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5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给书籍一点时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7 0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得找时间静下来,认真读一点书了。
  
  总是这样想着,一边放不下匆匆的脚步,即便有了一点闲暇的时间,也会习惯地坐在电脑前,将大好时光一点点耗尽。直到有一天,病了,躺在病床上,拿起书本,认认真真地进入了阅读状态。
  
  初冬的阳光很暖,透过窗子照进来,明亮清澈。家里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很静。楼道有人进进出出,脚步很轻。我一个人,斜倚床头,顺手拿起一本书,在满室的阳光里,暖暖地走进了作者的世界里。
  
  很久没有这样安静地阅读过,似乎已经忘记了阅读所带来的愉悦,几乎消失了那种读书之后的顿悟与深思。今天,一个安静而明媚的早晨,似乎回到了些以书为伴的岁月,回到了,为我一生提供精神营养的读书年代。
  
  用心读书的收获,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
  
  2、
  
  书架上有许多书籍,不知是什么时候购置或者是什么人赠送的,虽然每天都会清扫整理,但上一次是什么时候拿起书本,认真阅读,的确是忘记了。我不是什么名流学者,也不是什么富有的收藏家,购置的书籍都是用来阅读的。每次看到心仪的书籍,总是爱不释手,不管是食不果腹也好,囊中羞涩也好,都会把书买回来,放在书架上,顺手翻一翻,摩挲一会,然后放在一边。时间久了,新书变成了旧书,旧书又被新书所代替,书籍不断被放置在书架上,却总是没有时间认真读完一本书。就这样,书籍竟然摆满了整整一个偌大的书架,可谓是一室书房半壁诗书啊。可是,究竟哪一本书仔细阅读过?站在书架前面,感觉都很陌生。
  
  当然,那些不被摆在书架上的唐诗宋词的典籍,是放在床头、案边的。几部已经封面磨损,书页发黄的关于唐诗宋词的书籍,陪伴了几乎大半生,那些唐诗宋词已经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些书籍似乎永远不会陌生了。
  
  3、
  
  用心读书的阶段,大约是在上学期间和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经济比较拮据,资源匮乏,书籍自然也不多,自己购置书籍,简直是一种奢望。所以,只能是借书来读。只要是能够寻找到的书籍,都会如饥似渴地读,废寝忘食地读,以至于很多精彩的段落都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更不要说那些经典的唐诗宋词了。或许,真如清代著名作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所说的那样“书非借不能读也”。想想那个时候,读书就是最快乐的时光。
  
  刚刚参加工作是在农村的一所学校,吃住在学校,基本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唯有读书。农村的时光很慢,也很快。特别是冬天,好像刚刚过了中午,天就黑了。教师们大都是本地人,下班后,回家的回家,出去的出去,经常是只有我一个人,伴一盏孤灯,捧一册诗书,苦读到深夜。不是我读得苦,是那时的日子很清苦。一个人读书,没有感到寂寞,只是感觉到了时光的漫长。
  
  古今中外,人文艺术,但凡能寻找找到的,不会去挑剔,去选择,都会拿来读。不一定能读懂,但一定会认真,全身心投入的去读。也没有多什么明确的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那个时候,不读书,还能做什么呢?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没有那么多的课业负担,没有那么重的生活压力。有的是的慢时光,都可以用来阅读,把所有快乐的时光都给了书籍。是啊,现在想想,那一段日子真得很快乐。常常和同事打赌,拿出一本唐诗或者宋词,他们随便说出作者,标题或者词牌名,我就能将诗词的内容背诵下来。他们总是很惊奇,我也因此很得意,很快乐。
  
  4、
  
  如今,手头逐渐宽裕了,遇见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毫不犹豫地买来,却没有了时间,不能静下心来,走进书的世界。我们的时间都到哪里去了呢?是工作太忙碌,生活压力过大,还是我们的业余生活太丰富,冲击了本该属于书籍的时间?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捧书而读。即便拿起了书本,目光停留在书页上,却难以走进心里,无法达到身心俱融,乐而忘我的境界。
  
  生活节奏加快了,不应该成为我们不读书的理由。而是我们变得懒惰了。我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那些简单刺激的,只需疯狂不用思考的各种各样的消遣方式,挤占了本该属于读书的时间。
  
