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谁是不公正的始作俑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3 1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根据西方民权学说,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在宗教那里,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无所谓高低贵贱,最后都要接受末日审判。然而在现代革命家那里,社会被划分为若干阶级,从而形成为革命服务的阶级斗争理论,社会的人群站在一道鸿沟的两边,他们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我们今日的现实社会中,据说已经消除了阶级,我们正幸运的生活在一个空前公正的社会里,但是却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划分,似乎有五六个层次,那么我们不竟要问:这个公正的社会怎么会有这么多层次?是谁制造了这种不公正?

  如果看到这样的问题,有人可能会大吃一惊,你发什么神经,这是你我能说清楚的吗?如果我们动辄从社会的角度,文化的层面,或者体制、制度等等来探讨,我想可能说不清楚,但是如果选取一个方向,一个领域来探讨,也许可以廓清一些模糊的看法。

  我并非凑热闹,也来赶时髦,只是我身处这个领域,体会颇深,思考也多的缘故,所以来谈几句闲话。我要说的是:目前,教育正成为社会不公正的始作俑者。兹分析如下:

  无论“天赋人权”,或是“义务教育”都在强调公民享受基本权利的公正,接受教育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权利,然而,我们的每一个具体的公民却从一开始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大致一样的教育。实际上,我们从一开始接受教育,就已经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许司空见惯,所以人们习以为常,无动于衷,其实这里就是以后诸多不公正的开始。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中心化

  我们的教育投资主要在城市,这里的设备等硬件就不必说了,在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他们正在空前的向城市集中,原来怎样,就不必说,现在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中教育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成熟的教师从农村涌进城市,从小城市迈向大城市,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大量基层中学教师尤其是合格教师大量流失,当然这并不能责怪这些教师,可是很多基层学校在忍受着动脉出血的巨痛的同时,不得不引进很多学历不合格的人来填补空缺,结果,学生的教育质量不可遏抑的下滑。试想,这么多年来,从小学到中学,基层学校成为城市学校的试验基地、培训基地,成熟的老师都走进城市的课堂,那么基层的受教育者,他们欲哭无泪。我无意贬低和抹杀农村基层教育巨大的贡献和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状,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那么受教育者的个人命运是否也分野越来越明显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选择了什么样的教育,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社会”。这种城乡教育资源的严重分化,是否合理?是否公平?我想是值得商榷的。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点学校化

  众所周知,我们有很多重点学校,现在似乎改为示范学校了,在这里往往集中该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硬件和软件都是该地一流的,等级不同的重点学校瓜分了稀缺的资源,这实际上仍然是精英教育时代,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遗留,但是却根深蒂固的占据着人们的意识,主导着目前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从而使得接受教育的不公正现象进一步扩大。

  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使得大量的受教育者在未来的竞争中输在了起跑线上,这难道不令我们深感痛心吗?尤其是谁在享受这些资源呢?在现实中,大量的优质资源被社会优势群体的子女所垄断。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学生无疑占据优势;相对于城市而言,大城市的学生又占据优势;相对于农民、工人而言,机关干部,科技工作人员的子女又占据优势;相对于普通行业而言,那些垄断行业的子女又占据优势------总而言之,是目前社会的优势群体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种现状的后果是:对于优势者而言,他们正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其子女迈向更高层次的几率大的多;而对于弱势者而言,他们改变现状的困难在加大,虽然不乏优秀、杰出的例子,然而大多数将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恶性循环呢?社会公正的基础被松动,在个体发展的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出了问题,这是很可怕的社会事件。

  二、        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凡是接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我们从小学习的内容具有严重的城市化倾向,教学内容以城市为中心,很多内容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是无法想象的,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其实是奉行着为城市学生成长服务的准则。譬如我们的语文课,反映城市内容大大多于农村,而所有教学内容所追求的学科体系化,知识的完整性等等,都严重脱离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是我们的受教育者却分明是农村的数量远远大于城市。就是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生活,却只为一方的生活服务,农村学生在教育内容上被一把“城乡的剪刀”提前淘汰,这不仅是教育的严重不公,也是我们 社会的悲哀,如此的教育,要期望未来的“和谐”是值得忧虑的。

