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12|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苏轼与陈希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6 2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15-9-6 21:04 编辑

           *苏轼与陈希亮
  
  
  1057年,苏轼考中进士,文章被列为二卷。
  
  这本是个误会,主考官欧阳修读了苏轼参加考试的文章,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担心列为第一名,招人批评,就把已列为首卷的文章,改为二卷,但这也是个优秀的成绩,在参加考试的300多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苏轼因而名扬天下。
  
  尽管有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按照宦海的规矩,苏轼仍然需要从低级官吏做起,在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凤翔在陕西的西部,离渭水不远,苏轼上任后,建了一栋庭园安定下来,公务并不繁重,他有机会得以经常出外游历,饱览山水之美,常常在终南山中盘桓数日。异乡的生活,尽管远离京城的骚扰杂乱,但是作为判官面对案件公文,刻板之余还是有些厌烦。好在他与上司宋太守的关系比较融洽。当时凤翔大旱,二人一同向上天祈雨,沐浴斋戒,并如愿获取甘霖。
  
  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陈希亮调任凤翔太守。陈希亮字公弼,是个性格刚直,不苟言笑的老古董,批评人不讲情面。这样的人成为苏轼的上司,在工作中二人不免有些龌龊。27岁的苏轼意气风发,以文章名闻天下,被同事衙役称为苏贤良。但太守斥责说,府判官何贤良耶?让性格豪放,喜争辩的苏轼碰了一鼻子灰。
  
  作为签判,苏轼写起官府文书,常常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但是他起草的文书,拿到太守那里,往往被删改得面目全非。苏轼才华横溢,文章连欧阳修都赞许,遇到这样的上司,满腹才华难以施展,这让以文章自负的苏轼,更不容易忍受。
  
  陈希亮的出现似乎就是磨砺苏轼的。太守性格刚直,苏轼年轻气盛。太守作为上司不能低姿态,苏轼作为下属也毫不妥协。有时候苏轼去拜访太守,太守也不及时接见,常常让他等很久,时间长得几乎可以睡个午觉。在这些工作细节中,二人结下很深的积怨,最后竟然闹到太守向朝廷上书弹劾苏轼抗命。
  
  陈太守在公馆里建造了一座凌虚台,以便在公务闲暇之余,登台观景。凌虚台落成之后,太守让苏轼写篇文章纪念。按照此类文章的普通写法,自然是要颂扬太守的政绩,再夸夸凌虚台如何宏伟,再引申到对朝廷的忠心,给百姓带来怎样的福祉。但是苏轼偏不,这可以是他有着不同常人的见识和思路,但何尝不是他对太守的一种巧妙而又变相的报复?
  
  于是,苏轼开始他别具一格的书写了。
  
  在终南山下的扶风城里,离山最近又要看到最高的山景,这样的位置是可以寻得到的,但太守住在公馆里,开始竟然不知道有山,虽然事情并不因此而损益,按照事情的常理也不该这样,这也是修建凌虚台的原因。
  
  这段苏轼说,太守竟然不知道有山,这样的讽喻显而易见,太守也不目盲,难道看不见住处周围的高山?
  
  太守在山下闲游的时候,看见山峰高于树林,重重叠叠的样子,就像一个人在院墙外行走,在院里的人只能看见他的发髻一样,若是自己站得高,就能看清院外之人的全貌了。于是,太守命人先挖一个方池,用所得的土建了一座高于屋檐的台子,登临的人,恍惚间不知道台子的高度,感觉山峰像突然间从下面跳跃出来似的,太守说叫它凌虚台吧!让下属苏轼记录下这件事。
  
  苏轼回复太守:落成毁坏不能预测,以前这里荒草野坡,狐狸长蛇出没,怎么能知道会建一座凌虚台呢?废弃与兴建,一直都是循环不止的呀,今天有凌虚台,以后是否坍塌毁坏,此处又成荒坡野地,又是不可欲知的呀。我陪你登台远眺,东面是秦穆公的宫殿遗址,南面是汉武帝的宫殿废墟,北面是隋朝的宫殿被唐太宗改成的九成宫。
  
  苏轼写到陪太守登台,不说所见的四周美好的山景,倒是追思吊古。这不像一个祝贺的思路。我想到鲁迅先生文章里提到一个人给孩子做满月,说孩子长命百岁的,都获得好招待,说这个孩子将来要死的,却被痛打一顿,赶了出来。以理智的想法来看,说长命百岁的,是个美好的祝福,至于能否这么高寿不是现在需要的答案。倒是说孩子会死的,是必定实现的,人谁没有一死呢?
  
