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9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代名士王特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18 2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呵呵,好长时间没来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好.筱桦带份礼物来.


                一代名士王特选


  1  
  
  康熙四十年,岁次癸末,时当仲春,泗水河岸边走着一位青衫少年。

  这位少年身长玉立,气度不凡。尽管形容瘦削,但是从眉目、举止上看满是书卷气。他一路儒衫飘飘,步伐稳健。这一路上行人纷沓,语声嘈杂。而少年书生始终眉头微皱,置身于外,仿佛这些喧哗和他的心境融不到一处,因此脚下并见不留恋。
  
  行至湖畔的幽静处,书生这才解开眉头上的疙瘩。正巧柳树下有一光滑的青石条几,四个矮兀也已被磨得失去了棱角。站在这里举目望去,泗水河面波光粼粼,水波不兴;河岸边柳芽初绽鹅黄,耳旁有几声娇莺轻啼,暖燕争树。真是一处好风景!
  
  书生捡一正对着湖面的石凳坐下,从自己随身携带的行囊中掏出烙得薄薄的干粮——煎饼,就着油炸过的小尖椒,香甜地吃了起来,右手还没忘从随身携带的包袱里掏出一册书,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转眼间,饼已尽,而书生的身形却未动。看他那股子痴迷劲儿,知道这书正读到妙处。
  
  不知什么时候,一位年届六十的老者缓步踱到书生身后,站了良久,见书生丝毫未觉,不由得轻叹了一声:“这世道尚有如此好学的青年人,可喜可贺呀!”当下拈着颌下几缕黄须,故意轻咳了一声。
  
  少年书生惊醒,见是一老者立在身后,急忙抱拳施礼。
  
  老人笑道:“看你读书读得如此痴迷,不知是什么好书?”
  
  书生连声道:“老人家不知,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绝世的好书。”说着,把书面翻了过来。老人接过来,见靛蓝的封面上龙飞凤舞写着三个大字:“《桃花扇》”。
  
  “噢,我以为是什么好书呢。”老人把眼睛微眯了起来,“不过是一出生动些的脂粉戏罢了!”
  
  “老人家错了!”年轻人急了,脸胀得通红,“这可不是那‘脂粉戏’。想一个青楼弱女子宁愿以血溅扇也不愿嫁入官府,这是何等的气节?须眉又能如何?你看那史大人,‘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运’。老人家请听,这是作者孔先生为史大人写的《古轮台》 。孔先生是深知史大人的,不仅把史大人英勇赴义写得壮烈激昂,更把他生既不能力支残局、死也不能于事有补的悲哀写得淋漓尽至,终了只是‘万事付空’……”
  
  老人一声也不吭,只是脸涨得越来越红,到末了居然长叹一声:“都说知音难求,没想到知音就在面前。孔聘之,孔东塘,有如此知己你还有什么可叹可怨的!”
  
  书生愣了,试探着问:“老人家,您在说什么?您是……”
“哈哈……,小兄弟、老兄弟,我就是孔聘之呀!”老人晃了晃手里的《桃花扇》。
  
  “你就是孔—聘——之?”书生不相信,他真的不相信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就是素有“南洪北孔”之称的孔尚任,《桃花扇》的作者。

  “怎么?不相信?不象嘛?”老人拈着稀疏的胡子笑起来,“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正是《桃花扇》《余韵》一出中苏昆生的唱词《离亭宴带歇拍煞》。

  “孔先生!”书生向前一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特选仰慕先生久已!”

  “你是……”孔尚任没听清楚,迟疑着又问了一句。

  “晚辈王特选,字策轩,号凫南,别号信天翁。山东滕县盖村人。家父讳字廷扬。”王特选一口气把自已的姓名籍贯都说了出来,“想我王策轩过了春节出游秦淮一带,走访了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四海名士,高兴归高兴,但都没有我今日结识孔先生感到荣幸。”说着,书生一揖到地:“特选有君一知已足矣!”

  “王特选?哈哈,就是那个‘肃立于鸡毛之鹤,吟诗堪比曹子建,出语惊人,世俗间罕’的王特选?”孔尚任睁大眼睛。书生急忙打住:“前辈这样说羞煞特选了,这不过是老师的过誉之词罢了!“

  那是康熙四十年(1701年),年届十八、风华正茂的王特选刚刚被朝廷补为秀才,和二弟特逢、三弟特达在衔山阁中读书。这兄弟三人个个才华横溢,二弟特逢被老师誉为“论文题材宏森,以疏论性灵堂为长,滕之文体自他始一变”;三弟王特达则被称为“肆力于著述,为文章简洁纯粹,有汉人风采”;至于大哥王特选更被老师看好,说他是“肃立于鸡群之鹤,吟诗堪比曹子建,出语惊人,世俗间罕”。

  这兄弟三人都得了父亲王廷扬的真传,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王特选一举中了举人,次年又考授“内阁中书”,一家人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气氛里。

  父亲王廷扬原本就是一方名儒,常把“读书常恨古人欺,不博群书不敢疑”挂在嘴边,对几个儿子更是谆谆教诲,就连最小的儿子特炳一张小嘴就能背诵《千家诗》里的不少篇章。如今大儿子考授内阁中书,自然不是一般的高兴。

  当然,前来贺喜的人也络绎不绝。邻村的张秀才二十四岁上中了秀才,到现在快四十了功名仍然没有长进,老远就嚷嚷着要讨杯喜酒,沾沾王家的福气!这张秀才嘴里喝着“讨”来的喜酒还不肯安份,手里的筷子抖动着对在一边奉陪的王特选说着醉话:“我说策轩呐,你既然得中内阁中书,仕途之路已向你展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呀。小生不才,再给你指条捷径。”说着,张秀才故意卖了个关子,端起酒杯呷了一口酒:“你不如再使些银两,这样不出几年,你的官位就会越做越高!”

  本来王特选在这里站着就心烦,现在看张秀才这样恶俗,厌恶感更重了。他实在忍不下去,就把酒壶重重地放到桌子上,讥诮地说:“我刚开始走向仕途,可不像你那么志向远大,千万别弄得一身铜臭!”

  王特选最怕这些虚假应付的场面,刚过了春节就溜出来游山观景,想结交一些名士。没想到在这泗水之畔结识了他钦慕已久的孔尚任。这如何让他不激动?

