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45|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聊读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1 2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6-1-11 23:05 编辑

  读书对中国人来说,通常来说是一种非常高雅的爱好。你问周围人平时有什么爱好,他们的兴趣范围一般都包括读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时代,读书是非常奢侈的,甚至在某些时代,读书是士大夫阶层所独有的特权。只有到了隋朝开始科举制度后,读书群体才渐渐普及到普通平民子弟。读书自此成为贫寒子弟鲤鱼跳农门的跳板,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可见读书之重要。而琴棋书画更成为文人四友,读书人被认为是有着高雅文化修养的人。

  不过凡事都没有绝对,高雅爱好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同样会沦为一种“贻害无穷”的“不良嗜好”。见过一个民间收藏家,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都换做了自己喜爱的收藏,妻儿老小省吃俭用的钱都被他换成满屋的宝贝。有一期央视的节目是作为正面来采访他、颂扬他的。看着电视画面里她老妻花白的头发,衣衫褴褛的打扮,含辛茹苦的面容,我对此很不以为然。收藏虽然是一种爱好,但归根到底本质上和“贪吃、嘴馋”没什么区别,这种以牺牲家人的物质幸福而满足自己的“收藏欲”,实质也是自私的“占有欲”,将自己收藏的快乐建立在家人的“快乐”之上。

  再如摄影,摄影是一个高雅的爱好,能怡情养性,愉悦身心,也能和家人一起分享凝固时光之快乐。但如果摄影沦为“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样的摄影已经彻底沦为器材党,这样的“高雅爱好”实质已经玩物丧志,和吸食毒品差不多了。

  写作本身也是有情有趣的高雅爱好。但陈忠实就讲过一个小故事,陈忠实因为《白鹿原》而享誉文坛,曾经有一个外地文学青年带着自己的习作千里迢迢慕名而来,请陈忠实指点。陈忠实觉得他不是写作的料,但出于礼貌而信口鼓励几句。结果,此人因为当年的一句鼓励而勤于写作,却荒于生计,几十年间一直穷困潦倒。陈忠实慨叹:都是我无心一句话毁了他啊!

  读书也是。我本地有一个女人,我上初中时,她上高中。后来她没考上大学,在本地一个国营商场工作。国营商场后来解体了,很多同事都自谋职业,这女人却心气很高,一直勤奋的读书,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后来在四十多岁还考上了脱产上学研究生。她为了读书而耽误了婚姻,直到很大岁数才结婚,为了上研究生又冷落了家庭,最后离了婚。四十多岁的高龄历史研究生,这个专业找工作很难找,就在她研究生毕业后的不久患了癌症,很快就病逝了。每当我偶而路过她曾经上班的那家已经解体的国营商店,便想起她曾经商店柜台里郁郁寡欢的模样。看到商店周围那些练摊的芸芸众生,我想或许这里面也曾经有她曾经的同事,如果她对读书不是那么过于执着,这里面或许也会有她的身影吧!想起她,我常常会不自禁的想起曾经学过的课文《范进中举》,如果范进在这个年代也会找不到工作吧?假若范进穿越到现在,会不会跟着岳父胡屠户学杀猪呢?北大不是有个高材生杀猪杀成了富豪么?那么,到底是先杀猪谋生,还是先考北大,然后毕业后再杀猪呢?范进遇到这个问题,一定很烦恼。

  我有一个男同事,内科医生,多年的慢性肝炎。一起工作的妻子考取研究生去了外地上学。他自感落后于妻子了,于是发奋读书,不久也考取了研究生,去外地和妻子一起团聚。但是一个学期后,他患了肝癌,不久就病逝了,妻子现在成了别人的女人。有时候我想如果他们夫妻是一对得过且过的人,或许他还活得好好的吧?他患癌未必和辛苦读书绝对有关,但读书的压力、寂寞、孤独或许也是一个重要的引子。根据医学调查,每当面临考试时,学生们的感冒发病率会一定程度的提高,因为压力导致人体免疫力的降低。