  但苏轼偏这么说,您修建过的凌虚台能和这些帝王的宏伟宫殿相比么?他们的规模比你的凌虚台宏大一百倍不止,但是在几百年后,还不是一片废墟和焦土?后人想看看他们华丽的外貌,坚固的结构,甚至模糊的样子也不可得呀!这里都能种成庄稼,长满荆棘,何况这座小台子呢?这样的高台不能依靠,得以永存,何况人事上的得失呢?本来就是来去匆匆的。若想利用这个台子炫耀,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人世间本来就有足以依靠的东西,可是却不在于这个台子的存在或者消失的呀!
  
  这番话对太守说了之后,回去后记录下来。
  
  什么能够抵得住时间呢?朝前看,万事皆悲。从这个观点上来看,这是一篇哲学意味很浓的文章。但是作为凌虚台落成的记录,却是不合适的,像是拜年时候,说的都是拆台的丧气话,讥讽的意味不言而喻。按照陈太守的脾气,看到这样一个言辞触霉头的文章大发雷霆,处罚苏轼也不是不可能,连苏轼写的公文都大改特改,这篇估计也难逃厄运。但是心胸开阔的陈太守却把这篇文章不改一个字地刻到石碑上。
  
  陈太守的良苦用心,待苏轼在以后的宦海沉浮中,才深有体会,当他经过人生的曲折风雨之后,陈太守已经去世,苏轼回忆起年轻时候凤翔做官,年少气盛,不懂事,屡屡与陈公弼大人发生争执,有时候甚至怒形于色。现在想起来真是非常后悔。于是,他怀着深深的敬意写下了《陈公弼传》。
  
  附录:苏轼《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而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2#
发表于 2015-9-6 22:1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普通的故事,竟能解出另一番深意!叹世事沧桑,唏嘘不已。年轻时的错误终不能挽回。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15-9-9 08:09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9-6 22:13
一个普通的故事,竟能解出另一番深意!叹世事沧桑,唏嘘不已。年轻时的错误终不能挽回。问好!

谢谢您的阅读评点。问秋安。
4#
发表于 2015-9-9 12:41 | 只看该作者
年轻气盛,这或许是人类的共同性格,过度了就成为毛病,尤其是清高狂妄的文人,大文豪苏轼也不例外!不少有才华的文人就因为这种毛病,断送了美好前程!悲催!   小龙女用清新的笔触讲述了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故事,却折射出了令人深思的大道理!高!
5#
发表于 2015-9-10 17: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15-9-10 19:17 编辑

说个题外话,开头那个故事其实不是在考进士的殿试,而是在会试的时候。
殿试时,苏轼和曾巩都没进前三名。前三名是: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6#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19:19 | 只看该作者
东坡竹林 发表于 2015-9-10 17:07
说个题外话,开头那个故事其实不是在考进士的殿试,而是在会试的时候。
殿试时,苏轼和曾巩都没进前三名。 ...

谢谢老师指点,让我长了知识!
7#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19:25 | 只看该作者
东坡竹林 发表于 2015-9-10 17:07
说个题外话,开头那个故事其实不是在考进士的殿试,而是在会试的时候。
殿试时,苏轼和曾巩都没进前三名。 ...

向您道歉,刚才我用手机回复帖子,不小心点了编辑。
8#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19:26 | 只看该作者
穆博烨 发表于 2015-9-9 12:41
年轻气盛,这或许是人类的共同性格,过度了就成为毛病,尤其是清高狂妄的文人,大文豪苏轼也不例外!不少有 ...

感谢穆版鼓励,我初读凌虚台记。
9#
发表于 2015-9-10 19:53 | 只看该作者
初读都能如此了得,佩服!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07:47 | 只看该作者
sgd730820 发表于 2015-9-10 19:53
初读都能如此了得,佩服!

感谢文友的鼓励,请多指点。
11#
发表于 2016-11-20 18:04 | 只看该作者
龌龊,还是龃龉?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20:2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的指点,是龃龉。
问候您。
13#
发表于 2018-5-14 20:18 | 只看该作者
初出仕途的苏轼原来也有过这样的怀才不遇,小龙女从一个故事,让苏轼自己自察自悟,对现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教益呀。故事老,道理老,运用了就是新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05:38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5-14 20:18
初出仕途的苏轼原来也有过这样的怀才不遇,小龙女从一个故事,让苏轼自己自察自悟,对现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教 ...

谢谢版主的提读,问候文琪
15#
发表于 2018-5-15 09:50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于 2018-5-15 05:38
谢谢版主的提读,问候文琪

早上好,小龙女,欢迎常来发帖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 22:55 , Processed in 0.09237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