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0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挤奶”到“抹胸”——老谋子的俗尚可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7 1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谋子的俗尚可耐


刀口漫步



  那一年一个人在北京西单排了长长的队,咬着牙掏了80块票钱,才总算看上《满城尽带黄金甲》,待到发哥鞭打忤逆之子至死,嘶吼出一句:“他是你的亲哥哥啊!”,我的泪哗一下就跑出来了,多少年看电影没哭过了,又不像余秋雨老师那样擅长含泪、噙泪——光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而不掉下来,所以还颇以为情感被狠狠地教育了一把,便觉得老谋子那次的木匠活儿值回了票钱——刷了漆一样的画面,上千人一起打家具的动静,将中国宫廷(民俗)文化鼓捣得多么辉煌喜庆啊。

  彼时并不曾看过曹禺先生的话剧原著《雷雨》,后来通过盗版碟看了人艺的演出,才发觉又一部经典名著成全了张木匠的装修技术(艺术?),可老谋子啥时候才能自个儿编剧一次展示一把自个儿的灵魂——成就真正的“大师”之名呢?我真替他着急啊!然后人家就来了一部鬼打鬼闹的《三枪拍案惊奇》,改编自科恩兄弟1984年老掉牙的处女作《血迷宫》;我先看完了艾米《山楂树之恋》的小说原著,便不打算去电影院给老谋子捧场了——生逢那个无比压抑的年代,都悲催得男不男女不女了(可以参阅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时过境迁之后你却给我玩儿“血色浪漫”,这样的小说不仅拧巴而且可耻(相较而言,艾米“朦胧诗”般的美化意识远不及张贤亮的切肤之痛来得自然、老实),你再搬上银幕重复一遍《我的父亲母亲》的灿烂有劲吗?不值票钱我就看盗版碟气你!

  前两年文友茵如绿草就给俺推荐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俺因为不看国产女作家的小说而“杯葛”至今,没想到老谋子又抢先改编了她的《金陵十三钗》,还请了俺近年来愈发“稀饭”的“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于是便怀着初见严歌苓的热切心情,急不可耐地扑向了首映日,尽管未婚妻已经垄断了我今后所有的“相约观影权”,但她自个儿却很少看国产片,网友今日流行君更说他对南京大屠杀题材一直有心理障碍。俺却因为看多了“重口味”的商业片,连《午夜凶铃》和《电锯惊魂》系列都不带眨眼的,对恐怖和血腥早已不以为意,且看老谋子的“商业艺术”有没有啥长进吧,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你说他已经找不着北了吗?其实人家门儿清着呢:做真正的电影大师咱不行,在国产片里蒙事儿没问题!

  不信您就顺着俺的思路走着瞧:老谋子熟悉的“乾坤大挪移”式的画外音出现了,将小说原著中“我姨妈书娟”的讲述直接搬过来,变成了电影中“书娟”的“第一人称”讲述,比起“全知全觉”叙事法来,局限在于那些“我”不曾亲见的事情原本是不能呈现的——比如李教官在教堂外打鬼子,身在教堂里的我并不知道,怎能去讲述呢?而老谋子对此却不管不顾了,反正这是大众文化,谁细心深究这个?而佟大为们打鬼子的战争场面太眼熟了,《集结号》、《南京!南京!》甚至裘·德洛的《兵临城下》差不多都是一个排场,比这几年充斥各大荧屏的战争剧也强不到哪儿去,而老谋子这个品牌“存在”的唯一证明,就是那段前仆后继炸坦克的戏,前几年排歌舞和大型团体操他可是颇有心得,将“慷慨赴死”弄成“千手观音”一点都不让人感到意外。及至开始向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致敬,老谋子的低俗就又透出来了,同样是拯救,这出南京城的“狸猫换太子”,却非要浓墨重彩地弄出一段宽衣解带的换装戏,《黄金甲》是“挤奶”,《十三钗》是“抹胸”——用窗帘、桌布等努力把胸部抹平,好伪装成尚未发育的女学生;而日本鬼子的奸淫在前,假神父随后非要再和玉墨来一段床戏,就毫无美感可言了——坐在旁边的未婚妻直呼“恶心”,此刻千万别提什么思想境界上的提升,也更别谈什么TMD审美享受,这压根儿就是出于票房上的媚俗考虑!影片上映前媒体就发情地报道过张伟平劝老谋子加床戏啥的……