  读书使人明理。这个看似正确,但其实还有一个前提是“思考性的读书”,否则就是被动的洗脑了。家父曾经经常和我讲他曾经的一个笑话,文革时,他老人家有次做饭时读毛主席语录,结果饭都烧糊了。我想,如果一本书不允许人质疑,只允许一致同声的赞颂,这样的书只能让人脑袋越读越笨吧!想想现在的朝鲜,似乎时光倒流一样,还活在我们的三十多年前。

  昨日新闻,希特勒《我的奋斗》在德国又允许发行了,这本书曾经在二战后被作为禁书,现在的解禁并不是说认可这本书的价值观,而是标志德国的社会已经理性到可以正确面对它了。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可以有包容任何异端思想的分辨力。

  读书不能死读书,读书也要讲究效率问题。一般来说,知识面比较广的人,都有博览群书的习惯。读书首先应该“不甚求解”只求广度,然后有所侧重,最后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架构,也就是适合自己的读书书单。

  对于《红楼梦》的《红学》研究,我一直是很尊敬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红学研究已经背离了“文学和史学”范畴,使得《红学》研究成为一种猎奇研究、玄学研究。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擅长几种茴香豆的写法,这固然也算一种知识,但这样的知识浪费了本该多么有意义的人生时光啊!读书的过程成为一个无意义的钻牛角尖的过程。很多《红学》研究缺乏实际意义,为了研究而研究,就像如今泛滥的各种研究生一样,什么在职研究生,脱产研究生,高龄研究生,其实大家心照不宣,很多研究课题就是为了文凭而研究。每当看到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红学论文,我就会想起每年炮制无数论文的研究生大军们,眼前也不禁浮现起孔乙己用筷子沾着水,在油腻腻的饭桌上写着茴香豆的几个“茴”字!

  因此,读书要讲究效率。如果不是专业研究,一本书你用一生的时间去读透,还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去读更多的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三十年一直在读一本书《毛主席语录》,三十年的时间全国人民只读一本书,所以眼界就低了,视界就狭窄了。建国后三十年,我们读了更多的书,有《邓小平理论》,还有《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中国梦》……除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资本主义经济学,我们才发现原来社会主义也有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也会发生倒掉牛奶的生产过剩。有人打趣刘晓庆的年龄,实际年龄六十,心理年龄二十,生理年龄五十。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年龄到底多大呢?我想看上去是67岁,实际上是5000岁,但心理年龄我认为只有37岁。因为建国前三十年被浓缩了,那是一个智力欠缺发育的30年,走了很多弯路,直到1978年以后才开始摸石头向正路进军。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应该开拓阅读的视界,然后才能走向世界。

  现在的应试教育就面临这样的困境。看似学生读书不少,实际读书范围太窄,成天就面对几本课本,然后反复的作业。这样的学习效率就像孔乙己研究“茴香豆”一样,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本该初步掌握的基础知识上面,却狭窄了学生的视野,并损害了身体健康。我儿子就读初中,繁重作业之余,读长篇小说似乎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无奈之下,不得不买了几本故事梗概性质的文学普及读物给他来读,好歹增加一下文学常识。

  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功利性阅读。读书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人生的“钱途”,而不是为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而应试教育时代,学生们课外读书的主要书单也常常是“励志书、工具书、专业书”。所以,复旦投毒案当事人林森浩面对记者采访时,坦诚大学期间只读过三本文学书籍。一个脑袋里只有专业书的人,用专业书上学到的化学专业知识毒杀了自己的同窗。这不禁让人感叹,当人人内心中只有谋生的专业的时候,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可怕!专业的手段制作三聚氰胺奶粉,专业的手段饲养瘦肉精猪,专业的手段种植化肥农药激素过量的蔬菜……人类正在用专业的手段在互相慢性谋杀!就像此刻我隐约嗅到窗外专业手段制作的雾霾副产品一样,感觉自己的生命正在雾霾中一秒一秒的流失,一种让人不得不面对的无奈。这挥之不去的雾霾和林森浩的投毒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经济时代,人们所有的一切行为似乎都围绕着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读书似乎也正悄悄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专业书、励志书让人增加自己的竞争潜力,心灵鸡汤书让疲累的心灵找到一丝丝慰藉,然后挖坟、盗墓、修仙、穿越书让人暂时的逃离这个过于冷漠物质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书,读书的趣味决定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品味。




2#
发表于 2016-1-11 23:13 | 只看该作者
开始几个都是极端的例子。
3#
发表于 2016-1-11 23:14 |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读书最高的境界就是只读不写!