  学生不喜欢读书。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不通。学生的主业就是学习,怎会不喜欢读书呢?是的,学生在校时间过长,所学的东西统统是为了应付考试,与阅读无关。他们一旦有了一些闲暇的时间,相信他们所做的第一选择不是读书。我们经常看见很多学生课余时间呆在网吧里,或者游乐场所,而不是图书馆或阅览室。把大量的时间消磨在网络上,与机器对话,不用交流,不用思考,只需浏览,接受。在这些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信息,有多少是有益的东西,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教师应该有大量时间来阅读,其实不然。就像一位厨师,有了空闲时间,第一选择恐怕就是离开厨房。一旦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又有哪一位教师拿起另外的书本呢?他们大都会选择放下书本,去做那些与阅读无关的事情。学校的人,无论学生也好,教师也好,有了闲暇时间,选择放下书本,或许还可以理解。毕竟他们终日与书相伴,利用闲暇时间换一换环境,改变一下生活的方式,无可厚非。可是那些远离书籍,终日与书籍无缘的人,却不能选择给书籍一点时间,不能利用一点点空闲时间读一读有用的书籍,不能不令人忧虑了。
  
  普通人或许是因为生计所迫,无法找一个安静的时间读书,或者是因为忙碌的生活,使他们无暇停下匆匆的脚步,或许因为生活拮据,无法承担购买那些昂贵书籍的费用,在书籍面前望而却步了。而那些富有的人,那些权贵的人呢?他们是有钱有闲的人,他们是否选择读书呢?恐怕不会。那些高档场所,他们是常客,你不会在书店,图书馆里看见他们的身影。为了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为了那些沽名钓誉的事情,他们可以千金一掷,他们不会为了书籍而花费一文钱。他们宁可求神拜鬼,也不肯读一读那些经典名著,读一读那些文学的,哲学的,艺术的,科学的书籍。他们把大好的时光消磨在高尔夫球场,消磨在高档的楼堂会馆,也不会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捧书而读。
  
  在它们看来,什么都很重要,只有读书不重要。什么都是真实的,只有读书是虚幻。什么都充满诱惑,只有书籍是苍白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富有的人为富不仁。才会有那么多权贵寡言廉耻为非作歹。商场、官场才会那么肮脏、丑陋。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个愚蠢的军队。”那么,不读书的官场,不读书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5、
  
  现在,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大街小巷,还是机关社区,打扑克,搓麻将,随处可见。麻将馆,网吧,歌厅,到处都是。唯独少见了充满书香气息的图书馆,阅览室;走在幽静的公园,还是风光如画的风景区,到处可见游乐的人,健身的人,闲逛的人,唯独看不见读书的人;在繁华的商业街,各种商铺鳞次栉比,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唯独不见摆放着的那些典籍作品,世界名著。
  
  读书的人少了,买书的人少了,卖书的市场逐渐萎缩了。什么都可以从网上获得,什么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最大的是人们再也静不下心来,进入读书的境界。
  
  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移动鼠标,而不是轻翻书页,奋笔疾书。我们更喜欢在屏幕前快速浏览,而不是沏一杯茶,让茶香氤氲,在温暖的阳光底下,全身心地进入书的境界,与作者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6、
  
  现代生活,一切似乎都是快速的。快节奏的生活,快餐食品,快餐文化等等,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快餐文化,像一缕轻风吹过一片落叶,像一碧湖水皱起一道涟漪,过了,就过去,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读过的书,很快就忘记了书的名字,而书的内容,更是过眼云烟,了无痕迹。读书的人,心中越来越荒芜了,思想越来越浅薄了。写书的人,为利益所驱使,为迎合市场,放弃了作家的尊严与良知,写一些庸俗的文字,难以入眼。使得本来就十分荒芜的文学世界,愈加满目荒凉。
  
  没有时间,写书的人难出精品,再也看不见“一部红楼,十年血泪”式的作家作品了。没有时间,读书的人难以静下心来,与书中的人物同忧患,共欢乐。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过去,我们曾经津津乐道于“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曾经以“学富五车”为荣,曾经把公园里,车站上,地铁中那些捧书而读的身影看做最美的风景,曾经被埋头灯影苦读的窗口深深吸引。。。。。。现在,这些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了。遥远的让人有些怅惘。
  
  7、
  
  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天忙忙碌碌,不知道忙些什么,就是挤不出读书的时间。有了时间,就习惯于坐在电脑前面,翻看着网络上那些肤浅的,无聊的文字。看得眼睛荒芜了,大脑里长满了草,人变得肤浅了,越来越浮躁,很多时候对文字产生了一种排斥感。网络的文字良莠不齐,那些充满忧患意识,那些具有深刻思想,给人以启迪、教益的文字,是难得一见的。满眼风花雪月,到处是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字,与我们何益?
  
