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八 风 吹 不 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16 2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达  亮

   佛经故事,往往意在言外,话里深藏机锋,注重人事上的破解、点化、顿悟,是一种清清明明的生命哲学。

  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他有一位方外知已,就是镇江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当时苏东坡住在焦山定慧寺,佛印禅师住在金山江天寺。一天,苏东坡诗兴勃发,随口吟成一首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对自己的这首偈子十分得意,马上命书僮送往金山寺给佛印禅师一阅。满以为禅师看后,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或赞叹 几句。殊不知适得其反,佛印禅师看后,一言不发,提笔在诗偈后面批了“放屁”二字。

  当书僮将这封信带回焦山时,苏东坡早在等侯好消息了。书僮递上书信,苏东坡看了,不觉满面通红,怒火中烧,忍耐不往,马上从焦山渡江直奔金山寺,找佛印禅师去评理。

  那边佛印禅师早已静静地等待苏东坡来“兴师问罪”。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偈后面的批示“放屁”两字给禅师看。

  佛印禅师呵呵大笑,说道:“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么?我只用了一个小小的屁风,就把你打过江来——原来你只是能说不能行啊!”

   苏东坡一听,豁然大悟,自忖,“这回我又输了”,彼此会心一笑。

  “八风吹不动”此诗句中的“八风”该如何解释?八风就是人世间上八种环境,就像风一样,一天到晚在我们身边吹拂,腐蚀着我们的心念。佛家教导说,人应该修养到遇八风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动,这是很高境界的修养,苏东坡做不到,我们当然也做到。我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 ,有求全之毁。”“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有时会得到意料不到的赞扬,有时会遭到过于苛求的底毁)那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人们随随便便,那是他的品格、个性,不必重视,不值得去责备他。”这是俞曲园的解释,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而佛教的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訾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行宗记一曰:智论云: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违,能动物情,名为八风;法华文句一曰:佛无贪想,久离八风,不为损益;思益经一曰:利衰及毁誉,称讥与苦乐,如此之八法,常率于世间。这八种风,很有威力,无论哪一种风,都能惑乱人们的心志,所谓心随境转,智被惑牵。我们众生,一天到晚受到八风侵扰、影响,不得安闲自在。苏东坡这首赞佛偈的确做得好,句句在理,但碰到实际问题,就做不到了。所以学佛的人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正如道信四祖云:“梦幻空华、何劳把捉、是非得失,一齐忘却,若昼夜六时、行住坐卧、皆能如是忆念观察故,则利、意、毁、誉、称、讥、苦、乐,自不能得其便了。”这是很高的境界,非一般人所不能为。

  苏东坡之所以“一屁过江来”,是因为他一念无明而起嗔心,便正中了佛印禅师的妙计!怎不令后来者警然、觉然、惕然!在这里,我想起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在广州法性寺留下一宗公案。原来,寺外竖的旗竿上,挂了一面长幡,风吹幡动,引起两个和尚对缘起究竟的争辩:

  “看!风在飘动!”

  “咄!这不是风飘动,是幡在动!”

   “是风动!没有风,幡不会飘,幡因风而显,主因是风,是风动!”

   “不不!是幡动!没有旗动,又怎么知道有风?风因旗幡而显,旗幡是主,应是幡动!”

   慧能大师当机立断,一声断喝:“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
  
  苏东坡也是如此。由于他心动,嗔恨心即起,怨气难平,心里总不舒服在折磨着他,这才气势汹汹不由自主地过江来找禅师评说。其实,“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苏东坡被名相所粘,便生烦恼,系缚自心也难得安祥自在。人若“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不管在任何境遇都能保持快乐的身心。那么,心如明镜,虽外在境物不断转变,镜面却不会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若如此,还有什么迷惑烦恼可以染着我们呢?

  事实上,人生诸多烦恼悲伤痛苦都是来自我们的心动。庄子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曾子第二次做官时心情很不好。他说:“ 我父亲做官,俸禄只有釜,而心里觉得快乐。后来作官俸禄有三千钟而不能奉养父母,心里感到悲伤。”

  弟子听到,就问孔子“曾参这样,可以说没有受禄所系的过错了吧!”

  孔子说:“还是心有所系。要是心无所系,会有悲伤的感觉吗?那些心无所系的人看三釜、三千钟就如同看鸟雀蚊虻飞过面前一样。”

  庄子在此很明白地指出:悲伤的根源,在于心有所系。根在内心而非外物,如不被外物所系,求取心灵的自然,则悲伤无从而生。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发展市场经济时代,有些人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即未得之就朝思暮想,一旦拥有又唯恐片刻之间失去,于是终处于高度的紧张中,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目迷五色,耳耽千声;假如我们能以一颗禅心,看得破、放得下、自由自在、自然而然以平常心对待名闻利色,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荣辱皆忘,又哪来这些烦恼。在我们嗟叹人生多艰、命运多舛时,我们是否想到由此而形成的一些困难处境,往往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一切唯心造”。正如《西游记》第十三回,唐僧三藏法师所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切都生于心、出于心。这是智慧生活的诀要。

  《金刚经》中告诫我们说:“须菩提,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若如此,于无念中不为外物所动,即使摔碎一块价值连城的璧玉也无所谓,心无所住,心住心位如如不动,便轻安自在潇洒,这样是何等的难!像六祖所说的那样,“无一切心”,没有长期的渐修是不可能的。能够不断地除去旧习气,无打骂仇恨之心,无营求贪得之心,无嫉妒求胜心,无忧饥冻心,无恐人轻贱心,“损之又损”,这是修道;能够做到违境、顺境都无贪、嗔、爱、恶之情,于一切都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使得道,得平常心之道。若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利害得失,无论事态如何演变,都不会使人心灵受伤害。无心者,则八风不能动也。

  有人曾问达摩祖师到震旦(中国)做什么?他说:“来寻找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好一个不受人惑、不为心动的人!天下之大,能有几人?达摩祖师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二祖慧可,将心法传授与他。现代人为形役使,为物牵绊,为性困囿,喜怒哀乐,升降沉浮,变幻的只是命运,是心境;人对荣华富贵,名闻利养,拼命追求,苦心劳神,不知疲倦,而孔子弟子颜回,堪称乐知天命的典范。颜回住在一个破巷的贫民窟里,贫穷得吃饭无碗,而用一个竹筒当碗;饮水无杯,而用一个瓢当杯;睡觉无枕头,而用手臂弯曲当枕头。这种情况下,若是一般人,那早已不堪其忧了,而颜回却安贫乐道,悠然自得。这位大学者不为外尘诸境迷惑,而轻安自在,处处安祥自在,这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平常心,无念心。视外境为幻相,保持心的清静,清澈无碍,真如自在,这便是佛。

  我们很羡慕苏东坡“回首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其实,只要每个人都以一颗平常心处世,一无所住,亦不住于“不住”,方契自性之体,不为外尘诸境所动,才能时时无碍,处处自在,事理双通,进入“平常”的世界。“平常”不是指外面的改变,而是说不论碰到任何情况,自己的心性都能不动如一。黄檗希运禅师曾如是说:“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潇洒的人生。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4-17 03:20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王朔骂金庸时。

金大虾一招八风不动,无招胜有招,现在终于明白利害之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8:56 , Processed in 0.05999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