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6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这墙!那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24 2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时,我很小。记忆中,邻里之间,每家的门都是不关的,偶尔做些私事也是虚掩着门。我想那只是一点心理需求吧!为什么先说门而不说墙,因为墙,对于我们家这样的城市平民,意义只在于地盘的划分。真实的墙,只是几块铁皮,几张草席搭成的隔断。它的作用也和门一样,起的作用更多的在心理上,而不是实际的需要。墙就是门,门就是墙。

  墙的作用,是遮风挡雨,这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相对于人类之间来说,墙的作用更多在于防范。防止别人对自己私有财产的侵犯,防止自己隐私的外泄。这种防范心理,有时体现的是人类自身的虚弱。由于自身力量的薄弱,不得不依靠筑起高墙,来防止外敌的入侵。这种入侵,有时是实质上的,有时则是精神上的。

  春秋时期,赵燕两国是由三家分晋而来,相对于秦楚齐这样强大的国家,它是弱小的,于是这两国不惜动用国力,修筑起了长城,目的是阻止大国的入侵。一段时间之内,这长长的墙,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然而在墙在阻隔外敌的同时,也阻断了自己的交流,阻碍了自己吸收别国长处的道路。在这样的情形下,赵燕两国的国力,在高墙后面,越来越弱,只到灭亡,还以为墙能保护自己不受侵犯。

  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也许是因为孩子的心中,是没有墙的,没有墙的阻碍,生活无拘无束,真正的快乐应该是精神和肉体的自由。那个年代,各家都一样,一穷二白,没有可偷的财物,也就没必要筑起墙,无私者无畏。原来可以在墙上体现。

  强大的秦国,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也击败了匈奴的侵扰。可是他仍然惧怕匈奴的犯边,也许是想一劳永逸。阻匈奴于山海关之外,于是,连结燕赵诸长城,连绵千余里。以图万世不灭。可结果在始皇的意料之外,二世而亡,这就是历史的残酷。

  孟姜女在长长的城墙上嚎哭,哭声凄惨。是哭自己的丈夫,从此沦为墙中的枉魂?还是以哭声控诉始皇帝的残暴?或许她哭的是整个的中华民族,为什么总想以墙来防止异族的入侵。墙啊墙!你看似强大,可为什么哭声也能让倾倒呢?

  反右,文革,批林批孔,一次又一次的运动,批倒批臭了一批批的人,不知道这是想拆除了人们心中私欲之墙呢?还是筑起了一座座的高墙,使社会关系中,人们不再坦诚的说出心中的所思所想。一团和气,人云亦云,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性的复归?

  长城拆了再建,建了再拆,有形与无形的墙在历史的画卷中,演绎出不同的故事。清的海禁,是想在海中建立万世不倒的长城,可是仍逃不掉八国联军入侵的噩梦;圆明园的焦土,香港九龙的租借,澳门的割让,数以亿计的白银流失,是墙之怨还是人之噩梦?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富裕,各个家庭的物质越来越丰富。漂亮的大厦,鳞次栉比高耸入云。墙也随之越来越高,材料更是日新月异;钢化玻璃,铝化金,塑钢应有尽有。墙的
辅助物也越来越多,防盗网,防盗门,带尖的金属刺插满院墙。即使这样,仍旧阻止不了物品的失窃,丢失。贪欲的墙啊,你怎么比实体的墙砌的更高更快呢?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拆除了人为的阻隔之墙,打开了通向世界市场的大门,先进的技术,文化通过坦途源源不断涌进国门,这给我国发展中的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人心中的善与美之墙呢,它在升高吗?

  墙的筑与拆,总有它自身的规律,也有它的历史成因。然而在我心中,还是想应该拆除的早日拆除,应该建立的早日建立。也许到这样的境界,墙中的鲜花才会自由的开放。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5-25 09:09 | 只看该作者
对于长城,鲁迅说过"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这样的话.
此文由现实种种,谈及历史,思路开阔.
3#
发表于 2005-5-25 12:59 | 只看该作者
理想的境界,是除了房屋之外,所有的墙都拆除。不过只是个理想而已。
向楼主问好!
4#
发表于 2005-5-25 23:06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很多关于墙的寓意文章了,该篇有一定出新,但没有重要突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20:05 , Processed in 0.05086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