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古韵今声话归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9 2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4-12-8 19:16 编辑

  在今邹平县码头镇驻地的东南方向六公里处的地方,曾经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归苏镇,波光潋滟的灞河从它西侧流过,风光秀美的小清河从它南侧流经,这里是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归苏镇四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镇域内物阜民丰,商贾云集,是一方财聚人兴的风水宝地。归苏镇,之所以名贯齐鲁,闻达天下,更是得益于它早先的街道和水井鱼塘的总体布局状似青龙,故而,史上人称归苏“青龙街”。

  我自小所生活过的村子,离归苏镇只有八华里的路程,对于归苏镇的最初记忆,应该是在我的童年时代。那时东邻西舍的婶子和大娘经常与母亲相约一起去归苏赶集。而母亲每次去归苏赶集回来,都会给我带来一份不小的惊喜:一把糖块、一块切糕、一件玩具、一双新鞋…归苏,在人们口口相传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地名,却像一个万花筒、一个百宝囊,让我单调的童年时光,变得简单却真切,美丽又快乐。后来,岁数大些了,紧张的校园生活,繁重的农忙劳作,加之我们家在归苏一带无亲无故,多年以来,我一直无缘亲临归苏镇去感受它那“旱路码头”的无尽繁华,感受它那“十字通衢”的特殊魅力。当我读初中时,我才知道,“归苏镇”其实是一个村,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重要性和昔日的繁华程度,与临近的魏桥镇之“辛梁镇”、“临河镇”等村庄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更迭,频繁的战乱,早已日渐式微,风光不再,犹如凋零的昨日黄花。


  虽不能为,心向往之。从那时起,“归苏”两个字就像一颗隐藏在我心底的种子,期待着我用知识的阳光、雨露、空气给它以生根发芽的机会,古村归苏的“青龙街”,同样令从小就喜好探古寻幽、刨根问底的我,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这个天淡云高的夏末秋初,受了文友的多次蛊惑,我便轻车简从,从百里之外的县城直奔归苏村而来。在归苏村北新辟的集贸市场处与文友汇合后,我们迳直往青龙街的南首驶去。进得村中的一个开阔处,这个能容纳二十余辆轿车的文化广场周围,四处蜂喧蝶舞,花草芬芳,喷红吐绿的各色花卉,青翠迷人的各种树木,浸润得空气湿适清新,百姓们在门口种植的苦瓜、扁豆、南瓜、丝瓜等素茎轻盈,柔爬曲绕,红花绿叶,翠氛溶溶,显现着这个古老乡村的宁静安谧。广场北侧的墙壁上,《新二十四孝图》赫然在目,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这不仅昭示着归苏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更让人从这些简洁朴素的生活图景中感受到了百姓家庭幸福,民风淳朴和谐。


  广场的南侧,有两口被铁笼子罩住的水井,周围的群众向我们介绍道,这是青龙的两个眼睛,不但水位很高,而且清冽丰盈,另据村里的老人说,从他们记事时起,这两口井就没有干涸过。只不过左侧的这口井由于年久失修坍塌了很多年,在村里今年修路的同时,特意整修了坍塌的左侧水井,竟然意外地发现了“龙珠”,就是人们常说的青龙的“眼珠”。“这颗‘龙珠’是个核桃般大小的五色圆球,我拿到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去做鉴定,专家说这是五彩石做成的,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了。”正在带领媒体记者在龙头处采访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宗春接着说,“这个广场是龙头,龙眼中间水簸箕是龙鼻子,龙鼻子下面的水塘是龙嘴,通往东南魏桥镇文家村与通往西南炭刘村方向的两条乡路是龙须,从龙头往北延伸的一公里长的大街,自然便是龙身了。”在水塘南侧的民居旁边,耸立着一副对联:“神龙出窍重树古韵,龙马精寓光耀后人。”在谱齐鲁新韵,创文明乡村的活动大潮中,归苏村像一条渐醒的青龙,初显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


  在归苏村走访的过程中,年轻人对青龙街的故事津津乐道,但对它的历史渊源知之甚少。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杨召生告诉我们,归苏村以北的地方是齐国无盐女钟离春的牧马之处,据传皇辛村(今魏桥镇甜水村)的北面还有皇姑冢,西面是原汉代的朝阳城故址,朝阳城故址有一座被当人百姓称之为“天子墓”的梯状的高大土堆,人们相传为神农氏炎帝陵,可以说,归苏村一带的这方土地,是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后期,我经常随了“孩子王”们在“天子墓”上爬上爬下,捡拾附近村庄的民兵们打靶遗留下的子弹头、子弹壳。虽然有当地村民传说“天子墓”为瓦岗军首领李密的墓葬,经过许多专家考证与志书记载,纯属子无虚有。与“天子墓”遥相对应的便是归苏村的“青龙街”了,在归苏村一带的民间传说中,李密则是“青龙街”特殊布局的“总设计师”。这里不仅街道胡同错落有致,清一色扁砖灰瓦的民宅鳞次栉比,村子的四周,鲜花簇拥,美不胜收,真是“红花阡陌上,柳叶绿池边”的满目景色。


