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3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圆梦宕昌行(修改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3 2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圆梦宕昌行   


              贾启明



  自二零零四年我和几个摩友驱车游康县梅园沟以后,充分体会到自驾车游的乐趣。后又了解到宕昌官鹅沟是个不错的景点,于是,就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宕昌官鹅沟。准备一有机会就去哪里游。可真是天不随人愿,自从立下心愿后,就有许多琐事缠身,始终不得脱身。于是这一愿望始重物法实现。其中有两次机会,一次遇雨,一次有事延误。只能听他人议论官鹅沟的风景如何如何的好,说的我心里痒痒的,真是太难受了。
  
  今年暑假机会终于来哪,补完课,离开学还有十多天的时间,于是我们就撺掇起各位摩友去官鹅沟。当时也是争论不已,有人怕地震,有人怕路远,更有人怕泥石流。好说歹说,终于定下来六人,可仍有一位临走前又开了小差。也无所谓,我们的自愿游本身对任何人都没有约束力,来者自愿,去者自由吗。只是我们在行动前,定好路线,遵守的原则,计划,力争能按原计划执行。但最终的执行的结果要靠大家的自愿配合。当然这也免去了许多麻烦,也就是要求各位安全责任自负。
  
  八月十日,经过了三天的精心准备,我们带好了出远门的一切用品和修摩托的工具,迎着初升的太阳,精神抖擞的一路杀向宕昌官鹅沟不提。
  
  前二小时,严格按我们出发前规定的车速行驶,休息时一算路程,觉得再这样行车,猴年马月才能到宕昌。于是我们集体决定,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提高车速。但在遇到弯道,村庄时切记不能提速。并决定不管行驶路段有多长,车速有多快,只要有一人感觉疲乏,就可提出休息,大家都要无条件接受。这是一条很好的规则,能充分保障使每个人都精力充沛的投入紧张的远旅之中。
  
  果然这一调整好,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计目标,在武都吃了中午饭。
  
  当车行道武都角弓时,想起二十年多年前在教院上学时,我曾与同学游过朝阳洞,于是提议游朝阳洞,又可缓解旅途的疲惫。这虽不在我们的计划中,但还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当年的钢索吊桥换成了宽敞的水泥大桥,羊肠小道换成了两车并行的标准车道。买门票进去后看到一切都保存的相当完好,还是那么古朴优雅。再去拜访了我记忆中的两颗大树,它还屹立在那里。并看到正在修建引水工程,我想这就会引来更多的灰鹤在此栖息。因我当年来时就亲眼见到了灰鹤。今天只看到鹤在大树上建的窝,问了问洞中的道人,灰鹤还在,这时大概飞出去觅食了。树还是那么大,要四人才能合抱。树上的牌标说明距今大约一千三百年。
  
  随后,就与朋友一起去钻凿在砂岩里的洞窟,观看洞中塑的神像。脚下的大青石显得更加光滑,愈加显示出了该洞历史的悠久。塑像个个慈眉善目,雍容华贵,使人油然而生敬意,肃穆庄严的气氛弥漫于石窟洞中。洞窟环环相套,石梯节节相连。地势由低到高,道路曲径通幽。给人扑朔迷离,恍若迷幻之感。出洞后,坐在山腰的凉亭里,凉风习习,鸟鸣啾啾,边喝茶水边与友人闲聊,还可观看远处的山景,这可真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酷暑里,坐在这里,就能过上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日子。呦,时间不早了,还要继续赶路呢!
  
  接着我们便进入宕昌县的第一镇沙湾镇,“花椒之乡”,果然名不虚传,就连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花椒的香味,真好闻。正陶醉在花椒的香味中时,天空中突然阴云密布,晴空一声响雷,豆大的雨点就劈头盖脑地砸在你的身上。使你措手不及。呀!宕昌的天气可真是“六月的天气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呀”慌忙穿上雨衣,继续冒雨前行。因为最晚我们要在八点赶到宕昌县城呀?可急行不到十公里时,又是艳阳高照。此时我们已到宕昌县的第二乡镇化马乡,因是雨后猛晴,又加上艳阳高照。透度非常好,再加上沿途优美的风光和独具特色的羌族民俗村,吸引地摄影爱好者的镜头“咔嚓”声不断。其中最独特的是圆木层层叠加,错落有致而形成的天然木桥。真是浑然天成,非民间能工巧匠而不能为也。
  
