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7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远看近看说传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4 0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是人类历史性的文化凝聚,它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渐变。美国的社会学家雷德菲尔德将传统划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所谓大传统是指社会上层的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精英文化,而小传统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雷氏对于传统的划分,也适于中华民族。当我们论及传统的时候,大多在关注儒、释、道,往往会忽视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文化。

  谈到中华传统,不能不说易。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没有易,则不会有儒与道。离开了周易来谈论中华文化,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孔夫子,人们更多是研究他的《论语》,往往忽视了他的《系传》。孔子对于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甚而“韦编三绝”。而今的人们多记得他的“仁义之术”,却容易忽略他的“性与天道”。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一段精美而深刻的文字,足可以使他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也逊色几分。

  信仰精神、求知精神、仁爱精神是人类的三大原精神。这三大原精神分别起源于古希伯来、古希腊与古中国。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是人类原精神的之一——“仁爱精神”的创发者。遗憾的是,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儒学已经死去。所谓“两汉经学”不过是伪神学,所谓“宋明理学”不过是伪哲学。夫子程颐解说的中庸,已经远远不是儒学所讲的中庸的本意了。到了曾国藩更是离谱,他说:“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君与天齐,已是谬误,而女人的丈夫也可齐天,则证明曾国藩也是一个假儒。研究与讨论我们的“大传统”,须远一点,再远一点,看先秦,看先秦之前,要读易,读这一部经典之中的经典。

  儒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已然是僵尸一具,已经不再是活生生的孔子的儒学了。所谓“独尊儒术”不过是为了统治百姓的一种实用主义。尤其是自元以后,中华文化的活力愈加消沉,儒学背离孔夫子愈来愈远。自鸦片战争开始,当中华文明遭遇外来文明挑战之时,有志之士愈加苦苦地寻求强国之路。在新文化运动中,青年人愤怒地呼喊“砸烂孔家店”,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罪于儒学,实在是冤枉了孔夫子,也是对“大传统”的一种误读。

  还有一种误读是对于法家的。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法家,很快就衰落了,但法家的思想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历代的统治者依然在利用法家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并发展了法家的权术,这也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统治者钟情于法家,是由他们的地位决定的,而有些老百姓也想当然地喜欢法家,好象沾了个法字,就是法治了。其实,法家的法制与当今的法制“风马牛不相及”。法家的法来自哪里?“法自君出”,皇上就是法。法家所谓“法制”的本质是独裁与专制。

  从精英的殿堂里走出来,步入到草根社会,就能体会到“小传统”的意味了。有位学者说:“人是民俗的动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民俗,被芸芸众生日益重复并代代传承。这种被社会学家称为“小传统”,与“大传统”紧密相关,互补动互,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小传统是丰富多彩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节日与生日,开业与庆典,信仰与禁忌,娱乐与游戏构成的民俗无比丰沛,气象万千。我们在民俗中诞生,在民俗里长大,不经意地接受民俗的熏染。在一定意义上讲,民俗对个体的影响并不亚于上层文化。“入乡随俗”,随的就是“小传统”。近观小传统,很多陈规陋习还不由自主的沿袭着,而敦厚质朴的民风却日复一日地失去。

  在我们的传统中,优与劣彼此混杂。如何取优去劣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将孩子与污水一起泼掉的傻事是有的,将污水留下,将孩子抛掉的蠢事也是屡见不鲜的。分不清孩子与污水,会使一个民族昏昏然。好的传统正在被人们漠视,而对于坏的传统又常常分辨不清,将儒学做糟粕,实在是中华文化的悲哀。不乏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未曾认真地阅读过《论语》,也没有阅读过《系传》,就大骂孔老二,可以算得上是无知无畏。我们传统的糟粕究竟是什么?既非儒学,也非道学,而是皇权至上的独断,等级森严的制度,黑暗腐朽的官场文化。在探究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时,有的人将矛头指向文人与官员。他们说:“文人与官员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缺钙的群体”,这虽然是一个事实,可是,不该过多地责难他们。在一个皇帝垄断着所有生存资源与生杀大权,动辄文字狱,动辄株连九族的社会里,你想不缺钙还真是难上又难。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辛亥革命,计两千一百余年。这是一个漫长的,“权力通吃”的年月。在这些年月里,不但造就了缺钙的文人与官员,也造就了缺乏人格尊严,鲜有独立思考的芸芸众生。

