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心中的丰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25 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                                       心中的丰碑
  
  1970年9月我作为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来到当时的湘潭师专学习,读的是中文专业。那时师专的规模小得可怜:不仅格局小,满打满算,只有五十多亩;教职工少,只有三十多人;学生也少,在我们前面有四个培训班,一百多人,我们这一届作为大学恢复招生后第一届,仅有四个专业,即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每个专业一个班,每班四十人,共一百六十人。学校则是破破烂烂,杂草丛生,连个象样的操场都没有,看得上眼的建筑只有三个:一个是三层楼的教学楼,一个是作为当年湘潭地委办公地时建的一个礼堂,再就是只有中殿与后殿的文庙。说实话,我是一个眼界较高的人,看到这幅情景,连心都凉了。
  
  至于语文专业,架子更是小得可怜,不说不叫中文系,连中文科都不是,叫什么语文组。的确,论人数只能是一个组,因为只有六个老师。令人安慰的是,这六个老师都还不借,尤其是其中的语文组长陈又钧老师,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爱戴的长者。
  
  这是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教师,高高的身材,略嫌消瘦,讲话时略带湘乡口音。他是由省教育干校调过来的,讲授的是古典文学。当时学校的住房条件极差,他与夫人李老师(讲授政治课)及继子三人就住在操场边上的葡萄架下,前后两间房,厨房位居后院,是临时搭起的棚子。地板虽是木头的,却因年久失修而高低不平,脚一踏上去就吱吱作响。房子的通风、采光虽好,然而一到雨天,却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尽管居住和工作条件都不好,可陈老师一家却乐在其中,从未见他有过怨言。
  
  那时文革的大风暴刚过,师专经过文革的洗劫几乎是一无所有,教学条件差到不可想象的地步,除了有教室、课桌、讲台、粉笔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上课没教材,作业没本子,读书没图书。老师和学生都明白,这是百废待兴的时期,大家都忍一忍吧。
  
  陈老师讲授的是古典文学,教材自然也没有,全靠手工刻印,一般前面是原文,后面是注释。那时的打字员文化水准都不大高,多是初中生,认字有限,认繁体字就更傻眼了,而陈老师选的古文、古诗往往又有一定难度,如《蜀道难》、《六国论》、《阿房宫赋》等。打字员好多字都不认识,也不懂它们的偏旁结构,打起来特别困难。陈老师也知道难为她们了,于是就守在边上,看着她们打字。边打边给她们校正,打完后校对的工作自然也是陈老师自己来做。这无疑给陈老师增添了不少的工作量,但他却从不嫌麻烦,每次都要等到教材、讲义打印好、装订好,然后自己亲自拿着离开。因此,我们用的教材、讲义虽然全是打印件,但却很少出现格式、文字方面的差错。
  
  那时教古典文学的还要兼教古代汉语,而这方面的教材更不好办,因为汉语不可能以篇为单元,只能以文字、音韵、训诂、词汇、修辞、语法等专题为单元,要自己编教材实在是难上加难。但陈老师却不辞辛劳,坚持自己编写、打印教材。而这方面的校对工作更难做,更需精细,一丝不苟。当教材发到学生手里时,几乎很难发现错误。
  
  陈老师的口语虽带有几分乡音,但就湖南人讲普通话而言,还算比较准确。他的课特别惹人听,一是得益于他的姿态很潇洒,二是得益于他讲话颇有幽默感,三是得益于他功底深厚、知识渊博。不知不觉间,一堂课就结束了,学生们往往兴犹未尽,下课铃响了,也不愿意离开教室。
  
  那时因为学生、老师都少,师生之间交流特别多,来往也多。陈老师本就是一个对年青人特别亲近的人,加上他住在操场边,不仅离教室近,还是走出校门的必经之路,因而去他家的同学特别多:有去请教问题的,有去闲谈的,有去讨水喝的,甚至还有去噌饭吃的,陈老师与李老师一概来者不拒,都热情欢迎,他与学生之间几乎到了亲密无间的地步。同学们既把他当老师看,也把他当亲人中的长辈看,有话都愿意同他讲,有什么难处也喜欢向他诉说。
  
  两年很快就过去了,轮到要毕业离校了,同学们对老师都依依难舍,对陈老师尤其如此,握别时都泣不成声。那时还没电话,同学们为表达对陈老师的思念与关心,就时常来信问候,而陈老师又不愿意冷落了学生,只好一个个地亲自回信,结果给他平添了不少麻烦,耽误了他不少时间,可他却乐此不疲。
  
  陈老师是个严于律己的人,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做到。74年起,语文组升格为中文科,他当了科主任,还配备了支部书记。那时学校的管理已趋于正规与严格,清早要做早操,每天还要点名。陈老师认为正人先正己,于是每天按时起床,事先来到操场,与大家一起做早操。有时还利用早操时间召集中文科的学生讲话,或布置工作,或小结前段情况,或有针对性地提出批评与表扬,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陈老师为人公正无私、正直敢言,说话也直来直去。对领导、对同事、对学生,都是有话当面说,从不回避、躲闪,有时难免弄得别人不自在,有时他也意识到了讲话太直容易伤害人,于是过后向人表示歉意。然而即使这样也还免不了得罪人,因而个别人不大喜欢他,对他心存芥蒂。有的领导也嫌他讲话太刺耳,尽量回避他,但表面上还现出一幅很尊重的样子,陈老师也不以为意。
  