  孔尚任禁不住眼眶湿润了。他扶起王特选:“兄弟差矣,老哥哥虚长几岁,托大称兄了。兄弟虽是年少,却有如此见解,尚任才知弟是一真知已,《桃花扇》也多一知音啊!”二人两手相握,惺惺相惜。孔尚任说:“策轩啊,你如此年轻,却又智慧超群,假以时日定当有所见树!为兄是相见恨晚呢!”

  王特选也是兴奋不已。孔尚任是他钦慕已久的大家,今日有缘相识,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走,我与先生饮上几杯!”

  “好,不醉不归!哈哈……”

  杏黄的酒帘斜挑着一抹夕阳。

  两人脸上均带有酒色,言谈却意兴甚浓。泗河水缓缓西流,王特选感慨万分:“听说先生写《桃花扇》三易其稿,历经十年。先生的精神实在令策轩感动!”

  “唉!兄弟不知,《桃花扇》积我孔尚任一生心血。想我一介书生,报国唯有手中一支竹笔而已!借笔抒胸臆呀!”孔尚任手持一只竹筷,在碗碟上敲出错落有致的音节来。

  “你本是名家子受人尊敬,方显得才出众壮志凌云。
 
  你说要为国家铲除奸佞,你说要蹈水火拯救万民;
 
  说人生在世间忠义为本,要表达顶天立地的一片丹心;
 
  保气节哪怕是牺牲性命,你说要嫉恶如仇,临难不苟,方显得爱恨分明。
 
  想不到国破家亡你不仅是心灰意冷,反面来你低头忍辱去求取功名。
 
  你不能起义兴师救国家于危亡之境,难道说就不甘隐姓埋名?
 
  你忘了史阁部尸骨未冷,你忘了千千万万老百姓丧残生。
 
  你只想赏心乐事团圆家庆,难道说你还有诗酒留连,风流自赏,闲适的心情?
 
  可怜我受千辛和万苦,身心净,只图个身心干净,我不能图富贵做你的夫人。
 
  公子呀,只当我是路旁人,不必相认,不必相认,只望你好好珍重自己的前程……”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杨李花!”王特选也哽咽了,重重地握住孔尚任的手说:“先生之意晚生懂了!你且听晚生的。”
王特选叮当一阵猛敲,竟也成调,那是史可法冲出扬州,行至南京附近,遇老赞礼,知南京已失,决意沉江殉国的那一段。

  “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走又难前。那滚滚雪浪拍天流不尽相累怨。胜黄土,一丈鱼腹宽展。摘脱下袍靴冠冕,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换土,无可,留恋。”

  余音袅袅,周围聚了一群人,静静地听他们唱,看他们喝酒。
一曲唱罢,孔尚任、王特选都没有出声。好半晌,王特选捧起孔尚任的酒一饮而尽,又把自己面前的酒也一饮而尽。

  “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哈哈,当真是两个痴虫!哈哈……”孔尚任不由得抚掌大笑起来。

  整整一夜与孔尚任促膝相谈,令王特选大长见识。王特选的才华也令孔尚任大为赞叹。乘着酒兴,孔尚任要人准备好笔砚,他要请这位忘年交留下笔墨。王特选略一沉吟,也不推辞,挽起袖子落笔如有神助。

  一

  夜半兵来促管弦,燕巢飞漠各纷然!南朝剩有福王一,纵不风流亦可怜。

  二

  板荡维持见几人,只身阁部泣江滨。却教世俗思忠毅,曾许他年社稷臣。

  三

  阉门马户气如宏,百子山樵好作仇。馀毒东林连复社,十分错误一生休。

  四

  玉树后庭一曲哀,宫纱歌扇赐新裁。桃花自向东风笑,争似佳人面上来。

  五

  鼋鼓咚咚夕照微,耳剽旧事演新机。仲连去后谁排难?长揖军门柳布衣。

  六

  由来贾祸是文章,公子才人总擅长。一片痴情敲两断,还从扇底觅馀香。

  “好一个‘却教世俗思忠毅,曾许他年社稷臣。’”孔尚任击掌叹道,“知我者策轩也!这几首佳作我将刻入《桃花扇》扉页中,以做纪念。”

  王特选更无言,此刻还沉浸在诗的纵横开阖中,孔尚任对他的信任和厚爱自然也无需再用语言来表述。

  天亮了。两人才依依惜别。



  2

  一路急行,王特选还沉浸在认识孔尚任的喜悦里。二人在艺术见解上不谋而合,使他们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真是好文章呐!”王特选不由得又感叹起来。

  “李香君。嗯……”王特选自己笑了起来。在他有心里,在滕县的老家,有一个像李香君一样美丽聪慧的女人,那就是他的妻子——刘氏。

  那是怎样聪慧的一个女子呀!

  想起妻子,王特选仿佛看到了刘氏脉脉含情的眼睛和腮上一笑两个深深的酒窝!王特选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不知道爹爹、娘亲还有兄弟他们怎么样,离家月余,真的想家了!脚下的步子加快了许多。

  远远的看见村子时,已经是繁星点点。一路疾行,让王特选感到有些疲惫。快到家了,他反到放慢了脚步。刚才一阵急行,背上出了许多的汗,到这回背上已经冰凉凉的。幸好还穿着妻子亲手做的棉袍,虽是仲春,却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刻。妻子刘氏的那双俏眼就镶嵌在沉沉的夜幕中,微笑地望着他。

  认识妻子刘氏是个偶然。

  那时他刚中了秀才,和好友胡文学一同前往曲阜访友回到家中。正好是五月榴花红艳似火,王特选经不住六弟特炳的央求,带他到峄山榴园看榴花。

  这峄山的石榴园自然不同一般。山上山下近万株的榴花,开出来自然气势不同一般,如火如荼,环山而上。“夏赏红花秋食果”,文人雅士自然不会放过这自然美景。

  也不知道特炳是从哪里听说的,一个劲地吵着要去看石榴花,知道平素里大哥最喜欢他,看到王特选回来,闹得更起劲了。王特选对兄弟们都很谦让,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最疼这个小弟弟,看他这么可怜巴巴的一闹,只好同意了。

  来到山根,不巧天刚刚下过了毛毛雨。蒙蒙细雨后的峄山更是秀丽多姿,石榴花娇艳妩媚,七岁的特炳看什么都新鲜,一路连蹿带蹦,跑到前面。王特选唯恐他摔倒,一面喊着“小心”,一面加快了脚步。

  逶迤的石径上,偶尔可以见三三两两的游人,撑着雨伞,游兴不减。特炳这会儿已经跑到前面去了。他伸手扯着一枝伸到路上的榴枝,用鼻子嗅着几簇红艳艳的石榴花,得意地向王特选喊着:“大哥,美吗!”在他身后的一老一少、撑着花格伞的也站住了,微笑地看着特炳稚嫩的小脸被石榴花映得红通通的。

  突然,那老者只顾看特炳,脚下一滑,一个趔趄就要仰面摔了下去。千钧一发之际,王特选一个箭步抢了上前托住了老人,自己却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这时那个拿伞的少年才清醒过来,脸吓得煞白煞白的毫无血色,带着哭腔问老人是否受伤。惊魂未定的老者重新站稳了身子,连连摆手:“无妨无妨,我不要紧,到是这位小哥,不妨事吧?”