  我们曾经有过很糟糕的传统,这样的传统紧紧地包裹并摧残着个体的身心。比如裹小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相信上帝而崇拜皇帝的。真龙天子,代表上苍统治世界,他的金口玉言,可一语动天下,即便是沉醉于酒色之中的南唐后主李煜,这个昏君的倡导也照样一呼百应,三寸金莲,一裹就是将近千年。据记载,有位叫窈娘的宫女,为赢得李煜的青睐,不惜忍受剧痛,用长长的绢帛将脚紧紧地裹起来,日久天长,她的脚变成尖头小脚。她穿上浅色的袜子练习跳舞,引起了李煜的注意,他如醉如痴地欣赏窈娘的舞姿,是那么婀娜轻盈,柔媚动人,不仅写词赞美,而且御封为“三寸金莲”,从此,缠足之风遍及皇宫,而后传至民间。在山西大同有过“晾脚会”,河北的宣化有过“小脚会”,这些展示会都类似于现代的选美大赛,刹是热闹。那时的妇女,听到夸奖自己的脚丫小巧、秀美、周正,都不由得喜形于色呢。

  相信很少有人看到裹脚布了,它早已腐烂,化做了一抹历史的尘烟,被我们斥之以鼻。但是,在我们的传统里,还有其它类型的裹脚布,依然在缠裹着我们的思想、身体与行为,那条又臭又长的,风行了近千年的裹脚布并不是一个仅有的特例。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7-4 18:41 | 只看该作者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世界的人都想改变别人,就是没人想改变自己。
  罗丹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把一块石头雕刻得栩栩如生,我告诉他们,其实美早就已在生命里了,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敲掉。
远近相交地观看传统,对传统评头论足,其实也是为了剔除我们内心的糟粕,将精华部分亮出来,来美化这个人本世界。
有些东西我们需要用显微镜去看,有些东西需要用望远镜,而有些东西连眼睛不用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
发表于 2004-7-4 21:5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

很有见地的评论,好!
4#
发表于 2004-7-5 15:51 | 只看该作者
精华鼓励!
5#
发表于 2004-7-5 17:36 | 只看该作者
高手~举重若轻,深入浅出.
6#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22:1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后村别调 发表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世界的人都想改变别人,就是没人想改变自己。
  罗丹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把一块石头雕刻得栩栩如生,我告诉他们,其实美早就已在生命里了,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敲掉。
远近相交...


非常欣赏后村这样的话:“有些东西我们需要用显微镜去看,有些东西需要用望远镜,而有些东西连眼睛不用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7#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22:1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冷眼看 发表
精华鼓励!


非常感谢斑竹的鼓励,初来论坛,就得到一块蓝宝石,心情真是很激动哦。
8#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22:2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刑天丁 发表
高手~举重若轻,深入浅出.


谢谢斑竹的鼓励,你的鼓励是给我的动力。
9#
发表于 2004-7-6 17:5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可以写个系列。
10#
发表于 2004-7-6 22:06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们的传统里,还有其它类型的裹脚布,依然在缠裹着我们的思想、身体与行为,那条又臭又长的,风行了近千年的裹脚布并不是一个仅有的特例。
作者的这一段话让人很有感触!现实生活中就偏偏有相当一部分人死抱着那一根根裹脚布不放,不闻其臭,反觉其香。说起来还振振有词,言道这是民族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11#
发表于 2004-7-7 21:1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拜读
欢迎新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2:53 , Processed in 0.09009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