  归苏之所以被称为归苏,年近八十的杨立光老人告诉我们,归苏村于隋末唐初立村,在明洪武二年以前原名耿家庄、杨家庄,青龙似的村庄布局,花园式的整洁环境,让这里的“青龙街”名贯南北,闻达东西。一日,一位明代显官从苏州而来,途径该村,发现这里的村内房屋错落,别致清雅,青龙街更是呈祥瑞之气,村外亭台楼榭,草木葱茏,花径石潭,溪水潺潺,村子四周82座庙宇巍峨壮观,72眼浇花井星罗棋布,为此他即兴赋诗一首,其中曾有“临其景兮,如归苏杭”之句,从此,村里的一些文化人,假借其诗意将杨家庄改为归苏村。沿着归苏村的中心大街,我们随机采访一些正在下着围棋的老年人,他们介绍道,我们所处的这条大街,就是青龙的脊梁,村中有两条对等的东西走向的大胡同,胡同的末端均有一个圆形的池塘,好似伸展开的四条龙爪,大街的两侧还有许多对等的小胡同,胡同头上都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池塘,如同朵朵祥云。几位老人争着和我们说,大街两侧的胡同都一通到两头,从没有半截拉块的死胡同。


  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杨宗春书记轻松地和我们聊起了关于青龙街的话题,他将村民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复述给我们:如果从空中鸟瞰归苏的全貌,它宛若一条翘首摆尾、兴云生风的巨龙腾空而起,跃跃然、飘飘然,每当旭日东升,紫气东来,或者夕阳西下,炊烟袅袅之时,雾气缭绕中的青龙街,令人倍感名副其实。人们都说,归苏的青龙街是个将来要出达官贵人的地方,这很快引起了一些人的羡慕嫉妒恨。一个云游四方的南方道士,在归苏村发现了被祥瑞之气包裹着的青龙街,他居心叵测,心怀妒忌,动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振振有词,花言巧语,蒙骗百姓,在龙脖子上砌了一座大影壁,在村北甩往小王家村方向的龙尾巴上修上了一座楼阁,这样便将龙头、龙尾都压住了,破坏了青龙环节的风水。致使归苏村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高人、贵人,只出了一位很有名气的外甥,即清朝的武显将军、码头镇李码村的李化龙。其他几位村委委员也不断插话,在热烈的交谈气氛中,他们的思绪仿佛已经回到了百年前归苏村的繁华岁月。


  正因为有了“青龙”的庇护,让地处交通要道的商业重镇归苏繁盛一时,青龙大街两侧的商铺林立,既有售卖日用百货,烟酒糖茶的商户,也有经营当铺钱庄,客栈酒店的商家,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民间交易日渐火爆,尤其是到了晚上,店家商铺都点上各式的灯笼,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好似一派繁华的江南夜景。那时,乡乡有寺,村村有庙,青龙大街上的圣母庙、玄武庙、天齐庙、普明寺等诸多的寺庙景观,吸引了外地大批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人们常说树大招风,一些悍匪流氓、邪恶势力都虎视眈眈地盯住了作为风水宝地的归苏青龙街。他们一度占据了当时青龙街上的龙脉位置,为非作歹,强买强卖,祸害百姓,无恶不作。为了守卫家园,保护青龙街,当地以青龙街为核心,迅速联合了临近的24个村庄,集结搏击高手,打败了流氓悍匪和邪恶势力的围攻。民国《齐东县志》上的人物篇有过记载:“胡元祥,张虎镇(今邹平县台子镇店子村)人,附近24庄之团长,赋性豪爽,有侠烈风。同治初,流贼肆扰,元祥集团勇,严守御,一方赖以安全,人皆服其智略焉。”


