1-1-29 20:08 发表
再读!再品!
庄子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确实有放弃社会责任之嫌。人是社会动物,根本无法逃避,只能面对和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一点上,庄子确是不对的。所以,道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处于儒家的 ...

只有儒道结合的精髓才是中国人所信仰的真谛,可惜今人读儒道家古典文章的很少了:handshake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儒道结合,互为表里,本是宋儒的理想,他们也作过不少努力,可惜元明之后儒学被绝对化,道家之说也就与中国哲学渐行渐远.至于今日之中国,虽也在谈国学,谈中国的文化精神,可道家的东西似乎不在其内,真是可惜.
7#
发表于 2011-2-5 09:2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提读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6 11: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祝新年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4 08:02 , Processed in 0.13029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