  王特选只觉得屁股被台阶的硬石子硌得疼痛难当,却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特炳早就像个小猴子一样扑了过来,也是小脸煞白地问:“大哥,你没事吧?”

  “没事!”王特选拍了拍他头,扶着他的肩膀站了起来。“可别乱跑了,这山道陡峭,危险!”

  “嗯!”特炳嘴里答应着,重重地点着头。

  “公子真的没事?”老者又关切地问道。

  “真的没事”,王特选急忙作了个揖,“都是我这六弟顽皮。老伯不碍吧?”

  “哈哈,令弟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紫袄绿裤,和着满山的红榴花,堪称一处美景哩!老夫就是贪看这‘美景’,才忘了脚下路滑,多亏公子出手相救,感激万分呐……”

  “呵呵,老伯不必客气,路见危难理当如此。”恰巧前面有一凉亭,四人进了凉亭想小憩片刻。坐下后,王特选才发现那拿伞的青年人虽然身穿粗布衣衫,却生得眉清目秀,面容白皙,左颊上忽闪着一个大大的酒窝。看到王特选在打量自己,那年轻人急忙闪到老人后面,行动颇有些女儿态。王特选笑了笑,想必是老人家的公子,娇气些。

  “不知公子家在何处,还有什么人?”老人坐在石凳上休憩了片刻,非常慈祥地问道。

  “晚辈王特选,字策轩,滕县盖村人氏……”

  “噢,你就是那个刚中了秀才的王特选?知道知道,你们兄弟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老人回头对年轻公子道,“这就是为你常提起的王特选,刚刚得中秀才,人称神童,家中几兄弟个个能吟诗作对,才华横溢。”

  老人家又转过身来,对王特选说:“没想到啊,真没想到,今日一见公子果然气度非凡,风流倜傥。”

  王特选让老人夸得一阵阵脸红,急忙行礼道:“老人家过奖了。”偷眼望去,那年轻人正抿嘴偷乐,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那边特炳早憋不住了,抢着说:“我哥写了好多诗,我还会背呢!”
“是吗?背首听听。”那年轻人对特炳比对特选要亲热些。他蹲下身子,望着特炳,鼓励着。王特炳毫不怯场,张嘴就来:“叔绣遗愿梢不在,无端滕国改公邱。君如不达前欢失,千古何人羡爽鸠。宛转清溪绕竹篱,凫山南去路逶迤。郎亭亭馆开村墅,麦秀渐渐胜黍离……”

  “真聪明!”老人叹道,“小小年纪就能这样口齿清晰地背诵这一长篇,王家到底是书香世家。令人羡慕,令人羡慕!”
王特选急忙说:“老人家过奖了!小弟卖弄!卖弄!”

  “公子这是要去哪里?”老人问。

  “啊,今日无事,带小弟来看这万亩榴花齐开的景观。”

  “巧的很,老朽也是携犬子到此游玩消遣。不如我们结伴同行?”

  王特选欣然同意。这一路上,老者与王特选相谈甚欢,虽然是萍水相逢,但老者谈吐不俗,却似挚友深交。那年轻人尾随其后,有时手牵特炳,只是不肯多语。

  不觉间到了山顶,隐约可闻钟馨之声。抬头看,果然见一寺庙,青瓦红墙掩映在松柏石榴从中。“这青檀寺也是一名刹,我们歇息片刻,用些茶水如何。”

  “好!”王特选自然应命。

  须臾,寺门轻启。王特选放眼看去,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株粗大的青檀,浑厚悠扬的钟声此起彼伏。老人张口吟道:“东方开曙色,梵钟敲落云边月。”

  王特选一愣,明白了老人是在考他,当下微微一笑,对道:“山上隔红尘,大士抛却物外心。”

  “好一个‘大士抛却物外心’!”老人拈须赞道。老人向小山弥要来茶水解渴,一直站在身后的年轻人忽然轻声道:“品泉茶三口白水。”

  “青檀寺二个山人”。王特选张嘴就来。

  大家一听,都为王特选的机智喝彩。再看那年轻人,居然腮染桃红,又躲到老人后面去了。

  用过午饭又稍稍休息了下,四人重新起身。此时的榴园雨过天晴,更是花红叶绿,美不胜收。极目望去,青山如翠,群峰竞秀,天空高远,蓝天白云碧树红花。蜂蝶纷沓,鸟语溪声不绝于耳。如此美景让人目不暇接,陶醉不已。 年轻人张嘴道:“山衔古寺穿云入。”

  站在一边的王特选答:“树隐流泉倚石听。”

  一路上,王特选和少年吟来对往,渐把老者抛开。行于路岔口,年轻人想要说什么却又欲言又止。老人道:“贤侄,老夫家住刘庄,什么时候有空前来叙叙如何?”

  “承蒙刘伯厚爱,小侄一定前去拜访!”

  “王兄说话算数,一定要来。”那年轻人钻进马车,又钻了出来。

  “一言为定,一言为定,我哥一定会去!”王特炳又蹦又跳舞着小手。

  马车走远了,王特选忽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大哥,你一定要去啊!”小特炳一本正经地说。

  “为什么?”王特选不解。

  “姐姐邀你去,你不去?”王特炳忽闪着大眼睛。

  “什么?姐姐?你是说……,你怎么知道是姐姐?”

  “当然知道了!姐姐的手又嫩又香又软,不像你们!”