  为了证明当年归苏镇的民间交易的火爆和青龙街的繁华程度,杨宗春继续给我们介绍到,属于归苏镇管辖的24个村庄之间,流通着一种人称“土钞”的货币。24庄团勇凭借夜色一举歼灭来犯的流氓悍匪,在就地掩埋了敌人的尸身后接着取土筑台,搭成了庙会,从此便约定每年的三月二十四为青龙街庙会,24庄的老百姓届时都来赶会祝贺,自此,归苏青龙街的庙会越办越红火。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加之流亡贼寇的烧杀掠夺与日寇对华夏大地的疯狂侵略,连年的兵燹战乱,致使哀鸿遍野,饿殍遍地,归苏附近百姓民不聊生,集市日渐萎缩,每年一度的青龙街庙会也就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解放后的“破四旧”运动,让青龙街的街道格局发生了些许的变化,很多珍贵的文物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和毁灭。中苏关系破裂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归苏村被迫改为“反修大队”,更荒谬的是,就连归苏村出于友好互助的目的,为方便临近的任家村与胡坡村群众出行而在两村之间架设的小桥,也更名为“反修桥”。


  由于是第一次近距离的走进归苏青龙街,但发现它独特的建筑格局依稀可辨,远处醒目的“青龙酒家”、“青龙商店”也映入了我的眼帘;新硬化的多条街道整洁宽阔,两旁的国槐、垂柳枝叶繁茂,村民家门口的木槿、石榴、紫薇等各色花木,鲜花灼灼,花朵娇艳,鸢尾花、波斯菊、马齿苋花、五角星等,也频频向过往的人们含笑致意。二十余块图文并茂的文化宣传牌引人注目,树荫下,老人们在惬意地下棋品茶,孩子们在门口嬉戏玩耍,下坡的村民们骑着电动车哼唱着轻松的曲子……这幅久违了的乡村和乐图,似一杯余味悠长的佳酿芳醇,令我陶醉不已。归苏村现有1780口人,耕地面积3500亩,是个典型的农业种植村,这个“如归苏杭”的古村,历经多年的风雨变迁,逐渐破败下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带头发动捐资40余万元,村书记杨宗春个人用经商积累的资金向村里投入100余万元。他们的“卫生家庭”评选,以小家带大家,提升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四德工程、安全社区、平安建设等宣传牌,营造出了青龙古街的浓厚文化氛围。


  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在村两委和党员代表的带动下,归苏古村崭露新姿。短短一个上午的采风结束了,在这里,我不仅切身感受到了它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同时,也用心感悟到了它村庄和乐,亲情融融的乡情乡韵。“家居黄金珠宝地,人在潇洒富贵中”,古村归苏,不但吸引着省市众多传统媒体的持续关注,也吸引着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络媒体前来采访。我相信,团结奋进的归苏村两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滚滚大潮中,视野会更开阔,胸怀会更博大,追求会更高远。



2#
发表于 2014-8-30 02:48 | 只看该作者
正能量很强,喜欢这样的文字,令人看到希望的光芒。
3#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7:44 | 只看该作者
正能量很强,喜欢这样的文字,令人看到希望的光芒。
芳菲 发表于 2014-8-30 02:48


好久未来春雨了。谢谢您的鼓励!问好!
4#
发表于 2014-8-30 22:48 | 只看该作者
应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新闻报道,采用了散文化的语言,运用了散文化的段落排列,有真情也有实感,更应合了祝福和因采风而融和的心愿。文字丰盈,运笔柔滑,景的介绍和心的期许到位,熨帖。学习。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0:04 | 只看该作者
应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新闻报道,采用了散文化的语言,运用了散文化的段落排列,有真情也有实感,更应合了祝 ...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4-8-30 22:48

谢谢木门斑竹的肯定和鼓励!问您周末好!
6#
发表于 2014-8-31 11:0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一篇新闻稿!
7#
发表于 2014-8-31 20:12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感觉很亲切。
说古道今,用历史还原一个村庄的风貌,有传说有记载也有现在的真实,很好地阐述了归苏的来龙去脉,除了有散文的体裁外,也很有史料价值。
8#
发表于 2014-8-31 20:27 | 只看该作者
行文稳健,对一个小镇的介绍和追寻,富有个性。
9#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20:53 | 只看该作者
谢剑版阅读与鼓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20:56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一篇新闻稿!
李兴文 发表于 2014-8-31 11:05



    谢李老师指教!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20:5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感觉很亲切。
说古道今,用历史还原一个村庄的风貌,有传说有记载也有现在的真实,很好地阐述了归苏的 ...
微雨清音 发表于 2014-8-31 20:12



    谢清肓阅读与指教!
12#
发表于 2014-9-1 08:18 | 只看该作者
“土钞”、“反修桥”,见证了一段历史。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1: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青衫子老师的关注与阅读!
14#
发表于 2014-9-2 12:17 | 只看该作者
很厚重,有文化内涵的一篇。令人感受到了一种正能量!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8: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玉清鼓励!期待你的新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04:40 , Processed in 0.05368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