  陈老师为人还有宽仁大度的一面,尤其对学生,他往往不计较你对他讲过什么、做过什么,评价、使用时还是出以公心。他曾多次对我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也有不少毛病、缺点,别人对他有看法也是正常的,所以他说不要太计较别人的态度,那怕别人骂你,也总有他的理由。
  
  七十年代中期,与陈老师搭挡的支部书记为人严肃,态度生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故而与学生的关系比较紧张。陈老师同他私交甚好,又出于维护支书的威信,因此难免说话、办事都向着支书。如此一来,陈老师难免跟着受累,与某些同学的关系也有点紧张,但他并不因此而改变对这些学生的态度与评价。其中有两个学生是那届成绩最好的,科里早有意思要将他俩留校任教,但又担心他们心中有什么顾忌,从而不愿留校。陈老师知道我与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于是要我出面做工作,鼓励他们留校。其中一个想通了,愿意留校;另一个则因县里给了他一个好岗位,坚持要回家乡工作。尽管他们俩人后来的去向不一,但都请我转达谢意,说谢谢陈主任、王支书不计较他们平日的无礼,更谢谢科里对他们的看重。
  
  陈老师是个极富仁慈之心的长者,对学生、对下属都很关心,无论学生、下属个人、家庭遇到困难,只要他知道了,都会尽其所能给予帮助解决,而他却从不求回报。别人跟他借钱,他是每求必应,有时他竟会将存折交给你,让你自己根据需要去取款。有的学生向他借了钱,说好毕业前归还,但临到毕业却拿不出钱来,只好向他致歉,说待参加工作拿到工资后再寄还给他。但陈老师并不在意,反而安慰对方说:“不急,不急,别放在心上,还不上就算了。”
  
  正因为他关心、爱护学生,所以学生在校时尊敬他、爱戴他,毕业后也念念不忘他的好处,不仅经常写信向他请安问好,有的还给他寄来家乡的土特产。我出差、指导实习到了外地,碰上中文科的学生,他们见面就问陈老师身体可好,临别时有的还托我带东西给陈老师,说是聊表心意。
  
  90年他退休了,中文系少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同事们开始还有点不习惯,时常怀念他。不过,就他自己而言生活还是挺充实的,看看书报,写写文章,也给中文系及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出些点子,提些意见,同事们、学生们也经常去看望他,因此他总是显得健康、快乐。
  
  2008年,陈老师以85岁的高龄病逝于长沙,师专、师院、科大的领导、老同事、老学生,都纷纷从湘潭、从外地赶到长沙,追悼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君子,祝愿他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平安、快乐。
  
  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能获得同事、同行与学生众口皆碑的好评,也算是人生的最大安慰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老师完全当得上“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八个大字,就师德、学识而言,在老师专人的心里,他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
                             

推荐
发表于 2015-5-26 0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文字正能量,立意也盎然,将一位普通的教师塑造的到位。文绵密扎实,前呼后应,很有质感。问好老师。

2#
发表于 2015-5-25 1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把老师找份工作当做事业,而不是职业。
敬!

3#
发表于 2015-5-26 0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
4#
发表于 2015-5-26 0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帖子重了,渔夫老师,我帮你删一个。

6#
发表于 2015-5-26 11: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让人钦佩的老师啊!
问好!

7#
发表于 2015-5-27 1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3 编辑 <br /><br />平心而论,文革前以及七八十年代的老师,大都能称得起“老师”的称呼。

8#
发表于 2015-5-27 13: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4 编辑 <br /><br />再悟师之道,学习了!!!

9#
发表于 2015-5-27 1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4 编辑 <br /><br />平心而论,文革前以及七八十年代的老师,大都能称得起“老师”的称呼。[/quote]
嗯,这观点我赞同!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4 编辑 <br /><br />谢谢版主的抬举。这本是我校《校友》杂志的特约稿,先在这里发给网友看看,想不到我这老师的老师还很得网友们的好评。不过,说实话,在当今经济大潮的裹挟下,象文中陈老师那样的老师也的确不多了。说得难听一点,现在的老师,尤其是高校的老师都带有很大的世俗气与铜臭味。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0: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44 编辑 <br /><br />现在的老师把教师这一行当当作事业的怕不是太多了,不少人只是“教书只为稻粮谋”,一旦有好的机会肯定要跳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0: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有机会我试试吧。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0: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多次帮忙,顺致问候。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0:52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老师现在的确是凤毛麟角了,但愿何时括阵古韵清风,把社会上的世俗气与铜臭味吹散。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0:57 | 只看该作者
朋友说的很得我心,的确,文革前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老师更象老师,至少有着老师的职业道德与献身精神,而现在的老师不少如清人龚自珍所言“著书都为稻粮谋”,只是要个饭碗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1 15:33 , Processed in 0.05110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