  “就你能!”王特选被六弟说得笑了起来,眼前闪过那张俏脸,心里有一种麻酥酥的感觉。这感觉真好!

  第二天,王特沐浴更衣后,特意修饰了一下自己,依约前往。刘庄并没多远,村庄也不很大,但是古树参天,翠竹摇曳,碧瓦红墙,古朴典雅,确实是一处很气派的村庄。

  王特选上前轻叩院门。稍顷,从里面走出一小童,王特选报了姓名,小童道:“知道知道,我们家老爷等着哩!”

  王特选随小童穿过前院来到客厅,小童年进去通报,刘老伯迎了出来朗声道:“王贤侄果然依约前来。请,里面请!”

  来到厅里,只见迎面摆一红木八仙桌,两边各有一太师椅,正中挂着一幅山水画,画上翠峰绕烟,茅舍隐隐,两边配着一幅对联,上联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下联是“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王特选在心里叹道,好一幅超凡脱俗的图画!
二人分宾主坐定,有仆人端上茶来。稍顷,有一十五六少年男子从里屋出来,老人急忙介绍:“这是小子刘成轩。成轩,快快来见过你王大哥。”

  刘成轩煞有其事的抱拳行礼道:“常听父亲和姐姐夸赞王兄诗文过人,今日一见,兄果然风度翩翩。”

  王特选眼前闪过那个酒窝和扑闪闪的眼睛,脸立时红了。“刘伯和小姐过奖了。那日看小姐清秀俊美,只是没想到竟然是小姐,失礼了。”

  “嘿!我姐从榴园回来就对你赞不绝口。王大哥是不知,我姐从小熟读诗书,又聪慧过人,轻易不肯赞人的。只是没想到王兄如此了得!”王特选只觉得从脸红到了脖子,手心里也冒出了汗。
刘老汉微笑道:“但不知公子可曾娶亲?”王特选摇了摇头。

  “不瞒贤侄说,老夫祖上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老夫辞官多年,膝下一女一子。女儿凤玲自幼熟读诗书,又天性聪慧,一般的才子都未放到眼里,也正因此,现已到婚嫁年龄,却无她看中之人。唉,也是老夫从小溺爱,断不可让她受半点委屈。那日与你同游,对你的诗文才华都很仰慕,只是不知贤侄意下如何?”

  王特选大喜望外,这飞来的好事哪能有不应的道理,当下起身施礼道:“全凭老伯做主!”

  刘老伯大喜,直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王特选道:“待小侄回家禀明父母,另选吉日再托大媒上门提亲。”

  刘成轩抢道:“那我们便成一家人了!”嘴里便“姐夫姐夫”的乱叫了起来,把王特选叫得嘴都合不拢。

  其实,刘凤玲早已躲在屏风后听了半日,见王特选满口答应,不禁喜出望外,却又羞赫难当,急忙转身回房。片刻后,丫环走了进来,在老爷耳边低语了几句,刘老伯“哈哈”一笑,道:“好,见见也好!”

  后花园里曲廊回复,柳绿花红,与前院落的肃穆大气截然不相同。刘凤玲一身水红衣衫,端坐于绿竹旁的石凳上,更显秀丽。王东槐不敢细看,急忙上前施礼:“见过小姐。”

  小姐微微一笑:“公子,我还有一对,请你成联,可否?”
王特选这才抬起头,刘小姐今日妆束更显妩媚,脸上并不多施脂粉,自然眉清目秀,颊上酒窝忽隐忽现,煞是诱人,一头黑发用一块红帕系在一边,愈发显得聘袅婷婷,风度气质非同一般女子。刘小姐被他看得脸都红了,娇嗔了他一眼,望着秀竹道:“笛奏龙吟水。”

  王特选急忙敛神,略一思索:“箫鸣凤腾空。”

  刘小姐移步曲径,踏上小桥,王特选紧随其后,刘小姐念道:“眄竹木清幽,会心不远。”

  “对禽鱼翔游,乐意想关”。王特选随即应对,也是一语双关。这时候,刘成轩早已被丫环拽跑了。王特选和小姐不知不觉间倘佯在这花红柳绿中,好像已融入这人间菲芳六月天了。

  从刘家告辞,王特选不敢怠慢,回到家禀明了父母,另托了大媒,备了厚礼,把刘家小姐娶进了家门。最高兴的莫过于小特炳了,一连声地追着喊“大嫂”!

  这刘小姐不光学问好,人也贤惠。孝敬公婆,关爱小弟,和王特选更是情投意合,做完家务两人便谈诗论画,其乐无穷。王特选生性耿介,性情孤傲,对刘氏却是言听计从,百般呵护。他没曾想刘氏能成他的红颜知已,知他甚多,令他感动。两人互相应和,令亲戚朋友好生艳羡。

  天接三更时,王特选回到家里。父母已经睡下了。王特选先到父母亲房前站了站,才回自己房。

  刘氏还在灯下算帐,一节子白耦般的雪臂露了出来。见到特选回来,那份欣喜自然不用再提。

  王特选深情地看着妻子因操劳而略显瘦削的脸,心疼地说:“唉!我这一走又是多日,真是辛苦你了!”

  刘氏菀尔一笑:“这有什么?兄弟们都在忙着做功课。我是大嫂,我若不做,如何说得了别人?”

  “所以我说辛苦你了!”

  刘氏摇摇头:“相公不必操心。只告诉我路上有什么见闻便是了!”

  王特选眉毛一挑:“这次出游,当真收获不小。你猜我结识了谁?”

  刘氏假嗔道:“我哪里知道你认识了谁?”

  “还记得我与你提起的《桃花扇》的作者吗?在泗水我见到了他。果然是博学多才!”

  “你是说孔尚任孔复之?”刘氏眉毛挑得高高。

  “嗯,我与他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你看,他已把我为《桃花扇》所写的诗录入扉页了。”王特选从包里掏出一沓诗抄。刘氏急忙挑亮灯花,用心看了起来,良久,才深情地看着王特选说:“你们当真是英雄惺惺相惜呢!”