  可是,我们习惯了。习惯了从这些现代的传媒获取信息,宁可愿意将大量的闲暇时间用在现代的网络上,也不去想找一本书来读。如果不是偶尔生病,无法像往常那样坐在电脑跟前,我想我也不会这样潜心读书,那种久违了的读书的乐趣,那种从读书中收获的感悟,也难以品尝。也不会生出这许多的感慨。
  
  8、
  
  我们很多人有足够的时间,只不过我们都毫不吝啬地消磨掉了。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的,只不过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读书的兴趣。我们过多的去关注物质需求,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我们很多人只着眼于当下,很少去思考我们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去读一读我们民族曾经的兴盛与衰亡。我们很多人还没有或者不去想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喜欢读书,是多么可悲,多么危险。
  
  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对书籍的阅读,任何思想都不如从书本上来得深刻,任何不读书的借口都是那么苍白与无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请给书籍一点时间,让我们静坐下来,进入阅读境界。
  
  2013-10-25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3-10-27 09:43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读书,把自己都读成一头驴了。
3#
发表于 2013-10-27 10: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时光安然 于 2013-10-27 09:43 发表
最近读书,把自己都读成一头驴了。

安然这是什么比喻啊?
4#
发表于 2013-10-27 10:49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当然要多读书,这似乎已经是不容颠覆的公理了;政客不必读书,因为政客的主要工作和责任是研究政策,然后游戏政策于掌骨之间;商人需要读书,读介绍权谋和兵法之类的书籍,因为商道即如权谋之道和用兵之道;医者自然在读书,他们的医术决不能仅凭一张空口和表面上的装腔作势来说明,(学生读书一说暂略)除此之外,百姓读不读书也不重要了,因为他们都在为钱而奔波,这个世界上,还在坚持读书的人还有多少呢?聊胜于无吧。
欣赏新作,即颂冬祺!
5#
发表于 2013-10-27 10: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银公子 于 2013-10-27 10:35 发表

安然这是什么比喻啊?


我看的是《一头驴子的回忆》。
6#
发表于 2013-10-27 11:59 | 只看该作者
唉,书,什么时候才能尽兴去读,这是个问题。
眼瞅着,眼老花了,颈椎肩椎腰椎痛,加上乱七八糟事情占去一多半时间。
所以,深深同感于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5: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时光安然 于 2013-10-27 09:43 发表
最近读书,把自己都读成一头驴了。

驴都读书了,看来在下是杞人忧天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5: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银公子 于 2013-10-27 10:35 发表

安然这是什么比喻啊?

是啊,是啊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5: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10-27 10:49 发表
教师当然要多读书,这似乎已经是不容颠覆的公理了;政客不必读书,因为政客的主要工作和责任是研究政策,然后游戏政策于掌骨之间;商人需要读书,读介绍权谋和兵法之类的书籍,因为商道即如权谋之道和用兵之道;医者 ...

李版的见解果然不同凡响。
谢谢过来品读,谢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5: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时光安然 于 2013-10-27 10:58 发表


我看的是《一头驴子的回忆》。

哈哈,喜欢读书就是好同志。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5: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3-10-27 11:59 发表
唉,书,什么时候才能尽兴去读,这是个问题。
眼瞅着,眼老花了,颈椎肩椎腰椎痛,加上乱七八糟事情占去一多半时间。
所以,深深同感于作者。

是啊,我们这些深爱文字的人,的确是没有读书的时间啊。
谢谢版主来读。
12#
发表于 2013-10-27 15:42 | 只看该作者
潜心读书的人如今真是太少了!
13#
发表于 2013-10-27 18:53 | 只看该作者
习惯了在论坛上看文字,一些想读的文学作品也能在网上搜到。因此,我个人觉得网络阅读也不错啊!传统书籍页数多的,抱着都累了。我每天晚上睡前习惯读几页书,没几分钟就累了,翻下书本就入睡了。因此,一本书好久都读不完。
14#
发表于 2013-10-27 1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何足道哉 的帖子

有读书的欲望,捧起书确是睡觉 的欲望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08: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鲁小鱼 于 2013-10-27 15:42 发表
潜心读书的人如今真是太少了!
谢谢小鱼来读,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6 00:41 , Processed in 0.1284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