  正在我们感叹民间工艺的奇特伟大之时,悄然不知第二次暴雨又突然来临。这时我们已赶到了老树川,只好在村民的屋檐下躲雨。雨后继续前进,经过新城子藏族乡后距县城已不到5公里。正在我们高兴之时,却遇到了堵车。我们感到奇怪,因为一路车辆很少,咋会堵车呢?上前一看,呀!正遇上泥石流,桌面大的石头铺满一地,一辆大卡车已陷入其中,一动也不能动。我们立即加入到援助大军里去,大车推出去以后,才是我们的摩托车,一人按方向,两人抬着保险扛,前面一人拉,后面一人推。过一辆摩托车实在是太困难了。半小时后才走出了这一不到十米的路段。才走两步,又是一股泥石流,这次与前一段不同,而是粘稠的泥浆,快要淹没摩托的中轴,没法骑,只能用手推。不是泥浆脱掉你的鞋子,就是沾满你的裤子。真倒霉,我又摔了一跤,人没伤,只是沾了一身泥浆,庆幸的是我带着护膝护腕,连一点皮也没伤,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看来骑摩托的安全设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后又遇到三处泥石流,两次公路漫水。好在我们都是安全渡过。尽管这些都是我们不曾预计到的。由此可见212国道宕昌段的凶险。受此波折,我们住在城里宾馆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吃饭后,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一头栽倒床上不提。
  
  第二天,天公作美,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大晴天,匆忙吃完早点,迫不及待地驱车向官鹅沟一路狂奔而去。
  
  远远地看到的是官鹅睡佛,真是栩栩如生。再看到的是宽敞而又别致的景区大门,官鹅沟三个鎏金打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光彩夺目。进入公园后先看到的是与周边截然不同的景色,恍若在旅行中突然一步跨进了天堂,处处青山绿水,与概念中初步的宕昌风貌相差十万八千里。沟内前十四公里约有二十多个色彩斑斓的湖波,以及湖边的嶙峋怪石形成官鹅沟的第一部分。先是明湖水上乐园,湖水清澈透明,一片碧绿,白鹅红掌拨清波。早有游人在湖中划船戏水,谈笑风生,真正的体会休闲娱乐生活。
  
  接着是阴平羌族民俗村,仅寨门就显出了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而后是情侣湖,公主湖,珍珠滩,官鹅湖,立界湖依次相连还有梅花园,古磨坊,月牙潭和燕子湖,及鹿仁羌族民俗村。给人的感觉彷佛是到了广西的桂林,又如同到了云南的洱海。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自然民俗合二为一,真正地体现了天人一体,和谐统一的思想。这算是官鹅沟的第一个特点。也是它与九寨沟极为相似的一点。
  
  第二部分以险峻奇绝的峡谷见长先是通天峡,峡谷幽深荫暗,寒气逼人抬头几乎看不见天。只感到嶙峋怪石露出狰狞的面目劈头盖脑的扑面而来,使人感到害怕。再有五谷峡,亲水峡,盘龙峡,五瀑峡,地书峡,小路峡,戏水峡,对瀑峡和彩虹峡。给人的感觉是峡谷环环相套,瀑布层层相连。处处山重水复,时时柳暗花明。真令人感叹自然的伟大,造化的神奇。这是你在九寨沟绝对看不到和永远感受不到的。
  
  第三部分的主要特点是别具风格的瀑布,最先看到的是龙须瀑,从悬崖峭壁上飘洒而下,如风似雨,如泣如诉,幽幽咽咽,细如牛毛,又像龙须,再加上山峰如盘龙故而得其名。接着是九叠瀑,这是一个罕见的瀑布群,三条瀑布聚在一起,又自成一体。还分成三级阶梯,形成了独特的分格。再就是气势磅礴的虎口瀑,水大流势猛,是其最大的特点。最值得一写的是官鹅天瀑,瀑布从万丈悬崖上飞流直下,举目望去,飞珠溅玉,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珠光宝气,弥漫其间。伴随着迎面吹来的阵阵清风,把这一玉带幻化成玉屑雾气,使周围玉屑飞溅,雾气缭绕,人置身其中,有幻化成仙之感。周围的古树造型奇特,风格各异,真是一幅不墨山水图。耳中翠鸟声声,波涛阵阵,使人心旷神怡。这些瀑布的特征是九寨沟的瀑布根本所没有的。
  