  “人生难有一知己呀!”王特选感慨万分。

  “对了”刘氏找断王特选的话,“前几日济南有一则书信,父亲拆开看过了,说是朝廷派你到济南‘泺源书院’做教授,过几天要正式上任。恐怕过不了几日就要起程呢。”

  “噢?有这回事?”王特选并不意外,考授内阁中书后朝廷就要派他们到处执教,也是一种历炼,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只怕这一去又得有些时候了。家里全靠你了。”

  “好男儿志在四方,恋着家能有什么出息。”刘氏鼓励他说,“去吧,去吧,我相信你能行的。”王特选点了点头,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果然王特选在家也就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书院的正式邀请就寄过来了。王特选只好打点好行囊,恋恋不舍上路。

  济南的“泺源书院”是供人们读书、讲学的处所,也是文人雅士汇集之地。学院里的书生俱是各县选上来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王特选唯恐误人子弟,一丝不苟地背课,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严谨的学风深受学院同仁和同学们的欢迎,学院院长多次对他加以褒奖。

  时隔半年,王特选随胡京蒙到西南去考核官员,他认认真真,勤勉谨慎,为朝廷挑选了不少的有用之材。随后,他又改任济州学正。雍正八年(1730年),王特选补任莱芜教谕,后又升至东昌府教授。

  在西南考核官员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人十分佩服和感怀王特选。

  一天早晨,王特选早起散步,还未出城门,远远地就听人嚷嚷。原来是一个黑衣县吏,不知是何原因,在城门上写了一首诗。写完刚想走,便让守城门的士兵给拦住了。理由很简单,这诗如果上司追查下来,谁来承担。双方因此起了争执。王特选上前细看,只见上写“为官不用好文章,只要须胡及长胖。更有一般堪笑处,衣裳糨得硬梆梆。”他看了看写诗的人,禁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这写诗的黑衣县吏长得实在有趣:三角脸儿三角眼,几缕胡须像山羊一样翘得好看,本来人就瘦小,偏又穿了一个黑色皂袍,愈发显得龌龊了。王特选禁不住摇了摇头,但回头看了看诗又不得不为他的事鸣不平,如果他所说的都是真的,也确实委屈了他。

  “我说这位先生您也不用闹了,是金子到哪里都要放光华的,我想胡大人必定会给你个公断。”

  这位官吏当下一抱拳,“这位先生看上去就是一位大人!请你评评理,长得丑能怪我吗?这是爹妈给的,我能有什么办法?说我瘦,我就天生的瘦,东西没少吃了,他胖不起来我有什么办法!你考的是官员,考的是文章,又不是选美……以衣貌取人,那么海水也可以斗量了!”

  “噢?你是说你通过考试了?”原来,官吏届满后都要进行考察,然后根据成绩的高低重新委任职务,结果不是升迁留用,就是贬谪革职。这个县吏按考察要求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写得很好,但是述职时,主考官见他形容猥琐,就没列为上等。县吏十分很气愤也十分的委屈,就在城门上题了这么一首诗,恰好让王特选看到了。

  王特选好言把他挽留住,让他回客栈等消息,自己则快步回到衙门,找出那人的文章,果然上品,又看了他平素的口碑报告,也的确不错,总不能因为人家长得丑就不用呀!于是,他赶紧派人到客栈把县吏请来,好言抚慰。那县吏千恩万谢,感激不尽。王特选说:“你呀,下次可别这么书生意气了。这次幸亏是我,如若别人是不会追你回来的,说不定还要打你一顿呢!”

  王特选在东昌府任教授的时候已经四十八九岁,孙子王恩铭已经快十岁了。王恩铭自幼随王特选长大,天资聪颖,深得宠爱。一天早晨,王恩铭早起见王特选用拂尘拂去书上的灰尘。恰巧头天晚上,他刚学了一首《咏梅》的诗,于是张嘴就道:“爷爷呀你可真是‘不受尘埃半点侵’呀!”王特选大喜,这孩子反映真快,昨天晚上教他的诗,今天早上不但没忘记,反到用上了。王特选得意极了,下午去串门,忍不住把这事告诉了朋友。“唉,我们王家后继有人了,这小儿真得我的嫡传呀!”

  莱芜县令蒋百城好奇,看王特选得意洋洋的样子,心想谁家的孩子谁夸,不过是自吹自擂罢了。但又回头一想,王特选生性严谨,不是那浮浅的人呀!蒋百城沉不住气了,备了小轿就往王特选府上来。恰巧王特选不在,王恩铭像大人一般的招呼蒋县令坐下,吩咐下人上茶,彬彬有礼,答问自如,不亢不卑。蒋县令不由得抚着王恩铭的头说:“你就是‘北溟怪物’?”

  没想到王恩铭落落大方施了一礼,道,“谢谢叔父夸奖。”
蒋县令奇怪,问他:“你知道我说的什么意思吗?一般人听到‘怪物’二字都会以为这是在贬低他们呀!”

  更没想到的是,王恩铭微微一笑,说:“恩铭多谢蒋叔叔夸奖,叔叔所说‘北溟怪物’定是《庄子?逍遥游》里的‘鲲鹏’吧!那绝对不是在贬低侄儿,而是对侄儿的褒奖!”

  蒋县令心里又惊又奇,惊的是王特选调教的孩子像个小大人似的,且气度不凡;奇的是王恩铭小小年纪竟然能有如此气度,不是一般孩子能比的。

  王特选听蒋县令如此一说,对王“怪物”的喜爱更多一分,后来竟把“怪物”当成孙子的绰号喊了起来。时间长了,大家也都跟着“怪物怪物”的喊,原名到给忘记了。

  一次,爷孙俩从莱芜府回老家盖村小住。恰好盖村戏班唱大戏,王“怪物”指着台上的戏班子对王特选说:“爷爷,看不看戏?”

  “嗯,看看。”这王“怪物”尽管年龄小,但从小就知道孝顺。一听爷爷要听戏,他急急张罗椅凳,王特选摆了摆手,爷孙俩就挤在人堆里看。没过多长时间,王“怪物”就厌烦了小生们咿咿呀呀的唱腔,但看到爷爷挺痴迷,实在不忍说走。正踯躇间,王特选碰了碰他,问:“恩铭,这戏演得如何?”

  王“怪物”挠挠头皮,说:“爷爷,我有一联,就是对这出戏的看法,你听听如何?”王特选点点头。王怪物吟道:“也有生,也有旦,说唱就唱;乡里锣,乡里鼓,爱听不听。”王特选咂摸过味来,对王“怪物”说:“你这幅对联我且给你添几个字,如何?”

