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尊老爱幼不分先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6 1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gd730820 于 2014-11-20 20:56 编辑

 尊老爱幼不分先后

  前些时日,多有媒体报道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而引发的种种不快。据闻,此类事件轻则指责谩骂,重则拳脚相加,甚至还出了人命。如此以来,网上网下议论纷纷。咱们在这里且说一说这里面的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不让座”?

  问题其实大都归结到一个“谁”不让座上,以及“不让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人们最想知道的。换句话说,为什么现在老人乘车,年轻人不愿意让座了?

  每当车厢里响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给老、弱、病、残、孕等需要的人让个座。”我就开始想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尊老和爱幼到底应该谁先谁后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往深里一想还真有点复杂。

  先从概念说起吧。何者为“老”?何者为“幼”?其实很多人将一个“老幼”的概念狭隘化了,或者说是极端化了。包括我自己之前也认为:老吗,当然是六七十岁以上,须发斑白,步履蹒跚,说话做事都不很利索的老人;幼呢,当然是垂髫黄口,总角跳跃的小儿。其实,我们都错了——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而且这个误解被逐渐地大众化,久而久之在很多人的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前概念。

  老与幼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七十岁的老人在九十岁的长者面前成了“相对年幼”者。而一个三十岁的青壮年在一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前就能称为长辈。所谓长幼有序,是个相对的概念。

  有了这样的理解,再来看公交车让座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

  就事论事,先来看看挤公交的人群吧,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恐怕没有几位,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那个能力和闲心去挤了,不方便倒是其次,关键是它不安全哪。而五岁以下的儿童只有在父母的监护下才能乘车。也就是说太小的和太老的人群在公交车上出现的机率并不太大。经常挤公交的大都是青壮年和五零六零人员。也就是说以上班族和退休族居多。

  上班族忙忙碌碌的上下班;退休族优哉游哉地逛公园。前者为生存而拼搏,后者为度余年而休闲,当然也有退而不休甘为子女做后勤保障者,接送孩子,买菜做饭,也是忙的不亦乐乎。总而言之,挤公交的都是普通大众,中等收入人群。大富大贵者,有权有势者不在此类人群当中。在这个社会地位相对平等的大群体中,在这个不快不慢地移动着的代步福利交通工具上,最直接的利益冲突就是先尊老呢,还是先爱幼?在这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旅途中,“老者”以为我是理所当然该坐座位的人,尊老为先嘛。年轻人为我们让个座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更有甚者,干脆倚老卖老,喝令年轻人赶紧让座!你不让,我就骂;你敢跟我吵,我就扇你耳光。出事儿的大概是这种心态。而“年轻”人则觉得,我们累死累活的为了生活拼命工作,为了房子、车子和面子活得艰难而憋屈,你们的退休金比我们的工资都高,一天到晚打打拳、跳跳舞、搓搓麻、遛遛鸟,潇洒自在不说,还跑来公交跟年轻人较劲,抢座上火。有些人还为老不尊,出言不逊、蛮横霸道,甚至大打出手。长者慈爱之心何在?在切身利益上起了冲突,双方互不相让,你让我先尊老,我让你先爱幼。不行?不行就吵。吵不过瘾,就打起来。最终两败俱伤,落得一个为老不尊,一个为幼不逊,何苦来哉?!

  窃以为,社会风气之倡导,必然由每一位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依当下现实情况来看,尊老的社会风气不够浓厚,无非是年长者对年幼者爱护不够导致的。所以在这个时代,老人要想获得足够的尊重,还需对年轻人多体谅照顾一点儿。俗话说“大敬小,过得好。”老的不再看小的热闹,而是设身处地为年轻后辈着想,那么后生晚辈自然也就不好意思不尊老。公交车的路线不是长途,在短短的乘车区间和时间里,大家互敬互爱,互谦互让,该是多么和谐愉悦的事情啊。

  启蒙读本《小儿语》中有句话:“一争两丑,一让两有。”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啊。