  第四部分主要是原始森林,高原草甸和雷古山峰,以及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岩石构造。它生动地记录了亿万年来地壳运动的剧烈演变和远古的滑坡。被专家誉为名副其实的“地书”也是最具观赏价值的“地质公园”。沟内后十八公里到处有松柏茂密的原始森林,奇松遍布,怪石嶙峋,山势陡峭,沟谷狭长,瀑布常年不断,白浪奔腾不息,既有高耸入云的险峻峡谷,更有风格各异的独特瀑布。河水震耳欲聋,凉风扑面,悬崖古松掩日,更有大大小小的瀑布飞泻直下,气势恢宏,最深处为高山草甸和终年不化的雪山。游人置身期间,野趣横生,心旷神怡。真是既有九寨的秀丽,更具黄山的雄伟,华山的奇险,还有武陵源的幽雅。形形色色的瀑布,是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的另一道景观,是公园的动感地带。公园所包纳的六大沟系中有沟必有水,有水必有瀑布。这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珍珠瀑,有万丈豪情的九天飞瀑,有如梦如幻的瀑布云烟,有一帘幽梦的水帘瀑,有在阳光的折射下,呈现赤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虹瀑。千姿百态的瀑布使公园更加秀美,更具灵气。真是聚天下风光,集世界雄奇于一隅。高原草甸整齐洁净,颜色绿的直逼你的眼。放眼望去空旷雄伟,一览无余。雷古山峰,终年积雪。积雪与白云交混一起,使你分不开那是积雪,那是白云。映衬在洁净的蓝天之中,多象一幅流传千古的万年油画。有人说:“游了九寨,不去官鹅,看了官鹅,不去九寨”总是认为二者重复,风格雷同。我认为应是:“官鹅九寨,环肥燕瘦,二美竟艳,东方奇绝,各具特色,相得宜章,相映成趣,相辅相成。”真是“三色宕昌,七彩官鹅”
  
  我们一行五人早上八点半入园,一直到下午五点半才游完主要的景点,也没有去原始森林探幽,就返回了。整体感觉是不虚此行,真值得。唯一的遗憾就是景区服务跟不上,越深入到沟内,几乎没有服务点,个别服务点还存在蒙人宰客现象。这是不应出现在这民风淳朴的幽美环境中的。
  
  下午在兴奋与疲惫中回到县城,与分别二十多年的同学相聚,受到他们的热情款待。使人真正的体会到同学的情真,同学的情浓。小酌数杯后在亦醉亦幻中回到旅社继续梦中去游官鹅沟。
  
  第三天,按计划回家,在走到离县城八公里的临江,我们决定离开国道212线去探险。于是就穿越了乡级公路到了南阳镇。途中翻越了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那山可真高。空气稀薄不能使摩托充分燃烧,行车真是举步为艰。后经过韩院乡和好梯乡。游览了韩院的牛头寺森林公园。山上奇峰林立,气势磅礴峭壁直刺苍穹,壁立千寻。山势不同于一般。山上林木参天,又形成了与当地截然不同地貌特征。随后我们又在泥泞中翻越了一座大山,那可是更加的艰难,道路泥泞,既陡又滑,稍不注意,就有人倒车翻的危险,脚下是万丈深渊。走在路上,可真是胆颤心寒,真后悔走这条路。安全第一,所以走路万分谨慎,小心翼翼。二十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乎三个半小时。准算是安全的下了山。在山下的溪水边,洗净了身上的泥泞,冲净了摩托上的泥巴。小憩片刻,向老乡一问,方知已到礼县的沙金乡。心头一高兴,又忘记了浑身的疲劳,但因此处地偏人稀,没有买饭菜的地方。只好吃自备的饼子,喝矿泉水解渴。午餐虽简单寒酸,但心里还是乐滋滋的。因为我们必尽战胜了一切困难,满足了寻幽探险的心愿。
  
  看来这沙金乡实在是偏僻荒凉至极,因在这沿途二十多公里的路段,到处书写的标语是“地上种鸦片,天上看得见”,“谁种大烟,牢狱坐定”“举报鸦片一株,奖励二元”可见这里常有种鸦片之事。而礼县也常有贩大烟亡命之徒。难怪这一段路异常难走。
  