  “噢?”王“怪物”好奇地睁大双眼。

  王特选说:“上联是‘不咋样小戏,也有生,也有旦,说唱就唱;算不上名班,乡里锣,乡里鼓,爱听不听。’如何?对不对你的脾胃?”王“怪物”嘿嘿笑了起来,真是爷孙俩呀!


  3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王特选是个性情中人。在家里读书时,他一日两次向父母请安,和妻子刘氏更是恩爱有加,对兄弟们更是没得说,一家人过得和和睦睦,四里八乡的人都非常地羡慕。

  但是,在他去东昌府任教授期间,父母相继去世。这让王特选非常悲痛,他为自己在外地奉差而没有在父母面前好好尽孝感到惭愧。尽管弟弟们说他已经做得不错了,父母对他并没有什么抱怨,但王特选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他亲自找来工匠,在父母坟前搭起草棚,直到为父母亲守丧期满。

  更让他悲痛欲绝的事随之而来。

  王特选的妻子刘氏因偶感风寒而不适。开始的时候,谁都没当一回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氏愈发得憔悴,最后竟卧床不起,大夫直摇头叹息。

  王特选疯了一般,妻子每每撕心裂肺的咳嗽让王特选恨不得把心挖出来。他握着刘氏的手,衣不解带地守着,以前的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看着刘氏原本圆润丰盈的脸如今憔悴不堪,原本神采奕奕的双眼现在暗淡无光,王特选真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他一遍遍呼唤着刘氏的小名儿,人整整瘦了一圈。

  刘氏很痛惜他,躺在他怀里断断续续地说:“策轩,答应我保重自己。”

  王特选眼里噙着泪点着头。

  不久,刘氏就在他怀里安详地走了。可王特选不相信妻子离他而去,仍然紧紧地把刘氏搂在怀里不肯撒手,嘴里还喃喃地念着苏东坡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下葬那天,王特选在爱妻的坟头上放声大哭,痛不欲生,几次昏死过去。他哭妻子红颜才女多薄命,哭自己中年丧妻无知音。在坟上,他把自己手指咬破写了血淋淋的《绝婚书》,发誓永不再娶。此情此景,令所有在场的人唏嘘不已。

  谁知道没过多长时间,王特选最疼爱的小弟特炳也不幸染病身亡。王特选又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打击。他痛恨天妒英才,在心如刀割中写下《孝友录》以做纪念。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王特选苍老了许多。好在有王“怪物”和其他的亲朋好友时时来看望他,让他的心里轻松了不少。王特选重感情,讲义气,让朋友们十分敬重。

  回到莱芜,王特选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除了教学生,他一门心思地整理旧时的诗文。莱芜的士绅非常仰慕他的文采和人品,花很多钱为他的屋舍题写了“史云居”的匾额。王特选也非常感动,对学生更加爱护。

  莱芜有一个非常奸诈的胡生,嫉妒心极强,在书院读书时和一个姓诸的书生有过一些过节,发生过口角。没想到这人气量狭小,将这些小事记在心里,一心想要诋毁诸姓书生。一日他写了一封信给莱芜县令,诬告诸姓书生是恶不可赦的“五虎”之一,有犯上作乱的嫌疑。那县令居然相信了,下令拘捕诸姓书生归案。诸姓书生偏又生得体弱多病,得信后吓得惶惶不可终日。

  这事不知道怎么让王特选知道了。他气愤不已,安慰诸姓书生说:“别害怕,我就不信黑的他能说成白的。一切有我在,你放心吧。”

  “可是官府要抓我呀!”诸姓书生可怜兮兮地望着王特选。

  “要抓让他来抓我!你是我的学生,学生有错,老师还能没错吗?让他们来抓我好了。”

  果然没过几日,衙门真的派人来了,王特选也果然替诸姓书生出庭。差吏一看是王特选,当下收敛了几分气焰。了解事情真相后,知道是王特选仗义直言,心里愈加的敬重。

  王特选神态平静,堂上坐着大小四位官吏。一一见过礼后,有一年轻官吏问他为何替诸姓书生出头。王特选不无诙谐地说:“那诸生乃一介柔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一听说大人们要拿他过堂,吓得至今卧床不起……”

  众官吏一听,不禁哈哈大笑诸生没用。为首的县吏道:“要他过堂,只因有人告他为‘五虎’,有犯上作乱之嫌,如何就吓成这样……”

  “五虎?”王特选故意把眼睛睁得很大,做出一幅吃惊的样子。“有他这样的‘五虎’?据我所知,那‘五虎’个个剽悍骁勇、凶神恶煞!哪里有他这样的‘五虎’?大抵不过是在羊身上蒙了张虎皮吧?哈哈,现在只要提到‘虎’字,都能把诸生给吓晕过去。你们说的‘五虎’、还有其他的‘虎’大概是在泰山之侧吧!?”

  在座的官吏也都是饱读诗书的人,自然知道王特选说的什么意思。“泰山之侧”,肯定是指孔子的那句“苛政猛于虎”的典故喽,不由得都哈哈一笑。还是为首的那个官吏说:“王先生果然是智慧善辩的人啊,这番辩论传出去到也是一段佳话呢!”

  “那此案可结了?”王特选赶紧追问。

  “可结可结。”那官吏很爽快地道:“有王先生这样的好老师庇护着,书院里的学生还不得乐疯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东昌府所辖的聊城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灾荒,一时间饥民遍地。

  王特选奉上司之命去聊城发放钱粮赈济。有些人不怀好意地想,这下子王特选可发大财了,因为以往靠灾民发财的人不在少数。没想到王特选廉洁奉公,核实每户人头,然后按照本子发放钱粮,杜绝了冒充灾民的人,也杜绝了地方官吏徇私舞弊、中饱私囊。按人头发放赈济后,剩余的钱粮给“最贫困”的乡民再次救济。其后所剩的,王特选一文不少地上交给了知府。

  知府对此十分感慨,以往赈灾的钱粮从来都是“出”哪见过“回”的啊!心里愈加敬佩王特选秉公办事、心地无私。

  在此期间,王特选还支持孙子王“怪物”做了一件好事呢。

  那一日,爷孙俩向西行,途经任城,到达嘉祥的时候太阳已经偏西了。进了城,爷俩就找了一间小饭铺胡乱吃了点饭也就睡了。夜半时分,朦朦胧胧中听到有女人哭泣的声音,而且越哭越惨。
爷孙俩就再也睡不着了。

  偏生的“王怪物”又特别胆大、好奇,起身顺着哭声想把事情弄个明白。那哭泣的女人是这个小店的女主人,前些日子男人去世了,只有一个儿子与她相依为命。因为孤儿寡母的日子难过,实在没有办法了他把儿子送到庙里当了小和尚,自己这才嫁给了这家小店的老板。没想到嫁过来才几年光景,这个男人也去世了。她心灰意冷,也不想再嫁人了。可自己一个人又觉得无依无靠,没有办法,她就去庙里求大和尚,想让自己的儿子还俗。和尚自然不肯,两人就打起了官司。但是打了这么多场,都是判令不准她的儿子还俗。

  王怪物问:“为什么不再呈状子继续告呢?”

