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6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那爱就在相望中——郝志敏散文《母亲的视线》赏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3 1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康乔华 于 2014-11-14 13:23 编辑

                 那爱就在相望中

                                     ——郝志敏散文《母亲的视线》赏读

                                     康乔华

    母爱是人性中最为纯粹、最为美丽的部分,也是最为自然的存在,千百年来被歌颂被赞美,引为人类的骄傲。因此,讴歌母爱,已经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郝志敏的作品《母亲的视线》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发表在今年《散文世界》第三、四期的合刊上,全文以母亲的视线之中的“望”为引线贯穿始终,通过对母亲的“望”作为内涵诠释,并且例举几个母亲的生活片断来刻画母亲“含辛茹苦”的形象,从而达到以抓细节来开掘更深层次人性的艺术效果。其意其境,深情的叙述,把对母亲深深的爱,跃然流淌在字里行间。它的“撼人”之处,正是作者善于运用内心的点点微粒,深深的爱,去粘合母亲所经受的悲欣,以平常的题材表达深刻的主题。


    文章一开头就以简省的笔墨描绘了夜的景色,营造了作者置身的环境自己所“望”到的氛围,或许,这是作者特意为自己设置的,也是为作品的意蕴提供象征物象。作者以“茶”来喻示夜,说明这样的夜晚是有品味的,这种品味就体现在意境的“幽思”与“反衬”里。在这种意境里又蕴含着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进而把自己在夜色下的“望”与思念中母亲视线里的那个“望”联系起来:“如果我望倦了一个城市的累,再也望不远的时候,就会再折回来,没有声响地向心窗张望,渴望母亲那双如炬般的慧眼忽然出现。”于是,对母亲的思念就愈发强烈,那些关于母亲的生活往事便历历在目,在记忆中也渐渐清晰起来。

    就这样,作者在回忆往昔之中,很自然地引出自己的感慨。进而又在情感的流露中“冷静”地思悟母亲的命运和心灵,并且在“冷静”的体悟中剖示母亲的爱心。在那个年代里,贫苦的童年生活给作者心灵烙上了深深的烙印,而苦难的生活却把母亲炼成了一个强人,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在工程队做苦力,干起了与大男人一样的活计,从此,她与当泥匠的父亲支撑起一个家,艰难地抚养着自己的儿女。到如今,她即便六十多岁了,也要用苍老的生命为儿孙们搭建未来。文章中的这些描写从表象来看,母亲的言谈举止,原也普普通通,然而由于作者的深切感悟,透过平凡的琐事,昭示了“母爱”的伟大,从而深化了文章的内驱力,唤发出浓厚的情感色彩。同时,也表现出母亲具有东方女性传统的美德。

    为了深入揭示“母爱”,文章中还穿插了一些细节和故事,通过平凡举动和简短的话语描述,显现母亲美丽而仁厚的精神世界。比如,母亲到六十多岁时,她趁身体硬朗,依然像年轻时在工程队做苦力一样,拿起铁铲“再次扬起沙石”向高墙抛过去,这是一种对生活或者说对生命的挑战;又如,在城市改造时,母亲为了给家里建新楼,从城市改造的废弃物中搬来打地基的石头和砌墙用的砖块,又亲自一车一车拉回家。等等。这些“场景”与“片断”的描写和叙述都使人物形象富有立体感,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因此,在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是饱和着血肉,充溢着情趣的,他没有过多的去渲染母亲的楚苦处境,而是以明朗深沉的笔触写出了母亲坚强乐观豁达的性格。鲁迅说过,“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集外集<穷人>小引》)这篇散文具备了这一艺术特点。作者没有写人物的容貌、衣着,甚至连姓名都不作交代,而是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灵魂的呈现。比如,母亲的腿病在秋变时隔三差五的疼,但在作者需要她时,母亲却挺身而出,很坚决地说“这些天不疼了,即便疼,我也准备好药了,顶管用的。”这一句话既含着母亲自信、满足的心理,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信赖和爱护之情。这些文字描述,生动地显现了母亲灵魂的美。

    另外,文章中还例举了作者对面六楼老太的神情和她周围的场景的细腻描写,来映衬和加深母爱的深刻内涵,这时,作者的感情就如水上的涟漪,有层次地向前推进了。他运用拉美诗人写亲情的诗句“世界上最远的地方/在妈妈的视野”来揭示世上母爱的相似性,和母亲所具有的博大、仁厚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在这里,对于母爱作者是这么感慨的:“无论我出差在外,还是在学校教书,都能感到妈妈的视线。”、“我的脾性里有母亲的务实,但是不如母亲的眼光看得远大。”等。由此,母亲视线里的那个“望”,便是一种付出,一种期盼,一种守候,一种牵挂,一种关爱。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赞颂母亲,并没有借助于华美的词语,而是以朴实的文笔,自然地剖示,一如母亲那质朴的形象,全篇语言朴素无华,明白如话。老舍先生在谈到语言的运用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乱穿衣服的。”作者深信母亲那美的心灵,那“伟大母爱”是足可震撼人心的,因此,不必也不屑用语言的“脂粉”、文句的“彩衣”去美化母亲的形象。这种质朴的文笔更增强了文章的诚挚美。

2#
发表于 2014-11-13 1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4-11-13 18:30 编辑

注意到作者引号内的几个关键词汇。作者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展开评述。总-分-总的格式不错,简短有力,尾有延伸。
3#
发表于 2014-11-16 14:20 | 只看该作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赞颂母亲,并没有借助于华美的词语,而是以朴实的文笔,自然地剖示,一如母亲那质朴的形象,全篇语言朴素无华,明白如话。
赞美母亲的散文,总是令人感动!
4#
发表于 2014-11-16 16:05 | 只看该作者
乔华的这个评论有特点,支持!
5#
发表于 2014-11-20 08:55 | 只看该作者
再读。感觉文很精要。
6#
发表于 2014-11-21 11:40 | 只看该作者
从内容到写法到语言细致剖析了文章,文采和文理相得益彰。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20:04 , Processed in 0.05784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