  接着我们边走边问,由白关到白河,再经滩坪到雷坝其间翻越大山三座,累计接近七十余公里,全是铺沙乡间道路,基本好走,就是不能放开速度。七十余公里还是走了近乎四个多小时。直到下午五点二十才到雷坝。我建议吃完晚饭再走,一同伴问路说到西河大桥乡还有八公里,就说我们到大桥吃晚饭,饭后还能赶回成县。于是继续一路狂奔。可走完十公里才知,只是到了西礼大桥。从这里到西河大桥乡还有三十余公里,这里只是礼县与西河的交界处。肚子饿的咕咕叫,真后悔没有在雷坝吃晚饭。只有忍着辘辘饥肠继续上路。
  
  饥饿,疲乏,劳累,手酸,背痛,道路泥泞,颠簸不平,继续沿犀牛江一路而下。途中经过蒿林乡,直到晚上八点钟才赶到大桥乡。只有到这里才有吃饭住店的地方。我们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不管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的填饱肚子再说。饱餐后就近在一家小店住下。此店虽小,设备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店主也热情好客,住的还算满意。
  
  第四天,七点左右我们就起了床,一看天色不好,我们匆忙洗嗽完毕,吃完早点,买了点当地的土特产就上路了。看来这里的集市真早,才早上八点,早市就已经完全开始了。再沿犀牛江顺江而下过昌河坝,到蕹家坝时,看到那里的山民正在化铁铸铧,我突然想起,蕹家坝的铧在我们陇南还是小有名气的,不妨停下看看,他们用的是小型而又简陋的炼铁炉,可能全国到处都被淘汰,可在这里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炉底铺的是耐火砖,就用山上看的柴来烧,可见是很原始的。路边的老牛还在推着碾子,在碾着耐火土。还用着那慢悠悠的节奏,彷佛与当今纷扰繁杂的社会毫无一丝联系。翻的砂也是就地取材,从犀牛江拉的。我真佩服山民的智慧勤劳,山民也慨叹我的悠闲舒适。
  
  告别勤劳淳朴的山民后,一路飞奔毛坝而去。到了毛坝,我们的探险即告结束,因毛坝离县城只有四十多公里,而且是宽阔平整的柏油大路国道316线的江武段。我们时刻绷紧而又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纵观这次探险远行,历时四天,行程将近六百多公里,跨越六个县区,三十五个乡镇。游览较大的景点四处。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满足了各种人的不同需要。所走的道路既有国道,又有乡间公路,还有村村相连的泥泞便道。既给心情放了一个假,又磨练了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还强化了团队精神,真是获得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愿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这种活动中来。
  