  三、        教育评价指标不合理

  尽管有种种的区别,但有一点却相同。那就是教育的最终评价是一把尺子,想起来很可笑,不可思议,但是伟大的现实却正是这样。无论中考,或是高考,大家都很公平的用一根绳子来衡量。可以说:原先的所有不公正被这种目前尚找不出更好办法的公正一笔抹杀了,这还了得,谁吃亏、谁占便宜,一目了然,在向高等教育迈进时,就这样以最公正的方式又一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对等配置,那种优弱格局关系继续延伸,当然有人打破了这种格局,但是毕竟改变不了大多数的人生方向。

  更有甚者,地区的标准尚不统一,既然用同一试卷来评判,就该用同一分数来化线。谁知,地区的分数标准竟然不同,原来以为教育发达的省份、地区可能分数标准会高一些。以示大家竞争的公平,结果却是,教育发达的地区由于高等教育也同步发达的缘故,就不得不降低自身的录取标准,而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也同样落后的缘故,就不得不忍痛提高自身的录取标准,这就导致在落后地区根本无缘大学教育的学生,可能在发达地区竟然能毫无悬念的步入大学,这就奇怪了!

  我想:凡是当年忍受过这种低等国民待遇的人们,一旦明白这个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我也突然如梦初醒的理解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原来如此。

  四、        入学的基本权利无法保障

  当我们侈谈接受教育的种种不足时,还应该知道:我们国家尚有很多孩子根本无缘教育。他们或受制于经济的拮据,或是居住偏僻、分散,或是受一种观念的支配等等,他们不知现代教育为何物。尤其是广大西部贫困地区的儿童,特别是女童,我们的希望工程面对那样大面积的助学也无能为力,譬如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制约,历史文化习俗的羁绊,地理条件的困顿,教育本身的捉襟见肘、进退维艰,大量的儿童游离于现代教育之外,尤其是为数众多的“明天的母亲”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我们说:“教育一个女童,就是教育一个民族”,可是面对如此的现实,种种的不公敲击着我们脆弱的灵魂,谁来解除这被忽略的一方山水?中央开始“扶贫攻坚”多年,现在实行“两免一补”,效果很显著,可是这种巨大的差异和问题的复杂却不是仅仅靠钱来解决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深思。

  五、        教育内部的诸多不公正

  教育内部的诸多不公正在上述问题面前,显得影响小多了。但是却更加具体的影响着每一个受教育者,也是不可不察之,当续篇来述。
  正是教育的不公正,使得每个个体的生活、发展具有了巨大的差异,所以,作为现代人,不可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因为教育和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5-5-3 11:01 | 只看该作者
个人关注,点滴琐细,希与诸君共商榷之!
3#
 楼主| 发表于 2005-5-3 15:45 | 只看该作者
正是教育的不公正,使得每个个体的生活、发展具有了巨大的差异,所以,作为现代人,不可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因为教育和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4#
发表于 2005-5-4 16:4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一百多年前就存在的理论,然而我们现在却做得很不好.
5#
发表于 2005-5-5 12:37 | 只看该作者
  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使得大量的受教育者在未来的竞争中输在了起跑线上。——对当前教育界的弊端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6#
发表于 2005-5-5 13:5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深入的探讨,受益匪浅。精华。
7#
 楼主| 发表于 2005-5-6 11:58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深入的探讨,受益匪浅!

谢谢斑竹!
8#
发表于 2005-5-6 13:3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这篇是一篇不错的论文。观点不错。
9#
发表于 2005-5-8 07:25 | 只看该作者

祝贺旭日先生的好文章

从教育的角度探讨人类的不公,有思想有见地的好文章。
10#
发表于 2005-5-9 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祝贺旭日先生的好文章

最初由 雪笑 发表
从教育的角度探讨人类的不公,有思想有见地的好文章。


学就得有所用!!可望得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9:33 , Processed in 0.04914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