  不可否认,该片也有那么一点儿所谓“诚意”的反思:女学生(处女的象征)的生命难道就比妓女们更加珍贵,更值得苟活下去吗?尽管只是惊鸿一瞥一笔带过,但让影片的品格稍微增强了一点——就像《拯救大兵瑞恩》,人家一直在琢磨一帮人冒死去救一个人值吗?这才是“自然主义”!——可惜这股真气立刻就泄干净了,老谋子在《山楂树之恋》的“清纯论”中透露出的“处女情结”不允许他“跑题”,“70前”国人根深蒂固的贞操观念必须得到照顾:处女当然比妓女干净、更配活下去,所以他在片中突出的也正是“女性意识”,而非“长幼意识”——是不干净的女人舍身去救干净的女人,而非成年人舍命去救孩子。毋庸置疑,对于作为电影消费者的我们来说,本片最大的看点,不是南京大屠杀题材,而正是金陵十三钗的美艳动人,尤其是新任“谋女郎”倪妮能否hold住全场?此外就是那么点儿儿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召——老谋子怎会不深谙此道呢?他是骨子里真俗,但却包裹了些不俗的皮肉,比如民族精神的色调勾兑,比如大众文化的审美习惯。老谋子之俗,俗则俗耳,尚且可耐,比起那些俗不可耐的玩意就显出“真纯”来了。而它目前之所以最具市场号召力,实在是因为它的俗比普通意义上的俗高级那么一点点,而我们国人的普遍审美却不能比他那种俗再高级那么一点点,这也正是我们的大众文化重复重复再重复下去——同类题材影视剧可以千篇一律一播十年而不衰的缘故之一吧。

  说到这里,我对影片的结尾至今耿耿于怀。契诃夫说过:如果故事中出现枪,那就一定要发射——不然不必浪费那个笔墨,说的是写作中的“极简主义”。坚守这个艺术观,却不幸被打了嘴巴:在影片的最后,“十三钗”中的一位突然从怀里掉出了一块布条包裹的尖玻璃。我对未婚妻说,她肯定会用到它的,不然就是多费口舌,结果我正期待着好戏上演怒斩贼寇的时候,影片却戛然而止了,哈哈,这倒是我教条主义了……


[/copyright]
2#
发表于 2011-12-27 16:1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有道理,学习了
3#
发表于 2011-12-27 18:29 | 只看该作者
行文别致,观点恰切,自然道来的文。
4#
发表于 2011-12-27 19:35 | 只看该作者
张艺谋的影片说实在的,他想造成好莱坞的势头,而与好莱坞的大片还有距离,其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故作玄虚的做作!
5#
发表于 2011-12-27 20:00 | 只看该作者
看过本片盗版,来读读刀口朋友的文字,感到了个性的锋芒和冷静的剖析。对老谋子的导演个性和电影的感念有感而发,不乏犀利和机趣。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影片的创新和新意之处。读来酣畅和共鸣。欣赏,学习,问好:)
6#
发表于 2011-12-28 08:47 | 只看该作者
张导,我对他的印象还是不错的,虽然暂时还没看过他的《金陵十三钗》,也不喜欢他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但任何一部影片出来,都有褒有贬,和一个人一样,总是不够完美。作者对张导的电影还是比较关心的,不然不会对他的电影有这般熟悉。中肯的批评是可以有的,不过我觉得楼主的 观点有点偏激呢。
《金陵十三钗》在美国影评界,贬多于褒,这也是事实,但也有褒奖的声音存在。作为美国主流娱乐杂志的《综艺》、《银幕》等认为“本片兼具华丽与坚韧”,“就像任何一部传统的好莱坞战争片一样由角色推动情节且情感丰富。”
和楼主探讨。:)

[ 本帖最后由 朵兮 于 2011-12-28 09:28 编辑 ]
7#
发表于 2011-12-28 09: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1-12-27 20:00 发表
看过本片盗版,来读读刀口朋友的文字,感到了个性的锋芒和冷静的剖析。对老谋子的导演个性和电影的感念有感而发,不乏犀利和机趣。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影片的创新和新意之处。读来酣畅和共鸣。欣赏,学习,问好:)
补充一句,我喜欢文章里透露出来的个性气息。
8#
发表于 2011-12-28 16:4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笔,颇有个性。
我前两天刚看了张艺谋的新片《金陵十三钗》,还流了泪。为电影里的人性光辉吧。问好朋友!
9#
发表于 2011-12-29 19:58 | 只看该作者
影视大家,自有过人之处,也难免心浮气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1 06:59 , Processed in 0.09537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