  传统道德里有尊老敬贤的古训,现实生活中也有先来后到的规矩。所谓“先到为君,后到为臣。”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来看,古人所实行的是尊老与爱幼的同步推进。并没有分尊老在先,还是爱幼在后。儒家道统里并非都那么死板,而是讲中庸和谐、和睦美满和其乐融融。

  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批判封建的等级观念和尊尊亲亲,忽视了人伦的自然法则。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以金钱作为价值的评判标准。从而使得人们为了金钱利益而放松道德修养,少了些温情脉脉,多了些残酷竞争。仅在公交车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就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上车时一窝蜂的拥挤,致使年幼的孩子命丧车轮者有之;抢占老弱病残孕专座,让真正需要的人扶杆而站者有之;面无表情,无视抱小孩者亦有之。这些因为利益对抗而呈现的不和谐场面和悲剧噬咬着公众的良心。

  疗治社会的顽疾,需要对症下药。古圣先贤的智慧是高标准严要求,虽然普通老百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尧舜禹汤的完美高度,但也起码有一个高度教人们去知晓、去景仰、去追求。如果没有这个高度,人性的卑劣就会抬头,恶的东西便会嚣张。所以智慧的祖先就有意的把标准定的很高。

  我们今天提出这些问题,幸而有清明的政治,有完善的教育,有开放的言论自由。从每一位相对“年长者”做起,从每一位相对“年幼者”做起;从相视一笑开始,从家庭、学校教育开始,全体公民行动起来,形成全社会尊老爱幼的和谐生活环境应该不是梦。
2#
发表于 2014-11-16 19:2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事情还真值得一说!老也好,幼也罢,多想想别人,这事也就不成为问题了。我想起了一个词语:克己复礼,也不太准确,但也值得拎出来说一下。
3#
发表于 2014-11-17 16:27 | 只看该作者
换位。一旦换位思考,结果自然不同。将心比心,在什么时候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8:23 | 只看该作者
外国人讲竞争却在各个生活领域井然有序。中国人过去有封建等级制,讲中庸和谐,也没有什么礼法上的大乱。可是现在我们引入竞争却陷入丛林法则的泥淖。
感谢两位版主的阅评!
5#
发表于 2014-11-17 18:48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听余英时校长公开课,2小时,就讲封建等级,中庸和谐,儒家纲常,很是受用。推己及人,社会秩序有很多互换的立场和观点,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欢迎楼主来江天交流,不知道怎么称呼。握手了先。
6#
发表于 2014-11-19 10:50 | 只看该作者
在一个论坛看到一帖,是建议十一月一日为父亲节的,这个提议缘于鲁迅《怎样做一个父亲》,大约是认为这篇文章作于十一月一日,由此建议。他的意思是说,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是要承担很多责任的。看现在很多老年人倚老的态度,也觉得为父的责任的确重大。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9 21:39 | 只看该作者
一水兄,我是新人“海隅狂客”,感谢您的阅评!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9 21:43 | 只看该作者
风铃所言极是,父亲是我们行动的标杆和人生路上的引领者。父亲在前领导,母亲后勤保障。方能培育出健康向上,有勇有为的合格公民。
9#
发表于 2014-11-20 08:50 | 只看该作者
才看到新闻画面里,一帮老人打着鲜红的旗子在公交车站,大意是给年轻人让座,把方便让给年轻人等。我觉得这些老人可爱极了。
10#
发表于 2014-11-20 10:39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涉及社会多层面,发人深省。公民素质决定社会风气,反过来社会风气又影响公民素质。缺失互相理解,和谐就是空话。
11#
发表于 2014-11-20 16:28 | 只看该作者
拥挤到无法让座位的地步,也是一个事实!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20:43 | 只看该作者
公交车上的情形和地铁上的很类似,前几天北京地铁有一位年轻女子被夹在安全门上不幸殒命。这叫人十分惋惜。国家交通部门运力有限也是不争的事实,人口多也是实情。那么多的现实情况摆在眼前,当在所有的硬件不能短时间改变的条件下,道德杠杆的力量就显示出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20:44 | 只看该作者
向文友华新兄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9 00:52 , Processed in 0.1077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