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言文的式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1 1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言文的式微


  文言文以简洁见长。文言文之简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功能,无非是使语意的表达更准确更科学更细密更完满,而所有借助于符号的表达能否完全地表达我们的意思呢?不能,绝对不能,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我手努力写我心,我手难以写我心,这已是人所公认的一个冰冷现实,而我们所有的努力,不过是让我们的手最大限度地接近我们的心而已。

  中国的古人聪明得近于狡猾,他们最懂得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的道理,为了使天下人莫能与之争,他们就不争;为了让天下人莫能使之败,他们就自败。石头大了绕着走,智取而不力夺,这是他们的哲学,于是即使在语言上,他们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力夺而选择了智取:他们要“以点写面”、“以不全写全”,他们要以模糊语言、以形象寓示的语言来表达。而这一切均源自于他们以简胜繁顺应自然的美学观。

  一般人对文言文的简洁,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认识的而不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认识的。如果从写作的角度看,文言文的此一特点即可以表述为:它比白话文更能接近思维的速度尤其是丰富变幻的思维的速度,至少不是把思维牵掣得像白话文一样迟缓。白话文,尤其是现代欧化了的白话文,由于其表达的繁冗,虽然在表达的细密上接近了科学与逻辑,但却冲淡了人们对世界最初的也最直觉最富感性因而也最富神性的感受与理解。正如油画,它的后期制作可以说已经离开了艺术的本质,人们是用一双已经麻木的手坚持着“完成”了它的,但是国画则不然,国画的后期制作工序很短,几乎是当人们的感觉消失时,一幅画也接近完成了。所以画国画的过程,和油画的过程相比,更接近于艺术享受的过程。文言文和国画是同一根藤上的香瓜,是同一块土壤里生出的花朵。如果说现代汉语更能表达科学与现实的细密与复杂,那么文言文更能表达人们对于世界的直觉,它是对人们感觉的框定而不是揉搓。可以说,文言文,它是人类早期的一种天真的语言,是一种美的直觉语言。

  为什么文言文最终却演变成了现代白话文呢?

  我认为,这是表达者或者说是作者最终对读者或者说是接受者的理解力与接受力的让步与迁就。

  对于不是训练有素的人来说,由于文言文的简洁快捷,由于文言文因此而在时间事实上的快节奏,使得人们在听文言文与读文言文的时候,即理解与接受文言文的时候,总感到十分吃力,但要让他们很快地而且普遍地达到可以读而知意、听而知意的程度,又是极不现实的,毕竟没有掌握这种书面表达语言的人是绝大多数。于是,我们表达的语言是一意孤行等待读者的提高呢,还是做出让步放慢速度等一等后面的人呢?二者相权,人们选择了后者,即表达者最终做出了让步。事实上,能够做出让步的,也只有表达者即作者了(打一个比方,让富人穷下来,毕竟比让穷人富起来容易得多),所以,为了让自己的表达能够拥有更多的接受者,也就是为了扩大自己表达的接受空间,作者们渐渐地开始用“人民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了,这大约就是白话文之所以兴起的真正原因。所以我们可以说,白话文的产生,是我们语言生活的现实要求在欧式语言的启发诱导下的必然,是我们的作者对我们的读者最终的让步与迎合。也就是说:人们接受的速度最终选择并决定了人们表达的速度。

  同时,人们也一般是从物质工具的角度来认识文言文之简洁。

  古代人们对语言的记载,不是刻于兽骨就是刻于竹简,或是刻于布帛,这当然是费力费时且费物的,这一切势必决定了文言文不得不简洁些,不得不有大量的省略,也就是说:文言文要求于接受者的是:大量的尽可能多的“表达的参与”!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以说:文言文要求于人们的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级的参与,那么文言文也就成了表达与接受双方共有的语言——都是一家人了,又何需那么多的繁文冗节!于是那些可有可无的,就被省略了,于是那些接受者只需稍动脑筋即可理解的东西,也就被省略了。然而对那些训练有素的即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简洁不仅可以,而且也应该,甚至还必须!因为如此的接受对接受者来说真是一次激励,一次调动,一次语言的培养与提拔。他们由于参与而兴奋不已,他们“在对象中理解了自己”,他们热爱这样的表达方式。而正是这来自于接受者的肯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文言文的发展与完善,双方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相映生辉。我想,在我们语言的历史上,一定有过这么一个读写双方同步共荣的黄金般灿烂的时期。

  然而这个时期却一定不会长久,当表达者想扩大他们的接受面时,或者当更多的人也想来接受其表达时,文化程度的巨大不同这一事实马上就与文化程度的普遍求同这一渴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上文我已经说过了,那就是表达者最后的让步。穆罕默德曾给信徒做法,要让大山向自己走来,结果大山一动不动,他于是幽默地说:它不过来,那么就让我过去吧!而我不知道文言文的最终演变成白话文,是语言史的一个穆罕默德式的幽默呢还是一种穆罕默德式的无奈。

  但文言文的式微却已经是事实了。

  呜呼,无数像文言文一样的事物也都这样式微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5-6-1 12:17 | 只看该作者
呜呼,无数像文言文一样的事物也都这样式微了。
感慨作者的悲悯情怀,我们可以选择兴趣,却不可强求.
3#
发表于 2005-6-1 12:46 | 只看该作者
繁体字过些年都将少人识了,文言文的式微也是难免。只是挽救工作要比抢救濒危动物还要难一些。很无奈的事。
4#
发表于 2005-6-2 10:10 | 只看该作者
文言文由于留下一些空白,似乎显得更有意境了。它的衰落主要还是与大众与日常会话习惯的距离吧。
5#
发表于 2005-6-2 21:33 | 只看该作者
我很佩服古人的语言,那才真叫“言简意赅”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5:38 , Processed in 0.05506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