  二零零八年八月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贾启明 于 2011-11-25 10:0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11-23 23:05 | 只看该作者
  从大桥到仇池山,西汉水窄狭的河谷两面都是见首不见尾的山峰。到了仇池山西北角,雄矗高翘的仇池山主峰如一只雄踞的苍鹰,昂首蹲踞在高远的蓝天下。紧挨着山脚的山坡上,拥挤着几户人家。这座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庄,却有一个充满藏文化味道的古名:尧空巴。   本来,从仇池山再往西南,过了武都、宕昌、白龙江,就可以到达舟曲、迭部藏区。在过去的历史上,这一带与甘南藏区,应该存在着商贸往来、民风相濡的可能。但在我看来,这个村名,大概是保留了建立仇池国的氐族人的某些痕迹的。   仇池国的创立者氐族人杨腾,东汉末年生活在略阳(今甘肃秦安)。建安初年,中原动荡不安的形势波及到了天水一带,杨腾儿子杨驹率领氐氏部族爬山涉水,来到了三面环水、四面陡壁、易守难攻、山顶又有良田百顷的仇池山。   仇池山地处出陇入蜀要塞,退可防守,进可扩张。尤其重要的是,仇池山绝壁临空,不要说是冷兵器时代,就是现代,除了飞机火箭,地面部队要实施进攻,也绝非易事。杨驹选择固若金汤的仇池山之后,一个以前后仇池国为中心,有武都国、阴平国和武兴国为后续和外延的氐族地方政权,就在陇南山地的崇山峻岭中诞生了。   东汉末年和南北朝时期的军阀混战,曾经埋没了太多的英雄豪杰。与杨氏氐族同是秦安老乡的前秦皇帝苻坚,曾经在短短几十年间横扫北中国,开创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富足的太平盛世,最后却在淝水之战后身首异处,葬送了自己的基业。杨氏氐族却凭借仇池天险,开创了立国时间比唐、宋、清还要长的历史。到了杨腾孙子杨千万时期,仇池杨氏已经号称拥有千万之众———而当时,全中国人口还不足两千万。因此,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专门派员封杨千万为百顷王。刘备占据汉中之后,杨千万审时度势,投奔了镇守阳平关的马超。无论倒向曹魏,还是投奔刘汉,杨氏氐族以其所拥有的实力和占据的战略位置,在当时都是一股不可轻视的政治力量。仇池国的势力,也因此由陇南发展到了四川北部和汉中一带。   过去上仇池山,路若羊肠,有二十四隘、三十六盘。   汽车从河沟村附近的西汉水边朝山顶爬行。迂回曲折的山路悬在半空中,对面的山岭紧贴着蓝天。一边是望不到头的高山,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路愈高远,山脚下川流不息的西汉水,便愈轻飘如一根细细的丝线,在阳光下飘忽不定。   杨氏氐族真正以一个国家形态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是在公元296年。这一年,杨茂搜率四千户氐人部落再次返回仇池,建立了仇池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前仇池国。此后,氐人建立的仇池国,也随着中原政治大潮历经多次大起大落。在战乱频繁之际,前秦皇帝苻坚、北魏主拓跋焘,纷纷将女儿远嫁仇池,寻求政治联姻。一旦中原安定,仇池国便在重兵压境之下频遭血光之灾。到了公元442年,后仇池国被南朝刘宋所灭之后,杨茂搜后裔先后又在武都建立了武都国、在陕西略阳建立了武兴国、在文县建立了阴平国。公元580年,离开仇池山之后流落在西秦岭南坡的杨氏氐族最后一个政权kk阴平国被北周所灭之后,这个在群山环绕中存活了380年之久的少数民族政权,便被日复一日的滚滚尘埃,深深地埋在了时光的残骸之下。   直到近些年,才有学者说,现在生活在川西九寨沟附近的白马藏人,就是当年创立了仇池国的氐族人后裔。瓦砾无存的故都
  上山之际的惊恐,终于被仇池山顶上平坦安静的千亩良田上一派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取代。   东南北三面被西汉水和洛水紧紧环绕、西面是悬崖万仞的仇池山上,碧绿的玉米在山坡上摇曳,刚刚收割的麦田在阳光下泛着金灿灿的光芒,散落在平坦的田野中间的村庄被一堆一堆的大树簇拥着。耕牛在山坡上吃草,小鸡在阡陌之间悠闲觅食;麦场上,村民扬着古老的连枷打麦;路边渠水清流,潺潺有声……一切都是如此安静,就像陶渊明时代的田园诗。   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源,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   这是《水经注》对当年仇池山的描述。   如果不是曾经阅读过的历史,如果不是刚刚攀登了险象环生的绝壁险途,很难相信,这里就是那个前后经历了将近400年血与火洗礼的仇池古国都城。   现在的仇池山山顶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有一千多亩可以耕种的土地。山上的上马、下马、庵房、河沟四个自然村,七八百人口组成了仇池行政村。说起煮土为盐的事,一个碾场的中年人说:“那都是哪一辈子的事了!”   然而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地制盐,应该是仇池国最基本的生存依据之一。再加上千亩良田、遍布山顶的九十九眼泉水,在仇池国最鼎盛的时候,山上驻扎的上万人守卫部队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大体上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否则,仇池国肯定是不可能延续那么长的历史的。   徜徉在仇池故地,除了伏羲崖上一座道观,以及前些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立起的“仇池古国遗址”的标志,山上已经找不到一丝当年留下的痕迹了:没有想象中的残垣断壁,没有宫殿遗迹,没有官署衙门的残骸,没有都城城墙残迹,甚至连一片残碎的瓦砾也没有。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 ... 470041cd8a&p1=1
3#
发表于 2011-11-23 23:09 | 只看该作者
但看朋友对仇池山的描写这一段,就是大段的搬移了,这样的写字态度是不可取的。希望朋友注意。此外,在排版方面,我重新为朋友排好了版面,请以后按照这个样子来排版,问好。


这是朋友文中的一部分:

站在仇池山下,遥望主峰如一只雄踞的苍鹰,昂首蹲踞在高远的蓝天下。过去上仇池山,路若羊肠,有二十四隘、三十六盘。迂回曲折的山路悬在半空中,对面的山岭紧贴着蓝天。一边是望不到头的高山,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路愈高远,山脚下川流不息的西汉水,便愈轻飘如一根细细的丝线,在阳光下飘忽不定。凡是群山丛生、险途连天之地,必然留存了大量至今让人猜摸不透的历史秘密,直到近些年,才有学者说,现在生活在川西九寨沟附近的白马藏人,就是当年创立了仇池国的氐族人后裔。
  
  紧挨着山脚的山坡上,拥挤着几户人家。这座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庄,却有一个充满藏文化味道的古名:尧空巴。这个村名,大概是保留了建立仇池国的氐族人的某些痕迹的。
  
  仇池山三面绿水环水,四边绝壁临空,易守难攻、不要说是冷兵器时代,就是现代,除了飞机火箭,地面部队要实施进攻,也绝非易事。
  
  上山之际的惊恐,终于被仇池山顶上平坦安静的千亩良田上一派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取代。东南北三面被西汉水和洛水紧紧环绕、西面是悬崖万仞的仇池山上,碧绿的玉米在山坡上摇曳,散落在平坦的田野中间的村庄被一堆一堆的大树簇拥着。耕牛在山坡上吃草,小鸡在阡陌之间悠闲觅食;路边渠水清流,潺潺有声……一切都是如此安静,就像陶渊明时代的田园诗。现在的仇池山山顶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有一千多亩可以耕种的土地。山上的上马、下马、庵房、河沟四个自然村,七八百人口组成了仇池行政村徜徉在仇池故地,除了伏羲崖上一座道观,以及前些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立起的“仇池古国遗址”的标志,山上已经找不到一丝当年留下的痕迹了:没有想象中的残垣断壁,没有宫殿遗迹,没有官署衙门的残骸,没有都城城墙残迹,甚至连一片残碎的瓦砾也没有。也难怪。据史书记载,“氐氏于平地立官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可见,当年的仇池王国应该是处在一种既无巍峨宫殿、也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制度的社会形态之中,这也许是它之所以能够号召千万之众,持续近四百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吧?至于那些用于防御的高墙城堡,在原本就是一座巨大防御工事的仇池山,根本就是多余之物。
  
  主峰伏羲崖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相传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神话传说中刑天葬首的地方,氐人的发祥地。这里山泉遍布,溪水长流,山泉不竭不溢。泉水甘洌醇厚,清凉可口,沁人心脾,有“积年之疾,一饮皆愈”之说。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仇池绝壁,峭峙孤险,登高望之,形若覆壶,其高二十余里,羊肠盘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此百顷为号。”
  
  西和县政府投巨资正在开发挖掘古仇池文明,新修的公路曲折迂回,从山脚到山顶共十三公里,可直通山巅。半山腰有一家“农家乐”,提供食宿。山顶道路有十多米宽,三四公里长,可谓一马平川。站在山顶,举目远望南北东三面群山连绵不断。蜿蜒曲折,犹如群龙聚首,汇集在仇池山下,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个小国历经四百年的风雨飘摇而不倒的原因。
  
  伏羲崖上孤零零的伏羲庙,在“512”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整个建筑除掉落了几片瓦,墙体裂了缝,以及伏羲塑像的一条腿裂了细缝外,一切基本完好,可谓“不幸中之大幸”。但其旁边的一座土墙结构的建筑却在“512”地震时轰然倒塌,令人唏嘘。


[ 本帖最后由 zfx875206 于 2011-11-23 23:11 编辑 ]
4#
发表于 2011-11-23 23:12 | 只看该作者
于是这一愿望始重物法实现。 无法打错了吧
5#
发表于 2011-11-24 09:01 | 只看该作者
进来关注一下。
6#
发表于 2011-11-24 21:36 | 只看该作者
来读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9:5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指正,已重新修改

[ 本帖最后由 贾启明 于 2011-11-25 10:03 编辑 ]
8#
发表于 2011-11-25 11: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贾启明 于 2011-11-25 09:52 发表
感谢各位指正,已重新修改



朋友的这个态度是可取的,期望认真写字,不断提高,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1 20:18 , Processed in 0.21994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