  “那老和尚已经贿赂了官府,县令也已经批了不许还俗。”那女店主叹息着,“我一个女人家,怎么能斗得过他们。因此伤痛不欲生,也不想再活了。”

  王怪物看了王特选一眼,王特选冲他点了点头。于是又问:“你有没有胆子再告?”

  那女店主抹干了眼泪,说:“我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
王怪物说:“那么我替你再写一张状纸,你明天早晨卯时就去县衙门呈上去。”

  “好!我一定准时递上去!”那妇人答的也很干脆。

  王特选回到屋里,看王怪物开头写到:“启县令……”便摇摇头。王怪物疑惑地看着他,王特选轻轻地说:“需要简洁!”

  王怪物恍然,略一凝神,提笔疾书:“和尚无徒世上找,寡妇无儿怎么熬?”在后又紧缀了几个字,“换你试试”。王特选一笑,说:“这样就可以了!”

  天亮后,妇人按照王怪物的吩咐把“状子”呈了上去。那县令看后,一时目瞪口呆。问清是王特选和王怪物两人所为后,不由得有些害怕,遂命小和尚即刻还俗。

 
  4、

  康熙五十五年,一直在外任差的王特选回老家滕县省亲。

  滕县令放下手里一本菲薄的小册子,问师爷,“你说什么?王特选回来了?”

  “嗯,王特选昨日晌午回到的家。”

  “那为何不早报我?”县令非常兴奋,围着桌子直转着。“真是老天爷帮我呀!”

  “老爷何事如此欣喜?”师爷不解,心里还嘀咕着,“不就是王特选回乡了吗,也值得这样高兴?”那滕县令黄浚一连声地催:“快,快,快!赶紧跟我备轿,我要去王教授策轩先生家。”

  一溜烟地小跑,把抬轿子的轿夫赶了一身汗,心想这老爷是催命呢!到底有什么要紧的事?这王特选到底是什么人物。

  王特选刚休息完,穿着家织的粗布衣衫,拿着一卷古书在太阳底下眯着眼看呢。从外表上看,谁也不会相信这个衣着俭朴的中年人就大名鼎鼎的王特选。

  “老爷,滕县令黄浚前来拜访。”家仆来报。王特选一愣,心说我和这位黄县令不认识啊,他为什么要来见我呢?于是,他穿好衣服,急忙迎了出来。 黄县令站在那里笑容可掬:“王世兄,王大人,一向可好!”

  “黄县令好!老朽从东昌回来只是想回家看看,没成想竟惊动了大驾!”

  “哎,您这是说哪里去了。王大人一家皆是能诗善画的人,黄某仰慕已久,今日有缘相识,实是荣幸之至。”

  “客气客气!”王东槐连忙拱手回礼,心说“这大清早的,县令是闲得没事干了?放着这么多的官文、案子不批不审,反到上这里来打哈哈。这里面一定有事儿。”想着,他张口说了出来,“不知黄大人一大早到寒舍有何见教?还请明说。”

  “呵呵,王大人果然快人快语。这样说来小县就直说了。

  唉!”黄县令叹了一口气,“我在滕县已经任职三年,纵观县志编撰情况让人堪忧。虚假、夸大、无节制的拔高让人不愿细读,所以一心想重编滕县志。”

  王特选点了点头,说:“是啊,以史为鉴,忆古图新。编史修志,历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有两千多年的编史修志历史,为后人保存和提供了大批史料。这是个好的传统,应当长期坚持和发扬下去。只要人类社会不消亡,编史修志就不应间断。”
一席话,说得黄浚暗暗高兴,看来这一趟没白跑。

  王特选接着说:“从中国历史上,从历朝历代说起,朝廷有“史官”,有国史院,设编修官,专修国史及‘一统志’等。地方省、府、县各级设编修机构,名称虽不一,但统修地方史志,代代相沿,到了我朝这个传统仍未间断。编撰好一个地方的地方志,是给后人积德的事呀!”

  黄浚不由得击起掌来。“王大人说得再好不过了。这地方志是什么?就是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嘛!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不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么?滕县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名之邦,史称滕小国。早在7300年前,滕州的先民们就创造了灿烂的‘北辛文化’。滕县胜古迹众多,有‘北辛文化’遗址,商周时滕国、薛国遗址;有闻名遐尔的孟尝君和毛遂墓葬;有塔影高标,文公古台、微湖夜月、谷翠双峰、龙岭晴云等八大景观……”

  黄浚搬动着手指,说得津津有味。

  王特选真的有些感动了。眼前这个县令虽然年轻,可说起话来却也是头头是道,极显真诚,不像是沽名钓誉之辈,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原先想找个托辞把他推了算了,现在看来,还必得慎重考虑,最起码要对得住起他的这片苦心。

  “黄大人可是想让我帮着编写地方志?”

  “还请王先生不要推辞!此事非王先生莫属!”黄浚说得极为诚恳。

  王特选也一本正经地说:“承蒙黄大人看得起我王策轩。但是我也应当直言告诉黄大人,编写县志不比别的,黄大人一定知道《史记》,西汉武帝时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着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历时3000多年。司马先生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使之名垂千古。更为让人震憾的是即使先生身受腐刑却也没忘忠于事实,忠于历史,仅这一点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信史!”

  王特选摆了摆手,示意黄不要打断他的话,“黄大人如果能够做到忠于历史、忠于事实,不为利动,不为威屈,不为祸福所转移,不为众口而蛊惑,腕可断而笔不可回,坚持秉笔直书,按自己的观点而写,按事实的真相而写,那么黄县令所修的这本县志将会和史记一样,是正史信史,而不是秽史!”

