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49|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情悠悠,晃悠悠,沉悠悠--读张谋散文集《心上的秋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3 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情悠悠,晃悠悠,沉悠悠
--读张谋散文集《心上的秋千》
梁星钧



  “总觉得心上的某一位置悬着一架秋千,那秋千轻轻晃动着,像蒲公英的轻,飘忽不定,又像蝴蝶的梦,斑斑点点……”这是张媒散文集《心上的秋千》封底的文字,我一直在书中留心他这些“秋千” 散落的点滴。虽读完感慨不少,可真要动笔时却为找个满意的视角和文题而费尽了心神,终也不得不作如下的简述。 
  
  一、涩重
  
  指全书内容的苦涩而沉重。

  从简历看张谋属80后,却容颜略显苍老,我想这是他历尽世间沧桑的印记,也是他凝视人生苍茫的表情。无论他忆亲人,怀故土,追青春,剖自心,都显从容而镇定,苦涩而沉重。尤其是写奶奶,他满腔的心酸,喷洒的热血,无以抑制,不惜用了大量的篇幅,几乎是叠印式,滚筒式,漫卷式,一层层席卷和推进,力图抵达表述的彼岸。

  可以说,张谋集中笔墨所写的奶奶,作为该书最突出的部分,也是最为集中的精彩亮点。
  
  这部分我读了他自荐的3篇,又抽样读3篇,读毕其它后我又回头再读完所剩的全部。这一共是13篇。在全书四辑50篇中所占的份量也不轻了,故辑为“重金属”。
  
  这些篇章的内容很感人。奶奶是怎样的奶奶,又怎样疼爱“我”这个长孙的?作者从散落在各篇的文字里作出了断续的回答:幼小的“我”被姑姑不小心抱落在地上,奶奶就拿起扫帚追得满院跑,直到父母来了苦劝才住手(《你是我的潜伏期》);奶奶牵着“我”走人户,只要人家做饼子不给我吃,她就会生气,拉起我的手就走,回家立即做给我吃(《你是我的潜伏期》);父母去麦地收割,把“我”锁在家里的地下,奶奶抽空回来抱起“我”这个受委屈的孙子,把“我”背在她背上,然后去干活(《麦黄时节》);当教书的婶子要带我去游览,给烈士扫墓,还可以泡温泉,我却为只有父母各给2元钱而犯愁,“我”嘟着嘴去找奶奶,她笑笑,忙给我2元,“我”嘟嘴仍不动,她干脆给我5元!我才一溜烟跑了(《人间四月天》);“我”想随奶奶去城里的姑姑家玩耍,父亲却硬拉我上学,我追着奶奶离去的班车跑很远……翌日姑姑一早来接“我”,说奶奶当晚不吃饭不睡觉,老想着孙子在车后追了她很远(《你是我的潜伏期》);我第一个过本命年,奶奶为了“还愿”,特地为我杀一头猪,举办了宴席,这在当地是绝无仅有的(《你是我的潜伏期》)……奶奶啊奶奶,如此的奶奶,你简直把“我”当作了命根子,活宝贝,惟一的寄托和希望。“我”怎能把您遗忘呢?
  
  而我是如何地疼奶奶?奶奶去逝时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几乎不知道奶奶已离去,以为她出门了,走远亲了,也许很快就回来,也许要很久才回来,但是她一定会回来,因为她出过远门,有过太多这样的情形……。当无情的现实就摆在眼前,当奶奶的葬礼正在有序地进行,“我”对那些木匠的制棺,帮厨的忙碌,唢呐的吹奏,亲人的哭丧,众人的祭拜,出殡的经幡,“我”感到了麻木与烦燥,陌生与呆滞,刺耳与冷寒,而这都被人当作了不理解,不理喻,只母亲到时给我弄一碗饭吃,甚至有人悄声议我这个奶奶生前最疼的孙子,怎么就没有流一滴眼泪,分明是“不懂事”,面对送葬路上“漫天飞舞的雪片”,我的疑惑、麻木和冰冷得“痛到深处已无言”。
  
  这组文章作者没有悉数在题目上标明奶奶的字样,而以“羊”、“樱桃树”、“肖像”、“心上的坟”等象征物来指代,又以《千后的温暖》、《有一种声音在叫我》、《落进心里的雪》、《你是我的潜伏期》、《人间四月天》、《麦黄时节》、《1994,大雪纷飞》等题目来暗示。《羊》中写到奶奶养的羊死了,奶奶也死了,平静从容一生的羊死去,逃荒流落的奶奶也死去,他们是何其相似,都是辛勤善良,却从容而安详地离去,实质他们都是把巨大的悲伤藏到了心底,所以才有这样的平常宽容和慈祥。《一颗樱桃树的消逝》里写奶奶死了,她亲手栽种的樱桃树也死了,因为樱桃树依托着奶奶,是奶奶亲手移栽和精心浇灌陪护,故奶奶死,樱桃树也必死。樱桃树和奶奶是互通的。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人和物的赖以依存性;人是自然物的链条中的一环扣。