点评

完全赞同!  发表于 2016-1-12 16:41
4#
发表于 2016-1-11 23:20 | 只看该作者
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就把笔从楼窗掷出去了。坐火车去领矛盾奖的时候还骂了一句“日他奶奶的文学!”他不写书肯定要多活几年,还能有个比这好的家庭。书是好书,但那都是别人的了。
5#
发表于 2016-1-12 10:34 | 只看该作者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挺有意思。
6#
发表于 2016-1-12 16:04 | 只看该作者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书,读书的趣味决定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品味。
任何书反映的都是时代的时态和变化,品味决定时代文明程度。学习了!
7#
发表于 2016-1-12 16:53 | 只看该作者
我每到睡不着觉时就随便找本书来读,因为读书有助于催眠。

这样说是不是太不人道了,好像人家辛苦写的书,于我来说却是拿来打瞌睡的……
8#
发表于 2016-1-12 18:43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因自己的兴趣和心情而为。不要强制自己去读书,或因读书而给自己造成负担而影响生活,那就得不偿失了。文章有很多这样的例证,怎样去读书,读怎样的书等等,不能一概而论。现实的今天,说心里话,有多少人在读书?
9#
发表于 2016-1-12 20:2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不必过于要求自己,这些事例都是小说的题材。可是看了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而笔者的解读,真的感到了对于为何读书,还是不要太多的功力目的。问好!祝您笔健!
10#
发表于 2016-1-12 20:59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1-12 16:53
我每到睡不着觉时就随便找本书来读,因为读书有助于催眠。

这样说是不是太不人道了,好像人家辛苦写的书 ...

还有的人更损,把人家赠的书放在洗手间里!
11#
发表于 2016-1-12 21:04 | 只看该作者
    读了开头几个例子,想想我自己,每天除了教书备课,就是读书写作,朝起早,夜眠迟,腰酸背痛,肩颈僵硬,却乐此不疲,其实真是上瘾。跟人家吸毒赌博,没甚区别!
12#
发表于 2016-1-12 21:42 | 只看该作者
人类正在用专业的手段在互相慢性谋杀!就像此刻我隐约嗅到窗外专业手段制作的雾霾副产品一样,感觉自己的生命正在雾霾中一秒一秒的流失,一种让人不得不面对的无奈。这挥之不去的雾霾和林森浩的投毒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让人无奈 让人痛惜现状。问好
13#
发表于 2016-1-12 21:47 | 只看该作者
熊荟蓉 发表于 2016-1-12 21:04
读了开头几个例子,想想我自己,每天除了教书备课,就是读书写作,朝起早,夜眠迟,腰酸背痛,肩颈僵硬 ...

你自己说你啊。我说你就不高兴了。
14#
发表于 2016-1-12 21:53 | 只看该作者
熊荟蓉 发表于 2016-1-12 21:04
读了开头几个例子,想想我自己,每天除了教书备课,就是读书写作,朝起早,夜眠迟,腰酸背痛,肩颈僵硬 ...

你是我遇见的第二个了。第一个叫眉,后来有人告诉我:那人是个工作狂。她本来该是个小资女人:把自己养的白白胖胖的,一本做样子的书,一杯淡香的茶。
15#
发表于 2016-1-12 22:04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6-1-12 21:53
你是我遇见的第二个了。第一个叫眉,后来有人告诉我:那人是个工作狂。她本来该是个小资女人:把自己养的 ...

     梅兄啊,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是别人的帖子,您老就不要乱教训人了!荟蓉当老师,天天教训人,所以,最不喜欢被教训。之所以喜欢写小说,就是将教训化在情节里,留给人自己去领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7:13 , Processed in 0.14810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