  一席话说得黄浚频频点头,心服口服:“那么王先生可是答应下官了?”

  王特选点点头:“黄县令只要答应我编的是一本‘信史’,特选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我也是滕县人呀!。”

  “好!如此我便全部仰仗先生了!”

  时隔没几日,王特选便来到衙门,开始准备资料,亲手拟定县志凡例、目录,组织人员采写编访。衙门里的几个文书食客开始坐不住了:“这不是来抢他们饭碗的嘛?”

  一天早晨,王特选推门便见自己刚编写的一部分文稿乱翻在地,那几个人却在一边大声喧哗,根本不把王特选放在眼里,话语里更多的是讥讽。

  “文人相轻呀!”王特选叹了口气,但是没想到的是随即这些人便以这样那样的托辞开溜了,明摆的意思就是王特选管不了他们。

  无奈,王特选只得放下笔,如此浩大之工程,凭借他自己无论如何是难以完成的,如果这些人真编的是信史,他王特选参与不参与不无所谓嘛!

  王特选提笔给黄浚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我王特选学识浅薄,黄县令你把修写县志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感到有压力,惟恐稍有不慎让师长们替我蒙羞,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所以自从答应你以来,我一直尽心尽力,谨慎从事,不敢有半点马虎,这县志修成以后,将以真实的面目流传给后人,是千秋大业。但是现在看起来,要办成这件大事,还有很多困难。我们县一向有趋炎附势的习惯,旧县令在滕县为官清廉,体恤百姓,但是在他离任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送他。后来他又提升为郡守,却冒出许多人来为他唱赞歌!唉,对这些唱赞歌的人,在县志里你怎么写他们呢。他们其中有许多是有头有脸的人呀!假如像古代著名的史学家董狐那样秉笔直书,还不知要招来多少麻烦呢!以前有个名叫杨志云的修正县志,成都有个富翁用车子送去二百万钱,请求把他的名字写上,但是杨志云坚决不从!杨志云修的就是正史,是信史而不是秽史!还记得我以前给你说过的那些话吗?希望你真的能够做到呀!我最近身体不好,恐怕不能帮你把县志编完了,只希望你能用我所说的标准约束手下,真正编出一本“信史”来……
黄浚看到这封信,心里非常难过,对王特选再三挽留,可王特选还是婉言谢绝了。

  尽管辞了修县志的差使,但是黄浚还是喜欢没事来找王特选聊天,谈诗论文,与王特选成了忘年交。

  黄浚相信王特选所说的一切都会被后人写入史册,不敢有半点懈怠,在滕县从政十年里,无论是办教育,还是修县志、兴水利、济贫扶危,政绩显著。

  黄浚说,这都是王特选的功劳!

  王特选虽不再主持编写《滕县志》,但却一直没舍得离开滕县。一直到滕县志即将编完,他亲眼看着在黄浚的监督下,《滕县志》真的成为一部信史、明史,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王特选再次离开滕县,他仍然是一个人,削瘦的身影走在夕阳古道上。他去了曲阜,孔尚任的家,他仍然想念与孔尚任彻夜长谈的情景。

  孔尚任已经是耄耋老人了,漏着风的嘴角装的全是发自内心的笑,他也不能忘记这个才华横溢的小兄弟呀!他们把酒言欢,谈了很多,从《桃花扇》到《滕县志》。一说到修县志,孔尚任乐了:

  “兄弟,我正有一事相求!”

  原来,曲阜县令正想找人修县志呢,王特选既有修志经验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是当仁不让的人选。在孔尚任的推荐下,王特选受曲阜县令的邀请,编修了《阙里志》,曲阜县令非常高兴。县志修成后,王特选又被邹县县令邀请,编写了《三迁志》。


  附卷:

  王特选告老还乡后,“旧宇皆颓,乃构草庐居蔫”。他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感触颇多。作《古迹杂咏》十四首,回家后“日夜删定旧稿,至老不倦”。著《衔山阁诗集》七卷,《诗余》一卷,卒年七十七岁。王特选兄弟六人,祖从父亲王廷扬到孙子“怪物”王恩铭祖孙四代,个个能诗善吟,在古诗词、传记通史、书法、绘画上各有见长。王特选更是天资聪明,博学多才,淡薄功名,品格高雅,弟子数千,著作甚丰,为一代奇才名士。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11-18 21:25 | 只看该作者
呵,欢迎呀。版没排好,声明呢?是不是忘记了,呵。
3#
发表于 2004-11-18 23:02 | 只看该作者
哇!小华,怎么把排版忘了,是不是忙啊?问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8 23:47 | 只看该作者

声明加上了

版变不过来, 一楠哥哥快来帮忙!
5#
发表于 2004-11-18 2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声明加上了

最初由 筱桦 发表
版变不过来, 一楠哥哥快来帮忙!
一楠哥哥刚出去,等我喊他过来!:)
6#
发表于 2004-11-19 0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声明加上了

最初由 筱桦 发表
版变不过来, 一楠哥哥快来帮忙!
妹妹真是博览群书,把一个历史人物描写得如此充实而丰满,不过可忙活了我好一阵子,看来有借口让你请酒了!:)
7#
发表于 2004-11-19 00:39 | 只看该作者
先表示佩服,要认真看完实在不易啊,慢慢看:)
8#
发表于 2004-11-19 09:37 | 只看该作者
苦心经营,充实厚重,读来受益!精华!
9#
发表于 2004-11-19 18:28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看了好长时间才看完,看的还不够仔细。总的感觉很好。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很好。
10#
发表于 2004-11-19 18:44 | 只看该作者
语言精练手法独到,情节生动,攸姐姐看来是大家啊,欣赏并学习了!
11#
发表于 2004-11-19 1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一代名士王特选

最初由 筱桦 发表
呵呵,好长时间没来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好.筱桦带份礼物来.


                一代名士王特选


  1  
  
  康熙四十年,岁次癸末,时当仲春,泗水河岸边走着一位青衫少年。

...
哇!原来这里还藏着一位高手呢!写得真是好,厚重,耐读,学习了,问好
12#
发表于 2004-11-19 22:50 | 只看该作者
  这类历史小说是最难写的,能写的如此厚重真是难得,精华不虚!
13#
发表于 2004-11-20 22:4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有一定的历史功夫。写出这种水平,确实不易。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8 08:23 , Processed in 0.0522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