  二、飘晃

  我特别注意到书名,甚至有很多时间都在揣摸这书名。按书里图文的注释,首先是自然物秋千,即我们小时或长大都荡过的秋千。但这里又指心灵的秋千。它代表着对亲人奶奶的怀念,对故乡秦地的打量,对青春岁月的追忆,对自己人生的检省,这也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记录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个人内心的一些彷徨和惆怅,疼痛和担当,以及反省与精神世界”,并“常常惶恐自己日渐逼近苍老,原本清晰明朗的事物在窗外深秋的笼罩下渐渐变得模糊,黯淡,似乎终究要消灭得无影无踪”。

  秋千的自然特征是悬,晃,依赖了上面的连接物。心上的秋千之“悬”可释引为飘浮、悬挂、悬浮、挂念、牵挂、操心和揪心等这些词意;而“晃”指晃荡,游荡,活泛,鲜活等意思,它们合起来我概之为飘晃。

  基此认识,我们就好理解作者在文中不厌其烦地描写奶奶了,就好理解这些前后的“赘述”了。即作者在数篇文中反复陈述这样的一些片断:奶奶没死,是出去了,出远门去了,也许明天回来,也许很久才回来,但迟早要回来……。也好理解文中反复出现的“我”对奶奶的死和葬礼的“冷漠”态度和亲人的疑惑。这显然是作者心灵的悬晃,是作者心底反复的掂量拷量和打量,是在对奶奶之死这样的事件的审视。就此我认为作者最大的聪明之处更在于,并没像众人的以如今的成人眼光去反观,去照上光环,去描摹和“粉饰”当时的多彩的童年现实,而是直立于童年,以当时孩子的心态和眼光,去复活和逼真,去重构,我认为这样的原生态是极其可观的。其表现的效果,我认为写出了孩子眼里对奶奶之死的不解和陌生,以及对世态人生的观照。这一点我发觉我们许多人没做到,也难做好,这至少也没想到。我认为这是其文的一大特色。当然,这样的“重复”,在全书通读之后也自然明白是强调和反复的咏叹,既有作者自己沉痛的心理解压作用,又对奶奶这样终生不忘的亲人的反复感验和深化,而这样的情感体验本身是无尽的,或轻或重,忽生忽灭,或远或近,总之是一种游移的,悬浮的,飘忽态,这也正是所谓“秋千”的用意和涵义吧。

  秋千的晃荡也洋溢在其他类别的若干篇章里。

  三、沉郁
  
  全书笼罩着沉郁气氛,是一种低调从容舒缓的文调。尤以《葬礼》为甚。文写孩子眼里的奶奶葬礼。文章融情于字。有客观、冷静、反省、怀疑、纳闷、否定的意味,也有沉淀、记忆和审视的效果。
  
  作者这样的语调我认为是“少年老成”。这同样也出现在他的另一辑“青春里”,透过那些青春往事,我们见证了作者的性格内向、怯弱和犹疑,也见证了其情感的飘忽、迷离和难舍。
  
  作者更善于写意。把自己对人事的感觉和心绪叙述得较到位。文章极善于沉静表达自己的心绪,以及情绪的克制和隐藏,这种内敛的篇什如《萎靡心痕》。这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抛开意蕴的纵深,手法的生熟,单从能否达意我认为作者已具备一定的实力,至少也极其有前景。能够如此生动地简描人情世态,抵近事物的本质,准确描述自己的意识,我认为就是不简单。我们许多人常感到词不达意,或总“似曾相识”于别人,甚至有的不惜炒作别人的经典,我认为这都是思想意识的随流和惰性,都是缺乏作者这种独立的表达和思考。尽管作者许多文章的艺术张力和主题还有待开掘,但他有思考和表达的“独立语”,这样的心理和潜意识描述几乎贯穿了全书,从这点讲我认为是成功的。而这种描述的基调是“秋千”似飘晃和涩重,而在这种沉郁的笔调里容有一种从容、镇定、冷静、克制和不慌张(《落雪无声》)。

  这种沉郁里也极见其思索的精神,怀疑的勇气,探索的胆识。给人的启迪:怎么解决好抒情问题,像作者这样的练字法我认为是捷径,也是极佳的选择。换句话说,情感体验和文字力量也自在文中了。何况这种行文叙述并没有刻意,而是顺着自己情感体验和意志而流淌(《羊》)。

  张谋快寄来这本书,我为其信任而感激,也为其期待而惶恐。首先发现书很精巧:袖珍型,虽非韩寒《通卷2003》那样的64K本,也非当今流行的大32K或16K异型本,只为32K7印张50篇210页普通型,故看起来很“袖珍”,掂在手上也轻巧,可便携式阅读,似我一贯倡导的“礼品型”。本书也巧在布排:四辑的名字依次是“重金属”、“秦地”,“小世界”,“青春里”,前序后跋,图文《镜子下》。再说书皮上部的底色是金秋,地有草,天有蝶,古树枝上悬晃着秋千,给人一种秋高气爽的空阔;封尾的一段真情告白给人以遐想。本书经这么一装点,已足见风致了。

  我对张谋说你这书里有一种许多人不具备的东西,但我至今还没有揪出来。随后想想这又非坏事,如果一本书一看就全明了,不浅显也苍白。不过我也冒昧给作者顺提一点未必成熟的意见:一是内容上可再“实”,非真假的“实”,为典型化材料的提练,以增强事实说话的份量;二是注重意念的强化,有意念显然还不够,强化深化方为目的;三是要力避平泛,摒弃概念化和一些笼而统之的东西,尽力做好点面的结合转换和切分,尤当具备了一定的表现力后,就要增强自己的创新力,或者说某种程度的物件重组力,同时行文要尽可能增加波浪和层次感。当然这些都作为我们共勉。我也顺祝作者继续前进,把这本集子的优长发扬光大,再接再厉,为我们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审美愉悦和享受。(2011,11,18-22草笔)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2:52 | 只看该作者
占用发图片一

可惜漂亮的视觉直观书皮图片发不上来。请文友指点拙评。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1-11-23 12:57 编辑 ]
3#
发表于 2011-11-23 13:10 | 只看该作者
梁老师评得太好了,一个爱孙疼孙的奶奶形象呼之欲出,感动。
4#
发表于 2011-11-23 14:4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评可读,尤其是结尾部分更具启示意义!拜读!问好!
结合此评,拜读了张谋近期散文《切片》,确感此评之贴切。

[ 本帖最后由 李雷 于 2011-11-23 15:04 编辑 ]
5#
发表于 2011-11-23 15:03 | 只看该作者
梁老师辛苦了:)我确实是个内向的人,仅从此我就得向梁老师敬杯酒,或者茶。由衷感谢你,远握!
6#
发表于 2011-11-23 15: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雷 于 2011-11-23 14:48 发表
这样的评可读,尤其是结尾部分更具启示意义!拜读!问好!
结合此评,拜读了张谋近期散文《切片》,确感到评之贴切。

谢谢朋友,多交流:)
7#
发表于 2011-11-23 15:19 | 只看该作者
对一本散文集感觉与精神的对视并进行了具体的剥离和呈现,形成了一种细致的理解与认识。表达的自我、个性。
8#
发表于 2011-11-23 15:25 | 只看该作者
论坛里星星钧文友的鉴赏散文是一大特色与亮点——得费时费力,花费心血,且话说得有理有据,既有分寸感,又要有力度深度与契合点,非常不易,而星钧文友能够做到如此地步,佩服之极!
     拜读此文,加深了张谋文友文章的了解与认知,也看到了虽则是80后但成绩不俗,照此继续努力加油,当取得更大成绩!问好两位文友!
9#
发表于 2011-11-23 15: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1-11-23 15:25 发表
论坛里星星钧文友的鉴赏散文是一大特色与亮点——得费时费力,花费心血,且话说得有理有据,既有分寸感,又要有力度深度与契合点,非常不易,而星钧文友能够做到如此地步,佩服之极!
     拜读此文,加深了张谋文友 ...


朋友好,谢谢鼓励,多交流,远握!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5: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潇湘珍珠 于 2011-11-23 13:10 发表
梁老师评得太好了,一个爱孙疼孙的奶奶形象呼之欲出,感动。


  先谢一下。等收集意见多了,我一齐回。谢谢鼓励。谢谢各位。
11#
发表于 2011-11-23 17:48 | 只看该作者
张先生的散文看过几个,比较有特色的,这个读后感,侧重作为读者的自己的感受与感悟,也为阅读指出一种路径!
12#
发表于 2011-11-23 23:16 | 只看该作者
张谋的作品,总体来看是很有才思的。梁老师对此书的解读和感悟也很用心,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08: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潇湘珍珠 于 2011-11-23 13:10 发表
梁老师评得太好了,一个爱孙疼孙的奶奶形象呼之欲出,感动。


  呵呵。不好,不好,还望多多指点,不是我评得好,而是作者写得好,我只不过复核,评论所需罢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09: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张谋 于 2011-11-23 15:03 发表
梁老师辛苦了:)我确实是个内向的人,仅从此我就得向梁老师敬杯酒,或者茶。由衷感谢你,远握!


  没给评好,不当之处谅解。敬酒不敢当啊,喝杯文友的缘分酒还是可以的。问候。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09: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雷 于 2011-11-23 14:48 发表
这样的评可读,尤其是结尾部分更具启示意义!拜读!问好!
结合此评,拜读了张谋近期散文《切片》,确感此评之贴切。


谢李震文友鼓励,致以亲切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4 20:39 , Processed in 0.05476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